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Paul Desan:影响幸福的七要素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我所在的耶鲁大学一直在做一个追踪研究,就是到各个社区去调查抑郁症的发病情况。调查显示,从20世纪开始,越晚出生的人患抑郁症的概率就越高。可以确定的是,当一个国家越来越工业化的时候,患抑郁症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有证据表明,在中国也有这样一个趋势,就是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患抑郁症的人与日剧增,同时,自杀率也在随之提升,特别是15—35岁的年轻群体自杀率较高。因此,全世界的教育者都应该有这样一种共识,就是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情绪管理的技能,为学生的幸福奠基。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幸福感有50%和遗传基因相关(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50%的先天的倾向性),10%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剩下的40%和我们的心态和社会技能有关。遗传基因和环境不是我们可以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去把握好那剩下的40%,也就是怎样拥有好的心态和社会技能,从而让我们更加幸福。
过去的30年里,关于幸福有很多研究,我们的团队把这些研究进行了整合,把影响幸福的因素归纳为七个要素。
1.亲密关系
中国的圣贤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在这一句话中,既提到了幸福,也提到了友谊,这是很了不起的。这句话对我也有特殊意义,因为我来到中国,认识了很多热情的朋友,我感到非常快乐。
孔子的论述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不谋而合。研究发现,拥有亲密朋友的人更幸福,尤其是那种可以深入交流情绪体验的朋友,而亲密朋友的数量似乎并不重要。
我们不仅要告诉孩子友谊是很重要的,而且也要教给孩子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的技能,比如让他们学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学会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倾听和回应,让他们能够掌握具体的方法,从而拥有高品质的亲密关系。
2.关怀
关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助人为乐。那些自愿给予他人关怀的人会更加幸福。
关怀有两种类型:有组织的和自发的。有一个很有趣的发现,就是志愿活动可以让成年人更加幸福,却不会让青少年更幸福,原因可能是因为很多青少年的志愿活动并非他们真正自愿,而是出于家长或者学校的一些强制性要求。因此,只有自愿、主动地帮助他人才能真正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
中国的孟子说“不忍人之心”,就是说人都有一种天然的关心他人的倾向。孟子还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仁之端”就是所谓的“善端”。如果我们能够行动起来去帮助他人,那么幸福感就会增长;反之,如果我们不去行动,那么幸福感就不会提升。
3.生理因素
光照与幸福。北京和我所在大学的城市纽黑文纬度是差不多的,纽黑文这个地方每到冬天就会出现一些季节性抑郁症的人。他们往往从秋天就开始情绪低落,之后心情越来越糟糕,到了一月二月会变得更加沮丧。但是随着春天来临,随着光照的增多,他们的情绪又会好起来。
营养与幸福。Ω-3脂肪酸与幸福感息息相关,它是维护脑部健康的重要物质,能舒解压力。前面我们刚说到如果一个国家越来越工业化,抑郁症的发病率就会越来越高。同样,工业化也会改变我们的饮食结构。我们身体里的有些脂肪酸自己不能合成,必须要依靠摄取其他食物来获得。在农业社会食谱中,Ω-3脂肪酸是比较容易获得的,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我们摄入的Ω-3脂肪酸会越来越少,因为在工业化时代,很多食物都是加工过的。即便是一些新鲜的食品,比如玉米,因为工业化的种植,其所含的脂肪酸也大大减少了。
运动与幸福。许多研究表明,运动与幸福感有关。运动对增进幸福感、改善抑郁症有帮助。一项元分析研究发现,运动对抑郁症具有改善作用。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很有益处。
4.心流
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曾经对音乐家做过访谈研究,发现很多音乐家都具有心流的状态,即在演奏的时候常常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身心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实际上,中国的庄子也说到了心流。他的文章《庖丁解牛》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心流的状态,试看这一段话:“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这就是工作时一种极端投入的状态,庖丁的解牛已经达到了行云流水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了。
5.优点与美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与幸福是相关的:“一个好的行为一定是与恰当的美德相符的。在这种情况下,幸福就成了美好灵魂的活动。”
而当代的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当我们发现自身的美德和优点,并将之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中时,就会体验到生活的美好。或者我们将自己独有的长处运用于某个超越自我的目标,从而获得一种充实感,这种充实感就是一种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擅长的领域,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美德,通过优点和美德的发挥来体验幸福生活。
6.精神信念
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的时候他的幸福感就会提高。
在中国的儒家经典《大学》中有“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的“诚意”,即让自己的意念真诚,这是一个人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的前提。
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真诚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寻找自己人生的意义所在,帮助他们思考并设定自己人生的目标与规划,而不是仅仅把眼光局限于一次考试。
7.积极思考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影响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积极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积极思考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对过去感恩,对当下感到愉快和满足,以及对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通过一些练习,人们可以习得积极的思考方式。比如,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体会和记录值得感恩的事件可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是品味练习。品味练习可以使人更关注当下的美好感受,从而变得更加幸福。
【作者:Paul Desan,美国耶鲁大学纽黑文医学院精神病学系心身医学专业组主任;本文翻译:孙燕博士】
【责任编辑:李诗】
【来源:本文系作者2017年7月17日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演讲(有删节);刊发于《中国德育》2017年第18期】
【微信编辑:崔倩倩】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观点丨“掩耳盗铃”还是“直面生活”?——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教育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