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马永庆:集体主义教育没有必要了吗?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集体主义一直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多元文化的不断渗入,尤其是在个人与集体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一些人认为集体主义教育已经没有必要了,甚至武断地判定集体主义妨碍了个性自由。现实生活中真是如此吗?集体主义教育在今天真是无用武之地,或是不合时宜了吗?笔者认为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集体主义教育有无必要,首先需要搞清楚集体主义的内涵、地位、作用等问题。以避免人们对集体主义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或产生一些模糊认识,甚至虚无思想。
集体主义是什么?从根本性质上来说,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人与人,尤其是个人与社会、与集体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集体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有机结合。在此意义上,集体主义就是一种价值观指向,其目的在于使人们在各种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中,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和观点,合理地梳理和把握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因而,既不能把集体主义泛化,使之扩充到所有领域而发挥作用,也不能否定集体主义对社会价值方向的引领作用。当然,对集体主义的其他蕴意也需要弄清楚,但我们所进行的集体主义教育则更多的是从道德的视角加以解读的。
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以及在集体主义宣传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人们对集体主义产生了一些偏颇认识。
有人认为集体主义是从集体利益出发,仅仅关心集体利益的实现,而忽视个人利益。答案是否定的。集体主义认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利益关系。社会中生活的人都必须遇到或结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联系的视角看,我们每个人必须与他人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而生活在一起。这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事情,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满足自己基本的物质生活、精神、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要,而满足个人需要的前提是不可能孤零零地单独活动。尽管“个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的”,但是,人都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必然受到其活动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人的活动也不是主观随意的,也是要遵循着一定的规范。每个人都是在不断调节自身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而满足个人需要的。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引导社会成员正确地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而不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来换取集体利益的实现,其目的是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使个人利益得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集体主义也不只是对个人的规范,而是对所有社会主体的要求,一定意义上也包括着对群体、社会或国家的制约。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和个人都需要为双方关系的良好运行承担相应的责任。实际上,当下我们国家也正是以集体主义为导向,既使国家、集体不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也使每个社会成员能够从国家利益、民族发展的大业出发,合理地表达好个人的利益诉求。
有人说集体主义是以集体利益为宗旨,会阻碍个人利益的实现。集体主义认为,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个人与集体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但集体是更为重要的,保证集体利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其在于集体是有着共同利益的人们所结成的有机体。“整体必然优先于部分”,集体的功能要大于个人,而且离开了集体,个人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利益满足。在今天,只有凝全民族同舟共济之心,聚全体中国人奋发向上之力,才能实现中国梦,才能保证民族整体利益的实现,使每个民族成员的个人利益得以维护。因此,集体主义提出的以集体利益为重的要求,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也是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矛盾的价值原则。
也有人觉得集体主义教育是虚的,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实际利益的满足。这种认识是偏颇的。不能把集体主义当作一种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也不能把集体主义庸俗化。集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指导人们行为的正确方向,其实际效应体现在每个人通过遵循集体主义原则,而使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集体主义教育正是在于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以此规约、引导自己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集体主义教育也不是离开我们实际的虚无缥缈的活动,其出发点正是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思想觉悟水平,目的是使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确立做人的基本标准和发展方向,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实现自我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的现实生活再一次告诉我们,集体主义教育是必要的。
首先,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正确认识现实存在的各种利益关系。当今社会给人们的表象是我们生活在人与人组成的可见世界里,人们每天能够打交道的只是家庭、职场、学校及在公共场合中遇到的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实实在在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特定人群的关系,而看不到个体与社会、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因而,人们就会认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根本就不存在。实际上,人们生活的每一步都在不断地处理着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每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人能够不从属于任何共同体而生活下去。”也就是说,任何个人都是与一定的共同体或集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主体性、竞争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点,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产生了较大影响,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个体的自主性增强了许多,每个人在与集体关系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升了。每个人不但没有远离集体,而且与集体的联系更加紧密。尽管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集体、对个人实行统包,似乎个人与集体连为一体,但是造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严重失衡,形成了集体对国家、个人对集体的严重依赖。而今天的个人与集体关系逐渐恢复了正常,集体对个人有着统领作用,个人需要承担对集体的义务,同时集体又需要保证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关注集体利益的实现,而且把个人利益的满足当作人们工作的重点之一。“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这一点正是集体主义的基本要求。
其次,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化解各种利益关系中的矛盾。当然,在满足我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过程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总是会时时地发生或这或那的矛盾,总要遵循相应的标准予以处理。最为正确的方式方法就是,在集体主义的指导下使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和谐、顺利发展。为什么集体主义原则就能够担当如此大任呢?其在于集体主义原则的正确性、正义性。集体主义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并不是一味地要求保证集体利益,或仅仅关心个人利益,而是要保证二者关系的和谐有序发展。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也正是要求人们在面对各种利益矛盾,特别是个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国家利益、民族发展出现冲突时,能够摆正个人的位置,认真履行职责,同时积极争取个人利益的满足。同时,国家、集体也“有责任维护个人权利,并告诫人们要尊重个人权利”。可以说,集体主义的指导是保证各种利益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要素。
也许有人说,个人主义也要求尊重个人利益,讲求个人的发展,因而对各种利益关系的处理同样是适应的。这是一种误解。道德层面的个人主义,是一种完全以个人利益为其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潮。按照这种价值观引导就会带来个性的恶性膨胀,直至不择手段满足个人私利。因为个人主义认为人们只要把个人、个人利益的满足放在首位,那么其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按此逻辑,人们的言行都要以自我为中心,必须围绕个人利益的实现而展开。这不仅无法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冲突,而且会引发新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认清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本质区别,而不至于被形形色色的自私自利的思想,诸如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所迷惑。
最后,现实生活中的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人们树立大局意识、长远观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全体人民同心同德。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以民族利益、国家发展的大局为重,不能计较个人的得失,更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让人们从社会整体利益、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人们需要明确这一事业“对所有人都是共同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使人们聚拢起来和彼此联系的事物的共同体”。集体主义教育在于确立崭新的平台,拓展宽阔的视野,使我们每一个人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走出自我,放飞思想,施展才能。如果事事处处局限于眼前、暂时、局部,以小农意识看待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只能压缩我们的生存发展空间,锁住自己的手脚,放缓现代化的步伐。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达到“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同样需要集体主义教育。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既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是社会、集体和个人共同活动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达到身心的健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当前集体主义教育需要重点强化培育以下几种意识。
一是社会责任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承担着各种义务,其中包含着对人类发展、国家建设、民族繁荣、社会治理、职业服务、家庭和谐、个人进步的责任。在始初,责任往往是作为一种社会的外在要求,人们要真正地履行职责,还需经过由被动接受到自觉认同、从外在规范到内在信念、从他律性义务到自律性责任感的转化过程。只有当人们自觉把自己作为责任主体,把社会责任当成自己的精神需求,人的责任才能得以最终的落实,而且“责任感是不会从个人利益中产生的”。因而,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集体主义教育首先要求人们要以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培育担当精神,把祖国的繁荣富强当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积极地投身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也是当今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二是规则意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人伦规则的尊重。因为“没有相应的道德纪律,任何社会活动形式都不会存在”。从道德领域来说,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坚守底线道德,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荣辱观。集体主义教育就是要明确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标准和要求,让社会成员遵循规则而行,逐渐养成规则意识,始终保持自己的言行规范在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范围内。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人们规则意识的形成,这不仅仅要求人们对规则存戒惧心理,而要通过敬畏规则实现从外到内的转化,即让规则意识成为居于心中的道德法则,以保证社会发展的有序性以及民族大业实现的完整性。
三是奉献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奋发进取中,不断为中华腾飞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是集体主义教育的真谛所在。集体主义坚持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其目的是告诫每一位社会成员,其个人利益正是在维护集体利益的过程中实现的。今天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只有大家的共同参与,才能共建共享。因而,正确处理奉献与获得的关系,应该是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
【作者:马永庆,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 敏】
【来源:《中国德育》2018年第5期】
【微信编辑:何 蕊】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讲堂丨苏霍姆林斯卡娅:穿越时空的“活的教育学”——我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全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