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丨赵纪华:四阶同心圆:基于协同育人解决学生沉迷手游问题的策略研究
手机游戏的兴盛预示一个借助移动终端新型媒体时代进入了鼎盛时期,社会、家庭、学校中的几乎所有成员都是手机的使用者,当以“绝地求生”“王者荣耀”为代表的手机游戏在学生中风靡起来,学生因它乐不思蜀,家长因它怒不可遏,老师因它忧心忡忡,手机游戏给学生个体、家庭及班级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沉迷手游引发的亲子矛盾、生生矛盾、师生矛盾及学生个体生理、心理上的问题给学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由此,笔者提出协同育人视域下的“四阶同心圆”策略,由学生、家庭及学校三方为预防和应对学生沉迷手游问题而构成目标一致、协同推进的教育场,旨在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阶:
从“我”出发,立同心圆之基点
○
1.激发动机,实现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指个人知道、了解、反省、思考自己在情绪、行为、想法、人际关系及个人特质等方面的状况、变化及发生的原因。但让小学中高段的学生主动进行自我觉察,从而改变其沉迷手游现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何帮助孩子从“我”出发,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关注和评估自己的言行,进而反省和修正自己,具体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先予把脉,诊断症状。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估表来帮助学生辨别自己是否对手机游戏上瘾,明确沉迷手游的具体症状,让学生对自己作个沉迷等级划分。
第二步,案例重现,洞悉危害。研究沉迷手游行为的破坏性,通过主题班会课、晨会交流及小队活动等分享身边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觉察手机游戏带来的异常状态。当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一张张瞠目结舌的图片摆在学生面前,他们被触动,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有所警示,这就是巨大的进步。
第三步,正向目标,保持动机。从学生的世界出发,将抵制手游行为分解成一系列可控的目标,并且每次只关注它们中的一个,同时通过持续不断地正向反馈,矫正学生的偏差行为,让学生逐渐远离手机游戏。
2.转移兴趣,实现自我拯救
如果把手游定位在玩的层面,学生之所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很大一个原因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找到了成就感。因此,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转移学生的兴趣,挖掘新的兴趣,并持之以恒地关注与培育,将合适的兴趣发展为特长,进而替代游戏形成的习惯,从根本上实现自我救赎。针对班级中的“游戏小达人”,也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撰写菜单,构建“新”趣。学生撰写自己的兴趣菜单,班主任教给学生对于兴趣的一些重要的价值观,比如自律、刻苦、负责等,让学生回归自然生活的同时在新的兴趣探索中体验成就。
第二步,培育特长,规避手游。营造正能量的班级舆论氛围,使手游在同伴中得不到认可与尊重,支持与肯定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给予学生情绪和技术的支持,将新的爱好培育成特长。
第三步,触发内力,重塑形象。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我期望,提升心理适应能力,通过为自己设定新目标、持续不断地给自己积极的反馈、体验进步的快乐,重构积极的自我形象。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想改变,他才能积极去行动。
3.培养习惯,实现自我巩固
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其行为具有反复性,与其通过毅力远离好不容易放下的手机,不如培养一些好习惯。当学生确定拒绝手游的目标后,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觑,因此要树立身边看得见的小榜样,以身立教、以行导行。当学生因为远离手机引发各种细微反应时,需要通过持续不断地暗示去感染他们,放下手机这个好习惯的培养需要经历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我们常说的“21天习惯培养法”只是停留在被动阶段,持续反复地培养好习惯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虚拟世界的舒适区。要求学生精进自身力量不断体察自我需求,坚持清除在拒绝手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到来自老师、家长及伙伴有益的即时反馈。在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激励方式,当一种激励方式不起作用的时候,需要尝试寻找另一种激励方式,不断更换激励方式就是为了能够唤起学生的自身力量,拒绝诱惑,持续纠正问题,巩固已得成果。
二阶:
从“友”出发,显同心圆之感染力
○
1.学习共同体,拒绝沉迷
在班级里组建学习共同体,一位“游戏小达人”加上三到四位同学组成风险共担、荣誉共享的学习小团体。通过一定的约束,让“一人玩游戏,团体担责”“一人进步,团体荣耀”的观念深入人心,努力使共同体成员达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和学业追求。在成员之间零距离的监督与被监督中,促成组内“生态平衡,和谐共进”,让游戏小达人与共同体内小伙伴互通学习经验,强化学习动机,体验学习进步的成就感,最终促进游戏小达人得到行为上的转变。
2.玩耍小联盟,摆脱沉迷
在班级里组建玩耍小联盟,一位“游戏宝宝”和两到三位“阳光宝宝”组成课间玩耍小联盟,帮助沉迷手游的同学发现倾心的运动及游戏项目,创造机会给足时间,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在组建玩耍小联盟前,班主任应事前有调查,了解学生热衷的课间游戏内容,多方联动,共同策划,丰富游戏项目。课间学生游戏主要集中在教室、走廊以及各个拐角的休息区,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布置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场景,提供玩耍道具,让玩耍小联盟可以玩、有的玩、放心玩、开心玩。课间十分钟远不能满足学生玩的欲望,玩耍小联盟反映“下课十分钟,刚开始行动就要结束,太不过瘾了”,班主任可引导玩耍小联盟思考创编“十分钟小游戏”,同时利用班会课、午间休息、大课间活动时间让学生“嗨起来”。
3.假日新团队,攻克沉迷
丰富假日生活,以居住地址为单位确定召集人,落实小团队成员,开展“123沙龙”行动,即一个沙龙主题、两种沙龙形式(网络线上活动和现实线下活动)、三类沙龙内容(分享类,包括好书好句推送活动、旅行一刻分享活动、经典电影推广活动,每次展示时间约5分钟,要求合理利用身边的人力资源与物品资源,确保周末至少开展一次;技能类,包括小老师教知识活动、小博士教常识活动、小能手搭把手活动,要求团队主持人联系队员,提出在家帮助家长的有效方案,确保周末至少开展一次;服务类,包括家庭现场探访活动、文明行为督导活动、垃圾分类环保活动,活动地点自定,团队成员人人参加,确保周末至少开展一次)。丰富多彩的假日沙龙活动,丰满游戏小达人的空闲时间,使他们在参与、展示和相互引领中获得满足与成长。
三阶:
从“师”出发,研同心圆之引导力
○
1.制定班级预警机制,变质疑为接受
制定班级学生手游预警机制,让手机使用以及沉迷手机游戏问题成为班级规则的一部分。规则制定要有班级学生的参与,尤其要听取沉迷等级较高学生的意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具有针对性,抓住班级中关于手游沉迷的主要问题来思考预警机制的内容。制定预警机制的条例内容要具体,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如条例之一“主动交流而不回避”需要让学生知道网络世界要明确“玩什么比玩不玩”更重要,经常与父母交流游戏内容,请他们把关和甄别,学会选择,对手机游戏要有批判、选择和处理的能力,拒绝暴力、血腥、淫秽的游戏内容。
又如“谨慎运用而不依赖”可以明确指出手机游戏不是毒瘤,它有着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利用的方面;手机游戏也不是灵丹妙药,它还存在着一系列需要我们认真解决的问题;手机游戏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家人、老师、同学真真实实地存在学生身边,更值得去交流。
让学生接受并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起到指导和约束的作用,这才是预警机制存在的意义。
2.提供手机使用指南,变被动为主动
居家防疫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沉迷网络,究其原因除了自控力弱、学习动力不足等个人原因,我们还发现一些共性问题,即不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空闲时间,很多孩子不是不会玩而是不知道玩什么。基于此,老师可以提供手机使用指南,从个性入手建议学生假期里可以与手机“共存”,但不能被其左右。使用指南包括三个维度——适时、适地、适事。
适时:引导学生明确使用手机的时间及次数;
适地:指出不可以使用手机的几个地点,如饭桌边、课桌边、马路上等;
适事:体现“让手机为我所用”的理念,比如挖掘宝藏美食APP,可以帮助我们做菜,挖掘运动APP,可以科学指导运动等。
科学有效的指导,能够逐渐让学生摆脱不良的手机使用习惯。
3.链接手机游戏人物,变虚拟为现实
对于在手机游戏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的学生,让他一下子摆脱手机的可能性极低。我们建议班主任用“以毒攻毒”的方法,让沉迷手机游戏的学生连续一段时间事无巨细、一应俱全地记录玩游戏的过程,并规定没有玩游戏的这一天可以不用写,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一段时间之后,游戏小达人会因不胜其烦而最终放弃游戏。
另外,与其让学生在学习与游戏的博弈中苦苦挣扎,还不如与学生一起,让他们与游戏中的人物结成坚固同盟。以“王者荣耀”这款游戏为例,利用“王者”对学生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就能成为班级“王者”。在打榜过程中,班主任发现游戏人物严重歪曲历史,颠覆传统文化。在沉迷游戏的学生认知中,荆轲是个妖娆女子,名将白起是一只怪兽,悬壶济世的扁鹊是冷酷无情的怪医,这些任意妄为的改变都给学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由此教师可以设计“找茬”游戏,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引导学生辨析和反思。
四阶:
从“家”出发,促同心圆之协合力
○
1.凝聚力量的家长成长营
组织开展“和谐心家园”主题培训沙龙,围绕手机及手机游戏引发的家庭教育问题,切实有效地帮助家长缓解焦虑,给予家长专业而智慧的指导,使他们掌握一些富有实效性的教育方法。基于手机游戏引发的亲子冲突、破坏家庭关系的现状,可以以录制微课视频为主要渠道,对沉迷手机游戏的现状、预防及应对策略等展开专题分享。微课简短直奔主题,注重方法策略的指导,主要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到家长朋友们的欢迎。
2.增进关系的亲子训练营
利用家长会的时间,组织一场亲子辩论赛,辩论赛的主题定为“使用手机玩游戏的利与弊”。学生是正方,观点是使用手机玩游戏利大于弊;家长为反方,观点是使用手机玩游戏弊大于利。小辩手们在课余时间搜集论据,撰写辩论词,寻求同盟,忙得不亦乐乎。基于手机游戏的辩论赛结束后,有家长反馈,他们家之前是谈“机”色变,现在家长允许孩子适时适度地玩手机游戏,孩子也能自愿自觉遵守手机使用约定,这种转变让家庭氛围变得空前温馨。
3.规范行为的家庭约法三章
制定手机家规往往针对的是孩子,但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家规却是针对家长自己。家长作为成年人,有责任、有义务控制自己的不良言行,为孩子做好榜样。家长给自己制定手机家规可包含如下内容:孩子提出聊天时,家长应该立即放下手机,作出回应;就餐时,尽量避免看手机;等等。无论何时,家长要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真正实现爱的教育。在制定手机家规时要关注几个方面:
一是要清晰地指出家庭成员在使用手机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是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家庭成员时时刻刻能注意到;
三是不能过于复杂,条条框框太多反而不利于执行,目标明确,操作简单,利于执行到位;
四是规则一旦确定,必须严格遵守、落实到位。
教育不是单方的努力成果,数字化社会背景下的时代共性问题,唯有清楚面对、家校协同、凝心聚力,才能高效高质地得到解决。
◆ ◆ ◆ ◆ ◆
【作者:赵纪华,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德育部主任,高级教师】
【来源:《中国德育》2020年第22期】
【责任编辑:李 敏】
【微信编辑:宋 芳】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21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