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别热了眼球荒了企业品牌

赵光辉 茶周刊 2023-08-29

最近,北京高院判决:将使用范围仅限于祁门县的“祁门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宣告无效。


看起来了结了一场持续13年的地理标志争夺案,但也开启了人们更多的思考:为什么茶行业围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纠纷这么多?持续时间这么久?这热闹的背后有什么隐患吗?

地理标志往往意味着品质和财富

商标法规定,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包括商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商标法律保护。根据《商标法》和《商标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地理标志可以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申请注册。

就是说“地理标志”属于证明商标。证明什么呢?它用“地名+品名”的方式证明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特色产品的一种通行做法,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与保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有效地保护优质特色产品和促进特色行业的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它可以让被证明产地的商品增值。


据资料介绍,带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同类产品价格高出20%-90%。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价格比没有注册保护时的价格,平均增长了87.69%,将近翻了一番。种植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农民年均收入,比没有地理标志保护时增长了73%。典型的就有“章丘大葱”“胶州白菜”。


地理标志的“地理”划定并不容易

既然有这么多好处,也就不难理解发展特色农业的地区往往都会主动为自己的特色农产品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茶行业也不例外,但茶行业往往也面临着诸多难题,正是这些难题的存在,使茶行业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请一波三折。


难题之一是历史久远,行政区划发生变化,使地理划分难以简单明了。


我们以刚刚被宣告作废的“祁门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例。按现在公众的理解,祁红就是祁门红茶,而祁门就是祁门县。但在历史上,茶叶的生长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而不会听命于人为的行政区划。国润公司的证据表明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在,祁门红茶的产区都包括石台、东至、贵池等地。如果把这个证明商标仅限于祁门一个县,既违背了客观历史和现实,也损害了其他产区茶农的合法权益。显然北京高院最终采信了这个证据。

据茶周刊了解:祁门红茶的产区在历史上还曾经包括江西的浮梁县,好在浮梁或许更想打造自己“浮梁”的品牌,没有加入进来,否则局面会更加混乱。这也说明,由于历史和变革,茶叶地理标志在地理划分上并不像小葱拌豆腐那样简单。

“祁门红茶”商标案启发行业:一是法院在地理划分上会坚持实事求是,并注意做到历史与现实的均衡。二是行业在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时,不论是协会出面还是企业出面,一定要有足够的历史了解和开阔的胸襟,否则只会招致矛盾、浪费时间。


处理好地理标志与商业发展才能面向未来

难题之二是如何处理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当今商业发展的关系。


一个茶叶品牌作为农产品品牌,之所以能够具有知名度、公信力,尤其在还没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年代,除了产区、品种、工艺、规则之外,也一定与商业渠道的贡献分不开。


去年,在茶行业还发生了一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纠纷案:湖北“宜红”商标最早由地处武汉的湖北茶业集团所属的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传承。后来在湖北宜昌宜红茶业协会的诉讼下,最终被宣告无效。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高院坚持了一个一贯的原则: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交给与地理标志相符的地区。而商业渠道、商业运营在历史与现实中为这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贡献,只能暂付阙如了。


更广阔的天地在企业商标

事实上,国际上出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当初只是一种最低限的防御措施:防止非地理标志地区以假冒来进行不正当竞争。现在,地理标志成为农产品、以致于延伸至工业产品、加工食品、水产品、传统工艺等的商标之一和初级措施。也就是说:除了地理保护证明商标之外,世界更大!


如何处理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企业商标的关系?茶周刊认为至少要注意两点:首先,品牌建设之路不能仅仅局限在地理标志范围。如果认为有了这个“血统”“身份”躺着就可以赚钱,不仅没出息,而且一定会行而不远;

第二,更重要的还在于打造企业商标与品牌。世界范围内看,使用同一个地理标志的产品不局限于一两家企业,在这个相同的大帽子下,足够吸引消费者的是那一张张独具特色的美丽脸庞!这是企业这个经济生命体的立身之本!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能够形成地理标志,难道没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你就自惭形秽?你就裹足不前?


中国茶行业现在的问题不在于地理标志不多、不好,恰恰在于太注重在这个领域倾注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结果就使企业的发展局限在产地这点农业小天地里,暴露了根深蒂固的小农思维还远远没有被突破!


说点国外的经验来结尾吧:立顿、川宁淡化了产地、产区,以一个一棵茶毛都没有的草根的无依无靠,以追求工业化、标准化拼配口感,最终征服了世界!他们的成功是商业精神的成功!是进取精神的成功!如果中国茶业永远盯着产地标识、永远活在田园牧歌中,对这样的未来,估计只能让人说呵呵了!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

监制/ 赵光辉   本期编辑/ 梁妍

电话:010—63744187

投稿信箱:hzchazhoukan@163.com


往期好文推荐

【热点】“祁门红茶”商标案尘埃落定 相关方怎么说?

【热点】小青柑为何线下火爆线上凛冬?

【聚焦】茶饮料今年酝酿大游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