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围炉小炒 | 饭圈文化是原罪吗?

围炉weiluflame 围炉 2021-05-28


前言

创作自由的对立面是约束,文明进程的对立面是野蛮——谁在约束、谁在野蛮?是“纪律鲜明”,以人数优势压制他人话语权,娴熟掌握“挂黑”“反黑”“控评”“抱歉占用公共资源”话术的饭圈?抑或宣称“喜欢肖战就是文明、诗歌、和平共存、多元化、理性、含蓄与温柔的敌人”的受害者们?


网络快节奏时代,群体的激烈冲突下是否能在理性思考下找到相应的平衡点?粉群经济、粉圈思维强势席卷网络世界,当群体以标签分野的战役打响,我们又该如何在纷杂的观点输出中自处?



事件梳理


• 由于亚非文学bot转发了用户名为“@赞姨娇俏bot”的投稿,其中“赞姨”为对艺人肖战的黑称。一位肖战粉丝随后在评论区中表达失望:“虽然也很喜欢你平常发的内容,但我非常喜欢肖战,说告别有点矫情,认认真真和你再见了。”并取消关注。



• 亚非文学bot随后反击:“上帝失去了您的关注真是太遗憾了”。



• 评论区发酵,双方粉丝、网民参与发言,纷争程度升级为“文学自由被摧毁”“装逼犯抢占话语高地权”,评论区根据“运营投稿bot的皮下是否可以表达私人情绪”、“粉丝是否有立场限制他人发言”表达观点,同时亚非文学bot运营者私人微博疑似被人肉。



• 亚非文学bot发布致歉声明,表达已与对方私下达成和解,承认自身失职,日后将注意相关事宜。



• 十个小时后,亚非文学bot发布停止运营声明。




公众观点


1.  Bot与另一群体的圈层界限?


亚非文学bot提及侵犯肖战黑称,所以粉丝有权提出不满。当提出不满的人群足够多的时候,社交媒体的后台有权让少数服从多数,让最大群体的客户看到自己想读的内容。


Bot被认为是中立的转发机器的代名词。如果Bot皮下的运营者过多地展现人格,在一些人看来会被认为是Bot的拟人化和失职。但另一方面,投稿人的ID与投稿信息并不在bot的控制范围之内,bot也认为筛选用户ID不在他的职责范围内,它的重点在于选择转发的内容。


“人因为喜爱而成为粉丝,这种喜爱的感情应当得到尊重,在bot下表达感情变化也完全正当,而无由伤害没有恶意的读者是bot的失格”。



2.  偶像本人也有人格权,粉丝也有发声权


偶像作为自然人享有的尊严,但是他只要在公众平台发声,同时复杂逃脱自己的作为产品和商业现象的本质,因为艺人的私人和公共生活恐怕无法像他们想象中分得那样清楚。偶像艺人真正拥有的人权数值,应该介于粉丝认为的‘超人权’,即不应该得到一丝一毫的负面评价(不论是理性批判还是‘无脑黑’),和外界对于偶像文化的全盘否认之间,选取一个中间值。


粉丝代替偶像发声的行为(作为饭圈的普遍行径)虽然被圈外者扣上不理智的帽子,却也是他们的逻辑(偶像逻辑)的一种外化,自我表达也是互联网的一个功能。同时,部分粉丝在这次事件中的行为,也可以被看作是对于上次所受到的,未必公允的网络暴力的一次反击。


3. 公众平台的“举报功能”具备倾向于更大体量群体的可能性


新浪作为一个公众平台,维护人数更多的群体不想被诋毁的要求,既符合其对客户的服务性,也符合其逃避不了的商业思维。饭圈文化以新浪作为其建造社区(超话等)和与偶像交流为主要平台,而亚非bot代表的小语种和严肃文学圈,还有豆瓣知乎等平台为他们提供交流的空间。举报功能也许不够完善, 可以被想要做数据的人利用。



4. 泛娱乐化注定吞没更“精致”的内容吗?


肖战的名讳被禁,导致亚非文学这种关注小众群体和严肃文学的转发机器人被停号,加剧了以豆瓣知乎为首的文艺爱好者对于饭圈群体的不满。


肖战成为大众对饭圈本身就有的不满的发泄点。就算大众之前不认识亚非bot,站在其‘小众’,‘文艺’,‘深刻’等舆论制高点上,就可以抓住机会打击饭圈文化,但这不影响偶像文化本身的流量和商业体系。


肖战事件映射出来的,是偶像文化对更严肃的亚文化的吞噬和碾压。引起公众和媒体讨论的是,偶像文化的核心是以偶像所做的一切本身为评判标准,而不鼓励独立设定一个中性的,对于作品,美学,社会现象等事物的评判标准。其中的反智和反思遍令主张让青少年学会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和公知感到不满。新浪这样的大型公众平台对商业利益的迎合,对饭圈这个容易被商业逻辑攻克的群体的倾斜,让人认为是对公共资源明知故犯的滥用。



你怎么看



粉丝文化无限繁荣的2020 年代, 偶像本身就是内容,目的和结论。饭圈文化却在一代代年轻人的接力下生生不息,有旧人出圈,就有新人入圈。加入饭圈,或是批判饭圈似乎成为了当代年轻人的互联网必游项目。如今,互联网本身已经变成了不同的圈层撞击,比拼体量,把玩行话,一决胜负的竞技场和秀场。


明星在发布声明时惯用的“对不起占用了公共空间”显得很虚伪,因为它陈述了明星这种“产品”几乎一定占用公共空间的事实。这是它背后的资本和庞大的娱乐网络所刻意达到的。


互联网产生的初衷是为了不同价值观的群体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寻找同类,构建文化和亚文化。近期一些事件所体现出的,部分群体试图利用自身体量庞大的优势对网络语言建立霸权的行为,也许会伤害到这一互联网构建的初衷。而标签化整个饭圈群体,甚至进行无差别攻击,也实属不够公允。


在泛滥的群体情绪中,要求理性思考是否是一种奢求?在更有流量的群体面前,‘小众’的群体该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立足?




文 | 陈佳荣 Janus

图 | 来自网络

编辑 | 谷苏莹

围炉 (ID:weilu_flame)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欲了解围炉、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页面点击相应菜单栏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