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爷子朱旭,将进酒,杯莫停

夜光杯 夜光杯 2019-04-07


 “每当我端起酒杯,眼前总浮现出我们当年或是把酒言欢,或是借酒浇愁的场景。酒,让我这辈子结识了这么一群至情至性的朋友,此生足矣!”


朱旭今天凌晨因病离世


英若诚、于是之、张瞳、林连昆等,都是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影视、话剧演员朱旭一生的同事、酒友,老哥们。今晨,让人揪心了一天的消息传出,老爷子朱旭走了。老爷子曾经为《夜光杯》写过一篇文章:《人艺的“酒仙们”》,写到老哥们里,因为身体的原因,最后只剩他一人端杯,令人嘘唏。

好酒的,大多是有真性情的人,不爱掩饰,爱憎分明。在《蔡文姬》里,他扮演左贤王。这个角色相反相成的大开大合,一方面受不了一点点委屈,一方面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英雄好汉。朱旭喜欢左贤王这种性格,强悍粗犷的脾气与细腻周到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会不会当中多少也有他自己的影子。


今年五月,上海电视人孙孟晋通过好友找到老爷子的孙女,邀请他参加颁奖典礼,爽快的老爷子真的欣然应允而来。当晚,焦晃和朱旭,一南一北两位老戏骨,共同现身上海。当他捧起为致敬中国话剧卓越贡献者而设立的“中国话剧杰出贡献奖”奖杯时,88岁的老爷子坐着轮椅,带着帽子,很瘦,但却也很有力量,他说:“中国的话剧,始终跟国家命运联系,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希望我们年轻的戏剧工作者,也能继承这工作,始终要跟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朱旭(轮椅上)和焦晃(右二)出席颁奖典礼


老爷子1930年出生,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团建立,朱旭就成了第一批演员。当时,一米八的瘦高个和东北人的爽直脾气,嗓子也不亮。最要命的是他还有挺严重的口吃,有时候说说话儿就卡壳了。但只要是上了台,朱旭就会全身心投入到角色的情绪中,口吃的毛病也就不治自愈。北京人艺的《人艺之友》报里有许多演员的漫画,朱旭那幅漫画下题诗头两句就是“台上口悬河,台下结巴磕”。勤奋加天赋,每一个角色都理解吃透,只要他站到台上,说出话来,一举手、一投足就能让你相信,他就是那个人。22岁进团,话剧演员这个身份伴随了他一辈子,也是他最珍视和看重的身份。

朱旭(右)出演话剧《哗变》中“魁格”一角

长达8分多钟的独白令人惊艳

2012年,北京人艺建院六十周年,82岁的朱旭还站在了北京人艺的舞台上,扮演《甲子园》中的姚半仙,这是他最后一个话剧角色。之前,朱旭每次演出以后都要说:“这是我最后的谢幕演出了!”可是,他根本管不住自己,还会再演、再演。为今年参与录制节目,主持人问他还想不想上台演话剧,他的回答依然是“人还在,心不死。”

四世同堂的朱旭是家里可爱的老爷子,观众心目中儒雅的君子,慈爱的长者,可爱的老头儿。舞台之外,他也是银幕和荧屏上的常青树,《红衣少女》《清凉寺的钟声》《心香》《变脸》《洗澡》《刮痧》《末代皇帝》《大地之子》……他已进入了“自由王国”,他不是在演戏,而是在生活。

朱旭凭借《变脸》获东京电影节影帝

在蒋雯丽导演的《我们天上见》中饰演“姥爷”,是银幕上人们难忘的老爷子最后温暖的笑容。就像电影中的台词,你离我远去了,我没有哭,因为说好的,我们天上见。老爷子朱旭又能和他的那些老哥们一起端起酒杯了,我们仿佛又听见了他爽朗的笑声……

朱旭在《我们天上见》中

(作者:吴南瑶)


人艺的“酒仙们” (朱旭)


原文刊载于2012年7月2日的《新民晚报》夜光杯。


1930年,我出生在沈阳,家里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我是最小的孩子。1931年,我刚刚满一岁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全家人不得不随军离开沈阳,孩子太多,母亲照顾不过来,就把我交给了军队的一名老伙夫,每到驻地停脚,晚饭后大师傅总要赴牌局消遣,便希望我能尽快入睡。可一岁的孩子离开了亲人,更加爱哭闹。大师傅索性晚饭后,拿起白酒斟一小盅,给我灌下去。喝了酒,我自然沉沉睡去,大师傅就安心地打牌去了。习惯成自然,过了些日子离开了酒,年幼的我还真的睡不着了。就这样,我从一岁和酒结缘,到今天酒龄已经79年。

朱旭

来到北京人艺后,更是有幸结识了多位感情颇深的“酒友”。剧院刚成立时,首都剧场尚未建成,我们的演出要到东华门的北京剧场(现为中国儿童剧场)。剧场门口有个“大酒缸”酒铺,门口摆放着硕大的酒缸,都盖着红漆的盖子。演出结束后,我们那点儿兴奋劲儿尚未散尽,就一起吃夜宵,把酒言欢,山南海北地聊天。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几十年如一日。

我们喝酒有条铁的纪律,演出前绝不喝酒,就是把琼浆玉液放到面前,也是滴酒不沾,这是作为演员起码的职业道德。我常常告诉年轻演员,爱喝酒就给酒留个好名声。酒喝多了误事或者影响了演出,坏名声全推到酒身上,以后再端起酒杯就有了负担,没了“举杯邀明月”的洒脱,只剩下满心惭愧,酒自然喝不痛快了。

英若诚、于是之、吕齐、张瞳、林连昆、童超、童弟……我们既是同事又是酒友,还一起住在剧院的宿舍里,朝夕相处。“酒友们”的友情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一起在首都剧场演出,一起出国巡演,一起生活,回想起来,感动和有趣的事情着实不少。

朱旭(右)和于是之一起演出《请君入瓮》

三年困难时期,我和酒友们着实度过了一段艰难岁月。那时吃喝穿戴全是定量供应,买酒自然也要票。外面卖的只有一种二十多度的露酒。那时,刁光覃是全国政协委员,每个月有一瓶医用酒精的特供。老刁只抽烟不喝酒,我就用自己每月定量的好烟“前门”换他那瓶酒精。

可这医用的酒精毕竟不是酒,能不能喝,会不会喝出问题?英若诚知道了,给我出了个主意,拿露酒和酒精自己调配。露酒二十多度,医用酒精七十五度,加上适当的白水,就能兑成六十多度的酒,味道和二锅头差不多。按比例兑好,还要捂住瓶口,用力摇一摇,他说这样水分子和酒分子可以更好地融合。

我们轮流喝了几口兑好的酒,别提多难喝了,谁也不肯再喝一口。英大学问苦思出的酿酒法就这样被我们一笑置之。

朱旭在英若诚家,左为宋丹丹

多年后,我们在英若诚家小聚。此时,各位酒友几乎全部因为身体缘故,被医生三令五申,不许再喝酒,于是之和童弟更是有夫人在旁紧盯,只有我可以喝酒。英若诚家专门为我准备了一个精致的酒杯,倒上酒,我却有点不忍心喝了:

“你们都不喝,就看着我一个人喝,是不是有点儿太残忍了?”

童弟羡慕地说:“我们大家看着你喝也高兴。”

闻听此言,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我的酒友们哪!



酒龄和年龄一般长 (许朋乐)


原文刊载于2011年7月3日的《新民晚报》夜光杯。


认识朱旭,是在他来上影拍《阙里人家》那会儿。第一次见面,我有点“受宠若惊”。这朱老师可是位德高望重、名闻遐迩的大演员呀,在北京人艺也是数得着的“当家老生”,怎么这么朴实这么平淡这么和蔼可亲,就像邻家大爷?我和他握手的那一瞬间他传递给我的是一位极普通的父辈长者所特有的热情、温和、亲切、实在,他的眼神闪烁的是真诚和期待,他的话语慢条斯理,就像一位结识多年的知心朋友在掏心里话。我被打动了,从心底里涌出了对他的崇敬和爱戴。

朱旭主演了吴贻弓的《阙里人家》

那时,他和普通演员一样住在宛平剧场边上的一家条件简陋的招待所里。凭心说,像他这么一位老演员,演的又是戏份挺重的主角,完全应该有理由有资格住得更好些。可是,他没有这样的要求。记得,我第一次去他住处时,曾以一种自责的心理委婉地表达了这层意思。他听了,摆摆手,连说了几个“挺好,挺好”,还言真意切地告诉我,“不就是睡个觉吗?这里离上影这么近,多方便!”我相信他的话是由衷的,决不是台词。不摆谱,不搭架子,不倚老卖老,这是他和他这一代演员共有的品行。和朱旭老师接触多了,愈发感觉到他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趣、可爱可敬的“老爷子”。朱旭老师特爱下围棋,有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会下围棋吗?”我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他似乎有点失望,但脸上依然堆满了笑容。事后,我了解到,下围棋是老爷子的一大爱好,而且,他的棋艺,一般人难以匹敌,据说已达到三、四段的水平。老爷子不仅围棋下得好,而且还能打一手的好桥牌。《阙里人家》在全国发行时,曾相继在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举办首映活动,一路上,打桥牌就成了朱旭和导演吴贻弓、副导演成家骥等人的主要业余活动。

《阙里人家》剧照

拉胡琴,是朱旭老师的又一爱好,他经常把胡琴带在身边,累了,乏了,就操琴自乐,一边拉一边哼,优哉游哉,修身养性。至于国粹京剧,对生活在北京的朱旭来说,也是最爱,在电影界的一些活动中,常常能享受到他京韵浓郁、字正腔圆的表演。《阙里人家》中有一首《一条汉子硬铮铮》的主题歌,朱旭老师唱起来特有味特耐听。

朱旭是一位行事低调、言语舒缓、动作沉稳,不太喜欢制造动静的演员。生活中的他,无论说话做事都很有节奏,有条有理,不温不火,始终保持着一种品尝快乐、享受生活的姿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喝酒。朱旭爱酒,但不贪杯;朱旭好饮,但不误事。演戏之暇,最惬意的事就是喝酒。老朱爱酒,更多的成分是“品”,既不要名酒佳酿,也不需鱼虾肉蛋,一碟花生,两样小炒,细斟慢酌,怡然自得。我曾经陪他喝过,一场酒喝了三四两,足足喝了四个多小时,边喝边聊,那股闲情逸趣,我只是在他身上才能感受到。提起酒,老爷子的故事一大箩。他告诉我,他的酒龄和年龄一般长。他出生在兵荒马乱、“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父亲是东北军的军官,常年不在家,母亲年轻喜玩,因此伺候他的担子就落在了小勤务兵身上。这勤务兵自身还是个孩子,不谙世事,更不懂怎么带孩子。于是,每次小朱旭吵闹总把勤务兵搞得六神无主、束手无策。万般无奈,小家伙想到酒有让人安睡的功能,一试特灵,小朱旭很快就不吵不闹,呼呼入睡了。从那以后,酒和朱旭结下了不解之缘,陪伴着他走过了人生的旅程。

他精心刻画的《阙里人家》中的孔令潭,摘得华表奖最佳男主角的桂冠。颁奖那天,老爷子又喜孜孜地细细品了很多酒。

《阙里人家》剧照





关于我们:

本公众号乃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在微信平台,我们将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陪伴您。欢迎免费订阅,我们将每日精选两篇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所有文章皆为《夜光杯》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击下面的篇目链接,可重读夜光杯微信公众号8月高点击率美文:

上海人的拎得清

这样的吃喝,该变变了

徐炯:总有一天,朋友圈也会流行晒书单

听!李大伟破解上海男人的细节密码|夜光杯朋友圈系列之十二

陈思和、小白获鲁迅文学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