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声音 | 《八佰》和《八子》,不一样的两个故事……

明明如月 指尖阳光 2019-08-14

指尖阳光

全球视野 | 中国立场

家国情怀 | 思想争鸣

关注 

 

近期,有两部电影将上映,都是战争题材的,名字还特别相像。一部是由管虎导演的《八佰》,另一部是高希希导演的《八子》。


要说的第一部电影《八佰》,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最后一役,当时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奉命率420余人,孤军留守四行仓库,与日军对抗了四天四夜。为壮声势,谢晋元对外号称800人,由此得名“八百壮士”。


这是一段带着悲壮气氛的抗战故事,明知必败,依然义无反顾地死守阵地的精神,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观众感动。但是,想要真正了解这段故事,就不能忽略背后的历史真相。


《八佰》海报


“八百壮士”当年是被以蒋介石为首的腐朽权贵集团抛出,作为给租界列强表演用的弃子,最终沦为了政治的牺牲品。他们的悲剧命运,不独来自日本侵略者的枪弹,亦来自所谓国际社会的冷血自私,和国民党政府从上至下的腐朽和无能。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蒋介石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激战,尽管在局部战役曾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两个多月下来,伤亡巨大,败相已露。蒋介石决定先行撤退,同时命令顾祝同让其麾下的88师单独留守抵抗。此时,蒋介石仍寄希望于西方列强的介入和调停,想要以88师的牺牲来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

 

88师师长孙元良出身黄埔,是蒋介石的得意门生,有“飞将军”之称,又被称作“长腿将军”、“逃跑将军”。那是因为他在抗战中屡屡舍弃部队,自己逃命,还借战争大发横财,贪污了修筑国防工事的经费,还把上海人民捐献的慰问物资卖了变现,更令人发指地强奸了上海学生慰问团的女学生,其恶劣行径,令人齿寒。


  孙元良(资料图)

 

这一次,孙元良心中也早已打起了退堂鼓,便向顾祝同提议:那么留守闸北的部队,实力多是牺牲,实力少也是牺牲;守多个据点是守,集中兵力守一、二个据点也是守,不如就以便于租界列强围观的四行仓库为据点固守,只留下一个团的兵力即可。他想来想去觉得一团兵力还是过多,在最后撤离时,决定只留下88师524团第一营这么一个加强营,将“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转手交给524团团附谢晋元,然后自己溜得无影无踪。

 

谢晋元率部队,在与租界一河之隔的四行仓库,孤军据守四昼夜。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誓死不退,击退了敌人多次进攻,赢得了观战群众的支持和尊重。但由于上海公共租界当局的不安,他们害怕战事的继续会危及租界安全,于是要求中国政府下令他们撤退。蒋介石亦认为目的已经达到,宣布撤退。



“八百壮士”奉命全部撤入公共租界,结果被解除武装,像俘虏一样拘禁于上海胶州路的“孤军营”。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孤军营被特务买通的士兵刺杀,遇害时年仅37岁。而在此事件中临阵逃脱、无尺寸之功的孙元良,却因“八百壮士”之功再被升为国民革命军第72军军长,仍兼任88师师长。


这段故事,为《八佰》这部影片的重要背景,不可忽视。如何处理好这场战役发生的背景和细节,正是导演所必须重视的。清除种种片面、夸张、虚假的宣传,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八百壮士”的最大尊重。


但是,就目前电影的宣传来看,导演管虎似乎淡化了这段背景,并把国民党军中,像“八百壮士”这样偶尔冒出来的极少数的一些有血性的中国军人的抵抗,扩大渲染成国民党军队整体,对国民党的抗战做了违背历史事实的美化。


当我们看到“八百壮士”的悲剧结局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当时的国民党军,如司令顾祝同、师长孙良元之流,都在干什么?全都在跑路!


蒋介石带领部队一退再退,手下的人为了保存各自的力量,也是一退再退。而蒋介石苦苦拖延,盼望等来的国际调停亦毫无结果,撤退变成了溃败。最后,淞沪会战结束,上海被占领;南京保卫战结束,结果是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中300000人遇难


今年1月,《八佰》导演管虎还拜访了“全线溃退情况下、下令留守上海四行仓库”的师长孙元良之子,言词中充满了推崇之意。也不知这部影片中,最后会不会提到孙元良。


如果不提到,孙元良的“光辉事迹”和在这段历史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到底还讲不讲呢?如果真的提到了,那他在这部影片里的形象,到底是“飞将军”呢,还是“爱国抗日名将”?

 


除了这件事外,管虎还曾经力挺过一个名叫戴立忍的台湾演员兼导演。这个戴立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一边大喊自己不是“台独”,一边却十分热衷参加政治活动,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2015年的“反课纲”运动以及支持香港“占中”等一系列“反中”活动中,他都亲身参与或发声表示支持。戴立忍还曾帮助蔡英文训练新潮流青年军,并进入深绿的“时代力量”不分区“立委”提名。


这样一个人,他说自己从未倡议过“台独”,什么“占中”“太阳花学运”“反服贸”“反课纲微调”等一系列举动,完全是自己的无心之举。这样的说辞,能让人信服吗?


但是管虎导演就相信,说戴立忍关注的只有电影和生活在底层的平民,从来跟政治倾向无关。



不久前有消息说,《八佰》在原定于6月15日晚进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放映,因技术原因取消。有网友评价说这是一种名叫”政治碰瓷”的电影营销,从《一九四二》到《我不是潘金莲》《芳华》再到《八佰》,这些影片总是在上映前营造出一种“因敏感因素不能放映”的气氛,为电影在放映前造成更大声势。


网友的这一猜测无从论证,暂且不论,但《八佰》在取消放映不久,很快又定于7月5日上映了,“技术问题”不复存在,而热度也蹭蹭蹭涨起来了。


在《八佰》铺天盖地的宣传同时,另一部国产战争片的宣传则显得冷清了许多。它就是由导演高希希执导,根据赣南苏区真人真事改编的战争片《八子》,今日已在电影院上映。


影片《八子》以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在1934年的赣南中央苏区,杨家老母亲将自己的8个儿子全部送上战场,6个儿子先后阵亡,大哥杨大牛带领幼弟杨满崽和全排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直至拼尽最后一兵一卒的悲壮故事。



这部电影画面灰扑扑的,确实没有《八佰》里描绘的十里洋场、灯红酒绿来得吸引人,而是把目光聚焦在更加朴实的战争年代下的战场与家园,一位平凡的母亲在明知会有危险和牺牲的情况下,忍痛将自己的8个儿子送上战场,牺牲小家保大家。这之间无法割舍的亲情、坚忍笃定的信念,在战火之中益发显得厚重而震撼人心。


影片不存在夸张的个人英雄主义和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而是充分展现了战火中的同胞兄弟情和战友生死情,塑造了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中国式英雄群像。故事中的弟弟杨满崽一开始是一个害怕枪火的菜鸟新兵,还曾被哥哥误会想当逃兵,但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他一天天成长为真正的战士,成为铁骨铮铮的英雄。而哥哥杨大牛一开始反对弟弟参军,但是从弟弟穿上军装那一刻起,大牛对满崽的态度,就由大哥对小弟的慈爱有加,转变为军官对新兵的严厉训教,绝不给他比别人多一点点宽容。


电影的海报上,有一条刻着六道鲜血淋漓的伤疤的手臂,看来尤为触目惊心——每一道伤疤都代表这一个牺牲的兄弟。失去手足的痛苦可谓深深刻入骨髓,而身为排长的杨大牛,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掩饰心中的悲痛,表达奋战到底的决心。


《八子》海报


很多人无法理解,一位母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将自己的8个儿子陆续送上战场;而她的8个儿子,是为了什么奔赴战场?但这就是真实的故事,并且是那个年代很多人的选择。


“八子参军”就是当年中央苏区扩红参军的真实典型。杨荣显夫妇当年是江西瑞金沙洲坝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农民,在五次反“围剿”期间,将8个儿子全部送上了前线,后来他们全都牺牲在反“围剿”战场,一个都没能再回还。


《八子》海报


在被称为新中国“红色摇篮”的赣南中央苏区,母送子、妻送郎,父子一同上战场这样的感人场面,到处都有。据统计,当年总计有33余万人参加红军,60余万人参加赤卫队等支前作战,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2万人,可谓“家家有烈士,户户埋忠骨”。


每一位英雄都是血肉之躯,也是有家庭、有亲人、有所爱的、有所想要守护的普通人,但是在数十年前,在关于中国命运和前途选择的时候,他们毅然选择了代表最广大民众利益的那一方。他们坚信自己做的是正义的事业,坚信民族能够得到解放、繁荣,坚信自己的牺牲能带给更多的人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他们朴素的信仰。


这部影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这个故事,这份坚定的信仰,真实的存在于祖国大地上,存在于很多深明大义的父母身上,也存在于很多不怕牺牲的英雄儿女身上。他们之间所有朴素动人的情感,最后都升华为无私无畏的爱国情怀,他们为正义而战,为信仰而战。



建国以来,红色历史主题的优秀作品很多,包括《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等,即使穿越了这么多年的时空,依然带给我们无限震撼的力量。我们的历史中,也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慷慨壮烈、感人肺腑的故事。


但是,现阶段也有很多抗日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因为脱离历史、太过浮夸,导致“手撕鬼子”成为很多观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从而也导致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人不愿意去了解、去接触红色题材的影片;更有一些影片,用历史碎片掩盖真相,误导和影响观众的判断。


文艺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要坚定文化自信,带着我们的价值观去跟世界交流,让中国的文艺作品更好地走向世界。我们依然期待,未来能够看见更多既尊重历史,也尊重市场的优秀电影作品!



推荐阅读:

声音 | 明星艺人拥有特权?法律面前没有例外

声音 | 地震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光辉,也暴露内心的丑恶

声音 | 创新敢为天下先!中国人从来不缺创造精神

声音 | 我们的“岁月静好”,从来不是理所当然

声音 | 与你共度的光影流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