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神仙湖名家讲堂回顾 | 周国平谈轴心时代和人类伟大精神传统



周国平

轴心时代和人类伟大精神传统

编者按<<<<



11月19日,著名作家、哲学研究者周国平先生做客港中大(深圳)“神仙湖名家讲堂”第三期活动,为师生们带来“轴心时代和人类伟大精神传统”主题分享。讲堂开始前半小时,活动现场已座无虚席


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未能在现场聆听周国平先生分享的师生以观看录播的方式参与本次活动。周国平先生与大家约定,未来将携关于西方哲学史书的新作再次来校开讲哲学课,本次讲座,充作序章




NO·01

     “他就是,周国平。”


讲座开始前,神仙湖名家讲堂首期嘉宾、著名纪录片人、驻校艺术家邓康延先生这样介绍他:“有一位文学家,他表面平静,内心却如燃烧的火焰。他是一位孤独的写作者,但今天的热闹足以说明,他的思想并不孤独。他用最为感性的文字,解读哲学大家的思想,于是,他也成为了大家。”他就是,周国平。






著名纪录片人、驻校艺术家邓康延先生

介绍周国平先生





港中大(深圳)协理副校长、学勤书院院长顾阳女士为周国平先生赠予“神仙湖名家讲堂”纪念牌



NO·02

           谈谈轴心时代


讲座之初,周国平先生介绍了两位哲学家:黑格尔与雅斯贝尔斯,由此引出今天演讲的主题之一——轴心时代。周先生娓娓道来,黑格尔认为西方就是世界轴心,耶稣是世界轴心,而雅斯贝尔斯则认为世界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尤以公元前五世纪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具有四个轴心的轴心时代。苏格拉底、孔子、释迦摩尼、耶稣,分别开创了四种不同的精神传统,这四种精神传统至今为止依然鲜活,世界绝大部分人口依然受这四种精神传统的影响。在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四个轴心之外,周先生认为庄子的思想,也足以作为另一个核心。


周国平先生随后讲述了人的精神世界架构的原理,人在生活中受环境、书籍、家庭、人与事等的影响形成自己的三观,这在大部分情况下是自发形成的。而周先生本次讲座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大家在对精神传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建构精神世界由不自觉变为主动自觉。






著名作家、哲学研究者周国平做客神仙湖名家讲堂






为此,周国平先生引导现场师生们思考一个恒久的问题,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周先生认为人生的具体阶段可能是有目的的,每一件具体的事可以追求其意义,但是整个人生的意义是难解的,有的哲学家认为人到底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是伪命题,每个人被父母带到这个世界是既成事实,我们不是带着某种目的出生的。从个人来说,从生到死,死的那一刻似乎没有意义。正如德国谚语所说,只活一次的人生没有意义。


周先生并不认为追寻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是没有价值的。他指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不能忍受自己没有意义地活着。无论个人或是人类群体,只要存在,就会去寻求生存的意义。正是在寻求意义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哲学、宗教和艺术。而有了这一切,人就开始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哲学艺术宗教是人类反抗无意义的产物,正是这种精神世界的存在使得人类有了意义,这种精神传统赋予了人生意义。他借用尼采的话说道:“大自然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为了解除这种大苦恼,于是产生了哲学家、艺术家和圣人。”


周国平认为,这些精神传统都致力于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人生的意义问题。由此细化出两大问题,怎样安顿生和怎样面对死,其根本目的都在于追求有意义的生和有尊严的死。而轴心所代表的人类文明精神传统正是三种能力的集合,理性(智力,思考的能力),情感(感受的能力),意志(道德能力)。




NO·03

  谈谈五种人类文明精神传统


周先生首先点明了几种轴心的共同特点,其一是根本性,都旨在反抗无意义,赋予人生某种意义;其二是源头性,分别成为了几种不同文明的开源;其三是持久性,都绵延两千多年而鲜活依旧。他指出,这四种核心的开创者们都没有世俗权力,他们都不是统治者,大多是平民,或是抛弃了王子的地位成为了托钵僧,然而正如《大哲学家》中所说,他们都是思想范式的创造者、精神传统的创造者,他们用精神力量影响人类。


周国平先生随后选用几句话或几个关键词分别概括这五种精神传统。他笑称,今天的讲座就是用有限的时间为将来的哲学课做个序言。







苏格拉底——理性的人生观

1.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2.未经思考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

3.哲学就是预习死亡

苏格拉底认为纯粹的无知是可救的,因为这类人会谦逊地学习。然而无知而自以为之是不可救的,是愚蠢,哲学与他们无缘。知道无知而求知,是爱智慧的开始。面对死亡,《理想国》中描述苏格拉底认为死亡就是灵魂离开肉体,而哲学就是在活着的时候经常处于灵魂摆脱欲望、世俗、肉体干扰的纯粹状态。至于人死了以后去哪里,苏格拉底认为有两种可能,像无梦的睡眠或是灵魂不死去往一个更好的世界。


孔子——道德的人生观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求仁而得仁,何怨乎

3.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一贯的态度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其实强调了一种同情心,亦或是同理心,他要求将心比心的善良。至于善良是否应该得到报偿,他并不强调善恶有报,而是认为做好人本身就是人生目的,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做人做得好就是人生意义得到了最好的实现,对结果不应有怨恨了。孔子认为关注别人的眼光是虚伪的,正所谓,“巧言令色,鲜矣仁”,装道德的高调反而是没有道德的。


庄子——情感的,审美的人生观

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倒置之民

2.我与万物为一

3.无古今而入于不生不死之境

周先生极力推荐《逍遥游》和《齐物论》,他认为这两部分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思想,也即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跳出小我,与宇宙的大我合一;抑或说融入大我,超脱生死,无古今而入于不生不死之境。


基督教——信仰的人生观

1.不可试探你的上帝

2.不见而信是信仰

3.光明来到人世间,但是有的人不爱光明,宁愿生活在黑暗中,这本身就是对他的惩罚了

基督教定义了什么是真信仰这个问题。检测上帝的神通的人是没有信仰的,不是见到奇迹才信仰上帝。假信仰者的特点就是喜欢道德审判,狂妄地觉得自己是完人从而审判他人。而面对道德和命运的不公平,基督教认为选择作恶而不做好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惩罚,因为作恶者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佛教——解脱的人生观

本体论:对宇宙世界的解释

1.无常 2.缘起 3.性空

释迦摩尼正是见生老病死而痛苦,愿人生没有老病死而成为僧侣。佛教解释宇宙的三个关键词是无常,缘起与性空。对于无常,无常造成痛苦的真正的原因是人们无法接受无常,然而无常才是世间唯一的常。对于缘起,佛教认为“因缘和合而起,因缘离散而灭,万物皆如此”。“因”是事情产生的原因,“缘”是偶然条件。例如爱情的产生是有原因的,然而如果没有相遇的缘,爱情也无从起始。对于性空,佛教认为万物都是缘起,其内在没有不变的本质,是空的,人也一样,是无我的。

个人层面:1.无明 2.佛性 3.解脱

佛教从三个层面解释个人的人生意义,无明、佛性与解脱。无明意指人通常不懂无常而求不变,具体表现为贪(过度的欲望)、嗔(负面的情绪)、痴(被错误观念支配)。然而人内在的生命有觉悟的本性,也即佛性,佛即觉悟,性即本性,人有能力开启觉悟的本性以破除无明,人可以采用“戒定慧”应对“贪嗔痴”。






最后,周国平先生提供了一种构建精神世界的途径。沙中淘金汲取各种精神传统中的共同的部分,在了解的过程中也可以出于认同而偏向某个传统,从而将构建人生观的过程由盲目模糊认知过程变成主动建构内心世界的过程,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从而做内心世界的主人。



NO·04

            观众问答环节


Q1:

人类文明精神传统能在资本主义时代适用吗,当今时代展现出以利益为中心的特征,虽然依然将道德和理性作为美德,然而这是由于道德可以夸耀,理性可以帮助投资,这种现象说明人类向的动物性的方向退化了吗,我们有资格评判吗?






周国平:

人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主动权,人不需要跟随社会大潮流,选择可能让人受到质疑和损失,但是如果人想明白了那么损失是值得的,任何时代都有人们扎堆追求的东西,但是个人没有必要跟随时代的潮流去走。我在文革时期毕业后被分配到偏僻的小县城,当时写的东西完全没有发表的渠道,但我仍然坚持,虽然在当时的环境中非常孤独,但是我始终认为,人对于自己的精神生活是有主动权的。至于评判,我们可以发表观点,但这也并不算评判,走自己的路就是了。


Q2:

19世纪末西方哲学,用西方哲学来解释中国传统哲学,例如产生了新儒家,中国哲学要怎样发展出自己的体系呢?






周国平:

19世纪末20世纪初,引入西方哲学的主要是严复和王国维,严复引入英国哲学,王国维则引入德国哲学。中国哲学缺乏两个要素,一是法治,英国自由主义哲学指出在尊重个人自由的基础上建立社会秩序来保护个人自由,也即法治。然而这部思想并没有在中国生根发芽,相反,严复对于进化论的引进,也即《天演论》中用进化论解释社会的思想反而被广为接受,虽然赫胥黎本人是反对用进化论解释社会的。而王国维引入了形而上学,试图探究人生意义,但是却无人问津,于是他转而研究文学和国学,成了中国新史学之鼻祖。


Q3:

您的书中曾描述了上世纪人人手拿尼采的这种浪漫主义,然而现在很难想象这种场景,您认为是什么导致这种氛围的变化呢?







周国平:

时代在变化,但是人的精神有永恒的需求,高级的精神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人就会难受。可能必须有过从伟大的书籍中获得启示的经历,人才会觉醒这种需要。然而我们始终要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个人,要自己规划自己的人生,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Q4:

阅读您翻译的尼采的著作,我产生了以下问题,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要取消国家对于哲学的庇护,将哲学驱逐,还是通过教育为哲学牵线搭桥?






周国平:

这个问题的背景是德国。德国是哲学大国,有很多哲学家、教授以哲学为生,尼采教授古典语言学,通过尼采的观察,哲学教授不懂哲学,不过是有些哲学知识而已。而哲学应该是自我觉醒,是去追求人生意义,但是学院教学中只是传授知识。哲学在德国已经学院化了,德国将黑格尔哲学放在必修课地位作为官方哲学,这种行为在尼采看来是败坏哲学,不如国家不管哲学,让真正爱哲学的人去研究哲学,因为这些人哪怕穷苦也无所谓,但是由教授传授官方哲学知识,是无用的。而在中国,我们缺少哲学教学,需要建立哲学教学体系。例如法国在初中开始设置哲学公共课,甚至有哲学统考决定学生是否有入读大学的资格,这种由拿破仑建立的制度旨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已经维持了两百余年。



·讲堂精彩瞬间·



传讯及公共关系处出品

撰文 | 韩慧瑜 2019级 经管学院 祥波书院

排版 | 吴一鸣 2020级 人文社科学院 思廷书院




回顾往期


第一期

纪录片人邓康延


钱穆,温情与敬意——渐行未远的背影


第二期

纪录片导演徐蓓


中兴业 须人杰——谈谈西南联大

暨《九零后》放映会




CUHK-Shenzhen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