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小炒 | 网课浪潮——教育模式转型的契机与争议
前言
自2019年末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首次发现数宗新型肺炎冠状病毒以来,疫情发展迅猛,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极大地影响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应对此次疫情,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强力措施,包括增强交通出行管控,延长春节假期,监督企业复工复产等。而教育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根基及保证社会阶层流动性的重要手段,如何在严峻现状下维持各院校教学秩序,开展正常教学活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命题。如今多数院校已经展开复课,并普遍采取网课形式教学,但由于疫情事件的突发性及准备的仓促性,围绕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已产生不少争论和问题,本期小炒将通过对网课现状的分析并比对国外知名拥有成熟网课形式的密涅瓦大学讨论当前网课教学的利弊及其带来的潜在机遇。
现状分析
网课资源的不平衡性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一直是颇受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是普通家庭涌入大城市为子女寻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重要原因之一。相关政府报告显示,乡镇基础设施及教育资源配置极不均衡,互联网相关设施覆盖面低,且校园网建成率偏低,因此在如今疫情爆发期,实施有效网课教学可以预见会成为极大的挑战,进一步拉大城乡教育差距。另一方面,乡镇教师及学生相关互联网技能培训不足,难以充分利用网课功能;其次,乡镇学生以留守儿童居多,缺乏监护人监管,而网课形式要求高度自主性和自觉性,在这种情况下网课的作用就更加值得质疑。据中青报报道,在偏远山区,设备和网络问题成为课堂有效性的巨大阻碍“最怕数学课网络不稳——卡上半分钟,一道题的讲解就跟不上来。来上几次,一节课在迷茫和焦虑中过去了”,“多一部电脑或手机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很多农村乃至县城家庭也并没有这些设备”,在读到这些文字时,不免让人感到痛心,教育资源的区域均衡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监督制约性
前段时间微博热搜话题贴“当老师上网课睡过了头”一度侧面反映如今网络教学的缺陷——缺乏监督制约性。不论是对教师抑或是学生,网课模式都会缺乏面对面教学的监督作用:隔着荧幕似乎能为某些懈怠行为提供心理安慰,不再提前准备而是踩点授课,又往往因为技术问题延误;部分教师上课时通常给学生布置任务之后便任由学生自主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问题甚至更为严重,缺乏老师当面监督,上课时分屏玩游戏看视频的现象屡见不鲜。当然,也不能否认许多负责的老师即使在严峻现状下也千方百计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而网课模式对于即将迎来高考的高三学子更是极大的考验和挑战,2月28日是2020高考的100天倒计时。据中青报一篇报道显示,“在山东烟台,一所县中的所有高三学生都被要求每天早晨6点半和晚上10点,分别拍一张书桌的照片发送给老师。即使如此,该校的一位语文老师还是不放心,他每天早上六点半会准时开始给学生打电话,让他们背诵文言文”;而学生,除了课业本身,更是面临着巨大的心理挑战:“一位高三的学生抱怨,自己在家静不下心,刷了一天剧。到晚上后悔又焦虑,大哭一场。等到第二天起床,便更不想学了”。高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整个社会的责任。在懈怠性与自制力的痛苦挣扎中负担着家庭的殷切期盼,即将迎来人生最重要转折点的高三学子,如何在网课模式下实现有效学习,需要师生,家庭,社会的共同思考和努力。
技术瓶颈
作为网课技术载体,各种在线交互式软件普遍应用于各大院校,包括腾讯会议、智慧树、钉钉、学习通、慕课等,甚至包括日常聊天软件QQ,微信,呈现出多样化,利用第三方机构提供服务的特征。多数院校过往采取的皆是传统面对面课堂形式,缺乏综合教学资源、课业的全面在线平台,因此面对此次突发疫情,多数选择第三方机构提供服务。然而第三方服务面对广泛客户群体,很难与具体某一所院校的已有网络或是课业系统对接,难以根据学校自身具体情况进行优化,同时缺乏对众多师生的必要培训及模拟课堂测试及师生反馈,导致很多问题产生在正式开课之后,造成资源的浪费。而相对的,以香港城市大学为例,学校过去一直以canvas平台整合所有课程资源及课业提交反馈,在此次疫情中提前花费两周时间进行教师培训,并将已有的canvas系统与zoom远程会议软件实现技术上的对接,学生可以通过熟悉的平台直接进行网课并通过调查反馈意见,避免了大群体学生的适应困难。从平台多样化来看,师生需要下载适应多种软件,在各种软件中的转换,某种程度上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总而言之,如今的网课系统仅仅只是应对疫情的暂时性措施,但其中暴露的问题也有着更长远的指导意义,值得社会各界进一步思考。
提前实现的全民网课是否能带来教育模式转型?
在线授课,其实并非当下的新兴产物。在本世纪初,已有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等学校采用了远端直播的授课方式;几年来,引入直播课程也成为了扶持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手段之一。而因为本次疫情的紧急情况,在全国范围普及网课也是迫不得已的应急举措。自然,传统课堂对于新技术的拥抱是为可喜,网课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疫情对于正常学业的冲击,但是如果因此揠苗助长,是否能提前实现数字时代的教育转型还有待观察。综合多种因素,推广网课的根本难题还是在于将它投入于国内大环境应用的不现实(广大地区教师学生对于网课的接触和认知不一),其中也能折射出教师群体素质差异(如老教师无法适应新科技产品),和社会资源不平等的议题。
关注网课问题,大多争议都集中于对其成效的质疑。在疫情之前,网课被视为打破教育资源垄断的挑战,且已有不少教育机构通过大众App或是自我搭建平台,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发布在线课程(如广为熟知的Cousera,中国大学MOOC)尽管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受欢迎程度也持续提高,这些教育产品大多被视为主流教育的补充品,并不能直接撼动传统课堂在大中小学主流教育的主导地位。出于平台限制,教师的监督角色被弱化,学生的实际参与度也有减少(而在课外培训中这两者的考量并不重要)。教师的适应度和学生的投入度是一大问题,另一软肋则是在于配套措施。如何批改作业,进行测验考试是较为实际的问题,而调动课堂融合,学生合作等也是不尽人意。
将在线课程作为正常授课方式的学校目前仍是屈指可数。在世界范围内较为有名的便有美国的创新型大学Minerva Schools at KGI(中译:密涅瓦大学)。这所提供本科及硕士课程的大学以其不寻常的全球7校区,在线互动授课及极低录取率而小有名气。对于在线授课的选择,是出于保证学生能在与同学及教授的视频沟通中保持集中,小班的机制也能使得老师可以通过视频连麦监督学生,甚至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各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发言次数和时长,教师实时打分点评),也迎合了密涅瓦大学对学生能走出校园/沉浸于社会教育的考虑,保证学生在7个校区所在地都能进行学业。密涅瓦大学的模式确实对未来教育提供了一种模型,其特别之处在于利用科技便利实现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及氛围构造,其搭建个性化平台,对于教师学生进行集体培训的举措也值得参考,但不容忽视它作为创新型大学的本质设定,且有为在线授课量身打造的课程体系,更不必说其对学生群体的高要求筛选,小规模班级机制和完善的科技条件所提供的便利。显然,能否将密涅瓦模式成功推广仍是取决于资源与技术的成熟程度,而这两者正是我们所难以在我国大语境下可以一概而论之的。
密涅瓦大学的课堂模式
确实,当下已是人手一屏幕的数字时代,但是我们无法保证教师群体对于授课模式的自如转换/学生对于网课的熟悉程度及投入度,更不必提部分学生受物质条件制约,并无适用的硬件。总而言之,鉴于当下情况,网课确实是应急疫情,保证正常教学进行的有效手段,但在疫情风波之后,仍将其保留在主流教学的范畴之中并不可行。我们向数字时代教育的进军,还需在技术层面,教师学生的素质提升上做预备。自然网上授课模式极有潜力,但在剖析教育问题时,我们仍要先审视教育的本质,再由其决定适用的模式,而就目前情况来看,传统课堂仍是最为有效且实际的手段。教育创新,不在于提高对科技的利用程度,而更需重视对教学方式的改良。
你怎么看?
你所在院校网课的利弊?技术网络问题是否重要?
“好的教师必须互动,上网课,反倒要竭力克服。”由于技术限制及学生主动性问题,该如何在网课模式下保证学习效果,增强互动性?
是否有必要建立学校资源线上综合平台?在如今中国的教育体制之下,是否有必要鉴于本次疫情教训,逐渐完善线上教育系统?
线上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扩大教育的普及度,打破时空限制,缓解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平衡性,如MOOC, 但必须建立在较好的设施设备基础上,这可能会成为未来教育转型的契机吗?
疫情之后,网课还能继续作为正常授课方式保留在主流教育中吗?
资料来源
《一塊「改變命運」的屏幕:遠程教育是達至教育公平的鑰匙嗎?》
https://theinitium.com/roundtable/20181213-roundtable-zh-distance-education/
China’s traditional schools embrace online learning as coronavirus forces students to stay at home
https://www.scmp.com/tech/enterprises/article/3048891/chinas-traditional-schools-embrace-online-learning-coronavirus
三联生活周刊《有了屏幕之后,教育的下一步在哪里?》
中国青年报《高考倒计时100天,这届高三只能“云誓师”了》
https://mp.weixin.qq.com/s/rfXxUyzCCpQ0PRxjSl0qOw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 | 吴丹 唐翰林
图 | 微博 微信群聊 密涅瓦大学官网
编辑 | 谷苏莹
围炉 (ID:weilu_flame)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欲了解围炉、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页面点击相应菜单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