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时光轴 | 央媒看科大之《新华社》特辑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科大建校60周年。中国科大以甲子校庆为契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新成就、新进展、新气象,得到主流媒体的广泛深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国内外媒体专题报道中国科大新闻1100多篇(包括国内传统媒体、部分国际媒体以及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等国家级新闻网站原创新闻作品,其他各类网站转发不计),其中中央媒体报道约占38%;人民日报28篇(7篇头版)、新华社73篇、中央电视台22条、中国新闻社55篇、科技日报53篇、中国科学报80篇,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也有众多专题报道……
值此己亥新年来临之际,新闻中心挑选2018年部分中央媒体对中国科大的报道,集为《2018央媒看科大》特辑,以致谢忱,以飨读者,共贺新春!
本篇选自新华社对中国科大的部分报道,更多文章请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查看中国科大新闻网【媒体关注】栏目。
2018丨央媒看科大之
2018
01.12
【新华社】
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
海森堡极限的量子精密测量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精密测量方向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成员李传锋、陈耕等人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全新的量子弱测量方法,实现了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单光子克尔效应测量。这是国际上首个在实际测量任务中达到海森堡极限精度的工作,可利用的光子数达到10万个。
2018
01.22
【新华社】
“墨子号”量子卫星成功实现
洲际量子密钥分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等组成的科研团队,与奥地利科学院安东·塞林格研究组合作,近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中国和奥地利之间实现距离达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并利用共享密钥实现加密数据传输和视频通信。
2018
02.06
【新华社】
我国学者实现新型量子密钥分配研究协议提升安全性能
中国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环回差分相位量子密钥分配(RRDPS)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银振强、王双、陈巍、韩正甫等人在理论上完善了该协议的安全性证明,以此为基础实现了分组脉冲数最小、安全距离最长的RRDPS协议,解决了该协议在实际信道条件下分组脉冲数过多、效率偏低的问题。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该成果。
2018
02.21
【新华社】
我国半导体量子芯片研究获突破:首次实现三量子比特逻辑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近期在半导体量子芯片研制方面再获新进展,创新性地制备了半导体六量子点芯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半导体体系中的三量子比特逻辑门操控,为未来研制集成化半导体量子芯片迈出坚实一步。
【新华社】
我国学者发现神奇“点铁成氢”技术
我国专家从实验时的一次“偶然失误”中找到突破口,利用新方法实现低成本的材料加氢相变,发明了堪称神奇的“点铁成氢”技术。这对开发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及促进基础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018
03.06
【新华社·航拍】
中国科大校园醉美“樱花大道”
4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樱花烂漫,美若仙境,很多人涌入“樱花大道”。当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园内的樱花盛开,吸引众多市民游玩赏景。
2018
04.02
2018
05.11
【新华社】
潘建伟团队实现基于人类自由意志的量子非定域性检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张强、陈宇翱等组成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基于人类自由意志和超高损耗下的贝尔不等式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全球合作,利用超过十万人的自由意志产生的随机数进行了量子非定域性检验,相关成果于5月10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2018
05.19
【新华社·图片】
高校科普周 机器人炫动中科大
5月1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科普周”活动。十余个国家科学研究实验室向社会公众开放,研究人员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上下肢外骨骼机器人演示、仿人智能机器人演示、协作型机器人演示、工业机器人演示…….各种智能机器人炫动校园,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纷至沓来。
【新华社】
“晒太阳”为何能增强学习记忆能力? 我国学者发现背后原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伟、黄光明等人合作研究,通过单细胞质谱、光遗传、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及动物行为学等技术方法,发现日光照射后可增强动物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机制。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日前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2018
05.22
【新华社·视频】
大国科学家丨包信和:期待打开催化的“黑匣子”
他,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可他更喜欢记者们以“研究员”来称呼他。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中国催化事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包信和毅然决定回国,投身催化基础和应用研究。因提出了“纳米限域催化”概念,实现了甲烷分子的“高选择性转化”,他刚刚获得了2018年陈嘉庚科学奖。
2018
05.31
2018
06.09
【新华社】
《国家相册》·少年大学生
这群孩子,有的12岁就能背诵圆周率到一万多位,有的13岁下棋就能胜过中科院副院长……改革开放之初,一群被称为“神童”的少年被送入大学,这些“少年大学生”的身上既有“大科学家梦”,也背负着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热望与压力……40年过去了,这群孩子和这个国家的人才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走进新华社《国家相册》,了解少年大学生。
2018
07.25
【新华社】
我国学者创造密集编码量子通信信道容量新纪录
中国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近期在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成员李传锋、柳必恒等人首次利用四维纠缠态实现量子密集编码,达到2.09的信道容量。
2018
09.22
【新华社】
穿越时空的不懈攀登——
中国科大科教报国60年记
从“两弹一星”到同步辐射、铁基超导,从量子信息到暗物质卫星,1958年建校以来,她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勇于攀登、敢于超越。不跟风、不盲从,静心育人,潜心科研。创造了本科毕业生“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士”的全国高校最高比例;成为建校时间虽短,却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最多的高校。
2018
09.22
【新华社·视频】
六十秒 六十年
60载不懈攀登,一甲子风雨砥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爱国史、奋斗史和创业史。
【新华社·图片】
中科大校园上演机器人大赛
10月2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十八届RoboGame机器人大赛举行,该校21支学生代表队带着他们设计和制作的机器人参赛。
2018
10.21
【新华社】
中科大建校60年:“科教报国”攀高峰
中科大的创立,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60年来,该校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单分子化学等多个科研领域成为世界一流,以全国第一个少年班、第一个研究生院、第一个“100%自选专业”等引领高教改革之先,本科毕业生创造“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生”的全国高校最高比例。
这所新中国创立的大学何以迅速崛起?科大人说,“红专并进、科教报国”是激励一代代师生勇攀科教高峰的精神血脉和动力之源。
2018
11.12
2018
12.03
【新华社】
中加学者研制出“仿竹节”纳米材料提升“太阳能制氢”效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团队与合作者通过新设计方法成功制备出一种人造纳米“竹子”,可利用太阳能并将其有效转化为氢能源。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日前发表了该研究成果。
2018
12.12
【新华社】
中科大研发“机器人柔性手爪”
量产后单个成本可千元以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机器人柔性手爪”,现场演示可成功抓取从纸张、瓷碗到豆腐、蛋糕等物品。据介绍这是科研人员突破传统思路形成的“刚柔合一”新技术,并有望将成本降至千元以下使其加速应用于大众生活。
2018
12.26
【新华社·视频】
改革先锋风采:潘建伟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这期新华社视频向大家展示量子信息研究的创新者潘建伟的风采。
来源:新华社
本期编辑:姚琼
来源:中国科大官方微信
▶世界那么大 出去看一看 | USTC2019国际暑期课程项目来啦
▶让中学生了解最尖端的科学,给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这群“大咖”科学家开启了“直播间”
▶盘一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周年建设成果,中国科大贡献巨大
▶斯坦福大学国际设计创新课程联盟全球启动活动在中国科大成功举行
▶任正非:我相信,中科大在合肥可以创造出一个全中国最好的科学研究环境
▶中国科大将实施大类教育、专业培养(2+X)模式,重点发展新医学、新工科
▶千生一院士,百生一杰青,更有超 10% 青千来自这所顶尖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