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人机丨让智能媒体时代再一次悸动

2015-11-14 传媒科技·曹素妨 梅子匠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团队联合新浪发布的《未来媒体趋势报告》中,引用了《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的观点,对无人机在未来媒体中的运用趋势做出相应介绍。


今天,梅子匠就和大家一起听听《中国传媒科技》独家专访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无人机联盟联合创始人曹三省教授的视角解读。




◆◆◆

无人机市场正在爆发的前夜


《中国传媒科技》:目前无人机在新闻领域有哪些富有创意的运用?及哪些运用场景?


曹三省:无人机目前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及应用场景,可以说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其应用更多的是聚焦在无人机的新闻采集层面。


无人机从应用于新闻信息采集,到其在完整的新闻传播链条中的应用中,在作为新闻服务的一种新模式和空间媒体装置的同时,无人机也将作为媒体环境中的“受众”而存在。各台无人机之间会需要一种持续的、功能丰富的通信,并和人类新闻系统之间实现对接,而这,可能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方向。




《中国传媒科技》:硬件和软件就像一对孪生,波浪式演进,您认为无人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哪些方面的有待新突破?


曹三省:硬件和软件的同步创新和突破是非常必要的。


硬件方面,目前我们比较关注的无人机新硬件技术突破,包括新材料在无人机的应用、结构性创新的设计,按照“智能硬件、新硬件”的设计思路,智能机械系统结构上有望在未来实现新的突破。


软件方面,当前聚焦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无人机系统的智能化,其中又主要是针对飞行控制软件、应用软件层面的新理念和新设计。未来,需要通过软件技术的创新突破,来实现消费级的、社会化的无人机真正有效的“安全脱敏”。未来我们要为消费级无人机划出更清晰的红线,这是未来软件研发领域内应当实现的大量工作。

无人机正在成为传媒教育的新枝桠


无人机技术逐渐成熟并运用于新闻采访,导致“无人机新闻学”或“无人机新闻”一词的诞生。那么,无人机相关人才的培养需要和相关院校教育相结合,传媒院校作为新闻人才培养基地,无人机人才的培养教育也是一个新的枝桠。


《中国传媒科技》:中国传媒大学目前有没有开展无人机新闻课程?无人机新闻课程体系如何建设?


曹三省:据我所知中国传媒大学在短期之内并未计划成立一个专门的无人机新闻专业。包括新媒体研究院在内的中国传媒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很多时候不会因为一个关键词而去设定某一个专业方向,更多的是要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上,通过特定知识模块和培养过程的引入,培养学生真正的实操能力,求其实,而不是求其名。




《中国传媒科技》:早在2011年,密苏里大学和内布拉斯加大学合作建立了“无人机新闻实验室”,专门研究无人机报道。怎么看待在新闻院校开设无人机新闻相关课程?


曹三省:新闻院校开设无人机新闻相关课程,这一定是一个应该鼓励的方向,目前国内也有很多院校已经把无人机新闻学作为一门课程或者一个专业方向进行开设了。


但与此同时,更需要做到的是所谓“名正言顺”,真正把这些课程、专业与无人机的应用有效结合起来,并且还要考虑到技术本身的持续演进,推动教育教学体系的持续创新。


信息社会宏大场景下新闻信息传播领域内的创新、新媒体的创新,使得传媒院校必须关注新技术、新思维、新方向。


成立“无人机新闻实验室”的模式,可以供国内传媒院校参考。在国内,无人机的应用似乎呈现出了更为蓬勃的或者类似于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的一种趋势,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很开放环境中,中国的无人机应用、参与主体、模式都是非常丰富的。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也可以创新出自己的路径来,这是可以由我们实现良性推动的一个方向。


当无人机撞上“滥用门”


由于无人机价格逐渐走低,操作越来越傻瓜,人人拥有成为可能,当无人机的使用门槛和使用界限逐渐模糊时,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将会大增。对无人机滥用的担忧也是阻碍媒体大范围使用无人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传媒科技》:如何扑灭大众对无人机的这种恐慌?国内航空管理部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对这种状况的举措有哪些?


曹三省:这里面有一句说得很好——“扑灭大众恐慌”,其实安全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纯技术性的客观的安全性,一是主观的安全感。


首先我们需要在技术上提升客观的安全性,破除系统的安全隐患;其次就是从非技术因素的角度出发,引导大众消灭安全恐慌。


无人机应用可以通过技术解决方案实现安全脱敏,获取大众的信任,比如针对隐私保护的图像实时处理技术等,在此基础之上,需要破除的就是大众对于无人机的过度安全恐慌了。


对此,在我国目前也正在形成相关准则,对无人机的飞行范围和重量进行限定,对于我国的媒体行业来说,规定相对宽松,如不超过飞行范围和重量要求,即使无证照也可以正常使用。




对于人的生理安全而言,现阶段无人机在作业过程中的重点保护对象是人的眼睛,实际上,目前小型无人机在机械层面的安全风险和螺旋桨无人机对人划伤的可能性都在降低。随着技术的推进,无人机的安全隐患会越来越低,同时这也需要航空管理部门出台一些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管。


未来,无人机和传统航空飞行很大的一个区别是,它和作为个体的人、乃至于人的群体之间的关系会越来越亲密,但近到什么程度是安全的,这也是我们现在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中国传媒科技》:在抢新闻与保护民众隐私之间,应当有个明确的界限,政府应当立法,新闻界也应当有所约束,这将是新闻学院及媒体都该研究并关注的问题。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曹三省:关于隐私的保护问题,在新闻领域其实也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只不过无人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这种隐患。从新闻教育的角度来看,传媒学院应该引导未来使用包括无人机在内的新型采访设备的新闻学者具备更好的、更为完善的职业素养。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刚性的行业准则。无人机在今天的大规模应用前夕的阶段上,很类似于汽车工业发展的早期,交通规则在汽车批量上路之后逐渐形成,交通安全隐患在规则的作用下不断降低,对于无人机的规范应用而言,道理是一个道理,路径也是相似的路径。


写在后面


在可预见的未来,无人机将会为人和智能信息环境之间的交互提供一个更好的载体,随着技术的日益演进,类似无人机这样的轻量飞行设备也可能成为人类的智能助理。


通过多个角度识别我们所关心的目标及环境,让人变得更加智能,让人和人之间、人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智能。这是一个值得遇见的“好风景”,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努力推动的“好未来”。


-END-


-- 梅花宝典●传媒业的武功秘籍 --

小匠丨杨斯钧

本文首发于《中国传媒科技》五月刊,转载联系梅子匠


国内首次剧场传感实验“《战马》袭心”

全球招募150名志愿者


点击图片,了解相关情况吧


点击
关键词
获得你想要看的内容


数据新闻互动地图MOOC

Apple WatchNewsCastO2O

智能语音人工编辑动画视频

Hololens3D动新闻传感器新闻

读梦机机器人记者可穿戴设备

融合与转型“无界”新闻沉浸式体验

新媒体投资壹读人工智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