中国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领域唯一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2011年6月,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家工程实验室,英文名称为:“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Speech and Langua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英文缩写为:“NEL-SLIP”)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成立。2011年9月27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揭牌。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领导下,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和中国科学院的主管下,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充分发挥研究支撑和产业主导的综合优势,是我国语音产业界唯一的国家级研究开发平台。
战 略 目 标
针对语音及语言技术前沿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争取获得技术突破,形成从原始创新到大规模产业应用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从而引导语音及语言技术成果向相关行业推广,构建我国语音及语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提高我省在语音及语言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主 要 任 务
围绕语音及语言核心技术及产业发展需要,建立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工程化应用的研究开发平台和测试验证平台,开展自然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海量信息处理及挖掘等重点领域的研究并实现产业化,形成从核心技术研究到技术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提升我国在相关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语音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基 本 定 位
特色突出、装备先进、管理科学的国际一流的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成为我国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和先进装备研发的创新平台和技术辐射中心,以及人才培养与培训、国际交流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针对语音及语言技术前沿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核心技术和工程技术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争取获得技术突破,从而支持从原始创新到大规模产业应用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同时在核心技术研究方面,国家工程实验室依托于技术研究部主要开展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评测、自然语言处理、语音情感技术及多模态、人机语音交互自主机器人等核心技术研究。
智能语音信息处理研究
学术带头人——戴礼荣,教授,博导。“语音与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及技术委员会委员,《数据采集与处理》编委,NCMMSC(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常设机构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研究室主要开展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增强、说话人识别、语种识别、手写识别与光学字符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室现有教授5 人(其中客座教授2人,兼职教授2人)、副教授4人。
研究室承担了多项863计划课题、973计划课题、国防预研项目、国家基金项目等,在人机语音交互技术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历次国内国际的语音评测过程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核心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领先。同时在产业合作方面与科大讯飞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体系,推动了语音及语言技术研究创新和产业应用发展。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
学术带头人——陈恩红,教授,博导,CCF会士,IEEE 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现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CCF)理事、CCF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CCF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安徽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等。2018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主要开展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个性化推荐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研究室现有教授1人、大师讲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
研究室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等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并与包括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诺基亚、华为、讯飞等在内的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致力于科研成果在产业界的转化。
人机语音交互自主机器人研究
学术带头人——陈小平,教授,博导。担任国际自主机器人学术组织RoboCup Federation理事,中国RoboCup委员会主席,国际人工智能两大期刊之一JAIR编委,并多次担任IJCAI、AAAI和AAMAS资深程序委员。长期从事人工智能和自主机器人研究与教学,创建并领导中国科大机器人“蓝鹰”队和“佳佳”工程。
主要开展人工智能和自主机器人、以多智能体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为主要方向的研究工作。研究室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
研究室多年来在多智能体系统的BDI建模和机器人足球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了“慎思式适应”的主攻方向和技术路线。研究室拥有先进的试验设备,包括国际一流水准的多机器人系统研究—试验平台。
研究室于1998年底创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团队,在智能机器人和多机器人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服务机器人软、硬件平台及样机研制、智能机器人领域瓶颈问题创新研究中进行了长期持续性探索,取得了系列化成果。实现了可佳服务机器人全部硬、软件系统的自主研发,并展开个性化导览机器人先导性示范。
空时信号处理研究
学术带头人——叶中付,教授,博导。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博导,《通信学报》和《数据采集与处理》编委,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仪器科学及测控技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IEEE、IET、《通信学报》和《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国内外学术期刊评审人。
主要开展统计与多传感器信号处理、图像分析与处理、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方向研究工作。研究室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
研究室参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子课题、安徽省语音专项、中国科学院预研项目等多项项目,获得多项殊荣。
语音情感计算及多模态交互研究
学术带头人——汪增福,教授,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博导。现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生物信息处理及人工生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杂志编委等职。
主要开展计算机视觉、语音可视化、生物特征识别、情感计算、多源图像融合与处理以及智能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室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副研究员1人、讲师1人。
到目前为止,研究室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科技部ITER专项课题、中科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
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立了包括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讲师2人在内的核心骨干研究团队的核心骨干研究团队,并陆续引入了加拿大约克大学著名学者江辉、国家“千人计划”学者陈景东为特聘教授,国际语音方面权威专家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李锦辉教授为客座教授等多名技术领导专家。
实验室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每年通过层层选拔及推荐机制,为研究生提供多途径实习、合作培养等机会。培养一大批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生,有的就职于国内外知名IT企业,如讯飞、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搜狗、微软、三星、惠普等,有的在高校做博士后研究或任教,有的继续出国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近年来各研究方向培养的研究生获得的奖项,包括我校计算机学科首位“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郭沫若奖学金”、“微软学者”奖、“安徽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全国大学生数据挖掘邀请赛一等奖”等。以博士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中,曾获得多项主流国际会议的论文奖等。通过国家工程实验室人才培养与建设,推动了优秀潜力学生人才的产出。
相关阅读
新闻联播 | 人工智能“首登”代表通道,科大讯飞刘庆峰这样预测未来
中国科大将实施大类教育、专业培养(2+X)模式,重点发展新医学、新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