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毕世响:雪花有火花的光芒,寂静有音乐的韵律——教师德性的八种境界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诗意的教师,追求的是这样的境界:“雪花有火花的光芒,寂静有音乐的韵律,悲哀是至乐,红色有蓝色的智慧,柔弱是刚健,躁动是安详,叫嚣扰攘是自由伸张自我,愤怒是境界,十字街头是彼岸世界。”
本文尝试把“教师德性”分为八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又包含若干个项目。按照一个一个的德性或者德性群,来衡量教师质量。
第一,教师的基本德性。包括:说话,识字,写字,阅读,听,写文章,心算,英语;基本质量分为两个等级:一级和二级。一级是合格门槛,二级是高级门槛。
第二,教师与学生谈话的德性。教育能力归根结底是教师与学生谈话的能力,教师是没有权位的人,教师只能依靠与学生的谈话,引导学生灵魂的转向。
第三,教师倾听学生的德性。教师除了能与学生谈话以外,教师更要倾听学生。甚至,倾听学生就是与学生谈话,可能还是比与学生谈话更高明的谈话。
第四,教师的文化鉴赏德性,或者说,教师必须具有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些知识。
第五,教师的人类文化伟大观念的德性。作为教师,应该懂得人类文化的一些伟大观念,我们的教育就是这些观念的实践。这些观念如中国的“四维”:礼、义、廉、耻,古希“四德”:节制、勇敢、智虑、正义,当代的人权、自由、民主,等等。
第六,教师的社会批评德性。包括:社会评论、道德评论和教育评论。一个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判断能力,才能引导学生欣赏社会,理性地批评社会。
第七,教师的哲学德性。包括:教师的哲学涵养、对话辩证法、修辞。教育能力归根结底是哲学能力,没有哲学灵魂的教师,是不能使学生的灵魂发生转向的。
第八,教师读书的德性。教师是“读书人”,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能称为教师。
本文提出衡量教师的这些质量,并不是说,教师在每一个部分或者项目上都要达到卓越。能够达到第一部分的一级德性,就达到了教师的标准了,能够达到第一部分的二级德性,就达到了有涵养的教师的标准了;其它部分那些德性,是对教师成为有深厚涵养老师的“苛求”。这些质量要求,也应该是新时代的教师教育应该具有的内涵。
这个时代,人的痛苦,看起来似乎是社会变迁底,人的痛苦,似乎并没有真正的“社会根源”,而是人的心性。当老师的人,永远都是依靠原教旨主义的本领:说话,写字,读书等。
☞1.说话
一是普通话。
质量要求(一级):(1)说话须一字一句;(2)一般情形,讲课时一分钟吐出的字数不能超过150个;(3)每个字的读音正确;(4)说话清晰;(5)说话连贯;(6)用词准确;(7)普通话水平测试二级乙等以上。
质量要求(二级):(1)流畅;(2)用词讲究;(3)能够修辞。
二是方言(母语)。
基本质量要求(一级):能够用方言(母语)流利讲课。
质量要求(二级):(1)能够教授学生讲方言(母语);(2)进行方言(母语)读书与交流活动;(3)懂得教育本身也有保护方言(母语)的责任,并且身体力行,教师必须也能够使用方言(母语)讲课,一因为方言(母语)是最深刻亲切的文化,二因为地方学生对方言(母语)的掌握,远远超过普通话。用方言(母语)能够把普通话说不清楚的内容说清楚,而且形象生动。
☞2.识字——汉字
基本质量要求(一级):(1)汉字识字量不低于4000;(2)准确读出一个汉字;(3)准确读出一个成语;(4)说出一个汉字的意思;(5)说出一个成语的意思;(6)准确写出一个汉字的意思;(7)准确写出一个成语的意思。
质量要求(二级):(1)能够读出匾额、楹联、题字;(2)进一步说出匾额、楹联、题字的意思;(3)能够认识一定数量的繁体字(正体字);(4)认识各种图章文字。
☞3.写字——钢笔字,铅笔字
基本质量要求(一级):(1)握笔的姿势正确;(2)正确运用汉字的笔画顺序书写;(3)正确认识汉字的偏旁部首。
质量要求(二级):(1)懂得几种汉字的字体(篆书,隶体,楷体,行书,宋体);(2)懂得汉字的“六书”道理(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3)能写毛笔字;(4)能够写出一定数量的繁体字(正体字)。
☞4.阅读
一是默读,二是朗读。
基本质量要求(一级):(1)能够一字一句地读一篇文章(读书);(2)一分钟阅读的字数在15个左右;(3)读过以后,知道文章的意思;(4)按照语境读文章;(5)创造出文章的语境;(6)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7)能背诵几篇中国古典,如先秦诸子片段,诗经,诗,词;(8)能够流利地阅读若干篇文言文;(9)给文言文加标点符号;(10)给文言文注汉语拼音。
质量要求(二级):(1)抑扬顿挫;(2)富有音乐感;(3)用自己的文字概括;(4)朗读。朗读具有表演给别人看的性质,往往配合表情、手势。诵读;(5)诵读。诵读是文章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与古代的吟颂相类似;(6)能够阅读竖版排的、没有标点符号的繁体字著作。
☞5.听
一是能够听懂别人说话的意思。二是能够听懂别人读书。三是能够与别人谈话。
☞6.写文章
一是能够写出清通的文字。二是懂得几种文体,以下几种文体,至少会写两种文体的文章:(1)记叙文;(2)说明文;(3)议论文;(4)应用文;(5)小说;(6)散文。
☞7.心算
一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二是1-100的开方;三是1-20的平方。
☞8.英语
一是不能低于英语四级水平;二是英语专业老师,应该达到英语八级水平;三是能背诵几篇英文古典作品。
☞9.一个教师意味着:一是只靠一张嘴就能上课;二是会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三是在自己的专业上不低于中等水准。
➽1.谈话是教育的原型
教育说到底是对话,或者说,对话是教育的原型,这在《论语》《孟子》《理想国》等经典中很清楚,教育能力归根结底是谈话能力。《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应该是教育谈话的经典。当代教师既缺少知识,又缺少对话精神。而对话需要一套特殊的语言,譬如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外国的希腊语,拉丁语,梵文等。所以,教育的谈话,是基于某一套语言,这个语言也是教育总结出来的。要想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最根本的法门是和他谈话。贵族与平民的区别,在于贵族有一套自己的贵族语言。一个人穿戴打扮可以矫饰,惟独他(她)的说话无法长时间的矫饰。有一套有教养的语言,才是接受过教育的标志。因为语言是教养中最难培养的,那是从小在那种文化中熏陶出来的。这种语言是“陈述”语言,既说理,又文质彬彬。
教师没有权位,只有依靠自己的言说,“赤手空拳”地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创造世界。教育是谈话本体论,教育中的人,生活在谈话中。大的方面说,上帝也不过是用话语创造世界,可以说,教师完全是依靠谈话进行教育,所以,教师的教育是谈话本体论的教育。教师的教育能力,是与学生谈话。人世间最困难与最温情的事情,莫过于人与人打交道了,人与人打交道主要是谈话交往。这些年,大学生经常因为不能相互谈话交往而起事端,甚至出人命。网络幻游使人与人的交往能力下降。
➽2.谈话的道理
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基于语言的两人之间的交往,谈话的语言是第一位的,语言修养应该是教育的专门科目。谈话的语言既可以是正式语言,也可以是方言。教师的谈话,运用的是修辞,即达到两个人灵魂的相通。一是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既可以是知识性的话题,也是生活性的话题。二是因材施“谈”。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以学生的那个具体的人为对象。学生那个具体的人:或者基于那个学生的性格,或者基于那个学生的家庭,或者基于那个学生的爱好,或者基于那个学生的毛病。三是教师与谈话的时机。任何场合都是与学生谈话的时机,老师怎么把握这样的时机。四是教师要把教育当成谈话,同时把谈话当成教育。五是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最终的意义是两个人之间的交往。或者说,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关系,不应该是老师居高临下对学生的教导。六是谈话在于打通两个人的灵魂,教育谈话在于双方相互理解,进一步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交流。七是教师与学生谈话的几个方式:(1)要有与学生谈话的愿望;(2)知道教学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交往实践;(3)个别谈话;(4)集体谈话;(5)与班级每个学生谈话一个月谈话一次,谈话内容包括生活、学习、社会、历史、文化等等;(6)教师会与同事谈话;(7)教师会与学生家长谈话。
教师要与学生谈话,前提是要倾听学生。教师必须要能静下心来倾听学生,必须是一个能与学生谈话的人,更是一个倾听学生说话的人。一个人的成功,或者失败,往往只是一个因素,并不是一个人每个方面都成功或者失败,才导致他的成功与失败的。一个老师,也许并没有多么高深的知识,他(她)仅仅能够倾听学生,也许就能够成就一个学生:我不能给你别的,我能够静心倾听你,我在你的说话里。
老师似乎是文化人,或者传统上把老师当作文化人。可是,当代有些教师,一进入博物馆、寺庙、道观、文物古迹,基本上就茫然了,那里面的字多不认识,不认识匾额,不会念楹联,更不知道匾额和楹联的典故,不认识图章。
教育应该教人做世界公民,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我们的教育内容,用的往往是前人和时人的东西,那些东西,就是把我们的世界和他人的世界打通。”教育要使人知道人如何属于全人类。一个老师,必须懂得人类的一些伟大观念,因为教育是“用人类的全部文化养育德性与智慧。”
人类的教育,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教育,“伟大观念是我们思想及行动中最基本的东西。它们与真正接触世界或其他人都有关系。如果我们想思考,或互相讨论,就必须利用这些观念。若没有这些,我们便为盲目或迷失。”这些伟大观念,如中国的“四维”礼、义、廉、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古希腊“四德”节制、勇敢、智虑、正义;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的著名的四项“人类的基本自由”:表达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近当代社会的平等观念、民主观念、人权观念等。
➬1.社会评价
教师并不都属于西方文化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却应该是有知识的人,应该具有一定的评价社会的能力。当老师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评价能力,很难成为称职的教育者。社会评价主要是理性地欣赏社会和理性地批判社会。社会评价,说到底仍然是一个知识能力,因为只有依靠知识,才能够看到社会的真实或者本质。在网络时代,人人都应该有说话的方便,在民主时代,人人都有说话的权利,而评价社会是不是得当,那就要看教师的知识水准如何了。教师这个群体,并不是一个很有见识的群体,往往局限于所教授的科目、学校、班级和儿童青少年,对社会没有宏观或者历史的眼光,更缺乏哲学深度,所以不能在社会评价上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
➬2.道德评价
个人道德是教师的一个传统身份。当代社会也不再有个人道德权威,而是公共理性为道德权威,所以,教师要知道,教师应该把道德十字架从自己的身上卸下来了。而且,当代教师更多的只是一个职业身份,虽然教师在社会上还有些道德的光环,但并没有财富支撑。如果社会还要求教师扛着道德招牌,那就未免没有道理了。一个人(阶层)在社会上的责任与一个人(阶层)的薪酬应该对等。
与社会评价一样,教师还应该有道德评价能力,这个“道德评价”,主要是指对社会、历史等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发生在班级、学校里面的事情的评价。道德评价能力和社会评价能力,对于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是最艰难的事情。《理想国》中的哲学王就是灵魂能够在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之间自由穿梭的人。更重要的是,哲学王是既接受了高深的辩证法教育、能够进行理论思辨,又有政治实践智慧的人。纯粹的哲学家不当国,因为他的灵魂在天上,对人间事务不过问。既然教师这个群体,并不是一个很有见识的群体,同样,不能在道德评价上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只具有对学生善恶认知的引导能力。
➬3.教育评价
教师似乎是从事教育的人,但是,当教师的是不是会得当地评论教育,那可是另外的意思了。一个人对事物的评论(评价),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本事。教师的教育评价,往往局限于以教材、标准答案和考试等为标准,这实际上不是评价,因为这不是以“理性批评”或者“哲学批判”为评价的。
教什么,或者怎么教育?永远是一个哲学问题。因为教育在于使人懂得生命的庄严、人生的崇高感和美感。
➸1.教师的哲学涵养
(1)教师须得有些哲学思想。西方世界称述三本教育著作: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国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顺便说一句,毛泽东主席的教育思想比较接近杜威。这三本教育著作,实际上都是哲学著作,或者说是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副标题就是“教育哲学引论”。这里透露出的思想是:教育必须得有哲学思想。一个老师,应该有些教育哲学的气质。因为,不同的教育哲学立场,伺候的教育意思是不一样的。教育哲学,恰恰是一般的教师缺少的气质。
(2)教师要知道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一种能力,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譬如,我们常说“老师教给学生知识”,实际上,老师不可能教给学生知识,老师的教是引导,把学生头脑中本来就有的知识与道德引导出来,这正是《理想国》中的教育哲学立场:“教育实际上并不象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象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但是我们现在的论证说明,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把知识从学生的灵魂里引导出来,是从学生的
头脑里向外“掏”出来;老师给学生教知识,是给学生的头脑里“装灌”知识。从学生的头脑里向外“掏”知识,和给学生的头脑里“装灌”知识,恰恰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哲学,这两种教育哲学对应的教育实践,那是完全相反的。
(3)欲思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断然宣称:“我们尚不会思!”教师是教学生欲思维的人,只有思维才能把自己与自己以外的一切分开,同时人也才能进入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可归结为思维教育。“思维力是走进人类自由王国的又一文化力。它蕴涵着人的灵感、直觉与悟性,深藏着无限的创造力,这将有力地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更高的境界。” 前言教育最终在于教会人欲思维。人欲思维,才能将个人的有限性接续到无限性,哲学最终是思,不是学。
➸2.言说
(1)言说(演说)。当代教育似乎失去了言说的创造意义。即使上帝,也得依靠语词创造世界,《圣经·创世记》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也就是说,《圣经》思想是言说本体论。言说是教育的原型,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论辩,古希腊的哲学家与智者(现在多称为智术师)之间的对话,罗马的雄辩术和演说术,都达到了言说的登峰造极。这个传统在西方教育中一直保留着,西方政治家得依靠演讲才能上位。中国的演讲传统衰落了,致使教师群体成为一个不怎么会言说的人群。甚至,语言啁啾,几近不甚开化之类。
(2)演说的本领。根据西塞罗《论演说家》,演说家大概有以下几个本事:第一,“即便演说术不是科学,也没有什么能比完美的演说家更美好。要知道,即使我不谈在所有和平、自由的国家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演说术的具体运用,演说能力本身也包含着如此巨大的乐趣,以至于不可能有什么其他的东西能令人们的听觉和智慧更愉快地接受它。二,“理想的罗马公民应是‘善于言说的高尚之人’。第三,哲学与修辞学相结合的精神。第四,“演说家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第五,演说家的语言必须通过知识的滋养。第六,演说艺术在于思想能够无所拘束地、精细地、几乎近于挑剔地进行评价的乐趣。第七,“演说家们对自己演说过程中按自己的想法运用的手法进行观察、整理的结果。因此,不是演说能力来源于演说术,而是演说术产生于演说能力。”
➸3.修辞术
主要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修辞”,中国的“修辞”多是语言文字的修饰,也是本文“修辞”的一个涵义。
(1)会修辞。教育的说话是修辞,教育上的修辞,本来是哲学上的修辞,是某种靠言谈来引导灵魂的技艺,接近于“通己于人”,就是通过言说打通两个人的灵魂。真正的修辞,是语言引导人的灵魂达到真理,说话双方的灵魂相互契合。这样的修辞,既可以直接将一方引导到真理,也可以用迂回的方式。灵魂的相互契合,在教育上,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灵魂的引导,企图去把握甚至控制对方的灵魂。老师要用正义的语言,把学生的灵魂引导到真理境界。
(2)具体的修辞条件。柏拉图在《斐德若》里说文学家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生来就有语文的天才,第三是知识,第三是训练。”修辞在于抓住灵魂的本质,“文章的功能既然在感动心灵,想做修辞家的人就必须知道心灵有哪些类型。”所以,教师要有能力研究学生灵魂的类型,达到因材施教的境界。
➸4.辩证法
(1)辩证法的三个本领。柏拉图说的辩证法,是对话辩证法,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对话、交谈、讨论、争论;推理;使用语言或某种方言。
(2)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辩证法。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辩证法。柏拉图说:“辩证法像墙头石一样,被放在我们教育体制的最上头,再不能有任何别的学习科目放在它的上面是正确的了,而我们的学习课程到辩证法也就完成了。”辩证法是对话的根本精神,既是哲学的原型,也是知识和智慧原型,教育的原型。
读书是教育的永恒,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教育,那就是“读书”了。过去把老师叫“读书人”,老师如果不读书,无论怎么定义老师,都不能算老师。这个视听时代,或者网络时代读书在中国几乎成了可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活动了,看一下书店的萧条,就知道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缺乏读书德性。
读书,关键在于知道什么的东西才能称得起“书”。《圣经》Theolyible被称为Theook,即唯一的书(Theonlybook),又誉为“书中之书”(Thebookofbooks)。中国的《论语》也被中国过去的读书人称为“圣经”。这里的意思是说,教师必须读那些达到永恒思想的著作,没有时代与地区与民族的隔阂,那才能称得上是思想,那样的著作才能称得上是“书”。中国的《四书》《五经》,佛经,唐诗,宋词,思想家的著作;西方的经典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著名思想家的著作,大致可以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为主。这些书,至少读过一本,而且要终生去读,才能够论说。在命终之际,还想着“要拿书来读。要拿书去见祖先。”
读书,是一个高贵的行为,人虽然生活在平凡的世界,却有另外一个美的世界,永恒的世界。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读书这样的境界,可以考虑另寻他处,何必当一个教书先生呢。
【作者:毕世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德育》学术委员】
【来源:节选自《教育质量之教师德性衡量》一文,刊发于《当代教育与文化》2018年3月第10卷第2期,标题为编者所加。】
【微信编辑:崔倩倩】
声 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观点丨“掩耳盗铃”还是“直面生活”?——社会事件融入中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