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下数学《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微课教学
有余数的除法 认识时、分、秒 认识方向 测定方向 认识万以内的数 分米和毫米
【知识点提示】
本单元教学的加、减法计算是小学数学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整数阶段最后一次教学加、减法计算。对整数加、减法的学习要求是:能口算简单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能笔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生掌握了这些口算和笔算,就能满足继续学习乘、除法计算的需要,如果遇到更大的整数加、减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也可以利用三位数加、减法的经验进行计算。
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用加、减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不连续进位加、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退位减、隔位退位减法的笔算。
【计算原理】
1.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
口算一般是从高位算起。加法的口算是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计算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减法的口算是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先算两位数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2. 笔算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算理
笔算一般从个位算起。加法的笔算要求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满十就像前一位进一;减法的笔算要求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
【学习策略】
学生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连续进位的加法和隔位退位的减法更加困难。
1.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2. 加强练习,提高计算熟练程度。计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项基本功,因此需要大量的练习保证计算的水平。量变才能突破质变;
3. 重视训练孩子的估算意识。估算不是一种完全单独的算法,它与口算、笔算有着内在联系,估算是为了方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4.重视教材中的探索规律和“动手做”栏目,增加计算练习的趣味性和数学思维的强度。有条件可以给孩子适当接触一些思维训练的题目,提高思维的敏捷度。
5.加强解决问题的练习。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同时提升计算水平。
6.多增加题组训练。比如p81第2题把427+192、427+195、427+595编成一个题组,其中有一次进位的题、两次连续进位的题、三次连续进位的题,笔算里的进位都被罗列出来了。把573-345、523-345、503-345编成一个题组,里面有从相邻数位直接退位的减法、有隔位退位的减法;有只要一次退位的减法,有连续两次退位的减法。笔算里的退位被整理得清清楚楚。把700-169、700-196、700-691编排成一组,它们都是隔位退位减法,其中有些差是三位数,有些差是两位数;有些差里没有0,有些差的十位上是0,指出了笔算时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
【注意点提示】
1.笔算加法时孩子往往会忘记加上进位的小一。可以要求孩子必须把进位的小一写出来,然后再多练习3个一位数相加的题目,提醒孩子有加一的意识;
2. 笔算减法时往往会不退位,同样的道理,要提醒孩子退位时一定要打上退位点,并且多进行类似5上打点看做几的训练,增加退位减一的意识;
3. 连续退位减和隔位退位减的算理一定要让孩子理解。比如413-85与403-85,前者是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作十,十位不够减向百位退一作十;后者是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作十,而十位没有数,要先向百位退一作十,这时再向十位退一作十给个位。两者的退位顺序不一样。
4.笔算中经常会出现口算错误。比如6+9和16-9这样的口算孩子容易混淆,因此还需要加强一年级时20以内的口算的练习。
错题精解
错题巧解
反思提升
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59-60页,例1、“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积极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15+4 8+9 20+3 7+16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口算的。
2.出示例1的情境图。学校跳绳比赛活动,你从图中能知道什么?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红跳了多少下?小军跳了多少下?
二、交流共享
明确问题:“小红比小华多跳23下,小军比小华多28下”是什么意思?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是怎样算的。在此基础上,在指名说说,并适当加以点评。对于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两道算式的共同点,揭示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提问:这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交流中小结:这两道题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时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思路和方法,只是第一道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相加时需要进位。今后在口算时要注意适当加以区分。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的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
第2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的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订正。让学生将自己分析、思考的过程说给大家听,同学间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2页,例2以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其口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问实际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享受成果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较合理的算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24+45 12+75 36+18 20—7
24+49 15+75 55+18 50—20
说说“36+18和20—7”的口算方法。
2.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3+52 35+14 69+13 54+17
说说估算方法。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2.
出示教材情境图: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退位的)56—24 (退位的)56—27
这节课我们研究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板书课题)
你能口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到小组里说说自己口算的方法,再听别人的算法。
全班交流。重点放在退位减上,多让学生说一说。
比较:上面两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可以先用被减数减减数十位上的数,再减个位上的数,也都可以先减个位上的数,再减十位上的数,还可以十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分别相减,然后把两次减得的差合起来,……
不同点:第一题是不退位减,第二题是退位减,特别是用第二种方法计算退位减时,要从被除数十位上退一作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并后再减,……
小结:同学们通过合作得出了好几种不同的算法,也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电脑出示第1、2题,让学生看清题意后把口算结果直接写在教材上。
集体反馈,电脑验证。
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
(第1题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两位数减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第2题让学生体会退位与不退位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选出其中一组题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算,并请学生说说估算的理由,将估算结果和口算结果对照,看有无错误。
其余每组题同桌合作完成。集体订正。
小结:在口算之前先估算,可以预测口算的得数。在口算之后再估算,可以验证口算的结果。希望同学们今后自觉地在计算前或计算后进行估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根据要求在教材上填表。
集体订正。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以及为什么这样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教材上提出了什么要求。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通过计算,检验估算的情况。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三课时 用加、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第63-64页,例3,“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说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灵活理解较复杂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用前面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实际问题。
二、交流共享
教学例3。
大家知道乘车的时候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出示例3情境图。
学生看图,题中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知道离站时车上有多少人吗?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汇报讨论结果: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或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学生选择一种方法列式。
小结:我们可以先加上上车的人数,再减去下车的人数,也可以先减去下车人数,再加上上车的人数。大家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34+18—15或34—15+18
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解答正确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查?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学生读题,小组交流想法,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并填空。
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线段图,可以先算出,一共运来多少袋水泥?再减去用去的。
学生列式计算。
订正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提问:题目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可以怎样解答?请同学板演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120—60是什么意思,再加80什么意思,还可以怎样列式?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表格告诉我们什么?(丁丁的班级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会游泳的32人,会溜冰的29人。)
提问:不会游泳和不会溜冰的各有多少人?你会列式计算吗?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四课时 练习六(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65页练习六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
2.能应用这一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在交流和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结合生活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掌握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口算(练习六第1题)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面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再比较前面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2.揭示课题。
板书:练习六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2.完成“练习六”第3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教材上用“Ο”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3.完成“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下车15人”“上车11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指导。
2.完成“练习六”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用这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课时 练习六(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练习六第7-13题。
教学目标
1.提高提足的对比,进一步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减法。
2.能正确地进行相关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口算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
教学难点
掌握整十数、整百数的加和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这节课老师想知道大家计算的熟练程度,你准备好了吗?
出示课题:练习六
完成“练习六”第7题。
引导学生先口算每组题的地1小题,再算第2、3小题。
口算结束后交流算法。
让学生说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8题。
对比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变大,和怎样变化的。减数不变,被减数变大,差又是怎样变化的。)
2.完成“练习六”第9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习六”第10题。
学生读题,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
学生口答。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1题。
说说原有、卖出、还剩的之间的关系。
学生各自填表。
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六”第12题。
理解题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说说解题过程。
3.完成“练习六”第13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
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练习了整十数、整百数加减的口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 练习六(三)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67页练习六第。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3.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熟练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自己举例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这些知识。
板书:练习六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4题。
学生独立口算,校正时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说说同一组三道题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
学生根据加法、减法的关系填表,做完后交流。
3.完成“练习六”第16题。
学生完成在教材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教师评价时,表扬做得对、做得快的同学。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六”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18题。
看线段图,我们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名学生口答。
3.完成“练习六”第19题。
根据条件,你能提出问题解答吗?
学生解答。
4.动脑筋想一想,完成教材第67页的“思考题”。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第七课时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68--69页,例4以及“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竖式加法算理和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竖式加法算理。
教学难点
加法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1.口算。
4+6 50+90 60+90
8+3 70+80 3+7
问:这几题都是什么加法?每题的和最高位都是几?为什么都是1?
2.笔算。
37+25 64+8
问:这两题在笔算时分别是怎样加的?
导入新课:笔算百以内进位加法时,要先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学习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4.
出示例题,学生读题,要求“一共制作了多少幅?”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2+86=?(幅)
提问:你会用竖式算出142加86的和吗?大家来试一试吧。
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重点说说十位上4加8得12应如何继续计算),得出计算结果写在横式上。
谈话: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学生验算。)
2.教学“试一试”。
请大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643+752=?
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计算方法,交流计算方法,讨论6加7得13怎么继续算。
再让学生交换加数位置,用竖式验算。
3.总结计算方法。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加法,能不能总结一下笔算进位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互相讨论,然后指名说一说,逐步形成如下认识:(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2)某一位上的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分别做每组上下两题,观察两个加数,发现上下两题交换位置,两人相互检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八课时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0-71页例5、“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1-5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和估算方法。
2.结合生活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训练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估算方法和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
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的情景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竖式计算。
154+942= 87+261=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提问:第1小题为什么千位上是1?第二小题百位上应该是几?为什么?
2.大家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我们还将接着学习进位加法,与上节课不同的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5.
学生读题,思考:怎样求两个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一年级捐的本数加上二年级捐的本数)
提问:你能列式吗?教师板书:298+405=?
你能先估算一下一共几百本吗?说一说是怎样估算的。(只要合理就可以,把它们看成整百数估计。)
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计算吗?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计算方法。
和的十位应该是几?百位呢?为什么?(学生回答)
你做对了吗?你能交换加数的位置验算一下吗?(学生验算)
小结: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2.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向千位进1。
集体订正,并验算。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教材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创设情境,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桌听,然后改正过来。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竖式计算并验算,小组内检查,互评完成情况。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结果。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估算,再口答。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九课时 练习七(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页练习七1—5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巩固加法验算,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等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相加的笔算加法,谁来说说怎样算这类的加法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有关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七第1题
(1)请学生们一组一组的进行口算。
(2)组织学生进行反馈,重点说说第二行的几道题分别是怎样算的。
(3)比一比,每组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指出:在计算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了十,都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
2.笔算,完成练习七第2题。
(1)学生们笔算,指明板演,要求做出得数后利用原来的竖式再验算一遍。
(2)组织进行集体订正,逐题检查,结合提问相加满十的数位上是怎样算的,怎样写的。
(3)请学生说说进行笔算加法,可以怎样验算。
3.完成“练习七”第3题。
让学生估算出哪两张卡片和加起来是1000。
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练习七第4题
(1)出示第4题放大图,让学生弄清图意,理解题意。
(2)提问:提问:你知道一共要栽树多少棵吗?
(3)说一说数量关系。
2.练习七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请大家说说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课时 练习七(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页练习七6-11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巩固加法验算,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等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回忆前面学习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算法。大家还记得是怎样计算的?
2.大家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计算时一定要细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帮助检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今天就一起来继续完成“练习七”。板书:练习七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6题。
指名学生口算。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学生独立在草稿纸上计算,填表。
表扬正确率高、计算快的学生。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七”第8题。
三个数连加,怎么办?
2.完成“练习七”第9题。
出示题目,求一共去了多少人,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3.完成“练习七”第10题。
先估算,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并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七”第11题。
让学生读题,独立思考解答。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十一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教学内容
课本第74-7,5页,例6、“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学会减法的验算方法,
2.体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培养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先学探究
1.用竖式计算:43-21 68-7
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减法怎样算?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以上的知识学习千以内的笔算减法,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的减法。
2.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是书香校园,图书室里有许多同学们喜欢看的书。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一个书柜)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借出93本,还剩多少本?)
借出93本是多了还是少了?要求还剩多少本用什么方法解决?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探讨:215-93=
提问:你能列出算式吗?生答:215-93=
提问:怎样计算这道横式?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竖式计算
(2)汇报:
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百 十 个
2 1 5
- 9 3
—————
1 2 2
①刚才在计算时,大家都碰到了十位上的1减9不够减,你们是怎么办的?
②在百位上的数相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了不忘掉被减数百位上退走的1,可以怎么办?
提问:用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怎样计算?
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我们在写竖式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最后还不能忘记写横式上的得数哦!
2.探讨215—93的验算方法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道题做得对吗?(对)
你们怎么知道是对的?会检查吗?(学生探索几种检查方法,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检查的),列出你的检查方法。
(2)汇报
(3)小结: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减法的验算”。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验算有所不同。(减法验算的结果不是算式中的得数,而是原式中的被减数或减数)
总结:同学们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因为“算得对不对只有验算才知道”。这样才能保证在做题时正确率高。
3.教学“试一试”。
指名板演并验算,并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方法。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怎样计算的,着重强调百位上是几减几。
4.总结计算方法。
小组内讨论: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通过讨论小结出: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2)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作10再减。
三、反馈完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 3 9 7 4 5 9 2 6
— 54 —4 3 8 —8 4 6
———— ———— ————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比较每组中的两道题,看看两道题有什么联系?(上面一题中的被减数是下面一题中的和,上面一题的减数和差分别是下面一题中的两个加数)由此你发现了什么?(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3.想想做做第4题
(1)生自己看图,完整口述题意。
(2)生独立完成。
(3)集体核对。
(4)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我们要会用学到的本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十二课时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想想做做”第5-9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方法,进一步巩固笔算减法的方法,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连续退位的笔算。
教学难点
熟练应用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笔算减法,谁来说一说,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计算练习
120-40 170-90 160-80 140-70
指名口算,并说说口算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口算。
(1)同桌互指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开火车说答案。
3.想想做做第6题。
(1)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
(2)说一说:在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互说后汇报。
(3)发现每小题下面一组题是连续退位减。
(4)师小结: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就越小;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小,差就越小。
4.想想做做第7题。
第7题练习连续退位减法,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注意验算,同桌互评共同订正。
5.想想做做第8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
6.想想做做第9题。
学生看表格,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三课时 被减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隔位退位减
教学内容
课本第77-78页的例7、“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明确退位后被减数十位、百位上数的变化,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发展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例7中的画面,让学生阅读人物对话。
提问: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二、交流共享
1.谈话:求“一年级同学画了多少幅儿童画?”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04—108=?(幅)
列出竖式,让学生观察竖式,并思考:按我们已经学过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现在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学生回答)
2.谈话:“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是0,怎么办?”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这节课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用拨算珠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拨算珠计算。
可以自己算,也可以与同学交流。
在班内交流拨珠计算方法。交流过程中提问:
①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一,十位上又是0,你是怎么办的?
②百位上拨去一颗算珠,接下去应该怎么办?十位上现在有十颗算珠了,再接下去该怎么办?
(2)联系拨珠的过程进行竖式计算。
先在小组内研究计算方法,自己在教材上算出得数,再在班内交流。交流时指名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
3.谈话:像这样难算的题目,要想知道我们算得对不对,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一起验算。
小结。提问:这节课的减法计算与以往的有什么不同?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在学生回答时板书课题。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独立做题。指定两人板演,每人做一组题。
全班订正交流,比较每组两题的不同点。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帮助啄木鸟指出题中的错误在哪里。
交流:在减法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独立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计算。
验算时,对已发现的错误要查找原因。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观察题中插图,你了解哪些信息?自由发言,全班学生列式计算。
对学生进行保护牙齿的教育。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读题,口答,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四、反思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
(1)这节课学习了两步计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
(2)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某个数位退去了1,要记得减去1,再减减数。
第十四课时 练习八(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79页练习八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需要隔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促进相应计算技能的形成。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兴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隔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复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再现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如何计算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出现0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板书课题:练习八)
2.完成“练习八”第1题。
指名学生板演。
提醒学生连续退位减要注意什么。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2题。
组织学生分组练习。
分组讨论,比较每组练习的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逐一分析每组练习。
注意被减数、减数的变化情况。
2.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巩固退位减的方法,并进行验算。
指名板演,逐一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4题。
提问: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怎样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获得解题思路。
四年级订多少份?六年级呢?
该怎样列式?
列式解答,组织交流。
四、反思总结
提问:通过这一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学会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的体会?
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时 练习八(二)
教学内容
练习八6-10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减法计算中需要隔位退位的情况,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同时结合练习教学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知识再现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练习三位数的减法。板书课题(练习八)
2.口算。
出示“练习八”第6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口答,齐说得数。
二、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7题。
组织学生讨论,被减数、减数、差之间的关系,计算完成填表。
2.完成“练习八”第8题。
提问:三个数连减你准备怎样计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小结并订正。
3.完成“练习八”第9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中的信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根据题中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集体交流。
三、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八”第10题。
指名学生读题,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
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八”思考题。
先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列式计算。
解题交流,揭示规律。
教师讲解,提示重点。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完成了“练习八”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作业设计
第十六课时 复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81页1—6题。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本单元的学习的口算、估算和笔算,巩固相关的计算方法,形成合力的认知结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经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笔算以及估算的计算方法的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进行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应注意些什么?引导学生整理,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再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整理的方法。
二、计算练习
1.完成“复习”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引导学生说说口算的思考过程。
2.完成“复习”第2题。
(1)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复习”第3、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在小组中交流计算的方法,检查计算结果。
三、解决问题
1.完成“复习”第5、6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板演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订正。
2.思维训练: 祖国
爱祖国
+ 爱祖国
9 8 6 爱=( )祖=( )国=( )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十七课时 复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82-83页第7—13题。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进行估算,用竖式计算及检验。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千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有关知识和本领。(出示课题)
笔算练习。
二、查漏补缺训练
1.完成“复习”第8、9题。
组织学生填表填空。注意加法算式中,加数与和的关系,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
2.完成“复习”第10题。
让学生完成两组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自己写一个三位数,试试自己总结的规律是否正确。
3.完成“复习”第6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意。
板演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订正。
三、综合运用提升
1.完成“复习”第11题。
指名学生读题。
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意思。
先求二等座位个数,再求二等座还剩多少空座。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复习”第12题。
组织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注意区分“这时博物馆里有多少人?”和“进馆参观有多少人?”问题的不同。
3.完成“复习”第13题。
学生自读题目。通过估算哪三个年级人数靠近1000人,把它们分成两组。
4.完成“复习”思考题。
学生自己圈数计算,比较发现什么时候差最大,什么时候差最小。
教师帮助小结规律。
四、反思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各科全册教案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