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春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 风雨》教学

班班通平台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08-08
语文作文数学英语物理
化学地理生物历史育儿
音美道德与法治中学生辅导

《风雨》

芦荻

风中大地卷来

雨中大地卷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在大地的海上


赏析


芦荻(原名陈培迪)的创作高峰期是1935年至1940年左右,后来主要编刊物。所以我认为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


从动、静关系上看,第一段两行是动,是两个“卷”;第二段是静,是两个“如”。两个比喻的画面感很强。前四行是客体,后两行转向主体。


正是这个主体“我”在结尾的出现,十分突兀,它不仅破坏了诗人在前面苦心营造的风雨如磐的大氛围,也破坏了全诗的语感与节奏。因此后两行,尤其是倒数第二行,是败笔。如果后面两行改成“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匍匐在大地的海上”,会更好些?


另附别种说法:


读这首诗,要读出一幅画面,从对画面的呈现中体味情。当然最先一步还是要关注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海”“舟”“舵手”“忧怀”等等,然后让学生想象出画面并作描绘,这幅画面首先是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其中“卷”字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力,而“海”与“舟”之间的对比(空间、力量等方面),又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及精神冲击。这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也许会是惊恐,也许会是毫无惧意,也许会是赞叹自然神力……此一步后,就要结合“舵手”一词了,舵手之于舟的意义,自不待言,于是“我有年轻舵手的忧怀”一句,便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这份勇气与责任感会与学生先前的感受形成一种比照,则学生对“风雨”的情感体验自会添上一层刚性。同时,“忧怀”两字也须让学生体会。它揭示出,“我”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风雨,更是社会的、人生的风雨。


当然会有论者认为“我有年轻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破坏了风雨如磐的氛围,在艺术上是败笔。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这里想强调的是,如果没有这两句,则本诗至多是一首出色表现了自然景观的诗,可作“题画诗”来看,别无意义;而有了这两句特别是前一句,则使本诗霎时有了强烈情感,并将这种情感有力地传递给我们年轻的“舵手”们。

 

《风雨》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以丰富的意象,构成了一种诗的境界,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 “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这里,“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们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给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笼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虽然没直接写到“音效”,但读者可以从这声势浩大的气势中想象到风雨的狂啸怒吼及令人震撼的喧嚣,并且由此引发了诗人的进一步联想与想象。


接着,作者连用了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郊原如海,房舍如舟”。“如海” 的“郊原”, “如舟”的 “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在大地的海上”


诗的结尾再次出现“大地”这个本体,并以此来做修饰“大海”这个喻体的定语,正由于诗人在“大地的海上”,在这狂风骤雨笼罩四野的飘摇不定的“如海” 的大地上,所以“我”有的才是满腔“忧怀”。至此,全诗中的“风”“雨”及题目中的“风雨”的象征含义就昭然若揭了,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诗中表达了一个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人生之路对把握人生方向与目标的认同感与茫然。


    读诗常常要“知人论事 ”。诗作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时中国的“大地”是怎样的“大地”?那时中国“大地”又在遭受怎样的“风雨”的侵袭呢?关于这些,诗歌一开始实际上已经告诉读者了,那么很显然这“忧怀”还可以理解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而产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风雨》这首诗虽短,但诗意深邃,“风雨”这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而“人生”而 “社会” “民族”,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基于自身阅历可以解读、想象的空间。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  理解并分析五首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第一课时:解读《风雨》的主旨

 

一、新课导入

 

诗无达诂,解读诗歌重在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去品读,以“美读”即多朗读从而体味诗之艺术美,只要个人的解读源自诗作文本的内涵,读者能够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做到有理有据,个性化的解读也就是允许的。此外,在拥有一定的作家生平和写作背景材料时则可以“参读”方式解读诗作。

 

二、小组交流讨论、解读这五首短诗的主旨(十五分钟)

 

上一节课老师已布置同学预习,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同学们的解读可谓百花齐放,各有特点。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各自的理解,让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的智慧,以四人小组合作方式解读这五首短诗。

 

由于这是班上第一次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因而须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以提高讨论的高效率。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成员各自独立思考,交流学习心得、提出疑问,相互探讨、争辩、解疑。小组长须注意以下事项:一是担负起组织、协调责任。如果有同学阐述时间过长,组长须提醒其控制好时间;讨论中有争议且过于激烈时,组长需及时调控好气氛;在气氛过于沉闷时,组长应适时抛出有争议的话题,引导同学一起探究。二是做好记录整理工作。将本组所有成员的意见及最终讨论结果做个记录,以便在班上汇报本组总体讨论情况,具体包括本组共持几种观点,分述论证其观点的理由,以及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及产生的困惑、疑问。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目的:提倡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质疑,在思想交流过程中互促互助地解疑,锻炼交流、表达能力,提高沟通技巧、增强合作。锻炼小组长组织协调、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解读《风雨》一诗

 

1、小组长汇报讨论情况;

 

2、明确本诗主旨: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这首诗的含意不难理解: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诗中,“大地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对未来感到茫然。“大地的海”的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的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

 

   3、陶冶情操,积累名句

 

人生多风雨,世事多风波。诗中所写大有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在这重大变故面前,年轻人辨不清茫茫人海的方向,操不稳命运之舟的舵把,表现出忧惧不安,甚至惊慌失措的情形,实属正常。“年轻的舵手”还缺乏历练,处变不惊的安详气度、履险如夷的从容自信,都是“年轻的舵手”有待达到的人生境界。

 

课件板书展示有关履险如夷的从容自信的诗句,陶冶情操,积累名句。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毛泽东《游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任尔狂澜卷地来,浮沉由我不由天”

 

4、集体朗读,深化理解。

 

5、拓展阅读:了解“芦笛”意象在诗歌中的内涵,激发学生诗歌学习探究的兴趣。

 

“芦笛与诗歌”专题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思想家)

 

“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阿波里内尔(法国诗人)

 

《芦笛》——艾青

 

我从你彩色的欧罗巴 

  带回了一支芦笛

  我曾在大西洋边 

  像在自己家里般走着

  如今 

  你的诗集“Alcool”是在上海的巡捕房里, 

  我是“犯了罪”的, 

  在这里 

  芦笛也是禁物。 

  我想起那支芦笛啊, 

  它是我对于欧罗巴的最真挚的回忆,

 

   …… 

 

(课件展示上述补充材料)

 

由阿波里内尔及艾青的诗我们了解到,芦笛这一事物在诗歌里成了艺术或诗歌的代名词。在许多诗人眼中,芦笛这一事物便是优美动人的诗歌,是无价之宝。《风雨》的作者取名芦荻,我虽没有深入查证诗人笔名的来历,但通过一些材料也可猜测这一笔名的得来与“芦笛”意象应有渊源。

 

在《芦荻诗选》自序中,诗人含混地写了这样一段:"当大地沉默的时候,我亦沉默了,大约有二十年,我这一支小小的芦笛,没有吹出清晰嘹亮的笛声……如前人所说,\\\'国家不幸,诗家不幸\\\',从民族的灾劫、国家灾难中,我和许多人一样,学会思考……" (课件展示)

 

五、课外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鉴赏诗歌(解读诗歌主旨)

 

1、搜集朦胧诗派和诗人顾城相关资料

 

2、解读顾城三首诗《一代人》、《远和近》、《小巷》并写鉴赏性小短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远和近》

 

“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顾城《小巷》   


教学课件




第3课《短诗五首 萧红墓畔口占》

第3课《短诗五首 断章》教学

第3课《短诗五首 月夜》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