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鲜出炉|《世界文学》2024年第2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爱世界,爱文学,爱《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2024年第2期





本期目录






二〇二三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福瑟专辑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致辞

〔瑞典〕安·奥尔森作 叶紫译 / 9

无声的语言——约恩·福瑟获奖演说

〔挪威〕约·福瑟作 叶紫译 / 12

自由(戏剧)

〔挪威〕约·福瑟作 许小凡译 / 21

石浪(小说)

〔挪威〕约·福瑟作 胡俊译 / 39

石头里的梦(小说)

〔挪威〕约·福瑟作 李亚莎译 / 48

访谈与评论集锦

“对我来说,每个人都很重要”——约恩·福瑟访谈

〔俄罗斯〕奥·库什利亚耶娃等作 高雨晴译 / 57

约恩·福瑟:暴风雨之象

〔加拿大〕埃·雅克作 王秀慧译 / 65

不是我在观看

〔英国〕布·莫里森作 尹晟译 / 71

约恩·福瑟:“写作是危险的,因为要出离自我”

〔葡萄牙〕若·里·迪雷狄尼奥作 殷若楠译 / 79

生命的图像:评《七部曲》

〔西班牙〕何·罗·巴列阿作 彭梓洲译 / 85

作家的雄心:读《忧郁》

〔意大利〕亚·巴里科作 彭梓洲译 / 91





向/下云端:数字时代的生活专辑

鲁比克(外一篇)(小说)

〔澳大利亚〕伊·谭作 方芳译 / 99

记事/纪逝(小说)

〔西班牙〕艾·纳瓦罗作 方伊秋译 / 122

叫你一声“小坏蛋”(小说)

〔俄罗斯〕叶·科丽娜作 郑艳红译 / 136

玩《潜龙谍影V:幻痛》(小说)

〔美国〕贾·贾·科查伊作 曾少美译 / 150

爱到相见那一刻(外一篇)(小说)

〔法国〕塞·容古尔作 饶畅译 / 160

“被锁定的人”(随笔)

〔美国〕珍·格雷罗作 黄弋译 / 174

社交网络(诗歌)

〔巴西〕阿·马里尼奥作 吕婷婷译 / 197

网络社交(诗歌)

〔巴西〕布·贝萨作 吕婷婷译 / 201




小说

暴雨

〔美国〕帕·恩格尔作 秦红梅译 / 206

印尼作家埃卡·古尼阿弯小说选

扎惹嚢 

朱刚琴译 / 229

厨房诅咒 

朱刚琴译 / 236

守夜人 

张蔚译 / 242

“猪圈” 

张蔚译 / 249





对话

伟大的文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关于自己与文学的问答

〔俄罗斯〕叶·沃多拉兹金作 刘淼文译 / 261





诗歌

回忆时光之屋(十七首)

〔法国〕利·雷作 邵南译 / 288

英语世界的兵马俑诗(二)

陶俑大军(十首)

〔加拿大〕加·格迪斯作 谢娟译 / 306






《世界文学》新刊

2024年第2期

总第413期



内容提要
二〇二三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福瑟专辑

约恩·福瑟(Jon Fosse,1959—),挪威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迄今出版作品六十余种,被译成五十多种文字,获得过北欧地区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在众多体裁的创作中,福瑟的戏剧成就最令人瞩目。2023年,瑞典学院授予约恩·福瑟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理由是“他的戏剧和散文富于革新意识,让难以言说的事物获得了声音”。

福瑟专注于“不可言说”的事物或经验,竭力为其代言发声,也擅长运用“无声的语言”。在获奖演说《无声的语言》中,福瑟提及这种语言在不同体裁写作中的表现形式。剧本《自由》虽然体量不大,但凝缩了福瑟作品的一些基本特征。在福瑟的作品中,万物存在一种对立转化关系,如光与暗、通与隔、显与隐、有与无。小说《石浪》和《石头里的梦》就像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展开的超现实主义狂想曲。除了这些作品,我们还从各国作家、学者对福瑟所作的访谈和评论中遴选出若干收入本专辑,话题涵盖他的戏剧实践以及《七部曲》《忧郁》等大部头小说的创作。



向/下云端:数字时代的生活专辑

互联网、移动设备、传感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生活道具。人们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进行即时通信、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等活动。通讯、技术和媒体的空前融合不仅塑造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还决定了人类存在的形态。如今的人类不再只是物理空间里的肉身形态,更是新传播技术中数字化的存在,某种储存于云端的数据集合。本专题收录了一些扫视数字时代的人类生活、甚至模拟网络交流的文本形态的作品。

澳大利亚华裔作家伊丽莎白·谭在小说《鲁比克》中以全知视角向我们演示了一个人突然离世所留下的数字痕迹。她的另一篇小说《恭喜,您可能中奖了!》则以书信体的形式揭开了真实人类与生成垃圾邮件的服务器之间的有趣对话。隐藏在这场对话底下的是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消费文化、技术和人性的思考。

西班牙作家艾尔维拉·纳瓦罗的小说《记事/纪逝》将我们引入一个兼具云上灵堂和电子档案馆属性的神秘空间。一个反向拼写逝者姓名的“幽灵账号”犹如处于阴阳两界之间的渡口,不断将叙述者引向母亲被埋没的生平细节,帮助她“消化”母亲病逝造成的心灵创伤,以及未能陪侍病榻前的遗恨。

俄罗斯作家叶莲娜·科丽娜的小说《叫你一声“小坏蛋”》则仿拟了网友在线上交流所发布的文本的形态——帖子下面有点赞、转发的数据,也有留言评论,调侃了社交媒体的文化生态,包括广大看客的微妙心态。

巴基斯坦裔美国作家贾米勒·科查伊的小说《玩〈潜龙谍影V:幻痛〉》向我们敞开了游戏世界。主人公佐亚通过游戏设定穿越回父辈移居美国前的生活,代表受害的阿富汗人热血杀敌。游戏影像的重叠暗示着主人公与父辈的历史经验之间半实半虚、亦近亦远的关系,也呼应了游戏标题里的“幻痛”二字:一种像鬼魅一样潜藏于内心,影影绰绰,逡巡不去,只有在虚幻世界里才能找到发泄口的历史伤痛。

法国作家塞尔日·容古尔的小说《爱到相见那一刻》和《整个生活都在一部手机里》侧重表现人们习惯云恋情和“弱关系网”后无所适从、无所依傍的心理状态——我们拥有了畅通、开放的关系网络,却被手机屏幕更深地封锁起来。

美国作家珍·格雷罗的文章《“被锁定的人”》将讨论的重心放在数字经济时代人性沦丧的风险。作者将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父亲对监视的恐惧与如今无孔不入的网络监控联系起来,试图理解像自己父亲这样的人出现在这个时代的启示意义

巴西诗人阿布拉昂·马里尼奥的道德说教诗《社交网络》直指人性在数字时代所面对的另一种威胁:用数字化符号进行虚假自我塑造的网络生态。另有一首名为《网络社交》的诗歌同样谈及网民利用社交媒体展开的意在替代现实体验的数字化表演。



帕特里夏·恩格尔:暴雨

帕特里夏·恩格尔(Patricia Engel),哥伦比亚裔美国作家,毕业于纽约大学,在佛罗里达国际大学获艺术硕士学位,在迈阿密大学教授过创意写作课程,现为《迈阿密铁道》文学编辑。

《暴雨》是2018年发表在《凯尼恩评论》(五/六月)上的短篇小说,并于2019年获欧·亨利奖。恩格尔的文风比较含蓄,技巧隐蔽,情节看似简单,实则颇可玩味。一对哥伦比亚裔男女在纽约相遇,两人相处了一段时间,互相慰藉孤独,似乎朝着爱情的方向发展,然而说好的一次短暂分别竟成了永诀,一段感情无疾而终,令人唏嘘,也让人不解。



印尼作家埃卡·古尼阿弯小说选

埃卡·古尼阿弯(Eka Kurniawan, 1975—)是印度尼西亚当代著名作家。2002年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厕所里的涂鸦》,现已有四部长篇小说和六部短篇小说集问世。2016年,古尼阿弯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长篇小说《美丽是一种伤痛》入围布克奖长名单,他成为了首位获此殊荣的印尼作家。

《扎惹嚢》以第一人称讲述了“我”俘获并驯化传说中早已灭绝的远古动物扎惹嚢的经历,以及这一行为所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在后殖民语境中,这一设定或可被解读为是对荷兰殖民印尼这段历史的讽刺性隐喻。《厨房诅咒》涉及印尼被荷兰殖民的历史。小说巧妙设置了过去与现在的交替,透过主人公玛哈拉妮的视角了解民族英雄厨娘蒂娅赫·阿尤的英雄壮举,对女性民族英雄在正史中的消失发出诘问,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造成的压迫。《守夜人》是一个极具东南亚风情的“鬼故事”,描绘了“我”和其他三个守夜人先后在村中夜巡遇鬼的恐怖经历。古尼阿弯以印度尼西亚传统文化中的“粑僵鬼”为素材,创作新故事,是对该国传统文化的推广。《“猪圈”》讲述小人物“傻子”艾迪的故事,将具有人文关怀的目光投向因自身条件有限而在大学中无所适从的“傻子”艾迪,在展现其散漫、懒惰、不思进取的同时,也刻画出了这一小人物的乐观。



叶·沃多拉兹金:伟大的文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关于自己与文学的问答

这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叶甫盖尼·沃多拉兹金(Евгений Водолазкин,1964—)的访谈录,包括《关于自己》和《关于文学》两部分。选译自莫斯科АСТ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沃多拉兹金作品集《房子和岛,或语言工具》。访谈原文未标注采访者姓名。本文标题取自作家本人的语句:“伟大的文学任何时候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利奥内尔·雷:回忆时光之屋(十七首)

利奥内尔·雷(Lionel Ray),1935年出生于法国芒特镇。本名罗贝尔·罗霍,1970年起迄今用笔名利奥内尔·雷发表作品。自1959年用本名出版第一部诗集《假如阴影消遁》始,专心于诗歌写作已六十余年,出版诗集与诗评三十余部,屡获诗歌大奖,是上世纪80年代以降最优秀的法国抒情诗人之一。代表诗集有《如一座破城》(1993)、《沙的音节》(1996)、《暗影之页》(2000)、《夜日之间》(2010)等。

《回忆时光之屋》由法国伽利玛出版社2017年出版,是利奥内尔·雷最新的一部诗集。其主旨是反思并演绎回忆与时光、写作与人生的关系,追问自我的存在,是其毕生探讨的一种延续。诗集包含69首诗,分为五部分:一为“星辰乐队之下”(18首),诗人在一种孤悬的状态下徘徊凝眺,一边是恍如隔世的青春年月,另一边是死亡之夜;二为“暮年”(7首),抒写迟暮之悲感;三为“椴树小院”(19首),采缀少年时代的回忆和温情时刻,色调多清新明亮;四为“天空摇动”(5首),追寻并展现无言之言,无形之形;五为“时光之雪”(20首),探究语词与时光的互动,寻求任意穿越于过去未来的可能。鉴于利奥内尔·雷的作品此前未见译成中文,谨从《回忆时光之屋》中选译较具代表性的十七首,冀令读者能一窥其风采。



英语世界的兵马俑诗(二)

在我国历史文化遗址中,常进入外国作家文学视野的一大古迹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外国作家笔下,兵马俑成为他们想象古代中国文化形态与各阶层或行业活动的契机,铺展自己关于永恒命题的思考的背景板,甚至投射内心焦虑和不安(关于重新崛起的中国)的对象。从中可以窥见他们对兵马俑这个文化符号的移植、挪用和改装。我们从英语世界的兵马俑诗中挑选出有一定艺术价值的诗作,分三期介绍给各位读者。

加里·格迪斯(Gary Geddes,1940—),加拿大诗人、非虚构作家、文集编选者。1981年格迪斯与爱丽丝·门罗等六位加拿大作家访问中国,在西安停留期间参观了当时刚正式对外展出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这段与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相遇的经历催生了1984年的诗集《陶俑大军》。诗集共有25首诗,刻画了秦始皇军队里的24个人物。我们从中挑选10首译出,供广大读者品读。与前一期费伊·兹维基的《西安兵马俑》相比,《陶俑大军》的风格更清晰平易,语调更轻松俏皮。

END



点击上图,订阅全年《世界文学》

点击上图订阅单期《世界文学

添加《世界文学》小助手

获邀进入《世界文学》分享会3群




 扫码关注

世界多变而恒永

文学孤独却自由

编辑:琳琳

 摄影:裴玉 雨璇 

版式:熹微

终审:琳琳


征订微信:ssap6565

投稿及联系邮箱:sjwxtg@126.com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世界文学WorldLiterature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