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 | 邓敏——生活源于舒适区的末端
正青春,恰少年。港中大(深圳)首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了!“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我们并非微不足道的小卒子,只要怀揣梦想,把握自己命运的舵盘,我们就在参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创世。只要我们有梦想,只要我们在路上,没有我们到不了的远方。”
港中大(深圳)首届本科毕业生或将前往海内外顶尖高校深造,或将在各自的行业中磨练成领航者。纵是分离,亦如满天星辰,熠熠生辉。“黄埔一期”,毕业快乐!
博文君今日推出“恰同学少年”
首届本科毕业生系列专访第9弹
系列专访共计15篇,敬请关注
毕业季
邓敏
2014级经管学院&逸夫书院
应用经济学专业
高中毕业于湖北沙市中学
毕业后就职于平安集团
序
一月末的深圳,仍如四月江南般温暖湿润。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第一次看到了来自经管学院应用经济专业的邓敏学姐。她自信成熟、落落大方,却不失亲切。而接下来与她交谈的过程,处处流露出大学四年带给她的塑造和历练。
——郑天晴
2016级经管学院学生
邓敏同学在百万大道上留影
壹
选择一所崭新的大学需要跳出舒适圈的勇气和冒险精神。2014年6月的一个选择,邓敏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在大学四年中,邓敏体验了很多挑战自我的尝试。她印象最深的一门课程是大三上学期来自美国Fordham University一位教授主讲的行为金融课。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一次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做一个项目,这让她受益匪浅。“他给我学业上带来很大帮助,也影响了我对职业规划的思考”。在课下,教授和她分享了很多关于美国高校硕士项目的信息。在课程结束后,邓敏和这位教授一直保持着邮件联系,后来也很荣幸请到他作为申请的推荐人。
每年,港中大(深圳)都会请一些优秀的教授来到校园内交流讲课,邓敏建议学弟学妹们可以多尝试这些课程,把握住可遇而不可求的资源。
“做过科研的尝试后发现其实科研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邓敏和同学们在修读“行为金融”课程期间,曾参加了一个腾讯和深交所合办的微信金融问卷比赛。2016年12月,由于在比赛上有卓越表现,那时读大三的邓敏和队员应经管学院学术院长熊伟教授和深交所邀请,进行了第二阶段的研究,并将成果提交深交所,投放到各大证券公司。
邓敏(中间)与同学一起参加校外导师项目
贰
在学业之外,邓敏的大学生活同样丰富多彩而富有冒险性。大一时她和几位美国、加拿大的朋友运营一个名叫Freer非政府组织,致力于为海外留学生提供海外志愿者项目的信息。两年多的时间里,邓敏成为了组织里带领二三十人团队的领导者。校内,她参与了CMA校园媒体人社团的建立和发展。这两段经历让邓敏认识到培养领导力的重要性,“要在别人不抵触的情况下进行高效的合作,姿态要可高可低”。同时,她从中积累了珍贵的人脉关系,锻炼了交流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对于她的生活和职业发展都有所助益。
从大二暑假开始,邓敏先后在曾在嘉实基金、国信弘盛、BCG等不同企业实习。除此之外,邓敏也进行了科研项目的尝试。她曾担任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的助理,成为项目组长。关于实习,她建议多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和技能点所在。她强调虽然social和networking对于商科学生很重要,但关键还在于自身的积累。其次,平台很重要,尤其是第一份实习。邓敏笑称“最开始实习都是打杂,心态要放好”,多和身边优秀的人学习,也为后续的申请打好基础。
邓敏同学(右二)与室友参加乒乓球赛
叁
“从这所学校出去以后,感觉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和很多内地大学生不同,更倾向于留学生的思维,而且压力很大的学术环境也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和深造中适应得更好。”邓敏在四年里历经了很多锻炼,在交流能力和抗压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她很感谢父母的开明和支持,给她自由的空间自己做选择,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关爱,让她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规划生活的人。
邓敏想把一句话留给学弟学妹:“生活源于舒适区的末端”,很多事情都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做成,关键在于突破自己对未知的恐惧,勇于尝试。每一次尝试都要关注平台和平台上能提供的资源,首先要利用好学校提供的资源,在实习时也要把握业内的资源,为自己和学弟学妹创造更多机会。她认为GPA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希望学弟学妹要尽力尝试更多的活动来提高自己,兼顾好学业和活动,做好时间规划。
邓敏同学(右一)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文案/ 郑天晴(2016级经管学院学生)
排版/ 张哲元(2015级经管学院学生)
关于港中大(深圳)首届本科毕业生
我还可以知道
关于港中大(深圳)
我还可以知道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布首届本科生毕业去向:约65%的学生选择继续海外求学
正青春,恰少年
首届本科毕业生专访
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CUHK-Shenzhen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