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 理工学院李东教授专访:让科研成为学者的文化信仰
理工学院李东教授专访
让科研成为学者的文化信仰
教育背景
美国纽约大学博士、硕士
台湾成功大学学士
研究领域
网络理论,互联网与应用
个人简介
李东教授于1971年获得台湾成功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76和1977年获得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现纽约大学坦顿工程学院,NYU Tandon School of Engineering)硕士及博士学位。目前,他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教授。2013至2017年, 他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致远讲座教授。1991至2013年, 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学系讲座教授。1991至1993年,他曾任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 (现纽约大学Tandon工学院)电子工程学系教授。1989至1991年, 他曾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兼仼副教授。1977至1983年期间, 他在AT&T贝尔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1983至1993年, 在贝尔通信实验室(现Telcordia Technologies)工作。
李东教授是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 以及中国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士(HKIE Fellow)。他曾获得许多奖章, 包括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通信学会的1989年Leonard G. Abraham奖, 以及1999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曾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的编辑, 并且担任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编辑。
启发 – 论中国科技发展的自信与忧虑
李东教授于台湾服兵役一年后赴美攻读硕博学位,在1977年顺利毕业后进入贝尔实验室做研究。他是从那时开始真正理解何为科学研究工作。他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为通讯网络,因此对于通讯系统最近40年的发展十分感慨。当年,如果需要打一个从美国至台湾的越洋电话,3分钟需要20美金。对比同时期物价,快餐店的一份套餐仅需1.5美金,而李教授每月的奖学金只有350美金。相比之下,通讯成本显得如此高昂,所以在70年代末,写信依然是人们主要的通讯工具。
1994年,李东教授回到中国大陆,去清华大学讲课。他明显感受到,千禧年后,祖国的科技发展速度飞快。如今的通讯成本极低,比如通过网络便可以实时、低成本地进行通讯。这样的成就归功于两个因素:一是光纤;另一个因素则是芯片集成电路,所有的讯号处理、电脑运行都离不开芯片,可以说电信的发展对中国科技腾飞具有里程碑意义。
摄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
在采访中,李教授提到了他对中国现阶段科技飞快发展的期望和忧虑。
他认为如今21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以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基础理论已很难出现出颠覆性的突破,而未来百年内最大的改变则是程式化。未来人类所有的重要活动都将与程式化密不可分,比如说医疗与教育系统。与网络发展对通讯成本降低的影响相似,程式化的普及也将可能让未来居民以极低的价格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李教授认为中国在程式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具有吃苦耐劳这一优良品德。发展程式化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写代码,这是一项非常需要耐心的工作。李教授为此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绣花,一项中国民间传统手艺。“写代码正如绣花一般,需要一行一行的完成并且需要绣出结构图案,非常需要沉住气耐心的一针一线完成。中国地大物博,每年培养出来非常多的优秀科技人才,他们分散到各行各业当中,将该行业的全过程转变为代码,然后通过芯片来运行。而这个过程将是未来五十年至百年的人类进步方向,在写代码这一方面,中国的的能力是极强的。李教授又举了一个例子,就像石油资源,作为对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经常是各国瞄准并抢夺的目标,但却从未听见有人需要抢夺加工石油的机器。同理,如今进入了“信息时代”,代码则变成了“信息石油”。没有代码,芯片无法正常运行工作。未来的教育、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需要依靠代码实现程式化,这一次的“信息油源”正掌握在中国科研人员手里。
同时,李教授也提出了他的忧虑。他认为中国与西方不同的地方在于思想观念,中国人更注重实干精神,因此长久以来中国人的发明以实用为主,而后来需要运用到科学基础原理的发明却少之又少。在英国学者李约瑟记载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到,中国几乎发明了一切日常需要用到的物品,说明中国人具备科学头脑,但是一些需要运用科学原理的发明则被西方掌控了主导权,比如说电磁波、量子力学等。这从另一个角度可以看出中国对于科学的理解在于帮助人类实际地解决某个已经存在的问题,但当谈及到科技的基础理论时,却明显力不从心。李教授认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根源上认识到为什么会存在这个问题,并为各位同学提供未来从事科研的建议。
信仰 – 让科研成为学者的文化信仰
李东教授认为造成东西方科技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思想不同,而思想文化的差异能够造成人类活动的出发点不一致。
东方人从小学会力争上游的原动力是希望能够为家庭和祖上争光。而排名、分数则是能够直观体现出荣耀的方式之一,因此这也为许多“中国式现象”做出了解释。李教授拿自己举了一个例子,在他中学时期对数学和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希望大学可以报读这两个专业之一。但是经过家庭成员的商量后决定选择一个更加“实用”的电机专业,类似这种选择的改变在千万个中国家庭中都发生过。
而西方人对于科学的态度则是希望能够探寻自然的奥秘以及世界的真理,因此在对待科学时,西方人往往出于好奇心研究未知的自然现象,他们的研究结果也许在当下无法实际的丰富其物质生活,但是也许在百年后则会改变世界的基本科学理论。
李教授表示,要贯彻落实科教兴国除了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于其他国家,还需要在思想哲学上持续不断地超越前人。硬拳头无法成就一个强国,唯有辅之以强大的思想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科学的态度可以参考西方的做法,将其变为学者的文化信仰,追求纯粹的自然真理,而不是把科学当成一种实用技术和谋利工具。李东教授提到科学与艺术是一样的,追求“真善美”,当中国科学家研究科学原理单纯为了探索世界的真理、为社会做善事并追求科学格调之美。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和高度,中国科学才能提升至世界的高度。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高锟先生(左二)与李东教授(左四)进行学术交流
忠告 – 悟道,求真,观世界
李教授反复提到人们会迎来数字化时代,所以对正在学习或未来准备选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点,在大学阶段,务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程式。这个技能是作为本专业学生的“求生技能”,无法纯熟的利用计算机程式将成为未来就业或继续深造的重大劣势。其次在掌握程式之余,对其他专业知识需要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说化学、材料科学或者通信方面等。作为信息工程的学生必须清楚了解自己的程式会用在哪一个行业或方向,而不能仅仅会写程式,从而降低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第二点,尽可能的了解中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做到自己最大可能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了解西方文化中值得借鉴的部分。学生可以多了解西方思想文化史和对于科技的理解。如果能结合这两种文化的长处并运用于科学领域,将会为中国科技史带来不少突破。
第三点,戒骄戒躁,踏实学习。在科研路上会遇到许多诱惑和陷阱,在光鲜亮丽之下有着无数为科研艰苦奋斗的日与夜,这是学生们容易忽视和遗忘的,不要为此而忘记初心。要把科研永远当成自己的信仰,“追求真善美”是科学研究唯一的目标,当你心中追求的是真理,你脚下的路便能指引你走向美好的未来。
点击以下链接,进入理工时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发展回顾 | 六年沉淀,生生不息
共襄盛会 携手共进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成功举办2021梧桐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