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种树就比草坪友好生物多样性吗?公园池塘可以这样友好生物多样性(下)

野生青年陈老湿 野生青年陈老师的咸盐和碎雨
2024-08-30

半年的时间,北门湖看起来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如果去观察和细数,故事又多到说不完。前面已经有了两篇内容:

公园池塘可以这样友好生物多样性(上)

黑水鸡父母不专心带娃还甩锅,公园池塘可以这样友好生物多样性(中)

今天争取写完。

从北门湖友好生物多样性调整开始,北门湖周围的一圈草坪就被我们视为重点区域,一个池塘或者是湿地,在水和陆地交界的岸边,是最富饶的地方,但这里也往往最受冷落,水里归管水里的管,岸上归管岸上的管,两边不是一家管,大自然可不是这么划分的,它是一个整体,没有岸的水不叫湿地不叫池塘,它只能叫大号鱼缸。

人类择水而居,并且在技术越来越强大之后开始对栖息环境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造,水边的地被越来越多的占用,人们围着湿地大搞建设,但又尚没有舍弃对水的向往和依赖,最后湿地被搞成了水盆,水是有水,但原本的岸被最大化的利用。我们看到很多自然的生物多样性好的湿地,它们的岸缓缓伸入水中,植物从水到陆呈现不同种类的排布,雨季水漫滩,旱季有滩涂,显然我们的北门湖并不是这样的,它岸边由石头堆砌加硬化的方式组成,溢水高度决定了雨旱两季的水位变化和岸上几乎毫无关系,如果可以,我当然想要本土区湿地那样的土坡入水,哪怕是只有一侧或者一个区域能有个土坡入水也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但抛开客观情况不说,单纯从我的角度我不喜欢那种大兴土木搞法。

在北门湖原本结构没有那么理想的情况下我们也希望它能更友好生物多样性一些,除了希望,它也确实可以在结构不完美的情况下更友好生物多样性一些,这个态度是前提,然后才是怎么友好的问题。我喜欢那些最简单,最实际,最省事,最少打扰和破坏,最省钱的小事,从最开始我们就在说,友好生物多样性,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并且即便是做点什么,我们也期待慢慢生长出来的生物多样性,而是不用工程和钱砸出来的生物多样性,况且,很多事例已经证明,用钱砸还不一定能砸的出来呢。

黑水鸡和幼崽 ©凤子

为了能让北门湖周围的草坪能成为更复杂的栖息地,我们划分出一些岸边坡度比较大的区域为生物多样性保育区,通过简单的绳子围栏提醒游客不要进入,并且区域内不再打草。首先要说的是这个目的是很快达到了,也因为我们围起来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区本就是坡度比较大的地方,平地我们还是选择留给了游客,红山其实也挺缺少这种空间的。

围的时候我就觉得简单的绳子就足够了,因为人本来就不爱去那斜坡,搭帐篷就甭说了,睡一觉醒来得在水里呢,走路的人不喜欢歇着的地方就跟动物没个喜欢站壕沟斜坡的道理一样,所以绳子就挡住了绝大部分的游客,但也有例外,比如小朋友,小朋友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就是喜欢那些挑战,那些不平衡,即便斜坡他们也不畏惧,好在非要来挑战这个斜坡的小朋友是少数,很快他们就会明白红山有太多坡等着他们了。斜坡限制了大部分人就已经足够了。

再有就是挖野菜的人也喜欢进入生物多样性保育区里面搞野菜,不过挖野菜这事本质就是动物的采食过程,是很挑剔和讲究的,太小的肯定不能搞,太大的也不行,因为老了,吃尖的就要尖,下面的不好吃得留着,开花了就不吃了什么的,每种野菜有每种野菜的吃法,得那么吃才好吃,所以这基本就跟食草动物的采食差不多了,食草动物的采食本来就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因此挖野菜也可以看看怎么挖,可持续的挖和控制量的挖就问题不大,我到不是倡导大家都去挖野菜,只是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问题,这也和我们保护荒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如何看待人类自己的存在相关。

草坪这种东西是否应该取缔是个很好的话题,是不是我们如果想要更好的生物多样性就应该把草坪都种成森林呢?但实际上,和森林一样,草地也是很多野生动物喜欢的栖息地,我们应该避免那种,一提到绿就拼命种树把所有地方都种上树的想法,森林很好,草地也很好,就拿我们那块不打草的保育区来说,每天傍晚,成群的丝光椋鸟、灰椋鸟、八哥、斑鸠、乌鸫们在修的短短的草坪上散步觅食,根本就不会进保育区的长高的荒草地,原因很简单,草高了不好走,以及它们主要是在捡地上的东西吃,草长密了找不到吃的了,那这么说来还是草坪好啊,但你再看苦恶鸟,它们就很需要在密草丛躲藏,同时也会去短草坪觅食,如果它在短草坪觅食的时候危险出现,它可以迅速钻进密草丛躲藏,如果没有地方躲藏,它们无法栖息,食物、水、藏身处是任何动物都需要的生存条件。

还有,都是短草坪的话,不光苦恶鸟没处躲藏,昆虫就更没有地方躲藏了,小时候喜欢抓虫子的都知道,短短的草里没虫子,又密又高的草里虫子多,虫子多了吃虫子的动物才会来,从我打小抓蚂蚱的感受看,现在蚂蚱真是少了太多了,吃它们的鸟一定能比我有更深切的体会。

所以说了半天说的是,不是森林就比草地好,也不是不打草就比打草强,打草其实一定程度上替代了食草动物在环境中的作用,那些椋鸟们就是喜欢在食草动物吃出来的地方找到自己的机会,那到底什么好呢?什么都有就是最好的,想要生物多样性,就得先有多样的栖息地,没有哪种栖息地是完美的所有动物都喜欢的,也不可能,就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环境,才有了各种各样的生存机会,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也就是生物多样性。

当然这里面也要在更大一点点的尺度去思考,比如在城市中,草坪是很多的,因此椋鸟这些喜欢草坪活动的鸟也最常见,那如果我们想友好生物多样性,想做点什么给更多物种提供机会,那优先选择的肯定不是那些本就很多,很适应城市环境的动物,而是应该给那些在城市中生活的水深火热的动物营造更多的机会,所以我们在认可各种各样的栖息地的生态价值的同时会有一些针对性的偏向。

刚才说了草坪、荒草、森林这些景观层面的,再聚焦一些,我们关注到草坪质量,在我自己的标准中,草坪和草地完全是天上地下的区别,草坪是后天扑上去的,像地毯一样,草的种类单一且大多并非来自本土,或者做了各种品系改良,得到最符合草坪需求的性状。草地是土地上自由生长起来的原生植物,在初期会以禾本科的草成为主要的景观,但其中有很多种植物藏在草的底下,它们不是可以永远躲在草下面,而是会利用割草或者食草动物的采食,在春秋两季成长,在夏天,禾本科的草会利用高温多雨长高,其他植物会在高草的掩护下休眠避开酷暑。

在和顺,没有人种草坪,但由于有牛每天的采食,自然的多种植物组成的草地维持着草坪的状态,但是植物种类是草坪的百倍,在那里,山下平地的主要问题是牛吃的太厉害,所有的平地都被吃成草坪,树苗没有长大的机会,也缺乏高草和灌木给动物提供躲藏机会,好在那边山多,牛由于体型大,所以在山上活动范围有限,除了开出一些好走的兽道,牛吃不到的地方更多。和顺的那个基地主要做了一个事就是把基地的范围用围栏围起来不让牛进来,前阵听大猫说现在基地的草长的高的不行,它在基地外夜巡找动物,看那些动物一发现人都往基地的草丛里面躲,试问一句这不魔幻吗?动物遇到危险竟然往人住的那边跑,听了之后我觉得这事比中国男足勇夺世界杯都高级。

铺草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草皮里面往往带来很多外来植物,其实那个草本身就是外来的,带着自己的兄弟邻居也清不干净就来了,但在有管理和维护的的情况下,还是能保持草坪的状态,但是像我们这样一撂荒,外来植物就多起来了。

目前,生物多样性保育区里面的草明显高于外面,但高的有限,植物种类并没有预期多,但我不打算急于做点什么改变现状,我想先观察个一年的完整周期,四季不同的气候有不同植物生长,完整一年才能更准确的评估实际情况,并且在现在草的高度维持在一个比往年打草时候都高的情况下,植物群落自己也在发展演替,所以也值得等等看。别看寒冷的冬天什么都不生长,但一个冬天的前后两个春天可能截然不同。

虽然草整体高度在40CM一下,但长到1米左右的植物还是有一些的,整体上看景观的高度是开始有了的,长高的植物有外来的菊科的几种蓬,还有一些先锋的乔木比如构树。我没有急于清理那些外来植物,是因为它们带来了一些高度,可以形成一些不一样的结构和空间,

在 里面,我也提到过即便是外来植物,也不一定会病毒似的传播扩散,只要友好对待原生的植物,外来植物也无法形成真正的入侵,也只是夹杂在植物丛中无关痛痒的活着。同时不管本地植物还是外来植物,能形成结构和空间就是非常好的,比如遮挡视线,一丛杂乱的植物掩护下,黑线姬鼠就可以在下面繁衍生息,谁管你是葎草还是牵牛花,是野菊还是加拿大一枝黄花,黑线姬鼠只在乎能不能躲藏,会不会被捕食。所以外来植物不一定是洪水猛兽,善待原生的植物群落少搞破坏,外来植物也就入侵不起来,在调整变化的过程中,生长迅速的外来植物也可以在初期迅速起到搭建结构的作用,后续的变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和应对,友好生物多样性这事就是陪着那个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脆弱到顽强的生长,需要陪着和随时随地的帮助和呵护,没有那个拔苗助长和一劳永逸的可能性。

在夜晚的北门湖,见过几次刺猬、豪猪和一次鼬獾,它们都会到湖附近活动,不知道是不是来喝水的,想到这里就可以发现它们如果是来喝水的,这么大的湖这么多的水,想要喝到一口还真是不容易,像鼬獾这样身手敏捷腿脚领活的相对还好说,对于刺猬这样的没那么矫健的动物,喝口水确实是非常艰险。现在水源确实成了影响野生动物生存的一个重要因素,太多地方缺水或者断水,明年会给刺猬专题安排几个喝水的地方,并且那些小水坑不光刺猬喜欢,谁不喜欢呢?如果没看过@嘉美猫 的小水坑视频,推荐你们看看,当然它的水盒子是就地取材废物利用所以就凑合了,我要弄准不能弄那么难看的。。。同时不光动物,小水坑对于周围的植物也会有巨大的作用,还是前面说的那个道理,是干好还是湿好呢?是有的地方湿有的地方干,该湿的地方湿该干的地方干,该湿的时候湿该干的时候干,才是真好。

小水坑不光是提供饮水,提供亲水的植物生长的机会,它本质上是一个季节性池塘,季节性池塘是因为雨水和排水的作用下形成的雨季有水旱季没水或者水少的水体,因为往往没有持续的水体,所以水中没有鱼,虽然有鱼好像被我们习惯性的认为是水环境好的表现,但实际没有鱼的水体在自然环境中也有重要的价值,或者说就是因为没有鱼,才给了很多不喜欢跟鱼在一起或者会被鱼捕食的动物生存的机会,比如园区内就有的北方狭口蛙,它们就是典型的利用季节性池塘产卵繁殖的蛙类,它们就喜欢那种雨季才出现的水坑,在那样的水坑中资源丰富又缺乏捕食者,北方狭口蛙的蝌蚪迅速成长然后登陆,在水坑干涸之前完成变态发育过程,季节性池塘对于北方狭口蛙很重要,目前园区内已知的北方狭口蛙繁殖地都是雨季才会积水的地方。除了北方狭口蛙,还有很多野生动物利用季节性池塘生存,有很多无脊椎动物甚至我们完全不认识不了解,像鲎虫、仙女虾这样的动物,它们成体在水中产卵,卵一定要经历干旱的过程才能在再次遇到水的时候孵化,一直泡在水里无法孵化,即便干燥环境中呆几年都不会死,只等雨水一来,仍然可以孵化。这是这些神奇的物种的神奇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另外,其实水田也是一种季节性池塘,结合水田管理中的水位变化,给太多种类的野生动物创造了生存机会,水稻田著名的生物多样性就不多说了,只要观察足够,水田能写好几本书,推荐一本《水田的一年》是一本看起来非常简单的绘本,浅浅的展示了水田的气象万千,物种之丰富那是真的气象万千。

说到水田我必须提到我最喜欢的水牛,然后再说回前面的草地管理的问题,当我们在城市里面讨论生物多样性的时候,不同于真正的荒野,那里我们好像不去打扰就可以了,但在城市情况仿佛不一样,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城市的自然环境中,缺乏了荒野中的大型动物对环境的扰动,所以城市的自然环境如果单纯不去打扰的话,会还可以,至少比去捣乱强,但还可以通多打扰更友好生物多样性,但关键在于怎么打扰,那就是用大自然的方式去打扰,最简单的,让大型动物参与到环境的扰动中来,但需要根据体量大小控制数量和频次。也可以在传统农耕中找到很好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友好自然方式耕作的农田中或周围,生物多样性甚至会好于原本这个地方。在《土里不土气》那本书的分享中,长角羚提到一句“田边的杂草除则存不除则亡”,那些除则存的杂草就是在大型食草动物的扰动下找到的自己的生存机会,当场景来到农田,那些植物找到了耕作过程中类似食草动物扰动下的机会,也会有相应的适应,最终就在人类的农耕管理下的田地生存下来,自然扰动带来机会,有更多物种有机会参与其中。

在保护区草坪中生长起来的构树虽然年龄尚小,但看起来来势汹汹遍地开花,我不打算毫无干扰的全部保留,而是打算选择性的保留,以便形成荒地加树丛的景观,而不是连成片的树林,植树造林已经让我们拥有了太多连成片甚至一望无际的人工纯林,不同种类、年龄、高矮、粗细的树组成的复杂森林显然会比纯林强,但在红山森林已经比例非常大了,北门湖作为为数不多的开阔地,希望它能保留荒地的样子,并且逐渐生长成更自然的荒地,这样才能给喜欢荒地的动物留下生存空间。今年春天,我在北门湖草地上单纯是因为很近手机随便拍了个黄喉鹀发到群里,高原告诉我黄喉鹀是红山的新纪录,我确实惊呆了,我没想到这竟然是黄喉鹀的第一笔记录,不过我相信这肯定不是红山第一次出现这个物种,但肯定能反应数量确实不多,它们喜欢那种自然的高矮错落的草地,红山很缺少草地,北门湖至关重要。这只黄喉鹀的到来确实跟我们的友好生物多样性调整没啥关系,因为它迁徙路过的时候这草地还没啥变化呢,但希望未来北门湖的草地能有更多喜欢草地的小动物来栖息停留。

已经5300字了,今天就到这里,下一篇完结,明天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野生青年陈老师的咸盐和碎雨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