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北大医学教学新秀,3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大学医学部 Author 立德树人的
编者按
一片丹心育桃李
三尺讲台铸师魂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启智润行,引学生于前路
执教诚笃,树同辈之榜样
北京大学医学部
首届教学新秀奖揭晓
他们是
基础医学院初明
公共卫生学院王胜锋
肿瘤医院张艺宝
一脉相承,肩上有责任
初明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初明,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5篇。获得国家软件著作权授权35项,中国专利授权7项,编写教材11部,其中6部为副主编。
曾经,初明是北医的一名学生,在这所校园里,他遇到了许多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师,老师们帮助初明找到了前行的方向。2011年,初明荣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光荣地成为了北医的一名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老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传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从学生成长为老师,意味着必须肩负起北医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关于北大医学厚道的精神底蕴,初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北医的厚道是在顺境中不骄傲,在逆境中不畏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永远走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第一线。
在北医学习和工作的十九年里,初明从北医每一名老师的身上都能够感受到“顺境不骄,逆境不畏”的北医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不断鼓舞初明对医学事业的热情,加深了他对北医的热爱。
初明在课堂上
20世纪以来,免疫学飞速发展,知识内容日新月异。初明在初次接触时也感觉免疫学概念多,很抽象,不容易理解。也许正是由于免疫学的神秘和深奥吸引了他,并最终选择免疫学作为科研的方向。当初明成为一名老师走上讲台为学生讲课时,他能够理解学生对免疫学的望而却步。为此,初明知道首先需要让学生对免疫学产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他总是在思考如何将免疫学的知识由难变易,由抽象变具体。在讲授抗体时,会将抗体类比成一个人高举着双手,让学生体会抗体的功能。同时,他还自主设计了抗体的教具,让同学们可以看到抗体的具体结构,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和同学进行讨论
在新时代医学教育的背景下,围绕“整体优化,强化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育目标,初明提出了基于问题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积极参加高等教育教学法出国研修项目,引进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双语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他担任基础医学专业班主任、创新人才导师,积极参加学生活动,注重教书育人,曾被学生评为“我身边的好老师”。
在讲授学术知识之外,初明还重视对学生春风化雨般的思政教育,将传授知识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结合,他组织建设的《医学免疫学》获评首批北京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接受乔杰院士颁奖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初明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取得诸多佳绩,并将教学心得分享给同行。他曾获得全国基础医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特等奖、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优秀教师等奖励,初明说:
“立德树人是北大医学的根本。作为北医的老师,身上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发挥为人师表的模范作用,引领学生成才,把北医精神传给一代又一代北医人。
”
教学相长“白话巡回”式授课
王胜锋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王胜锋,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5项。近五年发表中英文论文110余篇,研究成果(第一/责任作者)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获批专利3项。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北京高校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奖励。
王胜锋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个多面手,他担任过研究生会主席、系团支书、班长等职务,也在学术科研领域崭露头角,发表4篇SCI文章、8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
2012年,王胜锋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从学生眼中的“热心师兄”变成了王老师。虽然身份转变了,但高效务实、率直热心的性格没有改变。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王胜锋对自己的研究生所教授的第一堂课就是如何学会做事,事情做好了,研究就是顺理成章的。他认为,学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把自己当成这个课题的领导者,所有的成员都是为学生自己服务。
分享开设课程心得
医学生课业压力大,老师们的教学任务也很繁重。王胜锋在承担公共卫生学院国家精品课《流行病学》、校本部通识课《疾病侦探学》授课基础上,还在医学部开设两门创新课程《白话流行病学》和《白话统计学》、两门研究生课程《肿瘤流行病学》《医学预测建模及应用》。课程设计上,他精心筛选数十个兼顾知识要点与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拍摄原创性微课视频,融入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强化课程体验以激发学生参与度。王胜锋说:
“学生评价我讲课,第一是比较清楚,第二是比较有意思。我讲课案例比较多,这让同学们能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和医学方法。
”
王胜锋喜欢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了挑选并讲好一个案例,他真可谓煞费苦心。尤其是一些久远的经典案例,如HPV和宫颈癌的关系、埃博拉疫情,这些话题都会推到一九七几年、一九五几年,甚至更早。那个年代文献的可及性都不是那么好,一般还是纸版的,很多时候要馆际互借。这无形中给王胜锋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他在做HPV和宫颈癌关系案例的时候,光看文献就用了将近一个月。
在《白话流行病学》课堂上讲述案例
因为很多历史故事是演绎的,听起来很精彩,也似乎合情合理,但直接用在教学中就可能给学生以误导。王胜锋认为,教学中每个案例的关键细节一定要抠准了,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最原始的文献。还有一些“老生常谈”的案例,王胜锋紧跟时代步伐,在讲述时往往会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事实娓娓道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除了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在课堂讲授上王胜锋也有自己的特色,他称之为“巡场式讲课”。讲课时他不喜欢站在讲台上,而会在同学中间不停溜达,像聊天一样。
两门“白话”课程便是因此而得名,王胜锋戏称自己是在和同学们的手机电脑屏幕抢学生的注意力。
课后与同学们的合影
在课堂上,王胜锋往往很重视和同学们的互动,他要每个同学提一到两个问题,然后,把收集的问题进行分类分组,让同学们下一次课上来解答。这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他说:“听学生的讲解我也有很多收获,我自己备课一定是按照我擅长的方式,但同学们会有不同的形式和思路,甚至新的案例,我就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借鉴。”王胜锋认为:
一个学生不会提问题,他注定不擅长解决问题。把一个问题理解透彻,并用流畅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表达出来,学这门课程就会有真正的收获
在课堂之外,他先后指导超过120 名学生开展社会实践6次;指导近40个兴趣小组,参加学术科研竞赛30次,产出中英文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参与了8项教学改革课题,共获国家级奖8项,省部级奖7项,校级奖15项。
言传身教,是学生更是战友
张艺宝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张艺宝,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放疗教研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核技术及应用专业工学博士。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19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17项课题,以第一发明人申请PCT发明专利6项,在教学、招生、科研方面获得40余项奖励。
从“非典”时期入学到“新冠”时期执教,从“坐着上课”的学生到“站着上课”的老师,张艺宝19/37的光阴与北大医学结缘。2003年初的“非典”时,正值张艺宝高考冲刺阶段,他在电视上看到了北大人民医院丁秀兰烈士的事迹,听到了北大医学生在风雨操场重温希波克拉底誓言。第一次被“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感动的他,在志愿书上写下北大医学,来到了学院路38号,选择医学英语专业。5年后,张艺宝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至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医学物理专业,继续对医学的探索之旅。
2013年,张艺宝迎来了自己“白衣梦想”的圆梦时刻,成为了北大肿瘤医院的第一个博士物理师,并抓住了让自己生命发光的历史机遇——北大“新医科+新工科”发展战略,参与到“放射治疗物理学”二级学科的创立和建设之中。
对于张艺宝而言,初为人师的感受是一种兴奋伴随惶恐的复杂集合,尤其是作为一名新兴专业的老师。“放射治疗物理学”早期的生源问题是一个巨大挑战,传统的医学生无法满足医工交叉项目对于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理工科知识的较高要求,而理工科的本科毕业生又较少关注医学院校的研究生招生信息。
无独有偶,和张艺宝有着相似双学位教育背景“医学+物理”的同学看到了“放射治疗物理学”领域的发展前景,放弃了校本部的保研机会,再次选择了北大医学。与其说是师生,不如说是战友——张艺宝和学生一起熬夜做实验、一起加班改论文、一起准备课题申请书并期待最好的结果……随着两届硕士生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具有北大医学特色的“放射治疗物理学”专业也逐渐获得了内地考生和国际同行的认可,《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还对这项看上去“不明觉厉”的项目进行了报道。
张艺宝(右)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会
张艺宝陆续获得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新工科交叉专项”和“百度AI基金”的资助,不仅加强了医学部与物理学院建立的联系,还拓展了放射治疗物理学与信息科学技术、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与协同创新。学生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多跨学部、跨学科联合培养与交流学习的机会。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校本部理工科专业的研究生也开始选修放射治疗物理学相关课程。张艺宝的教学理念在医学和工科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双向互动,探索了医学教育发展的新思路。归根结底,正是由于学生时代“弃医从理”的求学经历,张艺宝对医、工两个学科门类的协同与分工有了切身的理解。
他也从“医英文学翻译”,变身为“医工知识翻译”——既帮助工程师理解临床问题,也帮助医生实现工程目标。
参与招生宣讲工作
张艺宝(左二)参与迎新活动
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学生对学科交叉领域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兴趣,张艺宝也积极参加了北大医学的招生宣讲和本科生培养工作。对于在研究生培养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他在本科招生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尝试和探索,努力为交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衔接奉献绵薄之力。
“我们所做的事情也许暂时看不到希望,但请不要灰心,这不是在虚度年华,而是在默默扎根,付出的汗水与辛劳已经在未来的某个地方为我们悄悄开出了花。
”
在校园里,张艺宝也在和学生们一起成长,他指导校本部物理学院、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等专业本科生科研和毕业设计5人。担任医学部本科生第二班主任2届,所带班级获得北京大学示范班集体等8项荣誉。在学生们眼中,张艺宝更像是一个拥有19年校龄的“老师兄”,他也愿意做一个与学生分享喜怒哀乐的“宝哥”。百十北大医学,快乐相伴成长!
2022年9月30日北医报第3版
北京大学医学部 宣
联合策划 / 宣传部、教育处
素材 /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受访者提供
文字、排版 / 杨映锴
责编 / 宣传部 武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