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绝艺,一团泥土捏活人间百态 | 宝藏守护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自古代,与现代生活一脉相承。一座有着丰富非遗文化的城市,其生命力也丰盛蓬勃。截至2023年12月,罗湖共完成了7批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评定工作,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11项、区级项目28项。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技艺,就藏在高楼长巷之间,非遗传承人就像是生活在繁华都市的“宝藏守护者”,一寸匠心,守护文脉。
“宝藏守护者”系列推文,讲述罗湖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以文化赋能城区建设,挖掘城市底蕴,展现魅力罗湖。
一团看似不起眼的泥土
能捏出英姿飒爽的花木兰
捏出《红楼梦》金陵十三钗
定格武松腾空而起落棍打虎的瞬间
每个动作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见者无不惊叹于匠人的妙手绝技
“昨日造人只一家
而今桃李满天下”
这是著名文学家郭沫若
给天津泥人张彩塑题的诗
源于清朝末年的 泥人张彩塑
让泥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从庙宇造像变成百姓们的案上摆件
如今,跨越两千多公里距离
从天津到深圳的泥人张彩塑
又会绽放出怎样的非遗华彩?
1983年,深圳市委组织部将胡月景招聘到深圳,使天津泥人张彩塑艺术落户深圳,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与发展形成了深圳泥人张彩塑艺术。2009年9月,胡月景被编入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泥人张卷〉》泥人张彩塑艺术师承一览表,被列为泥人张彩塑有专业影响的外姓传承人。
▼点击观看视频,解密深圳泥人张彩塑▼
泥人张彩塑主要分为塑形和彩绘两个重要步骤。塑形,即按照人物身体造型比例,以头为准,遵循行七、坐五、蹲四、盘三的口诀,先捏头后做身,利用工具拍、削、压、滚,衣纹处理遵循不伤体(不能将衣纹压到肉里去)、不臃肿(应该做出衣纹的部位没有衣纹)、不鱼刺(不能像鱼刺一样机械死板地排列)的原则,创作要求巧、灵、生、精,使造型舒展灵动、形神兼备。此外,深圳泥人张彩塑还有一个制作特点:头、手、身体分别制作,再组合安装完成。
► 摄于深圳市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点击放大观看细节。
彩绘,就是将塑形好的作品晾晒干燥后,打磨光整开始彩绘,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等特征,做到随类赋彩、和谐统一。彩绘顺序是从上到下、先头后身、先白后黑、先淡后浓、依次描绘,色彩涂绘要均匀平整,头色不过四,身色不过三,最终成品要鲜亮明快、清爽干净。
自清道光年间以来,天津泥人张彩塑历经数代发展:第一代张明山,年少成名,被召进紫禁城为宫廷捏塑,其作品均为国家一级文物;第二代张玉亭,其作品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备受国画大师徐悲鸿的推崇;第三代张景祜,被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邀请到校任教,受到中央领导人的接见;第四代张铭,在1959年成立的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中担任主要负责人,联合张景祜一同培养传承人。也是这个工作室的成立,让时年20岁的胡月景和泥人张彩塑结下不解之缘。
► 1977年,泥人张第四代张铭(中)在指导胡月景(左)、杨志忠创作彩塑作品。
由于功底厚实又勤奋钻研,胡月景很快在工作室担任了创作组组长,成果丰硕,迄今为止共创作了上千件泥塑作品,包括《盗御马》《炼钢炉前》《优质钢》《友谊之歌》《颗粒归仓》在内的数十件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沈阳故宫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日本东方美术馆、深圳博物馆等场馆收藏。他还参与了有中国雕塑史的里程碑之称的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的制作。
制作历史题材的作品时,胡月景会通过阅读史料、文学作品或观看影视剧、纪录片等,进一步了解人物的生平经历和心境变化,所以我们能看到跳在空中对老虎当头棒击的好汉武松,能看到迎着猎猎寒风在帐篷外独立远眺的蔡文姬,每一件彩塑作品,举手投足间全是故事。
在泥塑中,彩绘堪称点睛般的存在,正所谓“三分塑,七分彩”,上色后的泥人更具神韵。胡月景的女儿胡晓红自记事起便跟随父亲到工作室学习,从家里到工作室约莫40分钟路程,年幼的胡晓红坐在父亲的自行车横杠上,冬天用棉大衣一盖,谁也看不出来。沿途树木随着四季更迭变换颜色,泥人张彩塑的明丽色彩也铺满了胡晓红的少年时代。从小耳濡目染的胡晓红长大后拿起画笔帮父亲创作的泥人上色,还考入了天津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曾在动画公司工作,如今专心协助父亲开展泥人张彩塑艺术的传承和推广工作。
► 上图:1982年,胡月景在位于罗湖的原深圳展览馆、现深圳美术馆主持展览,也是这次展览让他与深圳结缘。
► 下图:2008年,胡月景参加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
变与不变总是并肩而行,尤其是在深圳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历经时间淘洗的泥人张彩塑也面临创新转型的重要契机。在坚持用传统工艺加最好材料创作彩塑的同时,胡月景也在不断探索泥人张彩塑的更多可能性。
1987年,胡月景、胡晓红父女创办深圳市新潮艺术有限公司,胡月景任董事长兼设计师,设立艺术雕塑工作室,后于1996年开设生产车间,把企业自创的艺术作品推向市场,远销全国各地及海外。2000年至2018年期间,父女俩应邀在罗湖商业城进行文化推广、非遗展示和彩塑作品销售,向经口岸过关的八方来客展示中华非遗的精妙魅力。
为了适应深圳的文化建设需求,父女俩还将彩塑艺术由室内向室外延伸,承接了许多大型雕塑作品的制作,开辟了新的创作天地。2023年,深圳泥人张彩塑被评为罗湖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胡月景、胡晓红被深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编入由海天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深圳当代工艺美术》行业志。2021年,深圳泥人张彩塑研发中心正式成立;2022年,深圳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非遗传承深圳泥人张彩塑工作室,建立规范、标准的教学体系,培养彩塑艺术事业传承人。
“学校的非遗课堂主要分为两个维度:第一维度是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的深圳泥人张彩塑校级选修课,通过手脑并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系统了解泥人张彩塑的历史、发展、地位、赏析、制作以及传承,让学生触摸、喜欢、推广非遗;第二维度是基于泥人张彩塑主题的文创商务实践课堂,在这里,学生组成经营团队,围绕泥人张技艺,展开市场调研、产品设计、销售服务、财务核算等等,学生的身份可以是设计师、制作工匠或商务顾问,从中体会到非遗带来的生产力和商业空间,通过商务实践带来的真实收益,给非遗传承以动力,全面促进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胡晓红介绍道。
很多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泥土,在课堂上亲手用泥土捏出人物造型后觉得很神奇,“泥塑区别于其他非遗手工技艺的特点,是它的载体来源于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种植、繁衍的土地。神话里说女娲抟土造人,我们的祖辈扎根于土地孕育出数千年的文明,泥塑这门技艺则是让现代的孩子们有机会亲近自然和土地,在手作中感受土地的力量。”
► 胡月景、胡晓红在深圳市泥人张彩塑工作室
非遗小科普:泥塑
泥塑,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区,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是中华民族的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的泥坯,经过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泥塑的功用可分宗教和民俗两类,前者主要供奉在佛寺道观,后者多为陈设品或儿童玩具。
中国民间泥塑的重要产地主要有三大彩塑、七大泥塑之说。三大泥塑是指广东大吴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七大泥塑则指的是潮州市大吴村大吴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陕西凤翔泥塑、河南浚县泥塑(咕咕哨)、河南淮阳泥塑(泥泥狗)以及山东高密泥塑等。此外,苏州泥塑、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潮州浮洋泥塑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2006年,泥塑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信息来源:罗湖区融媒体中心 文/图 李莹莹,视频素材 深圳电视台都市频道,罗湖区文化馆,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庄敬教育,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
统筹整合:罗湖发布
编辑:李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