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线丨孟祥萍、林凡瑞:教师“出力不讨好”现象之反思

孟祥萍、林凡瑞 中国德育 2021-05-26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教师出力不讨好,可能觉得很冤屈,但当你埋怨别人以怨报德、缺乏修养时,是否也该如孟子所说的那样,从自己身上寻找因由,反思自己的行为呢?这是很有必要的。


有付出就有回报,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励志语,也是我们教师经常自勉的一句话。然而,今天我们再拿这句话来玩味,却发现很多时候是不成立的。“付出”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方法、正确的导向上,否则,不但付出没有回报,反而还会把事情弄糟,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出力不讨好”。

教师这一行业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工作性质也越来越复杂了,于是大家都说教师不太好当了。许多教师紧蹙眉头叫苦不迭,说做教师累也罢苦也罢,都能忍受,就是出力不讨好让人难以忍受。是呀,出了大把的力气,就是想着有个好回报,为什么偏偏事与愿违呢?为什么偏偏南辕北辙呢?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是,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就要反问自己,对别人的仁爱够了吗?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我的才能够了吗?以礼待人,别人却不理解,就要反问自己,我的恭敬够了吗?只要自己的行为得不到自己预期的效果时,就要反过来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原因。

教师出力不讨好,可能觉得很冤屈,但当你埋怨别人以怨报德、缺乏修养时,是否也该如孟子所说的那样,从自己身上寻找因由,反思自己的行为呢?这是很有必要的。

反思一:是否违背了教育法则?01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美国作家迈克尔·伯罗蒙塞尔撰写的《自然之道》,读后令人深思。课文主要写了作者与同伴以及一位生物学家向导到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观察太平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事。一只出巢当“侦察兵”的幼龟被嘲鸫啄咬,作者就央求向导将它送入大海,当向导极不情愿地完成了助龟入海的举动之后,成群的幼龟得到了“外面安全无事”的错误信息,便从巢里鱼贯而出,结果,可怜的幼龟们皆成了食肉鸟的口中美餐。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出力不讨好”的事例,它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事要尊重自然法则。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既有自然法则,是否有教育法则呢?当然是有的。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需要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依据,教育就是想方设法促进儿童的身心自由发展,这就是教育法则。

然而,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师是不是都能够按照教育法则办事呢?不尽然。在今天,学校、教师违背教育法则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往往把提升教育业绩、得到集体和个人的荣耀,建立在牺牲学生时间和爱好上,建立在压制学生个性和自由上,建立在学生的痛苦和不情愿上。学生喜欢到大自然中寻找生命的根源,我们的教师却以“走出校门会有危险”为由,强行把孩子们关在教室里背书;学生喜欢体育课在操场里踢足球、踢毽子,我们的教师常常以“耽误学习”为由,把孩子们关在教室爬“题山”游“题海”……美国教育家雷夫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说:“至今还有的教师不愿意让孩子到操场去上体育课,而是关进教室里死读书,真有些不可思议。”

是的,我们在把一个个“活孩子”教成一个个“死孩子”,我们在把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孩子锻造成死记硬背的制造分数的工具,让一个个有棱有角的“木块”渐变成一个个滑溜溜的脆弱的“圆球”。要知道,有棱有角的木块立于地面是稳固的,而滑溜溜的圆球立于地面是不稳定的,是会随风飘荡的—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出力不讨好的。如此出力不讨好的根源就在于我们违背了基本的教育法则,没有想方设法促进儿童的身心自由地、健康地发展,没有把孩子当成活生生的人看待,而是把孩子当成了一个任自己随意操纵的机器。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十分强调活学活用,他提出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意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吸纳、去体验、去实践、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教育法则的体现—赋予学生心灵成长的自由。

人需要自由成长的空间,正在成长发育的孩子们更是如此。教师应该确立“让学生成为自由成长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实践、创造的主人”的理念。这样,我们就不会“出力不讨好”了。

反思二:对学生是否有尊重意识?02

我们办公室有一位工作特别较真的老师。别人总喜欢大事化小、息事宁人,而她则恰恰相反,明明是不起眼的丁点小事,她也会大惊小怪,经常把学生带到办公室里训话,当着很多老师的面训斥学生。时间久了,惹起了学生的反感,挨训斥的学生总会敌视她。对此她总是喜欢给学生家长打电话,要求学生与家长对话并检讨自己的错误,或者干脆把家长请来,对家长也是采用训导的方式讲话,这便是对家长和学生缺乏尊重了。她的动机也许是好的,但却并不受家长的欢迎,家长都很忙,况且是经常性地被“请”到学校,自然是满脸的不高兴。也就是说,她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应该说,这位老师出力真是不小,天天围着学生和家长转,但是她的苦心没有得到好的回报,背地里学生和家长都对她指指点点,甚至有的学生在厕所的墙上画她的漫画,侮辱谩骂她。

教师们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我们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地教育学生,但学生和家长为什么越来越不尊重老师了?那么,我们反思过没有,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是否做到谨言慎行、以人为本了?我们给学生和家长多少尊重?别忘了尊重是相互的,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呀。

最近读了一篇短文,题目叫《手指与脚指》。说的是,有一次冯骥才一行人到法国参观访问,要到一位乡间朋友的别墅去,他们开车到乡下时,遇到一个岔路口,没有路标,当他们拿着写有地址的信封询问一位妇女时,那位妇女的头上正顶着一件大东西,双手始终扶着,这时,她把头顶上的东西放在地上,用腾出来的手,给他们指了路。冯骥才上车后,不解地问:“她何苦要把东西放下来呢,用脚一指我们就知道了。”司机却说:“用手指与用脚指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教养。”用手指路与用脚指路意义有什么不同?用手是客气、礼貌、尊重的指引;用脚是踢开,让人走开的意思。两者有着天壤之别。是的,尊重他人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是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

鲁迅先生曾经说:“对于孩子,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孩子心灵的成长需要应有的尊重。不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教师素质不高的表现,也是教师师德缺失的表现。教师应该少训斥、恐吓学生,尽量少请家长,少告状,要本着尊重对方的原则行事,否则,只能徒然增加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怨恨,徒劳无功、适得其反,那才是出力不讨好呢!

反思三:教学方法是否科学?03

身边有这样一位老教师,他已经是年过半百、满头华发了,可谓一头老黄牛,态度是那样认真,工作是那样勤恳。他讲起课文是那样细致,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解释,一句话一句话地分析,一段话一段话地概括。一堂课声嘶力竭,累得够呛;而学生被动地“听书”,不读,不写,不思,不问……一堂课收效无几。他对待随堂训练题也是如此,不管学生做得怎么样,会与不会,一律照着卷子讲析,会的学生早已听得厌烦,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不会的学生依旧是不会,似乎在听天书。至于对待作业就更不用说了,他根本不懂得分层教学,对全班的学生布置统一的内容,并且布置的内容又相当多,那作业内容很多是程度高的学生已经会了,程度差的学生即使写得再多也是不会的。

在《当代教育家》杂志上读过杨林柯老师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教育最怕愚蠢的认真》,其实,这位老师可谓“愚蠢的认真者”了。“愚蠢的认真”最容易导致“出力不讨好”的现象发生,就如同这位老师一样,效果当然是很差,从来没教出过好成绩来。并且学生还大为不满,怨声载道,说老师不会授课,只会照本宣科,只会用作业压人,要求学校领导撤换老师。这位老师非常懊恼,诉苦道:“敢问苍天,我错之奈何?”

《中文大辞典》中对“方法”的解释是“行事之条理也”,把方法看成是人们巧妙办事或者有效办事应该遵循的条理或轨迹、途径或路线;墨子却说:“匠人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方与不方也。曰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故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也。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在这里,墨子把“方法”当成了规则、法规。

自然,教学也要讲求方法,教学方法即是一种法规法则,就要讲求一个“巧”字。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不在研究巧妙方法上下功夫,而是在耗时费力上做文章,总是认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自己教书累得半死,学生学习备受熬煎,效果不佳不说,还影响了师生关系,削弱了自己在学生中的“崇高地位”,落得个“出力不讨好”的下场。

是否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关系到能否使学生成为具有聪明才智、科学头脑的合格人才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聪明的教师都会在研究教法上下工夫,教法先进了,教法适合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了,就会如鱼得水、事半功倍,不仅不会出力不讨好,还会点石成银、撒豆成金。

只有反思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修正自己,做个“出力讨好”的教师。


【作者:孟祥萍,山东省临沂市第七实验小学,二级教师;林凡瑞,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湾林学校,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樊璐】

【来源:《中国德育》2018年第3期】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18年第14期

观点丨高德胜:“思想品德”课——不是什么都能考的

大家谈 | 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

观点∣王维审:班主任工作,治“乱”还是解“惑”

荐读∣陈鹤琴:怎样做父母

讲堂丨苏霍姆林斯卡娅:穿越时空的“活的教育学”——我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征稿 | 固定栏目征稿          非固定栏目征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