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应何时了
1994年,看到读小学二年级的儿子饭后经常要做作业,一般忙到晚上八点左右,觉得他进入了苦海。那时,有次油然联想到自己读小学和中学的七八年里,正值“文革”,几乎不读书,实在轻松自在。细想,这是报应吗?以儿辈的日读夜读赎父辈的虚度光阴?为此,还写了篇短文《这是报应吗?》投给《新民晚报》。
此文还提到,学校给学生的负担已经够重了,可不少家长还要另开小灶进补。由于那时知识阶层在社会上的地位实际上并不怎么样,例如老师,就有不少想下海的,感到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家长这样严格要求子女,并不一定是出于读书做官或有什么远大前程的理想,多半是一种潜在的补偿心理在起作用,即通过子女的优秀成绩,证明自己并不笨。
近年来,我在办公室,经常听到七零后同事相互交流,为子女的中考或高考焦虑,尽管他们的孩子几乎天天都在补课,其中不乏一对一;有的同事小孩,还在上幼儿园和小学,已开始东补西补,也很纠结。我有点困惑,而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几乎都读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而我们单位的大多同事还是名校毕业,也不乏研究生。照理说,读过书的人应该知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或者说:读书效果贵在兴趣和自觉,而能真正要出类拔萃,还需一定天赋,所以古今中外真正的读书人不多。倘若日日夜夜一味死读书,不要说天生不喜读书的人会被折磨得痛苦不堪,没了自信心,就是读书种子,也可能因拔苗助长的读书法而大倒胃口,适得其反。
尽管我们多少明白,现在的应试教育,基本不能使学生好好成才,反而会使他们从此厌学。但家长好像是这样考虑的: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又这么多,不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找不到好工作。的确,现在大学遍地开花,又由于独生子女,孩子不读大学几乎和以前文盲差不多,所以,大家就像当年“大炼钢铁”一样地“大炼”孩子,弄出来的“产品”,恐怕也和当年相去无多。
想想也真可怜,有多少孩子,花了一生十几年的黄金时间,度过那几乎无趣的学生时代,还可能花了一般父母多少年工资以补课,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就算做了个小白领,却不知多少年能收回这笔“投资”,能盈利多少,更不要说那难以补偿的心理阴影,以及家长的心血。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补课就像我们年轻时搞运动那样,几乎全民总动员,红红火火,可这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学习法,好像对大多数人也未必有多少用。我不解的是,每年高考成绩,也并没有步步高,是考试内容一年难于一年?
如此这般的教育,不少学校或老师出于短期利益考虑,难以考虑学生的得与失,像做投机生意那样,其动机是容易理解的;而作为众多家长或学生,对自身也如此短视,明知道这样读书就像弄块敲门砖,却不遗余力,有的还惶惶不可终日,就像借高利贷。如果说,以前几乎全民忘乎所以地投入政治运动,而今在网络时代却也身不由己,而且诚惶诚恐,其中生成的原因,值得深思。
我1994年写的《这是报应吗?》结尾是:“我们孙辈将会受到怎样的报应呢?我无以解答。但愿他们能进入正常状态。”而今是2017年,我孙子三岁多了,九月进幼儿园。比起23年前,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还蔓延到幼儿园,早教的小广告发得不亦乐乎,即可见一斑。
我儿子读的小学、中学都是一般的学校,也没东补西补,基本顺其自然,结果考进复旦大学。虽然他看起来还不至于厌学,高中的书还在书架上,可工作后也不怎么要看书了。我想,这是否以前读书读得已有内伤?
同事告知我,你孙子上幼儿园后,不能像你儿子那样,要开始补课,否则如今几乎人人都在补补补;不补,上学后怎么过关?尤其过老师那一关。这么一说,而且几乎人人都怎么说,我倒有点惶然了:即便我能抵挡,小孙子那几岁的心理能力能承受这疯狂的环境?家里其他人行吗?
我有时觉得有种被绑架的感觉,又为小孙子将进入那比儿子还苦还深的苦海而担忧。如果说,这种疯狂补课仍是我们当年不读书、没书读的报应的话,那么,这批被“大炼钢铁”的孩子,等他们成人后,又会让社会承受何种报应?
“冤冤相报”何时了!
关于我们:
本公众号乃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在微信平台,我们将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陪伴您。欢迎免费订阅,我们将每日精选两篇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所有文章皆为《夜光杯》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击下面的篇目链接,可重读夜光杯微信公众号7月高点击率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