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铸星闪耀 | 青年学者在 MSRA 实现科研突围

微软学术合作 微软学术合作 2021-04-28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学者们与工程界最前沿的思想交锋,在自由纯粹的学术氛围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为科研不断寻求跨越藩篱的创新,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三个月之中。

 

联手抗击疫情期间,青年学者们仍在不断探索科研新知、推进合作项目,我们也在特殊时期收到了多篇论文被接收的好消息。这里,让我们共同回顾来自深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三位老师的铸星之旅。



廖好:MSRA 带我找到科研新方向


“一直希望能来计算机领域的‘黄埔军校’锻炼一下。”来自深圳大学的廖好一直关注着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科研动态,在他眼中,MSRA 是一块“与科研契合度非常高的金字招牌”。



与这里正式结缘,则始于一场 MSRA 来深圳大学举办的学术讲座,MSRA 的研究员介绍了为高校年轻老师量身打造的“铸星计划”。“就是他了!”廖好投出了申请,并成功通过选拔被录取。


“铸星计划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廖好研究的是物理和计算机交叉领域,更偏向理论,但让研究具有更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始终是他的关切所在。在“星搭档”微软亚洲研究院社会计算组首席研究员谢幸的带领下,廖好开启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廖好(上排中)与谢幸(上排右三)、铸星计划项目负责人石贝贝(上排左二)及组内合作研究员、实习生合影


廖好坦言,囿于先前研究的限制,自己最初提交的想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谢幸带领他提出了“虚假新闻探测”的研究课题,这一课题采用深度学习数据,“结合了业界与学界的热点,既富有意义,又能配合产业,解决真实场景中的问题,”廖好非常感激能获得如此重要的启发与帮助。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还是蛮有压力,接触到一个新问题的时候也比较迷茫。”虽然已有较为丰富的科研经验,但廖好在新方向上的探索并未立刻走上正轨。“那一段时间,我经常和同组的同事讨论分析,除了谢老师,王希廷、吴方照、练建勋几位同事也帮了特别多。”


突破了最初的瓶颈,廖好逐渐找到节奏,并做出了瞩目的成绩。在微软内部全球 hackathon 活动中,他与同事合作完成的 NewsVerifier 项目——一款在线新闻的真实性检测工具,从该领域的 50 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Microsoft News “LT Hack Recognition Awards”。他与研究员合作的论文也已经投递。


廖好介绍他在访问期间的研究成果


高效的产出离不开 MSRA 精益求精的工作氛围。廖好说,身边的同事都十分重视工作质量和意义,“大家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就是想把事情做好。如果一个项目可以花时间做得更好,那么大家一定会继续探索。”


“星搭档“谢幸是廖好铸星之旅的重要助力者。“谢老师每周与我进行1小时一对一的 meeting ,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廖好说,“在论文投稿 deadline 前夕,谢老师还亲自指导我协作,带我凝练文章的亮点,特别耐心。”


在 MSRA 的体验,也为廖好带来了如何加高效工作的启发。他发现,MSRA 的工作有非常多的协作,组内的研究员、实习生都密切地合作着,讨论也总是极富效率的。“我会将类似的模式带到我未来的工作当中。”廖好说,“研究要注重协作创新,把握当下的科技脉搏,才能实现更长足的发展。”



张伟男:“朝圣之旅”探索新问题


“朝圣之旅”,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张伟男这样形容自己的铸星之行。


“到 MSRA 实习、工作,可能是每个 CS、EE 或 AM 专业的同学都梦寐以求的经历,包括我在内。”张伟男对 MSRA 的向往始于学生时代,“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前,国内计算机界在顶会上发表文章并不多,可以说,是微软将国内的计算机学术研究水平提升了几个层级。”


在哈工大任教后,组里的博士生想要在国内实习,张伟男都积极帮助他们申请 MSRA 。直到遇到“铸星计划”,他埋藏在心底十年的小小梦想才终于实现。“我当时的表情简直就跟刚被至尊宝骗了去偷月光宝盒的紫霞仙子一样,”张伟男这样形容得知有机会来 MSRA 访问时的激动心情。


探索一个在领域内都算是“新”的问题,需要果敢的判断和极大的勇气。张伟男在 MSRA 的研究方向,就是与“星搭档”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韦福如一起探讨发掘的。“在我来(MSRA)之前,韦老师也不太关注一致性问题,但我们俩在讨论之后,认为一致性相较于对话,在篇章里面显然更重要一些。”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甚至很难从 2017 年前的文献中找到它的踪影。“在未来一两年,它将会得到持续的关注。”张伟男对这一课题很有信心。


张伟男(前排右二)与韦福如(前排左二)、铸星计划项目负责人石贝贝(前排左一)及组内合作研究员、实习生合影


MSRA 的团队协作方式同样让张伟男获益颇多。“学校里一般都组织大组会议,这实际上方便了老师,但每位学生的汇报时间都很短,讨论也不充分,”张伟男说,而在 MSRA ,会议常常是一对一或小范围的深入交流,可以透彻地剖析研究问题,这也是 MSRA 工作与产出效率如此之高的秘诀。“MSRA 的会议可以说是一种生产方式,我见证了从一个 idea 到一篇 paper 的全过程。”张伟男告诉我们,希望在学校的会议中也引入这种独特的模式。


不假思索地,张伟男用“新鲜、自由、充实、多样”概括了自己在 MSRA 的工作和生活,这与他身边的工作伙伴们分不开。张伟男对“星搭档”韦福如老师的研究态度感触颇深:“韦老师在研究上的坚持令我钦佩,他从事的是基础研究,难度大,战线长,但韦老师有一份心无旁骛的坚持。”


张伟男介绍他在访问期间的研究成果



连德富:“老朋友”收获新灵感


“毕业”五年后,连德富又通过“铸星计划”回到 MSRA。彼时,他是中科大-微软联合培养博士生;现在,他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青年教师。


海量的数据,顶级的研究员,前沿的研究方向,高效的团队协作,这样的 MSRA 是连德富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这次,他的“星搭档”依旧是联培期间的博士生导师谢幸,“谢老师还是像原来那样,以鼓励的方式与我交流,带领我做研究”,“重新回到家”的连德富很快进入了工作状态。


2014 年,即将毕业的连德富(前排左一)与谢幸(后排右三)及组内研究员、实习生合影


有“不变”,也有许多“变”。这一次,他与谢幸的关系不再止于师生。“读博的时候,我对很多东西了解不深入,做起来就比较困难,”连德富说,博士几年的栽培锻炼了他独立做研究的能力,这次重返 MSRA,他已可以与谢幸及其他同事更具目的性地进行协作与讨论,相关的研究工作也更有深度,效率更高。


“MSRA 有很好的算法,这些算法可以为我们设计模型带来灵感。”连德富在 MSRA 期间,主要研究的是轻量级的推荐系统,具体场景为网购推荐系统中的物品召回。三个月的时间里,连德富不断地改进模型,优化系统性能,以期快速计算用户对商品的得分,从而实现目标商品的及时推送。访问结束后,连德富仍通过远程的方式进一步与 MSRA 的研究员完成协作,优化实验。


最终,他与谢幸等合作完成的两项工作,分别被 CCF-A 类会议 WWW 2020 和 CCF-A 类期刊 TKDE 接收。这两个有效方案,通过推荐系统的目标函数实现了端到端地学习这种组合式表达。发表在 TKDE2020 上的论文,将乘积量化、加性量化直接从欧式空间扩展到內积空间,并揭示在內积空间中是如何计算聚类中心和聚类的。发表在 WWW 2020 上的论文,则提出了一种残差量化的端到端深度推荐算法,实现了有差异化的向量集合的学习问题,揭示了该方法和梯度提升聚类的紧密联系。这两项研究为端到端学习针对非距离度量搜索的索引结构提供了新思路。


以其与高校的不同特质,MSRA 从多个侧面帮助连德富实现科研突破。“学校的性质决定它不太容易去招方向很接近的人,所以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连德富说,而 MSRA 聚合了同方向的众多优秀研究员,让他在问题探讨时如鱼得水。“听别人的报告也会得到很多启发,” 密切的学术交流为连德富带来了不断萌生的灵感。


同时,算法、技术的落地同样令连德富印象深刻,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应用问题直接面向客户。学者能够掌握大规模数据,直面实际运行中产生的各类问题,从而将研究更贴近真实场景。


虽已有两项成果,但连德富与 MSRA 的合作并未止步于此。“我们共同发现了该方向上的很多新研究课题,目前有多个项目正在进行中,进展很好,正在准备投稿。部分成果可能有望应用于微软的新闻和广告等多个产品中。”连德富与 MSRA 缘分还一直在延续。


三位铸星学者的铸星之旅不尽相同,但却都有一以贯之的收获、突破与未来的合作延续。期待更多青年学者通过铸星计划来到 MSRA ,用他们的智慧、激情和创想,与我们共同打造闪耀的科技未来。


连德富(前排右二)、张伟男(后排左四)、廖好(后排右一)参加铸星论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2024年第三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事迹
    『2024浦江AI学术年会』议程前瞻,观众报名启动 | 活动预告
    【快讯】2024第五届单细胞技术应用研讨会暨空间组学前沿研讨会在北京圆满落幕!大咖云集,共话单细胞与空间组学发展新篇章!
    论坛前瞻:关于具身智能、科学智能和非共识前沿问题,学者们怎么看? | 浦江AI学术年会
    论坛前瞻:思考展望大模型评测、可信AI和多智能体的重要价值与未来路径 | 浦江AI学术年会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