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史》2022年第1輯(總第138輯)



目录及摘要




滑动查看目录



棄市新探——兼談漢晉間死刑的變遷

陳侃理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長聘副教授)


提要:棄市是秦漢法定死刑中最常用的基準刑罰,其處刑方式舊有斬首、絞首二説,聚訟不決。傳世文獻中的證據顯示,秦漢棄市之法使用刀刃,但不導致身首分離,應是以鋒刃割頸而致死。新近公布的益陽兔子山秦牘將棄市的處死方式記作“刑殺”,其中的“刑”字从“幵”不从“井”。此字在秦及漢初簡帛中的用法與表示罪刑的“”字涇渭分明,在《説文》中則與“剄”互訓,是分化出來表示“割頸”的專字。由此可確證秦漢棄市的處死方式。以棄市割頸説爲基礎,還可重新認識魏晉時期死刑趨於寬簡的變化,將之概括爲“棄市改絞、斬首入律、腰斬出刑”。從總體上看,秦漢魏晉的死刑等級劃分尤其注重身體的完整程度,與同時期的歐洲有明顯差異。


關鍵詞:棄市 斬首 絞首 死刑


漢代張掖郡肩水塞的倉儲設置

魏振龍

(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簡牘研究院講師)


提要:肩水塞是漢代張掖郡肩水都尉府轄下的一段重要鄣塞,該區域内A32金關、A33地灣、A35大灣三處遺址出土的大量漢簡對此地的倉儲設置狀況有較詳細的記載。通過梳理、分析肩水塞出土漢簡及相關簡文,考得肩水塞轄區内曾設置過萬世隧倉、臨利倉、候官倉及肩水城倉。萬世、臨利二倉爲設置在肩水塞左前、右前兩部治所所在隧的倉;候官倉是設置在肩水候官鄣内的倉;肩水城倉是肩水都尉府所屬的直轄倉,至西漢晚期改稱爲都倉,其功能隨之擴增,增設了“置”,具迎送過客、郵行傳書之職責,亦是穀物交易場所,位置靠近邊塞吏卒居住的“塢壁田舍”。同時以肩水塞的倉儲設置爲出發點,並結合甲渠塞的穀倉配置狀況,重新考察額濟納河流域漢代屯戍機構中的倉儲體系,指出其並非按候官倉、部倉、隧倉的級别設置,各穀倉分設於鄣、部隧之中是爲了劃區域分别對相應部隧吏卒供給口糧。其中,萬世、臨利倉分别供應各自所在部或某幾個部吏卒的廩食,廢棄後,左前、右前部及西、南、左後、右後部吏卒口糧皆由肩水城倉廩給;候官倉則提供候官鄣及東、北、中三部吏卒廩食。此外對比肩水塞、甲渠塞的倉儲,亦可探知二者異同,繼而更爲清晰地認識漢代邊郡屯戍機構的管理與運作。


關鍵詞:肩水塞 倉儲 廩食 西北漢簡

 

茅山降神與十大洞天説之起源——以《茅君内傳》爲綫索

石 青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提要:道教“洞天”説産生於東晉中期的茅山降神活動中,最早的洞天名録出現在《茅君内傳》中。該傳記託名中候仙人李遵所作,實際上或是茅山降神時定録君通過楊羲授予許長史,再由他抄寫出來的。對比《真誥》和《白氏六帖》中的一條《茅君内傳》引文可知現今諸種茅君傳記與東晉南朝時的《茅君内傳》有很大差異。本文嘗試大致還原東晉中期茅君傳記成書之初的内容,發現若將《真誥·稽神樞》篇中陶弘景引用説句曲山事的《三茅傳》引文、《茅山志·茅君真胄》的内容,及《白氏六帖》《太平御覽》等類書中零散的茅君傳引文結合起來看,或可概觀茅君傳記的早期面貌。此外,作爲上清系内傳,茅君傳記之後或還附有《太極真人九轉還丹經要訣》及《上清明堂元真經訣》所收之《太上明堂玄真上經》等經訣。從《茅君内傳》的内容可知,“洞天”説在産生初期通過吸收調和江南地方流行且爲許氏熟知的葛氏、鮑靚、左慈的經歷以及終末論、洞庭説、大禹神信仰、茅山地方信仰等多種要素,意在引導許氏皈依上清教法,起到一種指導修行、輔助傳教的作用。後來司馬承禎整理《天地宫府圖》,洞天系統成爲修行者存思的參照。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顯示出國家意志對道教神聖地理文獻的影響。


關鍵詞:東晉南朝 茅山降神 《茅君内傳》 洞天

 

會昌法難後之寺院重建與規制——以宜興善權寺爲例

游自勇 馮 璇

(第一作者爲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第二作者爲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提要:江蘇宜興善權寺原有兩通9世紀後期的碑刻:李蠙贖寺碑和牓文碑。原碑已不存,本文爬梳史料,復原碑刻文字,爲認識會昌法難後佛教復興的具體細節提供了珍貴資料。會昌法難中,善權寺被毁棄、轉賣。867年,昭義軍節度使李蠙以私俸贖買並重建善權寺,他還爲寺院制定新規,以禪宗叢林制度及田莊經濟來保障善權寺健康發展。李蠙去世後,地方官府成爲善權寺命運的主宰者,善權寺變成一座官寺。善權寺之重建過程是9世紀後期中國東南佛教復興的一個縮影。從皇帝、地方官員到復出的僧侣、地方大族,都對佛教保有持續的熱情與信奉,東南地區雄厚的財力支撑又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動了9世紀後期東南佛教迅速復興。善權寺的個案,有助於深入認識這一時期中國佛教的發展動向及其内部變化機制。


關鍵詞:會昌法難 善權寺 李蠙 佛教復興

 

《舊唐書·職官志》編纂及史源綜考

聞 惟

(復旦大學漢唐文獻工作室博士研究生)


提要:本文通過檢討《舊唐書·職官志》各卷的史源,發現其文本依傍並非同一。《志一》“永泰二年官品”,實是唐紀傳體《國史》中韋述、柳芳、于休烈等遞相增補的官品表,《志二》《志三》則由五代史臣簡單删併《六典》及前後《會要》而成。《舊志》的迻録與拼綴反映了《舊唐書》諸志編纂過程的一個側面;對《舊志》材料的溯源查考,可更具體而準確地認知其文獻價值,進而重新省思傳統史志的“規範化”問題。


關鍵詞:《舊唐書·職官志》  唐國史 史源

 

從杜鵬舉、姚應績二本重審《郡齋讀書志》

馬 楠

(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提要:《郡齋讀書志》杜鵬舉本與姚應績本均非晁公武晚歲罷退歸家、從容修訂之作。考察《郡齋讀書志》著録建炎以來著述、刊本,杜本著録下限約在紹興二十一年,姚本稍晚,但主體内容在紹興末年亦已穩定。孝宗隆興以後著述、刊本,乾道年間晁氏家族著述、刊本,以及晁公武第二次校勘蜀石經的成果,在杜、姚二本中均無體現。《郡齋讀書志》可視作高宗時期四川地區圖書流傳、收藏的總結,與兩浙、淮南、江南、福建等路圖書刊刻、收藏情況多有不同,大量神哲徽欽四朝著作、四川地方文獻與晁氏家族相關文獻爲《宋史藝文志》所不載。《郡齋讀書志》與淳熙五年《中興館閣書目》也不存在體系性的關聯,並不能作爲研究《宋史藝文志》的參考。


關鍵詞:《郡齋讀書志》  杜鵬舉 姚應績 袁本 衢本

 

宋代義門優免制度的實踐——以《餘姚開元劉氏家譜》所收宋公文書考析爲中心

顧成瑞

(西北大學宋遼金史研究院暨歷史學院講師、博士後)


提要:《餘姚開元劉氏家譜》所録兩宋時期旌表義門户部牒和優免公據史料價值較高,反映了在朝廷崇樹義門、敦風化俗用意之下,義門優免制度在實踐中卻呈現“無序”狀態。一方面,南宋朝廷爲均平賦役而追加規定,對各類優免人户只免差役,不免科配、和買等;另一方面,義門後裔爲經營家業,不避對鄉里聲望的影響,數次引據北宋時旌表敕書中“除二税外,並免諸色差徭”條款,向路、府、縣各級官府求免海塘夫役、和買及科配,並申給優免公據。爲表示關懷義門,地方官府遂在公據中依樣畫瓢抄寫旌表敕書中的表述,而不按南宋在行賦役制度寫明優免名目,使得義門後裔從反復的申訴行動和措辭模糊的公據中多次獲益,卻讓吏胥、鄉司在賦役徵派中依違兩難。劉氏義門優免權落實過程中的衝突是宋代基層賦役徵派紛擾不斷的一個縮影。


關鍵詞:義門 優免文書 賦役徵派 宋代

 

元代中政院及其政治參與

陳 希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博雅博士後)


提要:中政院是元成宗時期設立的中央官署,管理與皇后有關的供給、番衞、財賦等事務。中政院的前身是中御府。中政院在大德年間正式設立,之後陸續增設下屬機構。出任中政院長官者多有怯薛出身,不少人出身於四大怯薛長、執役分支怯薛長等顯赫家族,體現出寓於元代官制内的怯薛組織内核;他們也因此具有管理皇后怯薛的基本條件。宦官出任中政院使,反映出内廷“性别防範”的需要。因皇后參政的傳統保留下來,中政院在元朝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較突出,其官員在某些情況下可參與政事。中政院資産累朝均有擴充,由於這些資産具有“皇后私産”的屬性,如遇政府調用,還需按額返還。皇后掌權時,多袒護中政院的實際利益,支持該機構的權勢擴張。如卜魯罕等皇后還充分利用中政院的資産、怯薛,爲自己謀求更大的政治利益。


關鍵詞:元代 中政院 中政院使 怯薛 皇后參政

 

明季浙黨考

馬子木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提要:在晚明清初形成的親近東林的歷史叙事中,由沈一貫及其羽翼構成的“浙黨”是東林的主要對立者,浙黨與東林的競争成爲晚明政局演進的主要綫索。不過細檢文獻可知,“浙黨”是在萬曆三十五、三十六年前後圍繞科道考選與閣臣人事争端而漸次産生、用以打擊政敵的話語。“浙黨”與東林最初並無明確關聯,前者的建構亦非某一特定派系的發明,而是由顧天埈等詞林後進與言路共同完成,政見不同的士大夫皆被統攝於“反浙黨”的共同立場之下。浙黨並無固定的邊界,其意涵具有相當的流動性,萬曆二十年代的南北之争即被納入以浙黨爲中心的解釋模式,昆黨失勢後亦被指爲浙黨。萬曆三十七年前後,反浙黨陣營分裂,傳統的秦浙對立再興波瀾。士大夫政治身份不斷分化,形成群黨紛争的局面,並無一方具有壓倒性的優勢。直至辛亥京察後,東林與反東林方漸次成爲黨争話語的主流,而浙黨則是雙方共同排擊的對象。浙黨話語的形成史是晚明派系演進史的側面,顯示出派系身份與朋黨概念的流動性與可塑性。包括浙黨在内的晚明群黨,多是基於特定利益分野而形成的,具有相當協商餘地、變動不居的政治身份集合。晚明朋黨政治的演進史在很大程度上亦是士大夫政治身份形成、競争分化與固定的過程。


關鍵詞:浙黨 東林 昆黨 萬曆政局 派系政治

 

馬融注《禮記》説證僞——兼論馬國翰輯佚本之不成立

孫思旺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研究館員)


提要:馬融是否撰有《禮記注》一書,自古頗有疑辭。其書不見於馬融自叙、史志著録及漢唐注疏稱引。惟《後漢書》臚列馬融所注書,將“三禮”囊括其中。《後漢書》中“三禮”一詞凡三見,除鄭玄“通爲三禮”是富於特定含義的實指以外,其餘兩例,即馬融注三禮、盧植解詁三禮,皆是對不確定史事的泛化描述。范曄受陳邵之説影響,誤讀了《鄭志》及盧植奏書的相關記載,而以爲馬融曾經注及《禮記》,但又未能取得實物傳本的證實,故只能籠統言之若此。清人馬國翰博徵典籍所載馬融之説,輯出《禮記馬氏注》一卷。馬輯本的廣泛流布,加大了馬融注《禮記》説的實際影響。但通過逐條梳理考辨可知,馬國翰所輯《禮記馬氏注》完全不能成立。


關鍵詞:馬融 《禮記》 馬國翰 輯佚

 

從《春秋左傳補注》的撰作過程看惠棟漢學思想之演進

樊 寧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歷史文獻學研究所講師)


提要:惠棟《春秋左傳補注》是清代《左傳》學著作中的傑出代表。目前學界往往將該書用來探討惠棟精研詁訓、尊古崇漢的治學思想及其特質,卻很少關注此思想的具體形成過程,且至今無人全面整理惠棟的《左傳》學著述。本文比勘惠氏《春秋左傳注疏》批校本、《春秋左傳補注》稿本與刻本,不僅較清晰地呈現出一條從批校本到稿本,再到刻本的縱向脉絡,展示出惠氏撰作《春秋左傳補注》的全過程,還進一步明晰惠氏《左傳》學思想的形成過程,主要歷經了兩個階段:由最初的無所專主、漢宋兼采,到懷疑、否定、批駁唐宋以降的解經之説,進而轉向廣輯漢儒舊注,辨字審音,使得《左傳》的古音古義逐漸明朗,尊崇漢學之思想日趨成熟。可見不論著述宗旨、體例與考釋方法,還是其中所體現的漢學思想之脉絡,惠氏的《左傳》學思想本身即其漢學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惠棟 《春秋左傳補注》 批校本 稿本 漢學思想

 


銀雀山漢簡《尉繚子·治談》的結構與思想

賈連翔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教授)


提要:傳世本《尉繚子·兵談》又見於銀雀山漢簡,竹書本原題爲“治談”。竹書本内容比傳世本大爲完足,篇幅是傳世本的二倍有餘,這些差異不僅表現在文辭的繁簡上,更體現在大段的逸文上,但二者總體結構基本相同,後者應是經過後人删減而成的“瘦身”本。《尉繚子》一書具雜家特點,《治談》單篇這一特徵也很鮮明。經與《管子》《晏子》《六韜》《荀子》等書中相關詞句比較,可推知《治談》篇當撰成於戰國晚期,並深受“稷下”學派影響。《治談》與《逸周書·文傳》關係密切,後者與《管子》《文子》《商君書》思想淵源頗深,這有助於進一步理解《治談》形成的思想背景。


關鍵詞:《治談》  《兵談》  《尉繚子》  《文傳》  删減“瘦身”

 

新見明代洪武初年浙江衞所文書考

田 琳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提要:上海圖書館藏《魏書》紙背文書中有四葉記載了洪武初年浙江台州衞中千户所向某百户下達上級機關政令的内容,包括月食救護及朱元璋頒布的車駕出入禮、親屬相容隱律等,展示了洪武初年衞所基層軍事機構文書的實物形態和書寫格式,也爲研究當時大都督府體制下軍事系統的公文運轉流程和皇帝詔命自上而下直至基層的傳達方式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關鍵詞:明代 杭州都衞 台州衞 救護 紙背文獻

 

新見屏南抄本夷偈《四寂讚》校釋

馬小鶴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館員)


提要:本文先介紹與著録吐魯番出土摩尼教文書M1367和M361中與《四寂讚》相應的帕提亞文原本,再將霞浦文書《興福祖慶誕科》《摩尼光佛》《請神科儀合抄本》與新見屏南文書《貞明開正文科》中的《四寂讚》作一合校。然後對《貞明開正文科》中的《四寂讚》逐詞釋義,附帶分析《戒月結》的語義,並簡述漢字音譯胡語的異文問題。最後將《貞明開正文科》中的《四寂讚》作一擬古意譯。


關鍵詞:摩尼教 霞浦文書 屏南文書 帕提亞語 中古波斯語




《文史》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本刊已列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系列資料庫


 本刊實行專家雙向匿名審稿制度


《文史》订阅方式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8-350(38元/期,152元/年)


《文史》投稿方式

来稿请寄: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文史》编辑部收,邮编:100073。

投寄纸质稿的同时请向编辑部电子信箱投送电子稿。

电子信箱:wenshi@zhbc.com.cn


(统筹:陆藜;编辑:思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