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躺平or过劳?必须二选其一?

郭菲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07-11
世界首份《过劳影响报告》发布:过劳真的会致死,躺平真的会退化。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能二选其一。
图虫创意 


作者 | 郭菲 烟台大学讲师


5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发表了世界范围内首份关于过劳对健康影响的报告。结果显示,全球每年约有75万人死于过劳,而且这一趋势正在变得严重。

 

与此相对,近期“躺平”一词成为新的网络热点,甚至大有席卷全国,开启新时代启蒙运动的架势。信奉躺平的年轻人们以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甚至不婚不育为主要论调,还炮制出不少让人捧腹的段子,比如“我今年17,望父成龙”,“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等等。

 

其实,劳动者们没有必要如此极端,对于一个健康发展的国家而言,过劳和躺平都不应该是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宿命


 

必须承认:过劳确实可能导致死亡

 

我们常常放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累死了”,虽说它几乎百分之百是夸张成分,但劳累确实是造成死亡的诱因之一。短期剧烈运动过程中,身体突发异常造成猝死的悲剧并不少见。这时劳累与死亡的因果关系不言自明,解剖学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心脏、大脑病理数据。

 

但从医学角度明确地证实长期的劳累、休息不足也可以是严重身心健康障害的诱因,却是最近几十年的才有的进展。背后的道理十分简单,想要证明这两件相继发生的事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乃至因果关系,需要进行大规模地调查分析,否则结论的科学性就将受到质疑。

 

终于,上世纪7、80年代,过劳死大国日本的医学界和政府部门联合实施的多项高级别研究都证实了长期、过度的劳累确实会明显提高人罹患精神疾病以及心、脑等重要器官发生突发性致命异常的几率。此后,由日本创造的过劳死这个说法逐渐进入我国,甚至英文中也直接沿用了日语的罗马音拼写(karoshi)。

 

日本劳动厚生省将过劳定义为以下三种形态:第一,因为工作劳累导致的心脑血管性猝死。第二,因为工作劳累以及压力导致的自杀死亡。第三,因为工作原因导致的严重心脑血管问题以及精神障碍。可见,过劳死的定义主要针对心脑血管,而其他器官在劳动者工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则归于职业病范畴。


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心理压力过重都可能导致过劳。|图虫创意

 


哪些行业有更大的过劳死概率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有4.88亿人每周至少需要工作55小时或更长。而且这一比例正在快速增加,从2000年到2016年,每周至少工作55小时的人口比例增加了9%。仅在2016年一年,工作时间过长(每周55小时以上)就导致了约75万人因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而死亡。

 

一般来说,工作(加班)时长与过劳死发生概率呈现正相关,这也很好理解,毕竟不加班就不能叫过劳了。具体来看,发生过劳死的概率与每个行业的工作形态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结果,发生过劳死概率较高的职业普遍具有长期保持坐姿、需要伏案工作的特点。此类工作大部分是需要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所谓“白领”岗位,例如法律咨询、IT工程师、医生、教师以及公务员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体力劳动者就一定能够远离过劳死的风险,在日本多年的调查统计中发现,机动车驾驶员是过劳死事件的多发群体。和白领们相比,驾驶员更需要长期保持高度集中的精力和无法随时调整的坐姿。虽然属于体力劳动者,但各国机动车驾驶员劳动中猝死的报道仍然屡见不鲜。所以相比工作性质,工作形态似乎存在与过劳死之间存在更强的关联性。


“白领”岗位过劳死概率较高,但机动车驾驶员也是过劳死多发群体。|图虫创意



东亚“怪物房”,全球过劳死推手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发生过劳死相关事件的概率与每个国家的发展阶段、文化传统、资源禀赋都有很大关系。总的来说,处于上升期的发展中国家的大部分行业、某些发达国家的部分行业,平均工作时长普遍超过标准工作时间,而发生过劳死的风险也会相对增加。


这些产业有怎样的共性呢?一言以蔽之,竞争激烈,说白了就是“内卷这种内卷既体现在企业之间,同样也体现在劳动者之间。企业为了实现规模扩张和效益增长,必然要相互争夺有限的客户,把一个月完成的工作量压缩到一两周。劳动者个人为了能在职位竞争同样激烈的职场立足,不得已牺牲一定的个人时间甚至正当权益。不得不说,这样的情形在IT、通信、电子、新能源等新兴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而这些行业的共同特点就是增量可观,对于企业和资本而言大大地有利可图。


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行业环境下,巨头之间相互倾轧,中小企业则更是挣扎在生死线边缘,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无所不用其极。只有坐拥雄厚实力并且占据市场先机的个别巨无霸才有资格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人作为劳动者,创造劳动价值的公式就是劳动时间乘以劳动效率。行业翘楚们自然能够笼络到高效能的人才,但这背后仍然不过是垄断地位带来的超额利润罢了。


换句话说,在成长到一定高度后,轻松愉快的职场氛围正是企业发展壮大的结果而绝非其原因。一旦同样实力强劲的挑战者发起有力冲击,市场份额出现滑坡,甚至企业经营出现状况,仍然维持以前的劳动强度自然就没那么容易了。


在疯狂内卷下,企业和劳动者都在苦苦挣扎。|图虫创意


而在石油化工一类传统行业,企业生存主要依靠存量而非增量市场,既有的竞争格局早已形成并且稳定,而极高的投资门槛和漫长的投资周期也限制了新入局者的参与。


这样的业态在以中国、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新经济体集群崛起之前,本来是这个世界的运行常态,而这背后则是以欧美各国为主导的全球化产业分工秩序。位于顶端的欧美跨国资本把持着各个行业,这也正是欧美发达国家在长期内维持高水准生活方式和低强度劳动方式的根源。


但东亚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无数原来的秩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点。第一,新兴巨头开始进入欧美各国把持的固有领域,甚至开辟全新赛道。第二,东亚的发展客观上造就了部分低技术工业产能从东亚向东南亚和南亚的转移,成为客观上上述地区发展的驱动力。而这些地区,也正是世界上资源禀赋差,人口数量大的代表性区域。因此,近年来,东亚和东南亚过劳死事件的发生概率在全球长期居于高位。


世界秩序大幅变动,一层层映射下来,就是有些茫然无措的大众生活。|图虫创意

 


躺平or过劳?我们大可不必二者择一

 

躺平作为一种业已形成的亚文化,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竞争激烈、内卷明显、房价高企,躺平确实可以获得剑走偏锋一般的解决方案,至少口嗨本身也是发泄压力的良好方式。


作为年轻人中的一员,笔者并不认同这番高论,但也无意给躺平“大神”们上课。在这里,只想奉劝真心把躺平当作救赎之道的人们,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在过劳和躺平之间横跳,努力也绝不意味着徒劳和过劳。如果当下蒸蒸日上的中国都能让你丧失对未来的信心,那这个世界恐怕真的没有多少适合你的国度。

 

首先,我们不应将过劳死和“剥削”划上等号,毕竟从整体概率上来讲,过劳死仍然极为罕见。并且劳动者的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本质上是市场行为,一个薪酬体系如果存在,那必定会有其合理的一面(虽然这不代表公平)。在我国最卷的IT行业,事实上有着最高的平均薪酬和并不低的劳动满意度,对“996福报论”批判最激烈的反而不是身处996旋涡之中的大厂打工人。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公司或者老板当然存在,但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这样的企业也自然会成为被劳动者所淘汰的对象,双方博弈的结果必定是薪酬待遇和劳动条件的提高。


薪酬和工作量总是不可能完全等值,博弈普遍存在,只是我们正处在特殊阶段。|图虫创意

 

其次,作为既有国际产业秩序挑战者,我们既要看到眼下道路的艰巨,也要看到未来前途的光明。随着中国在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不断取得进展,中国企业必将征服之前不曾涉足的市场,也必将获得不曾拥有的回报。在我们能够依靠垄断地位和超额利润获得更好的劳动条件之前,可能仍然要有一代人为之拼搏甚至做出牺牲。


毕竟,挑战现有的国际分工秩序,对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件,它们的反应可能远远超过正常的市场竞争范畴。这在眼下我国不少优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早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最后,国家和政府要从政策层面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水平,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市场的无序竞争行为予以规范。企业要从长远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避免竭泽而渔的短视之举,一方面应该坚决兑现劳动者的超时劳动薪酬,另一方面也应该尽量实现经营利益在劳资双方间的公平分配。而作为劳动者,我们当然希望大家即便出发已远也仍能保有寻梦的初心,但强健的体魄是个人和家庭最大的财富,时刻关注身心健康,保证营养和休息,才能让自己从根源远离过劳。


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既要提供奋斗的空间和机会,也要尊重躺平的选择和自由,同时还要有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健全机制以及文化氛围。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但愿你和笔者一样相信中国的成长和未来。


持续竞争和发展的明天,将会是一个更加发达、更加自由的世界。|图虫创意


文章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ID:cspbooks)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戴靖师 高佩雯


你可能还想看
多项指标全球第一,中国控烟形势不乐观
反思,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
表白失败,一种比战争压力更痛的痛


关注我们,收获更多新知↓↓

吾辈仍需努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