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缅怀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的石室师生

学校发展中心 成都石室中学 2024-01-04


1935年12月9日

面对日本侵略者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

华北五省的蚕食鲸吞

北京数千名爱国大、中学生

走上街头向政府请愿

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反对华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员会”



在请愿无果之后

转为游行示威

请愿学生手持标语高举旗帜

大声疾呼抗日救国口号

反对华北自治

反抗日本帝国主义

要求保全中国领土完整


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从而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


面对日本的侵略

无数的热血青年走出校园参加游行

他们积极地抗日救亡保家卫国


1935年的此刻

石室师生

亦是这千万爱国青年中的一份子

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

生动地诠释了

何为爱国之情

如何践行报国之志

值得我们后来之人

深切缅怀、祭奠和学习



学生:凌则之

凌则之(1913—1940),宜宾屏山县人。1930年,考入成都联合县立中学校(今成都石室中学)高中理科第四班。1934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在轰轰烈烈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凌则之是清华大学的积极参加者和领导者之一。


1935年12月25日

他组成清华自行车队

由清华园出发

沿平津、津浦铁路南下

于1936年1月13日抵达南京

一路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36年5月

凌则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12月

他弃笔从戎,奔赴战场

1940年,百团大战

凌则之为掩护八路军总部转移

率二十五团部分战士

坚守温庄阵地

壮烈牺牲,时年29岁


注:一二九战士凌则之殉国报道


后人有诗缅怀凌则之

全面概况了他从求学

到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再到百团大战牺牲

短暂而英勇的一生


其诗曰:

金沙江水绕书楼,

人杰地灵凌子优。

石室联中入清华,

学潮先导为民仇。

百团大战勇歼敌,

日寇丢尸遍野愁。

双岭歼倭刀见血,

温庄大陌写春秋。



教师:刘骏达

刘骏达(1910—1949),四川遂宁人。1935年考入北平辅仁大学,积极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陕南学委负责人

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44年秋起

任四川省立成都石室中学历史教员

根据中共成都地下党组织的指示

在师生中积极开展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

刘骏达作为成都教师联谊会石室中学代表

参与组织和领导成都市学界

两次“反饥饿,争温饱”的斗争

1949年4月20日凌晨

于石室教员宿舍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同年12月7日夜

牺牲于成都外西十二桥

墓今存十二桥烈士陵园内


注:1948年刘骏达为石室学生初中八十二班(1945年2月-1948年2月)、高三十三班(1948年2月-1951年1月)毕业生钟尚武题词:“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并加盖自刻印章十二个。



校长:董育才

董育才(1911—1988),山西忻县人,1934年7月考入北平国立艺专。1935年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8年赴延安抗大学习

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后服从党组织安排

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49年南下入四川

先后担任军事接管美术专科学校

体育专科学校、会计专科学校三校的军代表

1950年3月至1951年7月

出任川西石室中学建国后第一任校长

全面负责学校工作

随后出任华西医科大学军代表

后调至四川省教育厅

1982年离休



86年后的今天 

让我们深切缅怀

石室师生凌则之、刘骏达、董育才

以及在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

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

和在之后为新中国建立

做出贡献和牺牲的石室先辈

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行动

深深地感染着石室后辈


石室中学的血脉始终与民族命运

紧密相连

石室人始终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不懈拼搏

他们用青春与热血

谱写家国未来



往期推荐

45所学校,592名行政干部参与!石室中学行政会究竟有何魅力?

重磅来袭!石室校园文创又双叒叕上新啦~

成都石室中学2162岁啦!

文字 | 李永琴

编辑 | 卢   露

审核 | 学校发展中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