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查阜西:天门怀旧等四则

查阜西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 2022-12-20

编者按:

今日刊发四则皆是查先生的回忆录。自政府重视民间音乐以来,先生曾三度考察民间音乐。首次是1954年参加中国音协主办的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见证了群众空前的热情;其次是1956年参与古琴音乐采访,搜集了89名琴人的268曲;第三次是1956年与沈仲章、简其华两位先生共赴湖南,走访了大庸、常德等地,观摩了苗族、土家族等民族的音乐。文中思忆了学琴、学笛、学阳戏、学丝弦的往事,以及得见旧友与故人古琴。另外,先生还回忆了儿时学唱的歌曲。早年所谓的“洋人身上有膻气,歌亦有膻气”,实则源自歧视心理,本质是律制不同。先生认为,少年听到的《哭五更》与民歌小调都是三分损益律,可惜未见及别处,否则还可为琵琶的不同形式有不同用律作证明。


天门怀旧
文丨查阜西
(本文选自:黄旭东、伊鸿书等编《查阜西琴学文萃》
 

余幼随父宦游湖南永定(今日大庸),其地有名山曰天门,在城南对岸,距城仅十余里。主峰形似卷屏,横亘数十里,如天书峙立,下临澧水,含笑迎人。附郭及山麓盛产红瓤柚,乡人号曰菊花心,又产薄皮柑,均味甘多汁,黄梅时节,百里浮香。清鼎革时,父得瓜代而无资还乡,又留居其地,计前后三载有余。余幼年印象此为最深。时年十四至十六,以其地多音乐,学琴于龚子辉之弟子田曦明及其子龚光表峄晖等,得有词之曲《慨古吟》及《客窗夜话》。辛亥革命以后,仍暂居大庸逾年,故又有缘学阳戏打芦花于衙役李明;学丝弦戏于张国威等诸书吏;壬子春尽识花灯艺童熊肉儿及汪大儿等;先二年舅父荣漱石来,亦在其地教余及唱“判斩”。大庸,实余之故乡,亦余学乐之发蒙地也。1956年冬,与沈君仲章、简君其华为视察音乐文化再至其地,下农社看丰收,得重访桔园于和平村,喜见龚教师故琴于文化馆,巧遇汪大儿于排练场。旧梦纷来,有终老是乡之愿。

汪大儿者,辛亥间乡间地台演者,以貌美为地绅聂某召去为“家班子”主角,土豪田问山又自聂家强夺之曲,组班在县城及邻县城镇上演花灯,以《雪梅教子》《陈姑赶潘》等剧得名;时年才十五,自云因田豪欲加非礼,至癸丑即脱去力田至今,誓不再现身歌舞。兹以大庸文化科为余组织观摩节目,强令入城协助排练《秋江》(《陈姑赶潘》自川剧1953年秋改称《秋江》后全国袭而因之)于县文化馆,犹愠恚不胜。余至馆参观排练,向诸老艺人询问熊肉儿及汪大儿在否,汪即离席与余相见惊呼,谓肉儿死已四十年矣,余婉为慰勉。顷得大庸文化科长宋其军送阅56年总结报告内称:“六十一岁丝弦戏艺人王桂卿(大儿本名)本来发誓不再演戏已有四十多年,参加会演后劲头很足,回到农业社后,自己带头动员两个女儿参加社的剧团排演《雪梅教子》,使农业社的文艺活动开展起来。”则大儿已再为冯妇矣。

清末,湘西有二艺术家享盛名。一为张世准,善画,只在省内知名;昨冬至吉首,文管会仅藏其花卉一轴,实非精品。一为龚庸礼,字子辉,大庸人,弹七弦琴,画人物,同光间教琴赏画于武昌、荆州、沙市、宜昌、恩施一带,庚戌年卒于荆州。时余从其弟子田曦明学得其《慨古吟》一曲;及其子峄晖奉母扶柩回大庸,又得万寿宫任持僧大痴之绍介,从峄晖习《客窗》。此番至大庸,问田曦明、大痴、峄晖均无知者。惟文化馆收得唯一古琴一张,视之则龚光表同治间取雷震桐于光绪间自斫之遗物也。余以壬子冬去大庸,重游则丙申之十一月,盘桓三日(1956年12月20至22日),触目惊心,尽是沧桑之迹,真如化鹤归来也。

在和平村渡头及与汪大儿会见均有留影,故有题照诗云:

依稀三载傍天门,丹橘香浮郭外村;

慨古旧声弹不断,重来江上读招魂。

世盛群芳喜竟开,满城惊见鹤归来;

熊儿已死汪童老。遮莫王孙伏路哀。

1957年2月8日

 

三游学乐春秋

 

自政府提倡民族音乐以来,余曾三度周游民间学乐:

1.1954参加民间古典巡回演出;

2.1956自春徂秋之古琴采访录音;

3.1956冬观摩湖南农村群众艺术会演及采访、观摩苗族、土家、大庸、常德之民间音乐。每一周游均有一手册记录,虽不详亦足自读,惟散乱无章,恐日久难理,亟就时、地、大事录要如次,故曰三游学乐春秋。

1954年参加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之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之活动,始于1954年10月22日北京东四头条音协之组织会,终于1955年1月12日北京什方院音协之总结会,历时八十二日即两月又二十二天,期间小型演出不计外,共演出五十场,十大城市观众共计约十一万人(即108760人)。观众欢迎的情绪空前,一再要求“再来”,不能停止。在上海人民广场因群众要求“再演”踞场不散,团委决定以总谢幕方法影响结束,不料竟被观众呼啸逐入,仍再为重演数节始毕。

古琴采访录音计划始于1955年吕骥向余提议。时吕受京市教育局之托审阅所编中小学音乐教材,多自苏课本译来,惕然于国乐之遭际,欲作回护,则感于无资料可取,取资必先集资,因而想到采录国乐有可采者又唯古琴,故促余为之。在1955自秋徂冬多方奔走,始在音协、电台、艺局三方打通思想,列入预算。自1955冬至1956春与二十地区琴人通信联系,交到各地人选、曲选表,始于1956年4月17日出发,以民族音乐研究所之许健、王迪和余组成小组依次至济南、南京、扬州、苏州、上海、杭州、绍兴、黄山、芜湖、合肥、安庆、汉口、成都、灌县、重庆、西安等地工作。

此行历十六地方,录得六十八琴人的二百一十二曲,另与哈尔滨、沙市、厦门、广州、南通、青岛六地琴人二十一人通信联系,使与各当地电台接洽录得八十九曲,共八十九个二百六十八曲,弹奏时间近两千分钟。在各地图书馆,私人藏家处得“浙音”“琴苑”“松声”及重要拓本图片。

1956年11月初,民族音乐研究所要余代表所去观摩湖南农村群众艺术会演,杨荫浏并嘱同时去了解湘西土家族乐舞艺术被压抑的情况。11月中旬人代常会又布置视察,通知中嘱自择对象及地区。余遂结合二者拟定到湖南视察音乐文化。11月22日与民研所简其华同行,沈仲章另自上海到长沙又成小组进行工作。

此行的收获是以电影、录音、记音标等技术从事收集舞蹈即少数民族歌谣作出开端及余之同年各种会议。最有意义者,则以代表身份看出音乐文化中问题,提出了对政府的建议。

 

1958年的演出活动

 

今年值整风反右之后,工农生产大跃进,文艺亦卷入跃进高潮。余于纂述继《琴曲辑览》之后,续编《指法谱字辑览》,都二百万言,忝称跃进,民研所且目为“卫星”矣。

在演出方面,余于3月间文艺跃进会上宣告今年出演三十场,实际已超此。

1月25至2月26日,与晓河、谢功臣同行出席苏联作曲协会所召集之五声音阶创作会议。在大鞑靼共和国首都喀山出演三次:1、在别墅为会议领导人演奏一次;2、在大会示范演奏一次;3、在模范小学出演一次。在莫斯科曲协出演一次,已四场。4月6日至5月19日在日本九城市出演二十五场,均是在一千至八千观众场所正式演出,小场集会另有五次,共为二十九场[按:三十场]。归途在牡丹江演出三场,在哈尔滨演五场,又八场。以上在国外及外地共演出四十一场矣。

回国后,参加琴会及政协整风,历时三月之久,又为完成《指法辑览》羁时不少,但为演出及创作亦有可记者。国庆前约一月,参加管平湖、王迪所编新曲《东方红》及《四大景》合奏排练,只负吹箫任务,继为准备元旦献礼,遂卷入弹琴创作矣。先是吕骥谓余,朱惜辰所奏《风雷引》录音,为1956年所录诸曲之最,余乃建议琴会以此曲编合奏,先请管平湖弹出,仍由王迪编器。乃管所弹尽变朱之诸城原拍,经会众决定以原拍奏出,余遂请得秦鹏章另为配器完成。又电召朱剑扬促于就《大跃进五曲选》其中最得群众欢迎之《大跃进的歌声震山河》编成琴曲,编奏之后,邓修良又为配器。又吴国梁用《关山月》编写琴箫合奏亦成。又余就南京图书馆所藏响雪山房《凯歌》细心打出,以上共得四曲。共计今年出演已四十五场,估计尚有一次献礼演出,将共达四十六场,则超过原报三十场70%矣。

1958年12月20日

 

儿时歌唱回忆

 

音协将今年定为“音乐史年”,研究机构以全力投入音乐史,近百年史为其重点。民研所闻余犹能忆唱儿时所习之歌,嘱琴会许健录之。今日为述唱:花园歌、爱国歌、老鸦歌、雁群歌、太阳红、风水车(日语及华译)、勤勤勤、免儿、上学歌、雪歌、日语国歌、寒假歌、春之花歌、扬子江歌、公园(夏)歌共十五只,光绪甲辰乙巳在长沙模范初小时日籍报幕所授者也。

又述唱:进行歌、哀亡国、雨后、荆轲、思乡、民三江西运动会歌、一中校歌共七只,则讨袁前后一定地反映时代歌曲也。

如以余个人接触音声为纲,则乐种风格尚不止此。以上两类,仅初小时代及中学初年所习,已不止时代不同,教学人物亦大异。小学,教者三女师春山雪、佐藤操,皆日籍少女,掘井礼则一日籍老妇,所习《雪歌》《勤勤勤》有七声纯律气氛,《寒假》《风车》《春之花》则日本六声律,此为西东音乐渗入之始,余识之最早亦最深,他时或将伸论其祥。中学所习初为萍乡李某所授,李初习铁路,以学潮被革,流为音乐教师,常往基督教堂窃听颂歌并从传教者学,间常自作曲《雨后》《荆轲》,闻皆自撰,《雨后》有日本风格,《荆轲》则用纯律且为三拍子,又西乐也。

余在初小不及一年,时正八至九龄,事先知为“洋学堂”,须唱“洋歌”,故能察其异。六七岁时,随父在乾城,诸兄姊喜音声,不时唱小曲。大兄祥生有友善琵琶,不时延至内衙,辄盘足坐床上,下帐,弹长曲,自歌,其最能者曰《哭五更》,奏罢启帐下床,辄见其泪痕满面。二姐性最脆弱,听其弹唱此曲,亦恒掩泣。余始笑之,终亦动容恻心,但未悉其词为何者耳。小曲,余在七龄时已能歌数只,其后亦常在他地闻之皆同,故颇知民歌之律,哭调琵琶亦犹是也。及入洋学堂学洋歌,有歧视之心,故深辨之,归为兄姊论瑕瑜,曾云“洋人身上有膻气,歌亦有膻气”。及今思之,实即三分损益律、六声音阶、七声音阶之异耳。近有人以琵琶以七声音阶为祖,李廷松为今之国手,则谓为三分律。然李之琵琶弹而不歌者也,究为三分律抑七声律,尚难定论。至余七龄所闻哭调琵琶,以其与民歌小调同奏,则三分律也。惜此技未见他处有之,亦未见今日有之,否则亦可为琵琶在不同形式有不同用律作证也。白凤岩自云所习琵琶为北派,自其鲜明七声之风格言之,不可非也。然而“北派”七声又异于纯律七声,“北派七声”实五声扩充二律所得,故音阶中之三度、六度已微差,四度、七度则大差,若用“开五度”与“三和弦”从律本分析,即得具体频率之异,乃乐家只从音值粗辨,众论纷纷。不可究结,奈何?

在长沙,以甲辰冬入洋小学,乙巳即辍,父贫不能给也。徐姑丈之妹曰德昭,善琴,其师夏正彝尚在湘,艺不高,一老学究耳,益阳人,著有《琴学斠》。其子伯琴,能二曲,皆弦而歌者,曰《凤求凰》,曰《渔樵》,明杨抡法也。乙巳冬,余能歌琴曲矣。德昭之夫曰李小石,家天津,夫妇岁一至湘,能用湘中口诵歌宋词,余亦能之,且渐能以洞箫为之伴奏。李小石曾自编写《鹧鸪天》、摊破《浣溪沙》,配小曲,余更易以洞箫吹之。十岁儿童如此,故常得长者欢。此类此曲,能者尚十余阕,惜只忆其曲词多忘,否则又一大批资料也。

已酉秋,父携赴大庸县任所,舅父荣漱石、表兄何光熙皆多艺者,先后来依,舅荣教余唱昆曲,何教余笛,遂能歌《十五贯》及吹昆曲牌子,此余接触昆曲之始。抗战期中在昆明与陶光、张竟和、杨荫浏、曹安和、许茹香、吴南青等游,亦有所得。战前在沪曾入票房习京剧,辛亥父去官寄寓大庸,得缘习丝弦戏、阳戏、花灯。凡此奏皆能忆及。今日时间有限,皆未及录。其可录者:浪淘沙(吹笛)、陋室铭(琴歌)、行乐歌(李小石作)、朝天子(笛牌)、风入松(鼓笛)、放风筝(花灯)、判斩(昆曲)、古琴吟(琴歌)、渔樵(琴歌),皆十五龄以前所习。


编辑:西西
审校:安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