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 | 关于收入分配,经济学家有话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居民收入都呈现高速增长,但居民收入差距也日益剧增。严峻的事实是,收入分配不均大大阻碍了中国经济转型,蛋糕做大之后,怎么个切法成了新难题。
关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经济学家也有个认识的过程。公号今日推送刘学良、张琦老师短文一篇,八一八理论历史,科普下经典学说,特别指出,收入分配合理与经济持续增长,两者兼得并非难事,关键在于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拉动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刘学良 张琦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经济学当中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并且,对收入分配的研究远不如对经济增长研究那样“热门”,而专门针对经济增长和收人分配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则相对来说更为稀少。
实际上,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二者并不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在很多情况下,二者其实是互为促进的。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得到广泛的共享,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目标就没有达到;反过来,收入分配格局又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不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和结果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经济理论中,最早系统地探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进而造成庞大的产业后备军队伍”视为收入分配不断恶化,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核心机制;在马克思看来,收入分配不断恶化是资本主义的固有趋势。当然,囿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没有预见到后来资本主义采取的福利国家制度,大大改善了收入分配持续恶化的状况;此外,马克思也没有预见到人均收入上升、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等因素导致的生育率下降,从而使得劳动力在收入分配份额中的上升趋势抵消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今天看来,马克思将收入分配状况不断恶化的原因归结为“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这一解释是否恰当,值得商榷。但是,马克思指出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这一趋势是基本正确的。
20世纪50年代,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倒U形曲线”假说,是关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二者之间关系最著名的观点。该假说的含义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收入差距会逐渐拉大,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差距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轨迹。
库兹涅茨用来解释这一假说的依据,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在经济发展初期,非农业部门比重的提高使得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农业部门在经济中的比重将趋于稳定,收入分配差距开始缩小。不过,从后来的实证研究来看,各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并未完全支持这一假说,有些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确实出现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倒U形”轨迹,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则并没有出现“倒U形曲线”。当然,库兹涅茨本人也承认这一假说更多地是一种推测。如果说马克思对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前景是悲观的,那么库兹涅茨假说对收入分配的看法无疑是乐观的。
对于这种乐观情绪最大的打击来自于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2014年初,皮凯蒂的重磅著作《21世纪资本论》英文版出版,随即在经济学领域掀起了一轮世界范围的“皮凯蒂热”。《21世纪资本论》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差距具有不断扩大的内在趋势。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在于“资本回报率高于经济增长率”,即皮凯蒂所谓的“r>g”机制。皮凯蒂运用近300年的长时段历史数据,考察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并以此来支持自己的理论假说。
20世纪上半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差距确实出现了缩小的迹象,这与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描述的状况一致;但皮凯蒂指出,其中的机制并非是产业结构变迁,而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等“非常态因素”摧毁了大量私人财富。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欧陆各国普遍采取了不同程度的“福利国家制度”,而英美则主要诉诸“高累进税制”,从而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地抑制了贫富差距的扩大。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等国家纷纷降低财产、遗产、收入的最高边际税率,从而收入差距又重新开始扩大。皮凯蒂预言,若不采取有效措施,21世纪的收入分配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从关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至少可以达成两点共识:其一,收入分配差距不会随着经济增长而自动改善,即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并不会必然出现;其二,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不仅是“社会公正”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确保经济增长可持续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不利于经济增长。
也就是说,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应当是、而且也完全可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的关系。
首先,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更好地改善收入分配,片面追求收入分配差距缩小而牺牲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主要依靠劳动和财产来取得收入,因此从初次分配的角度来看,人们通过就业获得劳动收入、通过投资获得财产收入,客观上都需要经济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长。而从二次分配的角度来看,政府通过财税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调节收入再分配,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来确保财税和社保资金的充裕。
其次,良好的收入分配格局也是确保经济增长可持续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如果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可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话,那么到了一定阶段,经济增长的动力就必须回归到主要依靠消费上来,这一点对于经济大国来说尤其重要。
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就要求收入分配格局呈现“橄榄形”,也就是说需要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的消费意愿高于高收入阶层,而消费能力又高于低收入阶层,因此是消费的主力军。反之,如果收入分配格局呈现“金字塔形”或“哑铃形”,则不利于消费需求的提升,也就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对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改善收入分配格局、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是确保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体现包容性经济增长、让人民更多地分享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
(本文作者刘学良系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张琦系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2016年4月8日第23版)
编辑 | 孙梦婷
公共政策 | 专业客观 | 新型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