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丨 冉亚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注意事项

冉亚辉 中国德育 2024-03-18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8年度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思想研究”(18BKS151)研究成果。

文化是教育的底色,同时也是教育的重要特色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定青少年文化自信,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推进学校德育,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01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久久为功的事业。在德育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

(一)在全方位实施中追求结构性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文化体系,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系统性原则。系统性既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同时也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实践中的全方位体现。不过,在所有年段,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面面俱到,既不必要,也无可能,实际上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背景。我们在内容选择上要注重结构性,不同学段设计要有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在贴近生活中追求仪式感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注重营造庄重的仪式感,让青少年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仪式魅力,同时也要注意与学校生活相结合,注重文化的亲和力和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认同。注重仪式感的目的是增强影响力,使仪式成为校园文化特色。注重生活性的目的在于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青少年生活,通过长期熏陶实现育人效果。

(三)在常规化建设中追求艺术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注重常规化的内容体系建设,同时也要通过艺术性表现方式,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感教育。常规化的目的在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学校德育中的常规性存在,常规性的存在才能让青少年在成长中长期耳濡目染,建立牢固的中华文化认同。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定要充满美感,艺术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原则,没有艺术性,可能让学生误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古老陈旧的,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在传承中追求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传承是为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创新是为了结合时代发展,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是要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修正和发展的,学校德育要结合时代发展,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创新发展。

(五)在活动育人中追求正确的价值导向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也在于育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重视活动育人,但要坚持活动的正确价值导向,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文以载道、艺以载道。文以载道本身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内在逻辑。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育人的效果上,而不是放在过度忠实或者拘泥于传统文化的形式上,这样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02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注意事项

在具体的实施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出现了一些误区,如思想价值导向有误,教学内容狭隘且艰深晦涩,教学方法违背规律,教学实践与现有学科课程体系冲突等。在部分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了一成不变的三板斧:读经、穿汉服、游学参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局限于读经,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穿汉服往往导致汉服体验的新鲜感转瞬即逝;组织游学,则是玩大于学。从整体上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避免机械复制传承,要体现内在思想性 

“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3]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要避免简单的复制型传承式的教学。要结合现代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思维特点,寓教于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机械地采取读经、穿汉服等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思想,如传统文化中的兼善天下、精忠报国、家国同构等,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所在。

(二)结合时代要求与青少年特点,以彰显中华美学精神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特色,但一定程度上说,在内在精神领域,特别是在真善美的领域,人类社会的价值倾向整体上是稳定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既要突出时代的科技变化和社会变迁的客观性,同时也突出相对稳定的内在精神领域的教育,并要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和接受特点。同时,要重点彰显中华美学精神,通过中华美文、中华美景、中华美食、中华美德等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特质。

(三)注重情感熏陶和情景教育,以培养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久远,但客观上也可能存在机械呆板的刻板效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避免形成机械呆板的固定形象。如果形成了这种形象,那么将会适得其反,因为青少年本身是青春阳光的,会本能排斥带上古板形象的传统文化。要善于利用优秀的文化形象,推进中华文化认同。如著名歌曲《我的中国心》中的“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其中的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就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形象,蕴含着内在的中华情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注意将知识教育适度转化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相对而言更为浓烈和持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重点培养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此推进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化。

(四)注重时代创新和与时俱进,以弘扬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4]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青少年仅局限于读经、穿汉服、叩拜等,他们可能会被社会视为教育文化领域中的遗老遗少,这是要极力避免的。文化要有其蓬勃的生命力,要具有内在的正能量,要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国家和民族、热爱中国文化、热爱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5]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的主题,要结合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与时俱进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创新,有效融入青少年成长的生活空间。

(五)注重内在文化气质和精神,以彰显文化属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在于培育内在文化气质和精神,在实践中重在有效彰显其文化属性,而不在于拘泥于外在的形式或者教条式的内容。在学校德育中,要重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在文化气质,而不是外在形式,这是在实践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不拘泥于具体的内容和形式,而将重点放在内在的精神和气质培育上,这也是对学生的文化教育的重心所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因为始终强调和突出爱国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具有如此强烈的思想凝聚力和行动感召力。[6]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通过文化教育,彰显内在的爱国主义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44.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4][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340.

[6]罗家祥,王杰康.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8(8):41-43.

◆  ◆  ◆  ◆  ◆  

 

【作者:冉亚辉,重庆师范大学中国德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来源:《中国德育》2020年第19期】

【责任编辑:刘 烨】

【微信编辑:宋 芳】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20年第22期

推荐 | 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第1~39批全名录

征稿|2020年第20期话题:感恩教育

德育40年·盘点∣40件德育大事(政策版)

观点|刘次林:道德测评——科尔伯格的贡献

第一线|王志刚:班主任应如何开发学校晨会课程?

讲堂|任苏民:落实立德树人——叶圣陶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荐读|傅国亮: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品德教育

征稿 | 中国德育固定栏目征稿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21年杂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