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港中大(深圳)读生物医学工程,你会遇到这样的老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师资介绍


本篇推文带你快速了解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概况师资力量



01

学院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简称LHS)于2018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是港中大(深圳)继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之后建立的第四所具有从本科至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学院。



02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介绍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项跨学科研究,涉及将工程学原理和设计概念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上达到医疗保健目的,例如疾病诊断、监测和治疗。生物医学工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在生物学、医学和工程领域具有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学生,并通过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信息学、纳米技术、仪器制造和材料工程方面的知识培训他们进行研究工作。通过该课程精心设计的学习计划,学生将获得良好的教育,并可在生物医学和工程学领域处于领导地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生物医学工程课程致力于组建一支世界一流的师资队伍,在重要生物医学领域进行前沿研究。


凭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材料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机器人技术方面的现有优势,该课程专注在生物材料和纳米技术、生物医学成像和信号处理、生物传感器和生物仪器、生物医学机器人技术以及生物医学信息学的发展。


在跨学科的学术环境中,学生可与有多学科专业背景的教授及临床医生互动和学习,以获得对人类医疗保健和疾病治疗的前瞻性见解,并转化他们的创新思想或前沿研究促进产业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最终让疾病患者受益。该课程为跨学科学习、创造性思维、实用的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新兴生物技术及其未来发展的敏锐感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3

师资力量


本期推文为您介绍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部分授课老师:叶德全教授、朱宝亭教授、黄子为教授、谭兆祥教授、李宗夷教授、BAEG, Gyeong Hun教授、刘国珍教授、杜洋教授、STJEPANOVIC, Goran教授、胡红丽教授、黎永富教授、王攀教授、雷湧教授、赵永娟教授、白芸博士、陈吉航博士、杨洲博士以及阳洋博士。





叶德全


校长讲座教授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



教育背景

华盛顿大学博士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士


叶德全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并于1988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自1989年起先后在Scripps研究所及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其科研项目获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连续资助25年。主要研究方向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及在固有免疫细胞中的作用,炎症机制和病理模型及相关药物靶标的发现。先后与强生、诺华、GSK等公司开展研发合作,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批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1项,共同发明人专利2项。发表SCI学术论文198篇,被引1万多次。于2010年回国担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药学院院长;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任澳门大学讲座教授。学术兼职包括《FASEB Journal》副主编,《Pharmacological Reviews》副主编,《Physiological Reviews》副主编, 《Molecular Pharmacology》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编委。


叶教授的研究领域是药理学和免疫学。






朱宝亭


校长讲座教授

协理副校长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院长(科研)


美国德州大学博士

复旦大学医学院学士/硕士


朱宝亭教授1998年受聘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任助理教授,后担任副教授(2002年)、教授(2004年)、冠名杰出教授(2005年)及系主任(2006年)。2007年朱教授加盟堪萨斯大学医学院任肿瘤研究终身冠名杰出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校长讲座教授及副院长(科研)。


朱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分子药理学和药物作用的机理、预防和治疗癌症的药物、退化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与帕金森氏病)、分子化学机理、记忆和认知的分子机理。






黄子为


校长讲座教授



教育背景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学士


黄子为教授在1993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95至2000年,曾担任美国费城杰佛逊大学医学院Kimmel癌症中心助理教授;2000至2004年,曾担任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生物化学和化学系的终身副教授;2004至2009年间担任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柏南医学研究院教授;2009至2013年间担任美国上州纽约州立大学药理系终身教授, 并兼任系主任、癌症研究院院长、纽约新药发现与发展中心主任及主管大学研究与国际合作的协理副校长。


黄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制药科学、药理、转化研究、精准医学。






谭兆祥


教授

临床前分部主任



教育背景

多伦多大学博士

多伦多大学硕士

多伦多大学学士


谭兆祥教授于1981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医学院创始成员,2012年退休。在香港中文大学的31年时间里,他曾出任生理学系主任、生物医学学院副院长(医学教育)以及医学院副院长(学生事务)。退休之后,他仍然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多门医学课程,包括在那打素护理学院从事生理学课程的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工作。谭教授于2019年11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现任临床前分部主任,主要负责基础医学的课程设计、教学工作与师资建设等。


谭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天花粉蛋白的机理研究和高海拔的基因适应性。






李宗夷


副教授



教育背景

台湾交通大学博士 

台湾中央大学学士


李宗夷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及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副教授。2009年至2018年期间,他曾担任台湾元智大学信息工程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并于2016年至2018年期间在台湾长庚医院医学检验科担任顾问教授。


李教授的研究领域是生物信息、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网络生物学、多组学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精准医学、数据库设计与软件开发。






BAEG, Gyeong Hun


副教授


教育背景

日本大阪大学博士

日本北海道大学硕士

韩国釜庆大学学士


BAEG, Gyeong Hun教授曾在日本大阪大学医学研究院进行癌症研究并获得生物医学博士学位。为加强癌症生物学知识研究,加入哈佛医学院Norbert Perrimon教授的实验室,任Howard Hughes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并利用果蝇作为体内模型系统,对与肿瘤发生和发展有关的Wnt和Jak-Stat等分子进行了表征研究。2006年,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了纽约医学院的儿科,重点研究了Jak-Stat信号在儿科癌症,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2012年,移居新加坡,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解剖学系担任助理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


BAEG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利用果蝇作为体内模型生物的干细胞和癌症生物学、纳米毒理学研究。






刘国珍


副教授



教育背景

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

湖北师范大学学士


刘国珍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刘教授曾担任新南威尔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并获得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授予的未来学者的荣誉称号。刘教授凭借新一代癌症免疫疗法, 获得2020年度乔治娜斯威特定量生物医学女科学家奖。刘教授在工业界也累积了丰富的生物医疗器械研发和管理经验。她曾担任美国医疗器械公司AgaMatrix Inc. 研发部经理(中国),主要负责血糖试纸条的配方和生产。刘教授也是澳大利亚初创公司Bio-Sens Tech的联合创始人。


近年来她在众多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撰写专著2章,申请并授权世界发明专利9项。近五年,她的专利技术先后获得了500多万澳元的来自澳大利亚政府和工业界(包括世界制药巨头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研究基金。在任职华中师范大学期间(2009-2015),刘教授先后获得了中国国家自然基金委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的资助。目前,刘教授担任《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杂志Biosensors and Biomolecular Electronics部的总编辑,《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杂志特刊编辑。刘教授目前担任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传感器理事会(IEEE Sensor Council)NSW 分会副主席。


刘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传感器、微流控纸基生物芯片、柔性可穿戴设备、3D打印、体外诊断、智能纳米颗粒及医疗器械。







杜洋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士 


杜洋教授现为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责任研究员,领导研究组继续从事GPCR的研究和新药开发工作。


他于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理学系,师从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obilka)教授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16年成为斯坦福医学中心固定职位的研究科学家。他曾获授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全额博士后奖学金和斯坦福心血管研究所资助等,并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医学院药学系助理教授职位(已婉拒)。


杜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生物学、信号转导、结构药理学、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STJEPANOVIC, Goran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海德堡大学博士 

萨格勒布大学硕士 


STJEPANOVIC, Goran教授于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的Irmgard Sinning实验室完成了他在结构生物学和膜生物化学的博士学习。毕业后,他加入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mes Hurley实验室,他的博士后工作重点是了解自噬特异性PI3-激酶和ULK1蛋白复合物的结构和调节机制。2018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于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担任助理教授。


Goran教授的研究领域是膜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结构生物学。






胡红丽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北京大学博士 

南开大学学士 


胡红丽教授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独立课题组负责人,领导G蛋白偶联受体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胡教授主要从事基于冷冻电子显微镜的膜蛋白结构研究,与 2012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rian K. Kobilka教授和Robert J. Lefkowitz教授开展多项合作研究,在A、B、C类几种重要的GPCRs的结构研究均有重大突破,其中七篇科研成果发表在《Nature》《Cell》杂志上,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引用688次。


胡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基于冷冻电子显微镜的结构生物学、膜蛋白结构与功能、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及功能、药物筛选。






黎永富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香港大学博士

香港城市大学硕士

香港大学学士


黎永富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黎教授曾在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和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在深圳大学药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及在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兼任助理教授。2018年,黎教授被认定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他先后于2014年和2018年荣获英国皇家生物学会认定为特许生物学家和英国皇家化学会认定为特许化学家。


黎永富教授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与传统材料化学的融合,研发能用于生物医学及药剂应用上的高分子材料。迄今,他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stry of Material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SCI期刊发表了近50篇论文,其研究成果还获得了韩国和美国的专利。


黎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药物传输、材料工程、纳米生物技术。






王攀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美国堪萨斯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学士


王攀教授2005年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而后赴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攻读药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2019年8月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聘为助理教授。


王攀教授的主要研究兴趣是致力于揭示类固醇激素(及其类似物)及多种环境化合物在体内外多器官药理学及毒理学的作用及它们的分子作用机制。王教授在计算分子模型(用以精确研究小分子与靶点蛋白的相互作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的药理学、毒理学、药物代谢、肝脏疾病及肿瘤生物学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王教授已经在国际顶尖药理/毒理学杂志上发表40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


王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计算分子模型、类固醇激素药理学及生理学、乳腺癌机理及治疗药物开发、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毒理学。






雷湧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武汉大学学士


雷湧教授在博士期间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ZFNs,TALENs,CRISPR)从事转基因动物模型构建和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研究。作为最早实现动物体内特异基因敲除的研究人员之一,其成果及相关论文成功入选Science 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2014年赴美国贝勒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著名血液病专家Margaret A. Goodell教授,专注于特异性DNA甲基化编辑和异常的DNA甲基化在白血病早期发病中作用。成功开发出DNA甲基化编辑技术,并实现全球首例小鼠受精卵甲基化编辑。


2020年6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担任助理教授,从事研究衰老过程中表观基因组保真机制的退化对DNA甲基化谱的影响,以及利用DNA甲基化编辑探究表观修饰在跨代遗传中的丢失和重建。在国际高水平期刊《Nature Genetics》《Genome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Nucleic Acids Research》《PNAS》等发表论文多篇。


雷教授的研究领域是表观基因组编辑和表观遗传学。






赵永娟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博士
南京大学学士/硕士


赵教授于2001、2004和2007年分别从南京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香港大学生理系完成博士后训练后,于2014年加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担任副研究员,于2020年10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及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担任助理教授。


赵博士一直从事源于NAD的钙信使cADPR等的生物合成和功能,开发相关工具,靶向NAD代谢/信号针对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进行精准医疗探索。作为第一/二发明人申请6项中国专利,已获批一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深圳市或广东省项目4项;发表SCI学术论文29篇;国际会议邀请报告5次;为多个学术期刊担任同行评议。


赵教授的研究领域是肿瘤免疫和神经退变中的NAD信号机制。






白芸


高级讲师



教育背景

南加州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硕士

北京大学学士


白芸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担任高级讲师。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白博士曾在美国费城骨科医学院药物科学系任副教授。


目前白博士有24篇科研文章发表,其中包括一些影响较大的科学期刊,例如《PNAS》《药物研究》等。她拥有一项美国专利,研究领域包括蛋白质、多肽药物的口服和透皮递送,重组融合蛋白的开发,使用传统药理学方法和基因组学工具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机理研究。


白博士的研究领域是蛋白药制剂、组合蛋白药物、大分子药物口服与透皮吸收、使用转录组、小RNA组、蛋白质组的系统毒理学。






陈吉航


讲师



教育背景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士


陈吉航博士的研究兴趣为中药与天然药物的药理活性、作用机理和药效物质基础,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温补类中药对增强线粒体功能以及改善代谢综合症的作用机理研究。陈博士于2014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香港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部从事三年博士后研究,同时兼任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职位。期间陈博士主持参与多项与企业合作的天然药物产品研发课题,具有丰富的中药和功能食品研究经验。陈博士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陈博士的研究领域是中药、天然药物药理与药效物质研究。






杨洲


讲师



教育背景

香港科技大学博士

香港科技大学学士


杨洲博士于2020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担任讲师。杨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从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在细胞生长调控,细胞极性建立以及神经突触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重点关注与肿瘤相关的Hippo信号通路中包含有FERM结构域和串联式WW结构域的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杨博士的研究领域是在细胞生长调控、细胞极性建立以及神经突触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的功能和结构。






阳洋


讲师



教育背景

浙江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博士
沈阳农业大学学士


阳洋博士2012年本科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并于2017年获浙江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随后在赫尔辛基医学院细胞代谢研究中心从事三年博士后工作。期间参与多项欧洲资助和国家基金面上科研项目。2021年1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担任讲师。研究兴趣包括线粒体蛋白稳态对代谢和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影响、神经干细胞分化模型、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和中药成分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阳博士的研究领域包括线粒体蛋白稳态、神经干细胞分化和神经系统疾病模型。





联系方式


咨询邮箱:

ug_lhs@cuhk.edu.cn(推荐)

联系电话:

(86)0755-23519000

学院网站:

https://lhs.cuhk.edu.cn/



— END —


内容由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提供

排版:王维涓(2019级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祥波书院)


CUHK-Shenzhen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cuhksz2014

新浪微博|//weibo.com/cuhkshenzhe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