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 • 实现新跨越③| 这五年,人才兴校聚合力,英才汇聚筑未来
坚持党管人才,夯实人才工作责任
学校强化政治引领,不断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机制和运行机制。成立党委书记、校长双组长制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置高层次人才建设办公室,各二级用人单位成立人才工作小组,全面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精准把控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学校每年召开专题党委会研究人才工作,定期召开人才大会,将人才工作列为学校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和党建述职的重要内容。建立校院两级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每位领导联系 2-3 名高层次人才,定期向人才通报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深入教学科研一线关心人才的思想、工作、生活及心理状况,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主动听取人才对学校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他们在学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中的积极作用。
坚持高标谋划,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学校主动适应人才市场竞争,着力深化方式方法,改革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陆续制定《浙江财经大学人才引进实施办法(试行)》《浙江财经大学年薪制人员管理办法(试行)》《浙江财经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暂行办法》等 7 个高层次人才引进新政策,构建起结构工资制、年薪制、柔性引才、团队引进等多轨并存机制。建立了校领导“挂帅引”、职能部门“协同引”、学院学科“精准引”的三级联动引才体系。不断优化“请进来、走出去”的引才模式,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落实二级用人部门“党委行政引才双签”制度,编制人才引育工作简报。建立人才引进的快速反应机制,打造信息提速、沟通提速、审批提速、落实提速“四大工程”。
“十三五”期间,学校共引进高层次人才 330 人,柔性引进海内外知名学者 35 人,博士率达 95%,6个月以上海外留学经历达 41%,精准引进学科所需的“高精尖缺”人才。师资队伍规模显著提升,专任教师数达1150余人,比“十二五”增长 18%,专任教师博士率达 73.9%,比“十二五”增长 15 个百分点。高层次人才的加盟有效增强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了教学、科研整体水平,为学校 2017 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审核评估、入选省重点建设高校和成功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提供了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坚持高原突破,强化名师培育工程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引育并重,统筹兼顾,构建阶梯式人才发展体系,充分调动校内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在原有“优青计划”“杰青计划”“财苑学者计划”等校内培育计划的基础上,2017年出台“高层次人才特岗计划”,构建起覆盖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层次清晰、体系完整的高层次人才稳定与激励机制,形成了与国家、省级人才工程相衔接的校内名师培育体系。阶梯式人才发展体系让教师在每个发展阶段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十三五”期间,共引育“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入选各类省部级人才72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工程的人数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了76.5%和41.8%。
坚持团队建设,做强育才优才平台
以省重点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吸收借鉴国内外高校团队建设经验,制定《浙江财经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大力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扶持部分优势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培养和建设一批人才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学术思想活跃、发展态势良好的创新团队;通过创新人才组织模式,探索建立“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运作模式,建设若干个在国内有影响的教学科研重点创新团队。
“十三五”期间,学校遴选教学为主型创新团队5个,科研型创新团队14个,其中3支团队入选省级创新团队,入选团队数量在省属重点建设高校中并列第二。
坚持均衡发展,提升青年人才质量
学校搭建产学研相融合工作平台,拓宽青年高级研究人才的培养渠道。建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1+N”模式。不断深化教师“国际化”培育,积极与国家留学基金深入开展合作,2017 年与国家留基委签约成为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合作单位。修订《浙江财经大学教职工进修实施办法》,制定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校内评审办法,规范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评选流程,教师出访数量和层次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共招收博士后 45 人,博士后在站期间荣获省部级以上资助和科研项目共 44 项,项目获资助率达 95%以上。2019 年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省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称号,2020 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综合考评为优秀。学校已累计选派 222 位教师出国访学,比“十二五”期间增加 94 人;具有 1 年以上海外进修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 25.1%(拥有 3 个月级以上海外进修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 42.3%,比“十二五”期间增长 6.2%)。
坚持体制改革,激活学院办学活力
学校建立校院两级人事权责清单,积极稳妥开展人事制度改革。下放“人才引进权”,简化进人程序,优化责权利配置,进一步将人才引进的初审、面试、学术评价、待遇与考核任务的商议配置在学院层面。下放“岗位评聘权”,在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内充分尊重二级学院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推荐权;根据学校岗位聘任的基本条件,学院对教师 4 至 13 级专技岗位开展自主聘任,实现专业技术岗级“能上能下”。下放“收入分配权”,完善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通过优化责权利配置,平衡收入分配的保障性和激励性功能,实现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绩优酬的分配目标,扩大学院收入统筹使用和分配权。
通过改革实践,学校构建起以岗位为导向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以激励为导向的人才职业发展体系、以绩效为导向的薪酬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和激发了广大教职工投身学校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师德为先,优化人才评价标准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制定《浙江财经大学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办法》,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构建学校党委-职能部门-学院分党委-教工党支部四级工作网络。制定并完善各类奖惩制度,将师德师风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首要标准,与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对潜心教学事业老师的表彰,制定《浙江财经大学教学突出贡献奖评选办法》,并成功开展了四届教学突出贡献奖评选工作。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审中实施分类评价,加大教学型教授、副教授的评聘力度。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产出高水平教学成果,制定《浙江财经大学突出贡献人才奖励办法》《浙江财经大学教学科研等效评价办法》,促进教学、科研协同发展。
“十三五”期间,教师分类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批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某方面业绩特别突出的人才脱颖而出,教师的育人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形成了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奋发向上、教书育人的良好工作氛围。4人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获省级“三育人”先进集体3个,“省师德标兵”“省师德先进个人”“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省家庭事业兼顾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40余人,4人获评省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1人获省“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
坚持服务保障,打造人才最优生态
学校秉持“人才工作无小事”原则,着眼教师全生命周期,构建事业发展主线、健康关爱红线、民生保障底线三个维度的延伸式服务体系。建立校院两级人才服务联动机制,由分管人事工作的校领导牵头,组织部、人事处、科研处、资产处、信息办、后勤等职能部门通力协作,整合学校软硬件资源,为人才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保障。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实行“首问责任制”“AB岗制”“午间值班制”“引进人才全年受理制”等,全面解决人才“房子、车子、落户、医疗、入学”等关键小事。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办事流程,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落实“一站式服务大厅”在线服务,已开通200余项网上办事项目。学校各项服务不断优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形成了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良好氛围。
☞ 往期推荐•点击阅读 ☜
喜迎二次党代会 钱塘英豪再出发 | 第六届“钱塘英豪”万米长跑活动举行
喜迎党代会 · 先锋力量② | 全心全意,教书育人,这位老师用坚守奉献诠释师者情怀
来源 | 融媒体中心
编辑 | 吴梓煦 蔡林汝
责编 | 俞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