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 周励:秋韵忆事
夏志清一生中,有三个姓王的人特别重要:王洞、王际真和王德威。
夏志清王洞夫妇
一
风拂微凉,纽约州北部的秋色已是如火如荼,在我母校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学院的广袤山峦,梧桐、山毛榉、橡树和枫树混合为姹紫嫣红的斑斓色彩,在高速公路上驱车,犹如穿越在一片金色、橙色和赤红色的海洋。记得三十八年前刚来自费留学,边打工边读书非常辛苦,但周末我常与同学们邀约出游,秋日如诗如画、醉人心扉的美景令我情不自禁地将头伸出车窗,大声念着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今年十月,耶鲁大学的秋韵更令人惊艳,康涅狄格州纽黑文披上了缤纷绚丽的霓裳,200多座牛津风格的耶鲁建筑与树叶植被在层峦叠嶂的衬托下,五彩斑斓,处处金黄赤红秋色的校园中,我们几位好友为久违的相聚举杯畅饮,为去世即将十周年的哥大教授夏志清一倾祭觞。
夏志清与王洞的婚礼, 新人身边是好友唐德刚夫妇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是耶鲁英美文学专业博士,夫人王洞是耶鲁东亚系硕士,著名作家苏炜是耶鲁大学东亚系高级讲师,他的上司兼伯乐耶鲁大学东亚系主任孙康宜教授是夏志清王洞夫妇的多年挚友。不久前孙康宜曾邀请王洞回到母校演讲《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五卷本历史背景与出炉经过。苏州大学教授季进是王洞、苏炜和孙康宜的多年挚友,也是《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五卷本的编注者和有功之臣。王洞为主编,她与季进密切合作数年,情同母子。今年中秋节,季进特地飞来纽约,看望师母王洞,并与我一起邀请王洞在东58街“胡同”餐厅共进中秋晚餐。我在纽约曼哈顿与家住西113街的夏志清关系较为密切,有不少机会当面聆听夏先生和夫人王洞的教诲,也曾邀请夏先生来我位于东60街的家里玩。2004年我写的《纽约——最后飘逝的炉香:与夏志清谈张爱玲》引起较大反响。
季进此次美东行的重要任务,除了收集资料编写《夏志清年谱》之外,是要与夏师母商讨将夏志清去世留下的两万册藏书和书信手稿原件等宝贵资料通过拟定捐赠协议,捐赠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海外文库·夏志清专馆”。另外还要与哈佛大学的王德威教授商量,如何将夏先生的骨灰从纽约送回国内,入土为安,安葬在老家苏州墓园,魂归故里。
二
有朋友概括说,夏先生一生中,有三个姓王的人特别重要:王洞、王际真和王德威。
王际真可谓夏志清的伯乐,如果没有他,夏志清很可能在美国偏僻且普通的一所大学默默终其一生。
右起夏志清、王际真、王德威
年轻时代的夏志清作为高才生在沪江大学毕业后,由胞兄夏济安推荐到北大任助教。时值有位李氏华商捐献一笔奖学金赞助北大文科、法律和理科三位学子留学美国,北大校长胡适决定公平竞争,他出了英文考题,再加一篇英文论文。夏志清的成功不仅在于考试成绩拔得头筹,更得益于他为“心中所爱”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提交的论文,写得文采斐然,立意深邃,得到了时任北大教授燕卜荪(William Empson)等在内的遴选委员会一致的“惊艳”好评。26岁的夏志清在几十名应征者中一举夺冠。“哈哈,”有一次夏公边吃午餐边笑着对我说,“当时十几名竞争者排着队向胡适校长抗议,讲我非北大清华出身,而是教会学堂弟子,要求重考。好在胡适认为试卷面前人人平等,顶住了压力,秉公为我写了推荐信,让我这个贫寒子弟成了耶鲁大学的英美文学博士生!”
王洞回忆哥大王际真教授“点鸳鸯谱”发掘夏志清的经过:彼时王教授正为退休物色继任人选,有一天他去耶鲁大学,美国汉学家饶大卫(David Nelson Rowe)告诉他,夏志清有一本研究中国小说史的书即将出版。饶大卫是促使夏志清转型的重要人物,他当时拿到了一个项目,要编一本《中国手册》,找到了正在找工作的夏志清,请他撰写中国近代文学的章节。后来夏志清又得到洛克菲勒基金,撰写数年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王先生马上到耶鲁大学出版社去看这本书。他看了“鲁迅”一章,对志清的见解与英文大为佩服,于是一面写信给夏志清,一面向哥大东亚系主任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举荐。夏志清看过王际真翻译成英文版的《红楼梦》,但从未见过其人,就写信向夏济安打听。狄百瑞回复王际真说,系里没钱同时请两个人教中国文学。这时,个性豪爽、爱才如命的王际真竟然提出让系里减去自己一半薪水,以另一半充作应聘夏志清的薪水(见《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信件编号492,1961年2月17日)。然而哥大当时只给夏志清做副教授,不是终身教职,夏志清没有接受,去了匹兹堡大学的中国中心教书兼管行政。夏志清不来,王际真要求恢复全薪,狄百瑞说预算已缴,不能更改。可怜王先生只好拿半薪,退休后搬去南加州住在拖车式的活动房屋里!
夏志清藏书,王洞赠作者,将捐中国现代文学馆
夏先生于1961年在耶鲁出版的英文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的惊世之作。夏志清通过这部专著,慧眼独具地“发掘”了张爱玲、钱锺书和沈从文,并以雄辩的论证确立了三位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962年夏先生被聘为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文系的长俸副教授,1968年另一部英文扛鼎专著《中国古典小说》问世(夏先生曾赠送笔者一本并题词)。1969年,夏志清成为哥大正教授,著作等身的他成为了继王际真之后的名副其实的美国汉学界掌门大师。“有恩必报”的王洞谈起夏志清报答王际真教授的方法说:不是借钱给王际真(他爱炒股,常输钱),而是替他申请了一笔奖金。王先生以研究《吕氏春秋》得了三千多美元,高高兴兴回了一趟山东老家!
夏志清赠本文作者的《中国古典小说》题词
夏先生去世前在病榻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我已经永垂不朽了!”这句话由他的衣钵传人、哈佛教授王德威在追悼会上重温,引起我们这些前来哀悼的友人一阵会意笑声。
王德威待恩师夏志清如父关爱,体贴温馨,纽约学界研讨夏志清学术成就的会议多半由王德威张罗。他原本是夏志清从威斯康辛大学“挖来”哥大承袭自己退休教授空缺的台大外文系才子, 正如当年王际真点名夏志清来哥大一样,但不久哈佛东亚系又点了王德威;夏先生当年给朋友们打电话惊呼:“不好了,有大事发生了!”大家都吓了一跳,再仔细听,原来是“王德威要去哈佛大学了!”个中滋味仅夏志清与王洞明白:他们两老将失去一个在纽约朝夕相处的“暖男儿子”了!
在王德威看来,夏先生是一位看似热闹、实则寂寞的知识分子,尖锐而幽默,从不按理出牌,但正如夏先生临终所言,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中国文学评论家之一。
三
“三王之首”的夏师母王洞多年来忍辱负重,精心照料夏先生。如果没有她的无微不至,夏先生很难从多次重病中神奇康复,并得享九十三岁高寿。
作者和王洞手持夏志清的布莱克藏书合影
背景不凡的王洞常与笔者回忆她早年的青春履痕。她当年从台北第二女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台大经济系,毕业后在一家大银行做了两年高薪白领,后受台北第二女中校长亲自推荐,远赴美国深造。王洞先后获加州伯克利大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和耶鲁大学东亚系硕士学位。在伯克利大学攻读硕士期间,她竟然做了一年赵元任的“秘书”!
赵元任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王洞告诉我,她当时的基本工作是替赵元任打《中国话的文法》手稿。上班第一天,赵元任亲自开车来接王洞;没有打字机,赵先生就把女儿如兰的打字机借给她。“胡适过世,赵先生赵太太非常悲痛,命我把胡适演讲的录音记下来,我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听、记,连哼哈的声音也记下来。”
完成了硕士学位后,善待晚辈的赵元任教授又热情推荐王洞去耶鲁大学攻读东亚系硕士学位。享有两座名校硕士学位的王洞毕业后顺利找到了哥大东亚系的工作职位,就这样认识了比自己大14岁的夏志清教授。
据王洞回忆,夏志清曾与耶鲁硕士、美国学妹Carol恋爱结婚,并诞下漂亮男婴,夫妇俩极其疼爱。一次Carol抱儿子回娘家探亲,小宝贝突遭风寒,竟不幸夭折。夫妻俩深受打击,相互责怪,婚姻亦被阴影笼罩。尽管后来有了女儿,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王洞第一天到哥大东亚系上班的临时工作台,就是正在休暑假的夏志清教授的办公桌。夏志清上班后邀请王洞吃饭。“那时夏先生已经很有名气, 我当然要表示尊重赴约。”餐桌上夏志清突然对王洞说:“我正在和Carol协商离婚,你是否愿意做我的女朋友?”当时王洞着实吓了一跳,但她看到夏先生的目光是真诚的。既然婚姻还在,持传统观念的王洞当然不同意“当女朋友”。正巧王洞得到外州一家机构的聘书,便辞去哥大工作,远离纽约。直到夏志清正式离婚后再次写信向王洞求婚,两人才建立了恋爱关系。1969年,夏志清与王洞在纽约第五大道著名的广场饭店(《小鬼当家》《卡波特》等在此拍摄)举行了隆重婚礼,亲朋好友欢聚一堂, 祝福郎才女貌、一对“耶鲁人”前程似锦。
夏志清(左)和本文作者,摄于夏先生的客厅
但天有不测风云,王洞婚后产下了脑瘫痴呆兼孤独症的女儿“自珍”。女儿至今五十多岁依然不认母亲,不会说话,步履不稳。十一岁之前痴呆女儿全部由王洞和夏先生悉心照料(以后由政府福利院照料)。一次圣诞夜为了让五岁女儿高兴,夏志清让自珍骑在自己背上在楼下大厅玩“老马遛弯”,结果为护女儿摔伤了手臂。“幸亏骨头没摔断。”夏公对我感叹,讲自己是被命运安排当了“二十四孝父”,却生不出一个“二十四孝子”。
夫妇绝望之心叫天不应,难免拌嘴、争执与疏离。“夏先生很爱女儿,十一岁的自珍被福利院接走后,志清难过了很久,幸好我们每个周末都去接她回家。”王洞说。
善良的夏志清王洞夫妇,在孩子问题上仿佛遭到了命运的诅咒,“否则,我能够写出更多的著作。”夏先生曾这样对我说。行笔至此, 我眼前浮现2004年10月17日星期日的傍晚,夏公坐在纽约西113街府邸的书桌前,用清秀的字体为我写下张爱玲给他信中的话:“我是爱着人生,对文艺往往过苛”,以及张爱玲所喜爱的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夏志清笔录”。
2023年中秋夜,我望着88岁高龄、满脸皱纹、白发披肩的夏师母,不由回想几次看到她趴在公寓里铺天盖地的夏志清兄弟信件纸堆上,仔细辨认一行行被岁月磨砺得模糊不清的字迹。她曾想以一己之力完成丈夫的遗愿,出版诠释沧桑岁月亲情真迹的663封书信!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
耶鲁大学是夏志清和王洞夫妇的母校,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哥伦比亚大学是夏志清开拓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地;北京大学是夏氏兄弟工作过的地方;而上海是夏氏兄弟出生和求学之地——夏济安、夏志清昆仲早年从求学到进入学术研究的阶段,正是近现代中国东西方学术与文化交融的密集期,他们置身其中,参与并见证了这个历程的复杂和艰辛。夏先生每逢病危都会嘱托王洞:“千万不要忘记书房收藏纸箱里的那些重要信件!一定要想办法出版!”如今,由王洞授权,王德威、季进和苏大团队鼎力合作编注,《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五卷精装本也已出版。《书信集》不仅是动荡岁月中缱绻亲情的吉光片羽,更是珍贵史料与生命的文学, 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史,是一部重要文献。
夏先生晚年编撰《张爱玲给我的信件》时,有三分之一工作是王洞做的,包括整理信件、电脑输入等。人们很难在王洞当年青春美丽的照片上寻觅到眼前夏师母的一丝踪影,岁月不饶人啊!望着她,我想:“这是一位多么坚强的女人!她是一个走过风风雨雨,始终充满怜悯精神、依旧美丽的女人!”
(作者简介:作家,著有《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曼哈顿情商》《亲吻世界——曼哈顿手记》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