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王文娟:演戏复杂一点,做人简单一点
今天凌晨,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老师去世,这位“永远的林妹妹”以九十五岁高龄,告别了观众及她一生挚爱的越剧艺术。“台上演戏复杂一点,台下做人简单一点”,这句话一直是她的座右铭。
王文娟近影
王文娟,这一光辉熠熠的名字几乎与百年越剧史密不可分,少年刻苦学艺,青年海上成名,晚年则硕果累累,蔚然大成,终成越剧一代宗师,被赞誉为泰斗级表演艺术大师。
越剧《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在她的演绎之下,林黛玉、鲤鱼精、孟丽君、武则天、春香、王玉贞、慧梅、杨开慧……古今中外,才女名媛,一个个鲜活地展现在越剧的舞台上,也耀眼夺目地留在了越剧“王派”艺术的辉煌殿堂里,流芳百世。
王文娟被授予“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从浙江嵊县的青山绿水,到上海舞台上的崭露头角,从枪林弹雨的抗美援朝战场,到晚年的桃李满门……王文娟一生,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堪称德艺双馨。无论是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艺术家”,还是“上海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面对荣誉,她只有一句话——“台上演戏复杂一点,台下做人简单一点”,这句话也一直是王老师的座右铭。
王文娟书法
的确,对待人物、角色,哪怕一句唱腔,一个表演,她总是精益求精,而生活中的她,大大咧咧,质朴可爱,谦逊低调,待人真诚。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她想的最多,做的最多的,永远是如何传承好越剧艺术。就在一个多月前,她亲自谱曲的《蝶恋花 答李淑一》由上海越剧院六位“王派”传人唱响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献上了一位拥有64年党龄的老党员最真挚的祝福。如今,余音绕梁,绵绵不绝,而王文娟老师,却永远地告别了我们。
王文娟和本文作者王悦阳
笔者有幸在老师的晚年常伴左右,并为老师撰写了谈艺录。在我的印象里,尽管已是耄耋之年,可王老师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精力,特别是在越剧艺术如何传承、发展的问题上,思考尤多。哪怕已年逾九旬,但只要身体允许,她依旧坚持口传心授弟子们越剧“王派”艺术的点点滴滴,从一句唱腔、一个念白,到一组身段,哪怕是一个小动作,都详细分析,亲身示范,毫无保留,令人感动不已。
王文娟和林青霞(左二)、李旭丹(左一)、香港友人贾宜安(右)
除了教戏,王老师的晚年生活丰富而充实,每天与女儿、外孙相聚的时刻,无疑是她最开心的欢乐时光,期颐之年,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分享着年轻人的喜怒哀乐,甚至还为他们贡献智慧,出谋划策。
王文娟和先生孙道临
更何况,还有众多老友、弟子、粉丝甚至忘年交前来探望,每每相聚,谈论最多的,还是“王派”艺术的点点滴滴。
王文娟和李旭丹
不少年轻人甚至还为王老师在网上开设了专门的论坛与网站,取名为“千里共婵娟”,在这个网站中,访问者可以找到王文娟近八十年漫漫艺术生涯中任何时期的珍贵资料、录音与照片,蔚为大观。想着当下80、90乃至00后的年轻人,竟然也能对自己一生所创造的越剧旦角艺术如此地执着与热爱,王文娟不禁深为感动。尽管越剧发展的历史至今才一百多年,可是王文娟所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与大气唯美的“王派”唱腔,已然不知感染了多少观众的心!
王文娟家中摆放着奖杯、荣誉证书,其中包括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奖杯和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届荣誉委员证书
在越剧之外,传统书画艺术也是王老师的一大爱好。她每周雷打不动地去老师处学国画,日积月累,王老师笔下的牡丹、荷花、梅花等,也如同“王派” 艺术一样,清丽悠远,淡泊雅致,散发着一派雍容大气。笔墨之余,王老师也很爱阅读,从中外名著到小说传记,厚厚的几大本《大秦帝国》《明朝那些事儿》,她都饶有兴趣地读完了,阅读后不时还会摘录好文章中的金句,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
2019年9月29日新民晚报夜光杯专访王文娟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尽管已走入人生的夕阳,但王文娟从来不曾忘怀自己所从事的越剧事业,近十年来,从成功举办“王派”专场演出,到写作出版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再到为了纪念越剧改革八十周年,再度登台献唱《舞台姐妹情》而引起轰动,以及九十高龄举办的《千里共婵娟》专场……王老师还有许多艺术上的构想要去实现。
越剧《鸳鸯剑》剧照
2006年4月25日至27日,为纪念越剧艺术百年华诞,也为了庆祝自己的八十大寿,为期三天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王文娟舞台艺术回顾展”在上海逸夫舞台隆重上演。八旬“林妹妹”携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余名王派弟子集体亮相,以现代多媒体手段展示百年越剧的珍贵历史瞬间。回顾展共分为“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声春雷万木生”“最是‘红楼’未了情”和“战鼓激越催征人”四个乐章,从一个侧面生动展示了百年越剧的奋斗历程以及王派艺术的精湛技艺。
越剧《鸳鸯剑》剧照
谈到此次专场举办的目的和意义,王文娟表示:越剧王派艺术是“越剧百年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飞”,并表示自己被观众熟悉认可已经是一个“幸运儿”。此番专场演出的形式是对自己的舞台生涯的回顾与总结。在艺术回顾展的排练期间,王文娟一再告诫学生:青年演员要用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学习传统,要用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勇气去突破传统。
越剧《孟丽君》剧照
她认为,上海越剧之所以历久不衰,最重要的是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使观众觉得有看头。如果停滞不前,没有新意,观众就很容易流失。因此,她希望自己的学生一定要超过老师十倍、百倍。
与徐玉兰演出《盘夫索夫》
辉煌还在继续,传奇不曾停歇。转眼到了2016年3月11日,为了庆祝王文娟老师九十诞辰,一台全新的名为“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派越剧专场”又在逸夫舞台亮相,引起轰动。
越剧《慧梅》剧照
与十年前的专场不同,此次专场演出的剧目,大都是王文娟在上世纪50年代演出过,但如今已经很少在舞台上见到的,像《晴雯之死》《则天皇帝》等。有的甚至连唱段也基本失传了,比如《红娘叫门》《哭塔》等,都是这次特意整理出来的。
越剧《龙女牧羊》剧照
这也是耄耋之年的王文娟多年来的一个心愿:专场不仅是我的个人艺术总结,也是越剧传统节目整理,每出时长都在半小时左右。希望借此挖掘失传多年的剧目,丰富越剧舞台。2006年我做过艺术回顾展,当时由于时间问题,对老腔老调没有太多关注,这次终于补上了。
越剧《春香传》剧照
虽然徐(玉兰)王(文娟)流派是很多观众心目中的“黄金搭档”,但当年王文娟也和多位不同小生流派的创始人合作过。像《晴雯之死》是王文娟和“陆派”创始人陆锦花合作的,这也是王文娟在扮演“林妹妹”之前饰演的另一位《红楼梦》中的女性,巧的是在书中晴雯也是个眉眼间有些像林黛玉的角色,甚至不少红学家认为晴雯有黛玉之风。
《楼台会》是越剧《梁祝》中的著名段落,常见的有范(瑞娟)傅(全香)版、范(瑞娟)袁(雪芬)版,有些观众甚至不太清楚还有一个徐王版。此次,由“王派”弟子李敏和“徐派”小生钱惠丽演出这一片断前,王文娟还登台给观众讲述了关于徐王派《梁祝》的一段趣闻——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徐王版的《梁祝》是很有影响力的剧目,这部戏还被两位流派创始人带上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去慰问志愿军战士。1953年入朝后,王文娟和徐玉兰为志愿军演出的第一台戏便是《梁祝》。那夜在山洞里,演到“山伯临终”时,台下一位战士突然高声喊道:“梁山伯,不要死!你带着祝英台开小差!”而演到“英台哭灵”时,敌机把电线炸断了,山洞里一片漆黑,战士们一起用随身的手电筒照亮了舞台,才让演出顺利进行。一段段难忘的故事听得观众津津有味、笑声不断。
在整个排练过程中,王文娟则尽己所能地亲力亲为——演出策划的会议室、越剧院的排练厅,还有自己家中的排练讨论,处处可见她忙碌的身影。对此,王文娟认为:
戏曲是传承的艺术,是一代代人经过传承积累下来的。像《梁祝》《盘夫索夫》《碧玉簪》等这些经典越剧剧目,都是经过我们的先辈、师长不断磨炼才保存下来的。我一直在想,我年纪大了,趁身体还能折腾,把艺术记录下来,让后辈借鉴。
如果说这些充满着历史感的老腔老调老剧目是本次王派艺术专场的一大特色,那么整场演出最大的亮点,无疑是九十高龄的王文娟亲自登台,演唱自己全新谱曲创作的《水调歌头》。只见舞台上的王文娟,身穿绣花旗袍,眼波流转、顾盼生辉,风度翩翩。一曲歌罢,当主持人李旭丹问起老师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心存越剧、矢志不渝时,王文娟意味深长地说道:
我是个戏曲演员,是舞台和观众造就了我。岁数大了,更加想念我的观众朋友,更加难忘我演过的角色,所以我就借用宋朝大诗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谱进我的心声,倾吐我的心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王文娟和秦怡
此时此刻,掌声久久不息,喝彩源源不断,为了辉煌典雅的王派艺术,更为了中国越剧艺术的灿烂明天。
关于我们: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亮“在看”,给我们留言,把它分享到朋友圈。
本公众号乃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的官方微信,《夜光杯》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在微信平台,我们将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陪伴您。欢迎免费订阅,我们将每日精选两篇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所有文章皆为《夜光杯》作者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击下面的篇目链接,可重读夜光杯微信公众号7月高点击率美文:
巫慧敏,这位上海歌手的“歌声与微笑”仍在上海每个人都接触过他的设计
刘心武:瞿独伊、孙维世合影
马尚龙:上海的十大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