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阅读日 | 柳斌、朱小蔓、朱永新等六位专家带你感受阅读的力量

2017-04-21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02359pdks&width=500&height=375&auto=0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为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你的读书日、读书周、读书月、读书年是什么时候呢?

你是否也曾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坐下来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了呢?


这里整理了教育界、文化界名家们对阅读的观点和态度,希望能为你带来精神上的力量,支持你读以解忧、读以致乐。

关于“阅读品质”,名家这样说——


朱永新

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国家全民阅读的形象代言人。


改变,从阅读开始

关于阅读我有四句话,或者是四个观点,这也是我经常讲的。

第一个观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人精神的发育同样也需要“食物”,阅读实际上就是精神进食的过程。人的精神成长是和阅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没有阅读就永远不可能有人的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人的精神发育。阅读当然不可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能够在我们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世界。

第二个观点,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行为,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实际上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它的精神力量不是取决于人口的数量,而是取决于人口的质量,人口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阅读能力。

人类那些最伟大的思想、最伟大的智慧,都在那些最伟大的图书之中。对人类的思想进化来说,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人类的理解,从人类的理解到人类的智慧是一个精神和智力逐步升级的过程,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都在一步步往上爬行,汇总起来就构成历史以及我们当下所处时代的精神高度。当人类没有阅读生活的时候,就和其他的动物一样,因为人类有文字、有思想,才超越了其他的物种。

第三个观点,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在我们精神发育中,学校教育充其量就是母乳,让你拥有了最初的滋养,但只看教科书、教辅书的孩子,就会精神发育不良。如果用这个标准衡量,现在95%以上的孩子都是精神发育不良,他们除了教科书、教辅书,除了做试题,没有阅读。只有阅读的孩子才能拥有健康的精神发育过程。所以我说,没有阅读的教育,没有阅读的学习,是训练,不是教育。

孩子们在最美丽、最美好、最伟大的图书的滋润下,获得了心灵的充实,获得了心灵永久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成长而准备的书,那就是学校,要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 第四个观点,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个美丽的城市。真正美丽的城市,要靠这个城市人的品位和气质。人的品位气质靠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阅读。所以一个最优秀的城市,应该拥有大量最善于阅读的市民,有浓厚的读书之风。

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阅读?当然是有益身心的阅读、深阅读,有品质的阅读、自主的阅读、立体的阅读,优雅的阅读、生命价值选择的阅读,精读、慢读。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主张的阅读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以大众阅读和纸质图书为主的阅读,它更是一种生命价值选择的阅读,是超越知识的心灵的回归和精神的重建。

我希望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孩子的阅读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他必须和他的父母、老师们一起阅读,只有共读、共写,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生活。通过共读,他们才能真正拥有共同的生活,才能创造共同的语言和密码。

 我认为中小学教师有两类书必须读一是孩子们的书,像《格林童话》 《安徒生童话》,以及现在孩子们正着迷的书。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有对话的可能。二是读教育名著,因为人类几千年来的教育活动积累下来的好的理念和经验是不变的,读这样的书可以少走弯路。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就应该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要读孔子,要读陶行知,要读杜威,要读苏霍姆林斯基……

我觉得读书者应有读书品质。读书品质是阅读真正有效的必要前提。读书品质概括而言就是四个字:静、思、觅、恒。

静:对读书人来说,能否抵御外在的喧嚣、抛却过度的物欲,以一种古典的平静之心面对书籍,这是我们能否真正走进书香世界的前提,因为淡泊得以明志,宁静方能致远。

:“学而不思则周,思而不学则怠”,此言用于读书亦然。因为读书的关键在于读书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善思,能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能否闪现思维的火花。

:这里的“觅”,既是指读书的种类、书的内容,更是强调在相对有限的自我支配的时间、空间的情况下,教师应当积极有效地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利用时间,通过读书来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古人的“十年寒窗”之语,早就明示了学习、做学问要有刻苦、恒久的决心和毅力。而在现时期,教师能否甘守清贫与寂寞,孤灯一盏,以书的博大温润自己的生命,从而执著地追寻精神的家园,贵在一个“恒”字。无“恒”则一事无成。

一一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

一一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

一一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

一一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

——节选自《中国德育》


关于“校园阅读”,名家这样说——


柳 斌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总督学


阅读改变人生

阅读是不可以用其他方式代替的。阅读是重要的,因为阅读给了我们很宽裕的思考空间。只有阅读(尤其是默读),阅读者本人才能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而不是跟看动画片似的,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在阅读过程中他随时可以联想,可以思考。如果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他可以怀疑;如果有同感,他可以加上自己的体验,加以发挥、发展。所以,很多发明创造是在阅读过程当中结合自己的一些想象产生的。没有阅读、没有思考,怎么会有创造性,怎么会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我们民族生存之本。

现在真正要让大家重视阅读,把重视阅读提上议事日程,还会有很多的困难。其中一个很重大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现在还是围绕着应对考试开展。所以我们的教学有的时候是围绕着核心试题转来转去,问来问去,答来答去,谁有时间,有精力再来从事阅读呢?所以归根结底,我觉得我们还要一起来推动,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的规划,要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其中与阅读联系最密切的,是中小学生的语文教学,我是主张在中小学教学当中,首先要重视的就是阅读,要十分重视语文课的阅读,所以有的人问小学有没有好的教育,我说当然,从返璞归真的角度上来讲,最好的小学语文教育方法,用一个字表达,就是“读”。用两个字表达,就是“熟读”。在教师的主导下,选可读之文章读;选精彩之文章熟读,我觉得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好的办法,是大办法,是好办法,是根本的办法。阅读书目跟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要紧密的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尤其要跟中小学的语文课很好的结合起来。而且你们这里提的是阅读,我觉得在中小学的语文课里面,不但是要加强阅读,尤其要加强诵读,就是要加强朗读,要读出声来,一个学校一定要有唱歌声,要有琴声,要有歌声,要有琴声,还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要朗读,读出声来,读得自我陶醉,读得出神入化,这样就好了。如果形成了这样一种气氛,我觉得我们的阅读工作就会有非常好的基础,从小养成了这种习惯,那么国民的阅读,社会的阅读也就有了很好的发展。

我认为,要重视图书馆的建设,要提倡读书,要提倡阅读,要提倡读有字的书,读文字的书,这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还应看到,在目前这个时代,信息来源的渠道太多了,尤其是互联网,信息量大得惊人。网络上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而青少年恰恰处于缺乏识别能力和选择能力的成长阶段,很容易上当受骗,很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有害信息所吸引。因此,我们需要对青少年读书加以正确的引导。如能开展一些读书活动,不但会大有益于青少年的成长,也会大有益于我们这个社会形成良好风尚。开展读书活动要持之以恒,要精心组织、精心策划,要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而且通过读书要带动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取得综合效益。读完书以后要开一点座谈会,开一点演讲会,写一点作文、读后感,这样读书活动就能够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节选自《中国德育》


关于“阅读之乐”,名家这样说——


朱小蔓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读书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指情绪色调的积极意义上的,但它的表征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情感,有好奇、如饥似渴,有兴奋、一见如故的感觉,有心领神会的会心的愉悦、亲切可人的温馨,有理智在努力工作着的神情专注的意志(其实读书的时候,也常常需要意志,大脑需要努力地、活跃地工作着),有释疑解惑有如走进愈渐宽广、敞亮的大道,当然有时也相当沉重,甚或是悲凉、无奈……林林总总,但这却都是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长的积极的情感。我常常想,人若没有这五彩缤纷、波澜起伏的情感体验,生命是那样干枯、生活是那样暗淡,而有着这些情感充盈的生命和生活是那样让人感到满足、享受和向往。

所幸和可以自我告慰的是,我每天还保持着读书的习惯,那是早晨七点半到八点的半个小时以及晚上11点以后,也不过半个小时或许有时有一个小时。我从读书中获得的快慰,尤其是让我可以从心理上满足和平衡。我个人今天的读书状况好在还有习惯,还有兴趣和好奇,它使我还没有像生理年龄那样同时在心理年龄和精神上老下去;第二,大多数有成功之效的读书与生活中的特定事件相关,它往往是与我的专业研究的经历和我对专业持续性探索的方向相关,与一个时期的工作主题相关。上述这些是读出书味读出其意的由头、牵引、动力、学习准备与基础。

人为什么要读书,知识分子为什么渴求读学术精品?究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因为学术精品中具有强大的文化的力量。什么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其深层的内核部分是精神的东西,这是什么东西呢?我认为是发自人性本身的、真诚地追求美好、追求团结在一起,追求人的比原有自然、自在的要更理想的环境的一种冲动(有学者简略地说文化即人化、人文化)。不久前知道一位做科学型研究的美国学者对人这一高级生命为什么与生俱来的有社会本性有新的发现与解释。人是希望过社会生活的,人以沟通信息而生存和发展,这是人的本性。人与人之间的无谓的纷争和相互的争斗,其实不是人的本性,它是坏的制度、习惯和秩序的结果。

我们为什么需要学术中文化的力量,是因为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太需要为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自己为人做事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因为一个人太渺小,没有那么聪明;一个人的精力太有限,没有那样的精力充沛。这些东西从哪里去寻找呢?不外两个途径:一是从前人、从他人的经验中来;二是从人类的理性积淀——优秀的著述中来。我以为,真正的会读书在于使两者在不断连接、转化、往返互动和螺旋上升中永恒地保持着对读书的挚爱。所以,我认为读书的方法可以很多,因人而异;读无定法、挚爱为本。保持着每每读书时不断被激起的冲动、想像、思考和希冀,它们慢慢地、渐渐地便会在你的精神和人格上留下越来越深、难以磨灭的印记。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

关于“阅读名著”,名家这样说——


陈桂生

  华东师大教育学系终身教授


自主阅读教育名著的尝试

我喜欢阅读名著,尤其是教育名著。牛顿说得好:“我之所以比别人站得更高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爬”上前人的“肩膀”,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其实,吃力不吃力倒在其次,重要的问题在于是否能够自主地阅读,以及如何自主地阅读?我的尝试大致如下。

首先,在阅读对象面前不要俯身膜拜,表示对名著或名言的盲目信仰。名著也不免存在某种历史的局限性,故而杰出的后人在同一领域、同一议题上,也有可能超越前人的成就。所谓“譬如积薪,后来居上”,既表示超越前人的可能,又隐喻若不由前人托底,则很难高于前人。轻率地藐视先贤的做派,只不过是一种幼稚和愚蠢行为。

其次,对阅读对象既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范围内观察,又要思考他们是否提供新建树或新见解。其建树或见解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是否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前人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以及不把我们所了解而前人尚不了解的见识强加于前人。譬如,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放在今天,一位教师面对众多的学生,各个学生情况不同,故在授业中,不管学生是不是“愤”,是不是“悱”,是不是都“愤”抑或“悱”,教师却不能不“启”,不能不“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学生从“不愤”到“愤”、从“不悱”到“悱”的转化,也视为教师分内之事,这就不仅难为了教师,而且也难怪如今的学生往往把自己的学习看成是应付教师的事情。以今人的眼光看来,孔子的思想反而显得多么难得。

另外,不局限一家之言,了解不同的教育见解和论证方法。全面了解所阅读的著作,着重了解其思路、思想体系和论证过程,旨在从中获得某种系统的专业见识,仿佛站在前人的肩上思索问题。我精读的教育名著,有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康德的《论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等。自然,也读过《论语》、《学记》、刘佛年主编的《教育学》等国内著作。我读书旨在了解不同的教育见解和论证方法。由于不拘泥于一家之言,也就能够从不同著作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教育见识。这便是我阅读中的“高攀”之道。

我读教育名著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在通读的基础上,初步划分段落,写出标题。如果到此为止,充其量只是把厚本读成薄本,加深对原著的印象,便于而后引用时,则按图索骥即可。不过,我并未到此为止。“回头看”,即把各节看成是全篇的组成部分,各段为全节的组成部分,以便着眼于全篇,重新调整段落和段落大意(或标题)。然后按照此法,形成“提纲”或“指要”。

第二步,参考教育历史著作和其他相关著作的评论,增进对原著的理解,尽可能把个人的理解和一般评论中的观点进行比较。例如,在读《爱弥儿》时知道,卢梭针对把儿童视为“小成人”的积弊,率先提出回归儿童本身的“自然”的观点,并且为了规避不良的社会习俗对儿童的影响,主张最好让儿童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这种“回归自然”的学说在教育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我曾对此说深信不疑。读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之后,才知儿童本身的“自然”(即其个性),有“自在的个性自由、自为的个性自由与自由的个性”之分,而自在的个性,有可能因任性而成为不良的甚至有害的行为。再到后来,读了杜威等人的著作才知道,自己原先所理解的“个性”,是不同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差别。

第三步,按照一定专题,对各家相关言论加以梳理,形成专题性的札记或文章。

话虽如此,读书毕竟只是专业进修中的一法。重要的是把名著中的智慧化为个人的教养,进而在专业实践中检验,才不致成为“书呆子”。阅读名著,并非死抠书本,更须关注名著陈述中指称的事实。虽然对所阅读的名著把握的程度有限,至少心向往之。

——节选自《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关于“全民阅读”,名家这样说——


聂震宁

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


享受阅读的乐趣


我在政协坚持了十来年,我们全民阅读活动在政协的提案当中能够到现在这么好的效应,很重要的原因,一是永新主席在坚持,第二书林委员到了十二届一次会议,以他为第一提案人,115位政协委员提出把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我那天在政协有一个感慨,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觉得很可笑,成天谈全民阅读干什么?我每一次会议都有关于全民阅读的提案,有些委员说这个我不参加了,一度到了这个程度。但是到了十二届会议变成了我们新闻出版界的主要议题,是我们界定了提案,两次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有国务院法制办两个部门的负责人参加我们小组讨论,当中有一些委员不太了解也逐步了解了、逐步认识了,这么一个过程使我非常感慨。

我觉得全民阅读在出现一个大好形势,下面就开始带来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就怕4.23活动一完,大家回去照样打牌,照样该玩什么玩什么,书是不读了,书是为了搞活动,知道有一本书、两本书,还是不读书,所以根本的问题还是阅读能力的问题,是国民的阅读能力、整个社会的阅读能力,还有个人的阅读能力。我们的国民阅读应该是享受阅读的乐趣,大学生阅读必须是精英阅读,不能再以乐趣为主,乐趣在什么时候养成呢?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养成,养成乐趣才能成为专业阅读、精英阅读。我这本书更多地是提出问题,这几年来我们从阅读史开始、阅读方法开始、阅读社会的问题,一个专题一个专题进行研究,这本书是几个专题研究形成的。

4月1日国务院法制办正式向全民征求意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今年有望通过。通过之后当然能保证各地政府对全民阅读的投入,但是能不能读起来、能不能读下去,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过程,我希望大家在这方面还要多下点功夫。

我刚刚去了湖南新田县,韬奋基金会给他们捐了100万的图书,作了一次报告。财政局长过来跟我握手,说以后我多拨点款,我说你拨了款要用起来,不能像健身器材一样几年以后荒废在那里,也没人练。所以我们从现在起,一定要做一些更深、更细、更多的事情,这是我写作的初衷和一些想法。

——节选自“聂震宁《阅读力》出版研讨会”发言


关于“为何而读”,名家这样说——



邬书林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阅读,才不会被一时一事所左右


怎样把中国的阅读引向深入?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还有待深入?所以我今天讲的一点,为什么要读书?

在这个问题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史,很重要的原因我们的祖先重视读书,到了唐宋以后的所有读物讲得最多的是阅读,从《三字经》从欧阳修讲为什么要读书,从明代的《增广贤文》,绝大部分都是讲我们的孩子要好好读书,用语是通俗又很深入的,我们今天并没有超越。朱熹在《大学》里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讲的就是读书。朱熹关于阅读有两卷书,开宗明义讲的为什么要读书?他说人生要知理知晓,而人生苦短,先人们是把自己实践过的东西写在册子上让你看,你读书是把先人经过实践的有用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你才会知会。人类要一代代延续下去,后一代的人怎么才能比前一代高明,你读书了,把前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了。如果不向社会宣传,以为读书就是附庸风雅,不是。

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不管教育完不完善,教育的容量始终是有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始终想把健全的全面的知识灌输给下一代,但是这件事情总会受到一个时代特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影响,做这件事情很难,但是如果教会了一个民族怎么读书,他会从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化知识当中吸取营养,这个是读书的当代意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离开阅读是不行的,受各种各样的影响,不可能教大家全面地去做,只有像朱熹讲的什么书都读了,这个国家的凝聚力建立在可靠的文化基础之上,才不会被一时一事所左右。

林语堂先生讲读书是和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跨时空地交流,大家知道《大西洋宪章》好像是美国人帮了英国人,英国人应当终身感激,丘吉尔跟罗斯福发表重要演讲,是民主的胜利,是伟大的兄弟情谊,《大西洋宪章》好像是一个光辉顶点。后来我读丘吉尔传记的时候我才注意到,这位伟大人物,晚上他给老婆写了一封信,丘吉尔流着眼泪写的,丘吉尔告诉她今天我们签署了《大西洋公约》,你已经看到我的公开演讲了,我现在告诉你,这意味着大英帝国退出历史舞台之时。我原来以为我的朋友罗斯福多少会给英国留点活路,不,到最后关头,罗斯福先生拿出一把尖刀,把肉割了,骨头剔了,把骨头缝里头也剔了。二战之后英国退出了历史舞台。读书不仅仅是提高兴趣、风雅的事情,是获取政治智慧、获取生存本领,我们多读一点书,让我们能全面地看待一件事情,更重要的是不要被眼下迷惑住,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只有你读到一定份上才可以。

——节选自“聂震宁《阅读力》出版研讨会”发言


【本期编辑:崔倩倩;来源:整理自中国德育、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三联书店三联书情、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等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关注 | 影响儿童教育百年的心理实验

课例 | “爱情是什么”教学实录

大家谈 | 檀传宝:做配享幸福的教育家——仁慈篇

样本 |“听、寻、展、行”,创新育人模式——杭州市下城区采访手记(一)

征稿 | 2017年《中国德育》部分栏目征稿启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