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陈叙一逝世30周年,缅怀他,给我们继续为译制片奋斗的动力。
陈叙一先生
1992年4月25日,这是上译人永远不会忘却的日子。三十年前的这一天,一个带领一帮配音演员创造四十余年译制片辉煌的传奇老人——这位永远躲在“幕后的幕后”的掌门人陈叙一先生与世长辞。曾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又有在佐临大师的苦干剧团摸爬滚打历练的恩师陈老头,在他生前的最后那些日子,因喉部有疾,不得已把声带割除,自嘲“从此无声”,但这位可敬的长者,依然来厂里初对间,着了迷地用手写帮着翻译做台本,此情此景,是老人留下的感人一幕。更难忘老人家弥留之际,眼已无力睁开,听觉也几近丧失,但左手指依然在下意识地动弹,那正是他在初对间里给译出的台词数口型……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三十年过去了,即便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眼前也都会时不时地浮现陈老头兢兢业业投入工作的身影。这条清清白白、光明磊落的汉子,既不在乎名,也不在乎利,唯一在乎的就是从做本子这种创造性劳动中获得最大快乐和幸福。我们自豪于能成为他麾下的一名战士,我们能在工作中做拼命三郎,很大程度上亦是深受着他的影响和感召。今天且不说他业务上的非凡造诣,而着重讲一讲他的人品,恐怕对我们更有裨益。说来好笑,那个非常时期,从上影借调来的演员,对我们厂真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可脱离牛羊棚,还可看外国影片,搞配音业务;恨的是,如同军营一般,八点一到,必须带着戏、带着嗓子进棚,红灯一亮就进入实录,而有些老兄是自由散漫惯了的,哪里受过这样的罪?不过他们很快就和我们一样习惯了,反觉得活得意气风发。再看我们的陈老头,当然是以身作则,如同铁人一般,每天起码提前半小时骑着“老坦克”进厂,随后就开始各部门的巡查,事必躬亲。须知,一天、两天不难,365天天天如此,你能做到吗?
加里森敢死队海报
而比起纪律的严格,更严格的则是对工作质量的要求。印象最深的就是“用功”二字。那接待大厅里“天天要下功夫”几个熠熠生辉的大字,时时刻刻在提醒、敦促着我们。我在译制厂三十年,从未得到过他的表扬,其他人也差不多。一句“就这样吧”,勉强算是变相的表扬,因为他的理解、感悟、判断力可谓超人,我们的配音根本达不到满分。我算是“空前”用功的,属笨鸟先飞型,连跑龙套也用功,五年龙套,我就用功了五年,这并不夸张。他都看在眼里,恰是欣赏的,所以火候一到,马上就让我尝试配主要角色,连续不断地把机会给我。而陈老头自己又是带头下工夫。我们都亲见他没日没夜做本子。为了一个绝词,一句佳句,他绞尽脑汁。《加里森敢死队》中如何称呼领导,当场动不出脑筋,他把问题带回家去思考。第二天,他兴冲冲地宣布:“我有了,就叫头儿。”那些经典影片,如《王子复仇记》《简爱》《音乐之声》等等,片中的精彩对白,都可说是老厂长用他天赋的生命换来的。说到此处,立马联想到发生在他身上的那出名的段子,这个小细节如非他女儿当玩笑讲,我们还难以想象——陈老头儿因为挖掘一个绝词而心不在焉,穿着一双袜子就伸到脚盆里去洗脚,而且不止一次。一个小小的肢体动作,反映的是怎样一份伟大的襟怀啊!在上译厂,我们的老厂长是掌握“杀生大权”的,那份配音角色名单由他一手钦定。演员安排得当,配音便成功了一半。我们心服口服,也赞叹他的艺术判断力。当然,出于培养目的,有时也担点风险,如让我配《希茜公主》中的博克尔上校、《狐狸的故事》中的旁白。而《野麦岭》中的坏到骨子里的反派大少爷,他就不会轻易让我尝试了。坊间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摆到老厂长那里就嗤之以鼻。他何尝不知道手中有权可以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但他就像给业务把关一样,领导管理这一关的把控他也同样严格,甚至更严格,小小的一点特殊化都不会沾边。他有个最钟爱的女儿,长得跟他极像,我们奇怪为何她一直待业在家。把她安排到厂里,随便哪儿找个工作,像这样的事都不用他开口,点个头就是了。但他就是不表态,也不准别人瞎起劲。一直到有了政策,可以合法地安排,这才让她来上译厂报到,去的也是个和肥缺无关的普通车间。
上海电影译制厂首任厂长陈叙一的厂训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做人做事决不明哲保身,“一切从工作出发”是他不可动摇的信条,为此敢“犯上”。拥有这样的品行真谈何容易,不但令我们这些学生由衷地钦佩,也着实为他捏一把汗。这里是有故事的。老厂长一天天老了,由谁来接他的班,是个很严酷的现实。他自然早有考虑和谋略,考虑的范围也就在厂内。谁知上头硬性下了指令,老厂长也只好明确摊牌,从此后,业务上他照常出力,行政方面则决不配合。幸好没多久,事情就起了变化,老厂长当机立断,把合适的人选推上岗位。一场风波就此有惊无险地画上了句号。这个无私无畏的倔老头什么也不怕,而事实证明,他的看人和用人是完全对的。有的朋友说得好,缅怀故人以前的美好,是对逝者最大的敬重。如今上译人仍在苦苦思索,苦苦努力,期望翻译片事业再现欣欣向荣的局面。我们做学生的,愿在影迷朋友们的热切牵挂和支持下,永远追随恩师陈叙一先生,在翻译片这个阵地上战斗不息。疫情告急,上海很难,但上海人正互相支援,互相温暖,欢迎讲述你身边的抗疫故事,稿件、照片以及短视频请寄:hongse@xmwb.com.cn;或微信留言提供线索。
点击下面篇目链接,可阅读夜光杯微信公众号3月高点击率美文:
梁晓声的两个“没想到”
记忆 | 叶稚珊:想起梁晓声
封楼后的邻里情
人物 | 宋春丽:风雨丽人来
记忆 | 缅怀姑婆陆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