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倒计时100天,期待在中国科大与你相遇!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拼搏奋进好时节。值此高考冲刺之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周丛照教授向全力迎接高考挑战的同学们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相信你们必将以百折不挠的勇气,蟾宫折桂的信念,鹰击长空的决心,逐梦前行,圆梦高考,旗开得胜!

中国科大,拔尖人才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期待在这里与你们相遇!读好书,来科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欢迎你!

接下来的日子里

是你离梦想越来越近的阶段

现在我们带你一起走进中国科大

希望可以给予你奋进的力量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相信你,一定可以圆梦科大!


红心向党  攻坚克难

111天如何创办一所大学?

 上世纪50年代,正值我国科技大发展的时期。为了给“两弹一星”事业培养尖端科技人才,在钱学森、郭永怀等一大批科学家的积极倡议下,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和支持下,从6月2日中央书记处会议批准创办,到9月20日举行首届开学典礼,这所学校的筹建只用了短短的111天。这所新诞生的高校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根据聂荣臻副总理指示,将原中央党校在玉泉路的二部让作中国科大校址。1958年9月20日上午,中国科大成立暨开学典礼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隆重举行。聂荣臻副总理出席作题为《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讲话,首任校长郭沫若作题为《继承抗大的优秀传统前进》的致辞。中国科大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1970年初,中国科大迁至合肥,从北京玉泉路19号,到合肥金寨路96号,几经辗转,历经磨难。师资匮乏,学校就招回往届毕业生办“回炉班”;校舍不足,师生就自己烧砖建校舍。在学校濒临解体的极端困难条件下,科大人筚路蓝缕启山林,自强不息,披荆斩棘,日渐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近代物理系“回炉班”学员在东区北门前合影留念


1977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大第一次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方针。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中国科大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意识的改革举措,建设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等等,教学科研出现恢复发展的新景象,学校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中国科大是一所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大学,中国科大今日之辉煌离不开前人的努力奋斗。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亲手缔造了中科大这所大学,红色是中科大最鲜亮的底色。“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每一位科大人的血脉。


 春风化雨 立德树人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1958年建校至今,六十余年的红色校史凝聚着一代代科大人科教报国的崇高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批科学家怀揣赤子之心,回到祖国。中国科大诞生时,就拥有着实力雄厚、阵容强大的师资队伍。严济慈、华罗庚、郭永怀、钱学森、钱临照、赵忠尧、赵九章、贝时璋......这些当时最顶尖的科学家,腾出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祖国培养科技人才上来,站在了中国科大的讲台上。老一辈科学家们手执粉笔登三尺讲台,把最新成果和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把爱国之心传递给每一位科大学子,使得中国科大一诞生就以人才荟萃、群星璀璨而享受盛誉。

1958年,华罗庚(左一)在辅导学生

严济慈为学生授课

学校的第一要务是育人。追溯到建校初期,郭沫若校长捐赠稿费2万元作为福利基金,帮助衣被不足的同学、郭校长陪寒假不回家的学生吃饭,还给学生发压岁钱、钱学森先生用稿费给学生买计算尺、郭永怀夫人李佩教授将郭先生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给中国科大,并捐款30万元人民币在中国科大设立奖学金......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大爱无私,一脉相承。正是因为这些大师们对科大和学生们满含深情,中国科大关爱学子的优秀传统也一直在传承。

校内,郭沫若、严济慈、钱学森、永怀初心等老一辈科学家雕像,它们是敬重和感恩的景仰。这些德高望重的良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鼓舞科大人奋进的精神力量。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基础。沿着老一辈科学家的足迹,一代又一代中国科大人积极投身“国之重器”建设,为“两弹一星”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人文关怀 全面发展

率先为学生宿舍安装暖气、为本科新生免费发放床上用品、为毕业生送出专属毕业戒指、在教学楼及宿舍等地配备AED、“隐形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给留校过年的同学准备年夜饭礼包、建设青年之家和悦动空间......中国科大多措并举,守护关爱学生体现在方方面面。

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本科生可100%自主选择专业,“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是中国科大的传统特色,“夯实数理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办“科技英才班”,对拔尖创新人才进行系统化、个性化培养,不断促进科技英才的成长。

在鼓励学生高扬科学技术风帆的同时,学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设种花,拔萝卜,学习植物开盘与养护,学做菜等劳动课程。创新课程内容和方式,让劳动育人取得实效。

第一任校长郭沫若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学生要懂一点艺术,我们的学校应该有弦歌之声”。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教学中心正式启用,鼓励中国科大学子要将艺术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开设的“艺术系列工作坊”包括音乐、戏曲、舞蹈、戏剧、美术等各艺术门类,丰富艺术类“第二课堂”。


攻关创新 追求卓越

时空变化、斗转星移。六十余载风雨兼程,中国科大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通信京沪干线,“九章号”“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铁基超导......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在中国科大诞生。

(“墨子号”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近年来,中科大依托重大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引领性基础研究。中国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作为“大国重器”,光荣入选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与国家航天局、安徽省共建我国首个深空探测实验室;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大视场巡天望远镜,打造北半球巡天能力最强的光学望远镜,开启星空探测新征程……

追求卓越的科大人,用一项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镌刻科大的崇高声誉,也把科教报国的使命担当薪火相传。

群星璀璨

郭光灿院士

杜江峰院士

潘建伟院士

胡伟武

陈天石、陈云霁

饶子和院士

曹原

中国科大732校友饶子和院士,2003年他带领团队开启对冠状病毒的研究,经过17年的不懈努力,他和他的团队率先发现了新冠病毒关键药物靶点,为新冠病毒研究和防控工作做出重要贡献,2022年获小行星命名——“饶子和星”;中国科大8611校友、龙芯中科董事长胡伟武,终结中国计算机无芯历史,被誉为“龙芯之父”;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校友陈云霁、陈天石兄弟致力于“让机器更好地服务人类”,创立全球首家人工智能芯片独角兽公司寒武纪;中国科大少年班10级校友曹原在石墨烯领域潜心研究,因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成为Nature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还有很多科大人,不仅有甘坐冷板凳的勇气和坚持,更有定将冷板凳捂热的信心和作为,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

过去的2022年,中国科大“实数量子力学检验实验”“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蛋白质设计研究成果”分别入选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重大突破以及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迎接着永恒的东风

科大人会继续牢记初心使命

奋力向前

在薪火相传中勇攀科学高峰

在奋勇争先中续写科大荣光

这里,就是中国科大



不负今日少年志

只待金榜题名时

备战高考的日日夜夜里

你内心可能充满着紧张与焦虑

调整好心态

查漏补缺,劳逸结合

请一定要继续加油

我们陪你一路前行!




部分图文来自:

中国科大档案文博院

中国科大新闻网

中国科大先研院

摄影:钱建豪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中国科大本科招生各官方平台,

了解更多最新信息

还可以通过消息、私信或者留言进行咨询

微信公众号

微信视频号

新浪微博

哔哩哔哩

抖音视频

快手视频

推荐阅读

震撼首发!中国科大2022年本科招生宣传片《星光少年瀚海梦》上线

努力惜春华,科大开学啦!

来吧!一起邂逅科大校园里的小“梅”好!

中国科大近期科研成果速递

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奖项揭晓,这三位中国科大人获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