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道德经》“万经之王”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传统文化道德经计划用81天时间,对《道德经》中的81章,每天一章节进行解析和译文,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理解《道德经》。


第四十七章【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①,见天道。其出弥远②,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注释】

①窥:从孔隙看。牖:窗户。

②弥(mi):更加,越。

【译文】

了解大道的人不出门户一步,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向窗外望一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向外奔逐得越远的人,懂得的也就越少。所以有道的人不出行也能够推知事理,不用窥望就能够明晓,不去妄加施为就能够有所成就。

【导读】

老子从“无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和“实践论”。

【解析】

这一章老子从“无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认识上讲,世俗的方法是使见闻广博,老子的方法则是“得其一”,“抱一为天下式”,领悟“道”这个总纲和大原则,不出家门,天下事也差不多清楚了。从实践上讲,是顺道而行,不主观妄作,所以好像什么也没干,就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成”。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户”即门户、家门。“知”意为对世界的本来面目的认识。“天下”即整个现实世界。“天道”即自然的法则,也就是世界发生、发展的规律。老子认为,了解大道的人不必出门,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眼睛不往窗户外面望,就能够了解大自然的法则。由这句话可以知道,老子并不看重外在的经验,而是十分重视内在的直观体验。他认为,心灵本是清静透明的,就像一面镜子,自身便具备洞察外界自然、透视现实世界的功能。这里的“知天下”和“见天道”,是在遵循“无为”的前提下获得的主观认识。在前面的章节中,老子一再强调,道的德行是无欲无求,圣人合乎道的德行,这是因为他们做到了不争、无为。圣人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来源于天地自然。大道无为,天道也无为,人道、物道皆是如此。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出”远离家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越向外奔逐的人,他所知道的也就越少。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涵义呢?其实,老子是想告诉我们,如果人的心智活动向外奔逐,就会使思绪纷杂、精神散乱,就好像镜子上面蒙上灰尘一样,这便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认为,外面应该加强对自身的修养,摒弃自己的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开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了解外物运行的规律。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行”指的是离开家园而远行。“为”即人们刻意努力的认识活动,也就是妄为、有为。老子最后指出,正是出于对生命本质的维护,所以要坚决排斥人们的盲目行动。他认为,行动的跨度越大,所获得的真知就越少。真正的智者不必做出大的行动,便能获得正确知识。

王弼《道德经注》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虽殊而其归同也,虑虽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执古之道,可以御今;虽处于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户、窥牖,而可知也。

无在于一,而求之于众也。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须出户;若其不知,出愈远愈迷也。得物之致,故虽不行,而虑可知也。识物之宗,故虽不见,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虽不为,而使之成矣。

事物都有他们的本源和主宰,途径虽然不一样,但最终的归属都是一样的,万物的意图和考虑各有不同而它们的根本却是相同的。道和它的理是最普遍、最恒久的。以古代的道可以处理现在的事情;虽然身在现在,也可以知道古代初始时候的情形。所以,不出门、不开窗户就能知道天下古今的事。

无在于一,而追求外物的行为会接触越来越多的东西,反而离一越来越远。道是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到,摸也摸不到的。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不用出门就能知道;如果不懂这个道理,那就是走得越远越觉得迷惑。了解了事物的根本,虽然不去远行,思考一下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认识了事物的本始,虽然肉眼看不到,然而可以以此来明辨是非。明了了事物的本性,顺从就可以了,所以虽然无所作为,事物可以沿着它发展的必然规律去形成完全。

苏辙《老子解》

性之为体,充遍宇宙,无远近古今之异。古之圣人,其所以不出户牖而无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

世之人为物所蔽,性分于耳目,内为身心之所纷乱,外为山河之所障塞。见不出视,闻不出听,户牖之微,能蔽而绝之。不知圣人复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弥远而弥少也。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盖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劳而成之矣。

性体现在万物之中,充满了宇宙,没有远近古今的区别。古代的圣人,之所以能够不出门、不开窗就什么都知道,只因为他的本性能够完全地发挥。

世上的人为外物所蒙蔽,本性被不同的感觉吸引,在内被身心的欲望、杂念弄得混乱,在外被自然环境限制。看不到视觉之外的景象,听不到听觉之外的声音,门窗那样的小东西就能把外部信息遮蔽。圣人能无所不知是因为恢复了本性,并且本性完全、纯净,其他的人对此不了解就出门远行去求索,所以走得越远,得到的越少。本性能够做到的,不只是能认知、能区分、能言说、能命名。还可以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来做成事情,而不必劳烦自己的精力。


精品合集 特别推荐

传统文化道德经ID:Ctwhddj福生無量天尊

* 看更多往期经典好文,点击下方小字即可 *


❶  道德经》解析合集


   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合集(共15集)


❸    国学经典 || 《大学》合集(共12集)


❹   曾仕强《家庭教育》合集(共24集)

往期精彩推荐


* 看更多往期经典好文,点击下方小字即可 *


❶  家庭兴旺之术!(家族一代旺过一代的秘密)


❷  比疫情更可怕的危机到来!多少人还浑然不知!(强烈推荐)


❸ 《老子》全书的精华就只有一个字!


❹  您是有多好命,才能看到此文(我整整读了五遍,太透彻了)


❺  古训:德生于谦卑,福生于清俭,命生于和畅


  古人做事,始于立心,得于人和,顺于天道,成于勤恳


❼ 《道德经》人生有两大潜在的危机,一旦触碰,祸患无穷,必要时时警醒


❽ 《道德经》 积善修身外化于行,慈心下气内化于心!


❾  《道德经》拯救世界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好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