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例|肖霭龄:“讲祖辈故事,育家国情怀”教学实录

肖霭龄 中国德育 2021-05-26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教学目标

1.了解家族历史、人物与故事,了解并认同家族精神,进而认识到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精神气质,激发爱国情感。

2.了解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家国的身份认同与感情寄托,其逻辑起点在于家风涵养,精髓在于责任与担当,并使个人抱负与国家、时代要求相统一。

3.能从祖辈经历中理解兴家乐业、尽职尽责、济世救民等家国情怀价值,外显为实际行动。

教学对象

小学六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1.学习并制作家谱(可以是父系家谱,也可以是母系家谱),了解家族相关信息。

2.寻找家族中值得骄傲的人物和故事。

3.寻找与家族人物和故事相关的物件。

4.准备音乐、视频等课堂活动素材。

教学过程


1分享家谱信息,了解家族历史


师:同学们,我们课前都学习并制作了自己家的家谱。通过制作家谱,你们发现了关于家族的哪些重要信息呢?谁愿意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制作家谱时发现,我们家族历史很悠久,从第1代传到现在,已经有167代了。我还发现了我们家的字辈。

师: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字辈吗?你给大家讲讲吧。

生:就是每个家族的祖先为后代每一代人确定一个字辈,以前的人取名字的时候,中间的一个字都会用他的字辈,表示他是属于那一辈人。把这些字辈排在一起,就成了一首诗。

(学生展示家谱。)

师: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几句!

生:文武耀华堂,国泰家隆昌,仁德行道义,荣光九州扬。

师:好一个“国泰家隆昌”,好一个“荣光九州扬”。还有同学愿意分享吗?

生:我找到了我们家的家谱。这里面有我们肖氏家族的祖先,以及肖氏家族的所有成员。

(学生展示家谱。)

师:那你在哪里呢?

生:我在这。因为制作这本家谱时,我还没有出生,所以我的名字是我出生以后,我爷爷添上去的。

师:好,其他同学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了我们家族的图腾。这个图腾是根据我们杜氏家族的人擅长种植的一种植物的形状来设计的。而且图腾的样子也跟“杜”字很相像。我还发现了我们家的家训。

师:念两句给大家听听?

生:固本守业崇节俭,光大门楣报国家。孺子求学少年时,立身行道天下志。

师:非常好!孩子们,家谱图上这一条条线,将家族成员的名字连在了一起,这一根根线条,如同一缕缕血脉,连起的是家族历史,连起的是血脉亲情,血脉里流淌的是仁义道德,是立身行道,是兴家报国的殷殷期许。


2分享家族故事,内化核心价值


师:孩子们,让我们沿着家谱勾勒出的历史之维,再去细细找寻那些家族的旧日时光,走进我们发现的家族故事。谁愿意带上你的老物件,来讲述你了解到的家族故事?

生1:我今天带来了一张照片,照片上的这座桥位于泸州古蔺县中街,这座桥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造福桥”。

(学生展示照片。)

师:这座桥与你的家族有什么关系呢?

生1:它是我外公的祖爷爷,也就是我的先祖组织修建的。我的先祖生活在清朝末年,他认真严谨、和蔼可亲,经常帮助乡里乡亲。

师:能跟我们详细地讲讲他的故事吗?

生1:先祖发现当地的百姓从中街去下街,需要淌水过河。常年河水浸泡,让不少百姓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遇到涨水的季节,过河还非常危险。于是,先祖决定修建一座桥。修建一座桥在那个年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资金,为此先祖自己捐出了一大笔钱,但仍然不够,于是他四处走访当地殷实的人家,号召大家捐款修桥,最后终于凑齐了钱款。先祖亲自参与图纸的设计,带领当地百姓没日没夜地参与修建。历经近两月的艰辛,终于修好了这座桥。从此,当地的百姓过街再也不用淌水过河了。为了纪念先祖的功德,百姓们亲切地叫它“下桥”,也叫它“造福桥”。至今,这座桥仍然在使用着。

师:故事的主人翁是“先祖”,他帮助了“家乡人”。请分别在黑板的第一、二个圆圈里写上故事的人物信息,并把你带来的照片摆在展台上。

(学生填写信息。)

先祖为家乡百姓建了一座“造福桥”,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聆听这个故事,你脑海里想象的先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很关心百姓疾苦。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师:先祖的故事,历经数百年光阴,温暖了我们的心。在你们的家谱中,也有像这位先祖这样造福他人、帮助他人的人吗?

生2:我带来一张照片,照片上的人是我舅舅。舅舅是大山里的孩子,16岁就辍学回家了。他靠着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经过辛苦的打拼,成了一家连锁店的老板。为了让更多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虽然自己赚得也不多,却捐钱给家乡修通了公路。

(学生展示照片。)

师:国家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和途径,而舅舅在自己成功之后,不忘回馈家乡、回馈社会,为舅舅的行为点赞。

生3:我带了一张中医药方,它是我爷爷开的。我爷爷是一名中医,他在20世纪70年代药物稀缺的时候,用自己收藏的仅有的几颗草药,救了一个重病的孩子。

(学生展示药方。)

师:你爷爷的行为让我想起了一个词:医者仁心。

我相信,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既是我们的亲人,也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他们以自己微小之力,温暖着身边的人,造福于这个社会。今天,从这些前辈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可以给贫困地区的儿童捐款。

生:可以去慰问孤寡老人。

生:可以给山里的孩子捐书、捐衣物。

师: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相信有了这么多的善心,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美好。我们等待下一位讲述者。

生4:我的曾祖父林卓儒是一个民主进步人士,很重视教育。1947年,曾祖父参与了成都的桂溪寺改建,创办了当时的桂溪中学,也就是现在的川大附中。当时有很多无经济能力入学的少年,在这里开始了学习生活。这是当时桂溪中学开学典礼时的照片。(学生展示照片。)那时候曾祖父在成都拥有一个自己的窑厂,他把窑厂里赚的不少钱都用于修建校舍、置办学校的课桌椅,并不断地捐钱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他还常常接济身边那些贫困的人。

师:你曾祖父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来创办学校呢?

生4: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之中,整个国家千疮百孔。曾祖父深受新学的影响,认为只有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才能真正改变国家的命运,只有振兴教育才能拯救民族于危难之间。

师:你知道曾祖父建造的学校在哪里吗?

生4:听爷爷说,就在现在的三瓦窑附近。

师:这不就是在我们学校附近吗?原来,我们离历史如此之近,似乎能听到先辈在脚下这块土地上留下的足音。

生4:而且我曾祖父还做了一件有特殊意义的事情。当时,桂溪中学里有一名姓宋的老师是中共地下党员,但是因为被叛徒出卖,身份暴露。曾祖父得知消息后,为了保护革命人士,冒着生命危险连夜通知了宋老师,并帮助他逃跑,他才免于被捕。曾祖父的这一举动也保护了桂溪中学的地下党组织。

师:请在黑板上写上故事的主人翁“曾祖父”,和他帮助的对象“学生”“地下党员”。请把你带来的老照片摆在展台上。

(学生填写信息。)

在他带来的故事里,曾祖父把窑厂赚来的钱,大部分都捐给了学校。要知道,窑厂是家里重要的经济来源。如果是你,你会捐吗?你们呢?你们会怎么做?

生:我也许会捐一半的钱给学校,留一半的钱改善家里的生活。

生:我不仅要捐一所中学,还要捐一所小学。

生:我觉得应该捐,因为如果国家都贫穷落后,我们个人也不可能有多富有的。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还有无数像曾祖父这样心系民族命运的爱国志士。在你们的家族中,还有这样的人吗?谁来讲一讲?

生5:我今天带来了一枚军用指南针,这是我外婆的四舅舅在朝鲜战场上使用过的。朝鲜战争爆发后,外婆的四舅舅为了保家卫国,主动申请入伍参战。他英勇奋战,背部、腿部多处负伤,立下了赫赫战功。

(学生展示指南针。)

师:战争年代,爱国就意味着奔赴战场。

生6:我爸爸是成都一名飞机设计师。他参加了一款战斗机的设计工作。由于外国技术的封锁,这款战斗机的设计工作困难重重。我爸爸和他的同事们不畏困难,日夜工作,经过艰辛地研制,终于成功设计出了新型战斗机,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出了一份力。这把标尺就是他在设计战斗机工作中使用过的。

(学生展示标尺。)

师:在巨大的挑战面前,爱国意味着孜孜不倦地努力。

生7:我的爸爸是一名驻守西藏的边防兵。他16岁就去西藏当兵,一去就是20几年。西藏常年缺氧、昼夜温差大,让很多边防战士都患了高原病。可爸爸一直坚守在边防哨所,一年回家的时间非常少,印象中他只陪我过过一次生日。

师:在国家安全面前,爱国意味着舍小家为大家。

的确,不同的时代,爱国有不同的表现。那你们认为,现在的我们,爱国又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生:作为学生,我们好好学习,为将来建设祖国储备力量。

生:管理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不给祖国添麻烦。

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师: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断付出,才有了国家如今的发展;也正是国家的不断发展强大,才为我们提供了如今的安宁和幸福。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和平安宁的年代,当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会挺身而出。因为我们深知,有国才有家。这正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中的爱国之情。

孩子们的故事引人入胜。谁来接着讲述?

生8:我带了一本悼念册,名叫《青山绿水的思念》。

师:是悼念谁的?

生8:是我爷爷的学生悼念我爷爷的,里面回忆了我爷爷和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

师:能为我们读一读吗?

生8: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高考那天早上,临进考场前,有人叫我去传达室找文老。文老急冲冲地跑过来,为我解答了我一周前问他的那道古文题。最后他说:好了,这是我教师生涯为学生做的最后一次答疑。你冷静,好好考,没问题的。那一刻,我鼻子有些发酸,其实我早就忘了我曾经问过他这么一道题。而他还一直记在心里,还赶在开考前,跑来为我解答。

师:你从爷爷身上学到了什么?

生8:我觉得他是一个对待工作非常用心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像爷爷这样,做事用心、认真。

师:厚厚的悼念册记录着一位人民教师心系学生的点点滴滴。


3升华课堂主题,理解家国情怀


(播放老照片MV,配《父辈写给我的散文诗》音乐。)

师:沿着家谱勾勒的印记,我们翻看一张张的旧照片,找到了一个个意义非凡的物件,发现了一个个闪耀着家族光辉的名字。祖祖辈辈的故事伴着历史的足印向我们款款走来。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教师,他为了教师的发展尽职尽责,鞠躬尽瘁。

生:我的母亲,是一名护士,她为了让小朋友按时打上疫苗,不顾受伤的腿,坚持上班。

生:我的二姥爷,是一个解放军战士,他为了国家的和平,牺牲在战场上。

生:我的爷爷,是一位农民,他老实本分,一生默默无闻,却培养出了四名大学生,就是我的爸爸和我的叔叔们。

师:这些是我们家族祖祖辈辈的故事,把所有的故事连在一起,就是一首祖辈写给我们的散文诗:诗中讲述着家人的故事,血脉相连;故事里牵挂起国人的命运,唇齿相依。家——人生开始的地方;国——人生理想的源泉。这是关于家的诗(板书:家),这是关于国的诗(板书:国),这是写给所有中国人的诗,这是一首叫做家国情怀的诗。(板书:情怀)孩子们,让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把这首诗续写下去……

教学反思

本主题班会活动突破了价值观教育的常见设计,在家族历史中挖掘素材,在娓娓道来的人物故事中倾注价值,活动实施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达到了预期设定的活动目标。

1.有效解决了价值观教育中学生参与的兴趣问题

儿童天生所具有的好奇心,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寻根”活动的关键。在前期活动中,学生去探求家族的秘密,明显表现出了对与自身相关联的历史的浓厚兴趣。正是以学生的浓厚兴趣为前提,才会被学生发现并挖掘出大量生动、具体、关乎家国命运的人物和故事,并成为课堂活动的重要素材。利用儿童天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对家族故事的挖掘、整理和讲述,用学生自己发现的一个个故事为载体,了解家国情怀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家国命运之间的紧密关系。在故事的讲述与倾听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有效解决了家国情怀这一宏大主题与儿童生活、儿童认知存在现实距离的问题

本活动采用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在家族传承中找寻中国人传统精神的当代价值。在回顾家族历史,寻找家族人物与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近并理解个体精神价值;在儿童引以为豪的家族人物中,体会个人命运与时代进程的休戚相关。让血脉亲情所带来的先天亲缘性和自豪感牵引学生走入“爱国”的价值世界,利用血脉亲情的代代相传让儿童对爱国的理解更具真情实感,进而有效解决了家国情怀与儿童当下生活之间的距离问题。在课堂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将学生讲述的故事背后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行提炼,逐渐抽取出故事中家的要素、国的要素、情怀的要素,最终点明“家国情怀”这一活动主旨,让“家国情怀”这一宏大主题的揭示过程呈现出层次性、渐进性的特点,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认知距离。同时,基于历史的视角,善用具有历史感的物件,让课堂体现了浓浓的历史厚重感和人文情怀,提升了课堂活动的整体格局。

3.有效解决了价值观教育中有效达成深层次情感共鸣的问题


活动前期采用调查研究、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与学习素材进行深度接触。有了充分的历史和人物信息作为基础,在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教师课堂语言风格的塑造,活动现场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有效触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课堂活动用时间的明线串连起家族故事,由远及近,给予学生历史向我们一步步走来的直观感受,强化当代传承的主人翁意识。而故事的背后,则贯穿着一条情感的暗线,一个个故事由远及近的同时,也在一步步将学生与故事的主人翁之间建立更具现实的关联性,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层层推进,直到本课快结束时,师生将祖辈的故事梳理成一首即兴诗,形成了情感触发的高潮,留下意犹未尽的学习感受。整个课堂活动,采用散文诗的意象,让课堂实现情感的细倾慢诉,提高了话题的亲切感,触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作者:肖霭龄,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樊 璐】

【来源:《中国德育》2018年第5期】

【微信编辑:何 蕊】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18年第15期

观点 | 于书娟:师德有边界,处罚应有据

大家谈 | 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

观点丨王晓春:班规“七问”

荐读丨陈鹤琴:怎样做父母

讲堂丨苏霍姆林斯卡娅:穿越时空的“活的教育学”——我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征稿 | 固定栏目征稿          非固定栏目征稿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全年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