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群书治要》02 一阴一阳之谓道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们
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群书治要》,我们看第二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知道,《周易》是群经之首,那么这个易经里面有一句话,叫“一阴一阳之谓道”。
大家听了阴阳感觉到很玄虚。其实都可以从我们自然界的现象得到观察。比如说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署,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涨。
那我们把这个道理来观察人世间的变化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比如说人心的一忧一喜,人世的一治一乱也都提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
所以古人呢,常用一个太极图来表示阴阳变化的规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一个界限,如果过了这个界限就意味着阴阳失去了平均,阴阳失去了平均会怎么样呢?那就会引起变化,这就叫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涨。
那我们中国人经常有一句话说,富不过三代,其实体现的就是这一个道理。为什么富不过三代呢,那么富不过三代,他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我们看第一代创业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打下了基业。到了第二代呢,条件好了,但是还能够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还知道克勤克俭,使事业发展壮大。但是到了第三代呢?一出生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体会到祖辈父辈创业的艰难。不知道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学会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所以久而久之啊,就把祖辈父辈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业给败坏光了。
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规律,被曾国藩体会的最深刻。我们知道曾国藩他是满清政府的汉人中地位最高,权位最重的一个人。但是他在位二十多年,从来没有在省里为自己买过田地一亩,建筑过一所房屋。他还曾经亲自对军中的僚属宣誓说:“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那么我们很多人听了曾国藩的这一句话,说不取公家的一文钱挪作私用,我们真的相信他能够做到吗?我们相不相信啊,有的人相信,有的人半信半疑,还有的人直摇头,说根本不可能。那诸位朋友,我们有没有读过曾国藩的家书啊,有没有读过曾国藩的传记呢,你看我们都没有读过,但是你说他不取公家的一文钱挪作私用,我就不相信,请问根据在哪里。
我们现在的社会呀都有信任危机。那么信任危机的原因在哪里呢,当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媒体宣传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我们看到很多电视台有一个说法栏目。这个说法栏目呢,就是把谁家儿女不孝敬父母了,兄弟因为一点点财产吵上法庭了,哪一个受贿的官员贪污受贿了多少多少钱了等等,这些负面的东西搬上了荧幕。结果怎么样呢,经常出现这些负面的消息,人们对于做善就失去了信心,你说一个人他为了社会无私无求不讲条件,大家就会打上一个问号。所以你听说人作恶,即使这个人以前形象很好,都是正面的,但是突然有一个新闻出来了,说他出了什么什么问题,做了什么什么恶事,大家也不去考证,一下子就相信。但是说谁谁谁做了善事,数十年如一日的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大家都在摇头,都在怀疑。所以这个呢,就是媒体宣传报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以中国古人呢媒体报导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要隐恶扬善。把恶的东西报道的太多了,让人对做善就失去了信心。
当然了,人们之所会对别人做善存在着怀疑,不信任,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没有了自信心。
诸位朋友,我们自己真的做到了不取公家的一文钱挪作私用了吗?所以你看我自己都没有做到,我怎么相信曾国藩就能够做到。所以我们要问,曾国藩和我们的区别在哪里呢?其实我们和曾国藩的区别也不是很大,特别是我们的智商,可能还比曾国藩高,他还不如我们聪明呢。有一个例子呢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曾国藩小的时候特别地用功读书。有一天他在背一段经典,结果翻来覆去的背呀背呀,就是背不下来。这个时候呢,天色已经有点晚,家里就来了一个小偷,他趴在房顶就听曾国藩在背书,结果怎么样呢,他背来背去,翻来覆去的重复,就是背不下来。所以天色已经黑了,他也没有去上床睡觉。这个小偷也没有机会入室行窃。结果怎么样呢,这个小偷啊就等得有点不耐烦了,最后他就跳下了房子,然后把曾国藩刚才所背诵的那一段经典,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给他背了一遍,然后就扬长而去了。那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曾国藩小的时候并不是很聪明,记忆力也不是很好,但是他为什么后来有那么大的成就呢?他和我们的区别在哪里呢?就是因为他呀,特别的诚敬勤俭,他对古圣先贤的教诲深信不疑,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
那么他一生的成就啊,也是得益于熟读圣贤经典。因为他从小熟读四书五经,他对圣贤人的教诲深信不疑,所以才做到了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这也是我们和曾国藩的区别所在。因为我们对四书五经讲什么,并不了解。没有受到儒家文化传统的熏陶。
那么曾国藩呢在他的家书中就这样写道: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个家庭、家族、企业、单位、政党,乃至于国家的破败都是什么原因呢?都是因为这一家的或者这一个单位企业国家的每一个成员过上了过分奢侈过分浪费的生活,以至于入不敷出。也就是说你们家再有钱,家资万贯。也抵不上一个败家子给你破败。因为他要吃好的,穿名牌,这还不算。还有很多不良嗜好。比如说赌博、喝酒、好色等等。这样呢,万贯家产也会被他很快的败散掉。
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我们看一个人呢,他以前都是在走上坡路呢,步步高升,平步青云,突然转折了,开始走下坡路了,请问这个转折点何在呢?什么时候你认为自己的奋斗已经差不多了,可该享受一下人生了,什么时候你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了。
有的人是到了大学之后,觉得自己的奋斗差不多了,开始吃喝玩乐了;有的人是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了一个好的工作,开始吃喝玩乐;还有的人是获得了一官半职,有了一个好的领导位置,开始享受人生。所以什么时候过上过分安逸,不思进取的生活,什么时候人生的转折点就出现了。而讨人厌讨人不喜欢,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就是因为一个骄字,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我们知道在《易经》之中,《周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六爻,人们就是根据这个爻辞的吉凶,来判断事情的发展前程,吉凶祸福。在所有的六十四卦之中,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的。这一卦是哪一卦呢?这一卦就是谦卦,谦虚的谦,而这个谦卦的卦象呢,是地山谦。什么意思呢?这个平时啊,这个高山都是在平地之上的,但是在谦卦之中,这个高山宁愿居于平地之下。
所以曾国藩呢,他就深谙阴阳这谓道的规律,所以他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特别地小心谨慎。而且做到了推功于上,让利于下。把这个事情做好了,功劳推给谁呢?功劳推给了领导,说没有领导的支持,我这件事绝对做不成,利益呢不能自己去独贪,要分给属下,这样属下才有动力,尽心竭力地把这个工作做好,当然真正明理的人,他知道说是推,其实也不是推。为什么呢?因为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那确实很难办成,很难顺利地进展。那没有属下辛苦的付出,一点点滴滴的,这种不辞辛苦,那也不可能把这个事情做好。所以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不是某一个人聪明智慧的结果。所以要保持谦虚,低调,这样你做事才能受到众多人的拥护。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叫“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用”。后面我们会讲的这个恕字,终身都可以奉行。那么在《尚书》中,也就是《书经》有一句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什么意思呢,谦虚使人受益,骄满给自己带来损失,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规律,这个天呢,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我们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也就是说你顺着天道天理自然规律去做的人,你就会兴盛,而你违背了自然规律的人,就会灭亡。因为一旦一个人有了骄满之心,觉得自己都比别人强了,他就很难再有好学的品质。他呢,人生也就很难再进步了。而谦虚让自己受益。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有一个恭敬礼让之心,仁爱之心,那么别人回报你的呢,也是恭敬仁爱之心,中国人有句话说啊,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多一个敌人多一堵墙。那靠什么去赢得更多的朋友呢?你看古圣先贤都告诉我们了,那就是靠自己的真诚恭敬之心。
在《尚书》上还说天道祸淫最速,这个淫呢,就是指对一切事情过分放纵的意思,也有骄满的含义在其中。说天道自然的规律,都是给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过分的人招致灾祸,这都是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推导出来的。所以古圣先贤让我们去做怎样的事,培养怎样的美德,并不是对人的一种要求束缚,也不是圣贤人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在观察了天地之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趋吉避凶的规律。
所以在《易经》上说,古代的圣贤人上观天象,下察地理,得出了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这个自然而然的规律,我们就把它称为道。所以我们中国人经常问,你知道了吗,你知道了吗,实际上就是你知“道”了吗。很多人说我知道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因为我们真正知道了“道”,按照自然规律去做,那我们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美满的,我们的事业一定是成功的,我们的社会一定是和谐的,国家呢也是安定的。
所以孟子也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在说文解字上它对德下了一个定义,什么是德呀,说德者得也,后面还有一句话:外得于人,内德于己。什么意思呢,说这个德呀,和获得的得相通的,那么他究竟得到了什么呢,其实就是得到了道。我们经常说得道之人得道之人,这个在儒家称为圣人,在道家称为真人,在佛教里称为佛菩萨。都是得道之人的代名词。而得道之人所表现出来的品质,我们就称为是有德的了,所以我们看呢,现在很多人,特别喜欢读《易经》,但是读《易经》呢,也是没有抓住根本,为什么要读《易经》啊,希望找一个人给我看一看,算一卦,我这件事的发展趋势如何,这个生意合作伙伴可不可以去合作,这个朋友可不可以结交,这个下属可不可以任用,那么这些呢,都是枝叶花果。
那么在《易经》上最重要的两句话你掌握了,你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前途祸福。这两句话是什么呢?第一句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你看古人呢,他说话说的都非常的肯定。他不是说积善之家,可能会有余善。可能会有余庆吧积不善之家可能会有余殃吧。他不是这样说的,他说一定会有余庆或者一定会有余殃。另一句话呢,就是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我们看,现在有很多省部级以上的高官,突然锒铛入狱了,大家都会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是什么原因呀?是什么原因呀?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啊,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导致的。那都不是恶贯满盈,咎由自取的结果吗。那我们读《尚书》、读《史记》、读《汉书、》读《左传》,确实看到有很多记载,有很多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他们看一个人目前的所作所为,就能够预测他的结果如何,结果怎么样呢,他们预测的非常准确,这些人的结局确实如他们所预测的一模一样。那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是这些人有神通吗?实际上呢我们知道:经者,常也,经典所描述的都是恒常不变的道理。如果我们经常读诵这些经典,掌握了这些恒常不变的规律,那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未来前程。
比如说在《群书治要》尚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内作色慌,就是我们对内兴起了迷恋女色之风,这个荒啊,就是指荒淫无度,对一切事情过分与放纵的意思,就叫荒。外作禽荒,古代的游戏,主要就是狩猎,所以对外喜欢打猎也是没有节制,做到很过分。甘酒嗜音,还喜欢饮酒,沉溺于靡靡之音,喜欢声乐犬马。峻宇雕墙,就是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刻着花纹,可以说是雕梁画栋。下面这句话很重要,有一于此,未或弗亡,也就是以上这六件事,只要有一件做到了,有一件在你的生活中出现了,那就没有不灭亡的。
在魏征大人注释《群书治要》的时候,特意加了一个注解括号,更何况现在很多人,这六种情况全都做了呢,那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所以这些经典,如果我们领导干部早早地能够学习,他就能够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那么他就不会走到自取灭亡的这一步。
所以很多人他对于命运非常地感兴趣,那么到底人的命运有没有呢,如果有的话又如何改变呢?
我们看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位袁了凡先生,写了四篇家训,简称《了凡四训》。现在中纪委的网站上也都在弘扬《了凡四训》。而且希望领导干部要多读一读这一步家训。日本天皇以一书一训来教导子孙,这一书就是《曾国藩家书》,这一讯呢就是《了凡四训》。
那么这个了凡先生呢,他在前半生的时候啊仕途不是很顺利,也没有儿子。那么有一次他到南京,遇到了一个云谷禅师,那么这个云谷禅师就指点他,让他反省自己的过失,让他看一看自己究竟有什么样的缺点,导致了他仕途不顺利。结果一经提醒啊,这个了凡先生很难得,他就非常认真的反省了自己的过失。在他反省自己仕途不顺利的时候他这样说,他说:“余福薄”我的福分很浅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又不能多做善事,积功累德,使我享受那个很厚的福报,有一个基础。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做事没有耐心,而且别人得罪了他,他不能够宽容,一想起来还念念不忘。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因为他自己啊,读了很多书,才华横溢。但是因为自己很有才华,往往就掩盖了别人的才华,让别人才华不得发挥。还有的时候呢,说话也不经大脑,不知道这件事说出来,对别人有怎样的伤害和影响。而且轻言妄谈。可能很轻易地就评论时政的得失,评论领导者的得失,这个都是他仕途不顺利的一些原因。那么在他反省自己,为什么没有儿子的时候,他反省了六点。他说:“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意思就是说你看,这个大地非常肮脏的地方,他却往往生长了很多的生物,而清澈见底的水却看不到鱼。为什么看不到鱼呢,因为这个水很清澈,如果有鱼呢,很快被人发现,就被人给抓走了。而袁了凡先生呢,他自己特别喜欢洁净,他有洁癖。这是他没有儿子的第一个原因。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和气致祥,我们说家和万事兴,这个和气能够养育万物,但是我呢却喜欢发怒,经常因为芝麻大一点的小事,乱发脾气。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二个原因。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他说你看这个仁爱之心,是万物生长的根本。而对别人的苦难好毫不关心,非常的残忍,没有同情心,经常太珍惜自己的名声,不能够损己,就是损害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这是我没有儿子的第三个原因。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这个人讲话喜欢喋喋不休,一说起来就没玩没了,这也是耗气,是没有儿子的第四个原因。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他还喜欢饮酒,结果饮酒之后烂醉如泥,这也会影响自己的精气神儿。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他还喜欢打坐,而且一打坐就整夜不睡,该睡觉的时候他不睡觉,结果怎么样呢?就等于穿了很单薄的衣服出现在寒冬腊月,久而久之呢,对自己的身体也会有影响。很容易得病。他不知道保养自己的身体,这是他没有儿子的第六个原因。最后呢他还说了一句话:其馀过恶尚多,不能悉数。除了这些过失之外,我的过失还很多,数不清楚。所以怎么样呢,不能一一加以列举,那么这个袁了凡呢,他改过自新的经历,到他晚年的时候记载下来,留给自己的儿孙。希望从自己改过自新的经验之中,了解改造命运的方法。
也就是说,人的命运到底有没有呢?中国古人认为人的命运是有的,但是每一天都有加减乘除。比如说我们做了一件好事,我们这个命运就加了,我们做了一件恶事,这个命运就减了。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影响了很多人,影响了很长时间,这个命运就乘了,而我们做了一件恶事,伤害了很多人,也是影响了很长时间,我们这个命运就除了。所以呀,中国传统文化,不是讲究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是一定的,不能改变的。而恰恰相反,认为命自我作,福自己求,人都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所以你知道了这个道理,那就应该向了凡先生学习,要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积功累德。让自己的命运呢越来越好。
所以我们学了《了凡四训》,我们就知道了,命运不是掌握在别人的手里,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你真正知道了这一个道理,你就不会再有怨天尤人的情绪。对于任何事情啊都会能够坦然接受,不再去抱怨别人了。那我们今天的课就先学习到这里。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刘余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硕士毕业。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著述丰硕。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并应邀到英、意、美、加、澳、日、新加坡、印尼、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2015、2016年,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围绕“从《群书治要》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做主题演讲,对中国传统文化“东学西渐”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精品合集 特别推荐
* 看更多往期经典好文,点击下方小字即可 *
❶ 《道德经》解析合集
往期精彩推荐
* 看更多往期经典好文,点击下方小字即可 *
❼ 《道德经》人生有两大潜在的危机,一旦触碰,祸患无穷,必要时时警醒
往期精彩推荐
* 看更多往期经典好文,点击下方小字即可 *
❼ 《道德经》人生有两大潜在的危机,一旦触碰,祸患无穷,必要时时警醒
道德经解析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道德经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