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媒聚焦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加拿大两院院士朱世平:在深圳,我重新找回干事创业的激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

加拿大两院院士

朱世平:

“在深圳,我重新找回干事创业的激情”




朱世平教授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助教;后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留学深造,1991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被聘为该校化工系和材料系助理教授,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并通过终身职评审,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9至2014年任该校化工系主任,是加拿大聚合反应工程领域的一级研究讲座教授。


朱世平教授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工程与科学研究,是国际聚合反应工程领域领军科学家之一。其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60余篇,已培养人才120多名。2010年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11年当选加拿大工程联合会会士,并获加拿大化学联合会“大分子科学与工程奖”,2014年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2012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他是和蔼儒雅的学者,把聚合反应科学的神奇和美妙娓娓道来;他是睿智宽厚的师者,身体力行传承恩师对他的培养和帮助;他是意志坚定的攀登者,攀登科研的高峰,也攀登深圳的群山;他是勇往直前的开拓者,年近花甲选择回国,以创业般的激情投入一所新学校的建设。


他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加拿大两院院士朱世平。在采访中,朱世平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并不聪明,我只是比较用功。”


在别人眼里,朱世平是优秀的科学家。在老母亲的眼里,尽管儿子头发几乎全白,儿子,还是多年前那个刻苦勤奋的乡间少年。一颗赤子之心,始终未变。







一路幸运:

导师为他一个人上了一门课


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再到读研、读博、博士后,每一个阶段,朱世平都幸运地遇到对他影响至深的恩师,恩师的一句鼓励或一次引导甚至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在石练读初中时,老师朱永松有一次对朱世平和另外两名同学说:“你们三个,今后走到哪里,都不会比别人差。”老师的话,瞬间点燃了朱世平的自信心,“要知道,对于一个穷孩子来说,老师给予的肯定和信任太珍贵了。“


读高中时,施基城是朱世平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在施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他的数理化特别是数学成绩非常出色,为以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最初我填的几乎全是西北的大学,原因是我觉得政审不会那么严,当时只要能考上大学,把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就满足了。然而,施基城老师坚持让我报考浙江大学。”


朱世平考过两次研究生,第一次因生病考试失利,第二次投入我国聚合反应工程学科主要奠基人潘祖仁的门下深造。


1984年,朱世平考取了高分子化工出国研究生名额,然而就读石油化工专业的朱世平并没有上过高分子化工的课。1985年8月,出国前夕,在浙大的“教六”,大病初愈的潘祖仁教授为他一个人上了两个星期的课,恶补高分子的相关知识。


“潘先生站在阶梯上,硬撑着写板书、讲解,过不了多久,汗水啪嗒啪嗒地往下掉。因为他上课时经常站到凳子上去写黑板,所以我坐在下面,紧张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生怕他摔倒。就这样,每天两三个小时,整整两周时间,潘先生硬是把他的高分子化学教材手稿从头到尾给我讲了一遍。这事让我感动得不知该说什么好,不知道这世上还有多少教授愿意为一个学生上一门课。”回忆当年恩师单独为他上课的情景,朱世平感慨不已。


朱世平和其博士导师世界聚合反应工程之父Archie Hamielec教授合影


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求学期间,朱世平的导师是世界聚合反应工程之父Hamielec教授,“他不仅给我传授了知识,更是我的人生楷模。”


“一路走来,我最幸运的是遇上这些恩师,没有他们的培养和帮助,我绝不可能有今天。”师者精神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递,受恩师们的影响,朱世平也用心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2004年,朱世平开始在浙江大学担任兼职教授,每年回国任教三个月。2008年,王晓光保送浙大研究生,师从朱世平,后来他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读博士,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并即将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任教。


如此亮丽的履历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每一次遇到挫折,朱老师都为我打气;每一次遇到困难,朱老师都为我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每一次感到迷茫,朱老师都为我拨开云雾;每一次面临选择,朱老师都给出最真诚的建议。如今,我也即将为人师,我想成为像朱老师那样的师者,影响和感染我的学生。”在王晓光看来,朱世平是他的人生楷模。


有着相同经历的王睿,也是朱世平在浙大的研究生,后来被推荐去加州理工大学读博,现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即将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讲起导师朱世平,也是心存满满的感恩。



潜心科研:

研究聚合反应工程的“拼命三郎”


从1985年至今,30多年来,朱世平一步一个脚印,横跨化工和高分子两个领域,他51岁时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55岁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这是该国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朱世平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双院士”,凝聚了他30多年的汗水和付出。朱世平是有名的“拼命三郎”,获取博士学位后如此,评上教授后如此,获得“双院士”后还是如此。每天,他至少工作10个小时,一周至少6天。




朱世平说:“其实我并不聪明,我最大的特点是用功。”为了节省时间看书和做研究,在加拿大读博士的头两年,他每天只吃两顿饭,第一年是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第二年是午餐和晚餐合并为一顿,后来他就索性一次把一个礼拜的饭菜提前做好。说到这里,朱世平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现在听起来很傻吧,但当时真觉得做饭吃饭太浪费时间了。”


朱世平对本专业的未知领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朱世平介绍,高分子的定义其实很简单,就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分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一起的大分子,也叫聚合物。如果小分子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高分子材料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朱世平的专业和任务,就是巧妙排列小分子,研发出更好的产品,让生活更美好,这也是他的兴趣所在。“可折叠的电视屏幕、令人造血管减少凝血现象的新材料等等,在不远的将来都有可能实现。”他信心满满。


科研是创造知识,教学是传授知识,朱世平认为,大学教师必须具备这两个本事。尽管事务繁多,朱世平依然频频走进课堂给学生们讲课,“我很喜欢给孩子们讲课,一段时间不讲,就感觉自己‘武功’全废。”




近半年来,朱世平走进19个省市的70多所高中,为高中生讲课。“现在中学生有很多困惑,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很迷茫,对学科和专业并不了解。除了高分子领域,我还喜欢研究学科体系,对这方面有深入的思考,所以我想帮帮中学生。我讲课的目的是给他们一张学科‘地图’,特别是理工科地图,让他们更快地找到合适自己的路。”


朱世平走进浙江省春晖中学与学生交流




选择深圳:“干事创业的激情

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今年59岁的朱世平把自己的经历归纳为“三十年洋东,三十年洋西”。在加拿大生活工作了32年后,2017年7月1日,朱世平选择回国,选择来到深圳,选择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副校长,继续挥洒他的汗水和激情。


“回国的原因是母亲的身体不太好,作为长子我要承担起责任。得知我要回国的消息,当时有好几所学校发出邀请,最终选择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因为我很喜欢深圳这座移民城市,她十分包容、开放、有活力。同时,我十分认可学校的办学理念。”



朱世平在“大师讲堂“分享聚合反应工程


学贯中西、古今通汇、文理融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培养理念深深吸引了朱世平。在他看来,中西方教育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两者结合取长补短则比较全面,这所融合中西方教育优势的大学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既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气,亦中亦西,能土能洋。


朱世平每天工作超过10个小时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人平等对话。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是‘博文约礼’。何为博文约礼?简单地说,博文就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约礼就是为人谦虚、做事厚道。”


采访朱世平是在上午,阳光铺满了整个办公室,窗外景色宜人,深圳大运中心“水晶石”一览无遗。


朱世平笑称,不知不觉他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整整一年,每天在这个办公室工作超过10个小时。回顾这一年,他对自己的工作状态十分满意,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很拼,都想把学校办成名校,“在这里,我又重新找回77、78级大学生那种干事创业的激情,我很珍惜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



对话院士

做科研就是要“不怕黑”


记者:您选择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朱世平:我带过120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不怕黑”。做科研就是在黑暗中摸索的过程,导师会陪着你在黑暗中找到那缕光线,但前提是你自己不怕黑,敢于面对一切不确定性,并勇于发现和探索。


记者: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短短4年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成为一所高水平国际化的大学,您认为“秘诀”是什么?


朱世平: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也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认为有4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有文化的传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既是一所新校,也是一所老校,她传承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及在通识教育、书院制和中英文教学的办学优势;第二有深圳市对学校建设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第三有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第四有高质量的生源。


朱世平教授在深圳考场鼓励参加广东省2018综合评价测试的考生




记者:在深圳工作生活一年,您有何感受?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


朱世平:我很喜欢深圳。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我在那待了30多年。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和加拿大很相似,所以来这里工作生活我非常适应,十分享受。平时我喜欢爬山,我一般从最高的开始爬,梧桐山、七娘山、马峦山等我都爬过了。很多人说深圳没文化,我觉得并不是,深圳是有她自己独特的文化,比如热爱户外运动、做志愿者,这些都是现代文化的一部分。


记者:您是一名大学教授,为什么经常到各地的高中讲课?


朱世平:说实话,进大学校门简单,进高中校门并不容易,因为他们有高考的压力,很多学校不愿意孩子受打扰。但我依然坚持这么做,因为,我希望中国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对大学的学科有更清晰的认识,这样有助于他们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明确方向,而不是糊里糊涂地选择专业。另外,我也希望更多优秀的孩子读理工科。



朱世平院士寄语

深圳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深圳正在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之都,在创新领域,深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同时也进入了“无人区”,接下来怎么走,没人指路了,深圳要继续发挥“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创新。


近年来,深圳抓紧建设一批基础研究所,以补齐缺乏大院大所的短板;通过与中外知名高校合作办学,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推出人才优先发展等重磅政策,引进海内外高端创新人才,目的都是夯实教育和科研两个基础。相信只要有鼓励创新和吸引高端人才的环境,深圳必将继续释放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成为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




朱世平院士逸事

浙大校长夫人 为穷小子做媒


朱世平教授接受读特记者采访


大学期间,每当朱世平放假回家,父亲喜欢翻他的钱包,看看钱包里有没有姑娘的照片。检查完毕,松了一口气的父亲交代儿子绝对不可以谈恋爱。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后,还是会翻,这时父亲交代:“儿子,你可以有女朋友了。”


他苦笑,用杭州话说,他是彻头彻尾的“狗佬儿”(意为现在的“屌丝”),哪有姑娘会看上他。


当时,浙大校长杨士林的夫人十分欣赏吃苦耐劳的朱世平,为他介绍了一位教授的女儿,结果很顺利地结婚成家了。太太贤淑,几十年夫唱妇随,相敬如宾。“估计,太太当初也是因为我勤奋才看上我的吧。”朱世平笑着说。



-END-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读特专访及视频

《引领者|朱世平: 在深圳,我重新找回干事创业的激情》



内容由读特提供

部分图片由深圳特区报及读特提供

部分图片由港中大(深圳)传讯与公共关系处提供

撰稿/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洲璐

影/  陈敏芝、陈皓晖




关于港中大(深圳)的老师

我还可以知道


回首芳华四十年、不忘初心看今朝

港中大(深圳)校长徐扬生忆高考


传媒聚焦 | 凤凰卫视《领航者》专访:

《徐扬生:AI时代 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图灵奖获得者Prof. John E. Hopcroft专访

与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男神潘文安教授对话

理工学院周艳教授:好的课堂是“教学相长”

Mario Huang: Follow your heart

专访刘斌教授: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

专访经管学院丁一教授:无问西东

与经管学院陈思教授面对面探讨升学与就业

Dr. Clark Lauren: Every teacher has DNA for teaching

人文社科学院叶舒白教授 :“理解更深刻,翻译更生动”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独特专访及视频

《引领者|朱世平: 在深圳,我重新找回干事创业的激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