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语文 | 作文 | 数学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 地理 | 生物 | 历史 | 育儿 |
音美 | 道德与法治 | 中学生辅导 |
义务教育教科书
第2节 动物运动的形成
第2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第3节 动物行为的研究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2节 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1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2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6单元 生命的延续
第19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2节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1节 遗传和变异现象
第2节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
第3节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第5节 遗传与环境
扫码下载全册Word文档教案资料
下载地址
https://m.1ydt.com/v/box-22_37_43_60
知识点总结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 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鱼鳍的作用:胸鳍、腹鳍与平衡有关;尾鳍与方向有关;动力来自于尾部和躯干的摆动)
水中: 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游动)
陆地:主要靠附肢的活动进行运动,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
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
行走:如猫、够、大象、马。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也能奔跑)。
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飞行为主,滑翔是省力的运动方式,鼓翼飞行是基本方式。一般情况下,鸟类在飞行时交替使用鼓翼飞行与滑翔等。 注: 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还可以跳跃;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2、动物运动的形成:
▲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 骨的形态有: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 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由水、无机盐和有机物三部分组成。无机盐的主要成分是钙盐,使骨坚硬;有机物的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使骨有韧性。
骨密质:位于骨干外周部分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骨松质: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红色。
▲ 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脂肪取代,称为黄骨髓,暂时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长长和长粗。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
▲ 骨的成分和特性
时期 | 有机物 | 无机物 | 骨的特性 |
儿童少年期 | 多于1/3 | 少于2/3 |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
成年期 | 约占1/3 | 约占2/3 | 既坚硬又有弹性 |
老年期 | 少于1/3 | 多于2/3 | 弹性小,易骨折 |
▲关节的结构:(结合图形记忆)P13页
关节面:关节头,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关节窝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
肌腹:属于肌肉组织,是骨骼肌收缩的部分,内有血管和神经
▲ 骨骼: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两大部分。骨、肋骨和胸椎共同构成胸廓,保护心脏、肺等器官。髋骨、骶骨和尾骨共同构成骨盆,保护着膀胱和肠等器官,女性的骨盆还可以保护卵巢等器官。
▲ 躯体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骨骼肌大多附着于关节周围,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其中屈肘与伸肘都是在两组以上肌群协调下完成。
记住特例: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舒张;手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收缩;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 运动所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1、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生来就有,由体内遗传物质控制的一种本能行为。如孔雀开屏、大雁南飞等。
后天学习行为:后天形成,借助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经历,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如老马识途、狗辨主客等。
本能和学习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两种基本方式。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
2、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注意: 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 是否为同种动物。
社群行为的特点:同种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具有分工合作;有的还形成等级;个体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
▲ 判断群体的行为是否是社群行为,就看它的行为是否为群体服务,如工蜂的“群起而攻之”从个体上来说是一种防御行为,从群体上来看,是一种社群行为,还有工蜂的觅食行为也是一样的情形。
▲动物各种行为的意义: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
3、动物行为的研究: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 动物行为研究案例: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法国昆虫学家)——(观察法为主)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奥地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实验法为主)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英国籍荷兰动物学家)——(实验法为主)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奥地利学者,“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实验法为主)
▲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
▲做一些实验验证某一问题时的步骤: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作记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经过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为了减少偶然性,一般要设置一个对照组。
第17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我国脊椎动物的种类有6400多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3.7%。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
A 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将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被称作为消费者)
B 对植物的积极作用:能促进植物繁殖和分布。帮助植物传粉,使植物顺利受精,帮助植物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生长与繁殖。
C 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与各自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食物链与食物网: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的捕食与被食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物之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数量趋于平衡,从而促进生物之间协调发展。
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种动物,与它栖息的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的。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须的物质与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食物链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
食物链的书写一定要从生产者开始写,如羊→狼就不是一条食物链,因为没有从生产者开始写,正确的应是草→羊→狼。即:生产者→消费者 (绿色植物→动物)
注意:箭头指向吃的一方,如狼吃羊,那狼是吃的一方,羊是被吃的一方,所以箭头指向狼。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食物链中越往后的生物,数量越少。
2、我国的动物资源:
我国许多的特有珍稀动物: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鳍豚。鸟类——褐马鸡、黑颈鹤。爬行类——扬子鳄。两栖类——大鲵。鱼类——白鲟、中华鲟。大熊猫:哺乳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见于我国四川、甘肃、陕西等省。在四川省建立了卧龙自然保护区;扭角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只见于四川、甘肃、陕西、西藏等。褐马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山西吕梁山脉与河北西北部等山地。扬子鳄:古老的爬行类,被誉为“活化石”。
▲动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其中,遗传多样性是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栖息环境。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最根本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其中就地保护是主要措施;易地保护是补充措施;法律法规包括:我国已公布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且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如四川卧龙保护区——大熊猫;王朗保护区——金丝猴;洋县保护区——朱鹮;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斑头雁和棕头鸥。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生物圈中的生物:
生产者——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 (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自然)
▲微生物的定义: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
▲微生物的分类:
1.单细胞微生物(大多数):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蓝细菌、酵母菌、单细胞藻类等 。
2.多细胞微生物(少数):各种霉菌和大型真菌。
3.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微生物的分布非常广泛:主要场所——土壤;重要场所——动植物体表、体内;此外岩石、矿山、荒漠等均有。
▲微生物的主要类群:细菌、真菌、病毒
类别 | 特点 | 形态或种类 | 结构 | 繁殖 |
细菌 | 单细胞 | 球菌、杆菌、螺旋菌 |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些细菌还有鞭毛、荚膜等。(无成形细胞核、无叶绿体) | 分裂生殖 |
真菌 | 有单细胞、多细胞 | 形态大小差别大 | 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无叶绿体) | 出芽生殖(酵母菌)、 孢子生殖 |
病毒 | 无细胞结构 |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 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内核。 | 寄生在活细胞中自我复制 |
▲ 微生物的生活:
营养方式 | 特点 | 在生物圈中的地位 | 举例 | |
异养 | 腐生 | 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并从中获得营养。 | 分解者 | 枯草杆菌、乳酸菌、霉菌、蘑菇 |
寄生 | 生活在其他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中获得营养。 | 消费者 | 炭疽杆菌、某些真菌、肺炎双球菌、所有病毒 | |
自养 | 自身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满足需要。 | 生产者 | 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 |
▲ 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共生)(如根瘤菌、黏球菌)。
▲ 微生物的繁殖特点:速度快、数量多。
▲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使人患病:微生物也是病原体,能使人生病,如艾滋病、菌痢、毒红菇以及脚癣等。
2.食品生产:酵母菌(单细胞真菌)——酿酒(无氧产生酒精)、制作面包(有氧产生二氧化碳)
乳酸菌(细菌)——用于制酸奶和泡菜(乳酸菌进行发酵:在无氧的条件下能将有机物分解成乳酸。)醋酸菌(细菌)——酿醋
曲霉——制作酱和酱油
3.医药工业应用:酵母菌——可提取维生素。抗生素——由真菌和放线菌产生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如青霉菌——制青霉素)
4.其他应用:甲烷细菌——制沼气、治理生活污水。 苏云金杆菌——制杀虫剂有效防止农业害虫。基因工程的产物——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
第19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人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产生后代,繁衍种族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
主要性器官(性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附睾(贮存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阴茎(排出精液的尿液)。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结构图)
主要性器官(性腺):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阴道: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婴儿产出(分娩)、月经排出的通道。
3、胚胎发育的过程:
精子——受精卵——胚胎——胎儿——成熟胎儿
卵细胞呈球形,细胞质内含丰富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
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内获得养料和氧气,并排出废物。
4、发育: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的,分为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的发育,通常所说的发育,是指从婴儿出生到性成熟(成年人)的阶段(出生后的发育)。注意分期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昆虫的变态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即:
受精卵-→若虫-→成虫。(如蝗虫、蟋蟀、椿象、蜻蜓和蝼蛄等的发育过程。)
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中要经历5次蜕皮,幼虫期蜕皮4次。
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即: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如家蚕、蜜蜂、蝴蝶、蚊子和苍蝇等的发育过程。)
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经历4次蜕皮,均在幼虫期。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多了一个什么阶段?(答:多了一个蛹)
▲青蛙和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雌雄蛙抱对行为的意义: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
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下列事件必须在水中进行:雌雄蛙抱对;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发育。
▲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卵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主要)。
鸟卵(已受精)的结构中,胚盘发育成雏鸡;卵黄为胚胎的发育提供营养(胚盘和卵黄是主要结构);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和水分,另有保护作用;系带固定卵黄,气室提供氧气,卵壳保护卵。(结合结构图)
▲有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特点: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称之。特点: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但后代生活力会下降。
▲植物的无性生殖:
1、营养生殖:包括扦插、嫁接和压条三种。
①扦插:如马铃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
②嫁接:如桃、梨、苹果等果树。包括: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条)。
嫁接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嫁接法常用于改良果树的品质和培育优良品种。
③压条:如夹竹桃、桂花等。
2、组织培养:
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低等动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无性生殖:
①分裂生殖:如细菌、蓝藻、变形虫、眼虫等。
②出芽生殖:如水螅、酵母菌等。
③孢子生殖:如根霉、青霉、曲霉等霉菌。
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称为性状。如:人的肤色、眼色、身高、血型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之。如: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等。
遗传:性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称之(性状传递)。如:狗生狗,猫生猫。
变异: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的现象称之(性状差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与遗传有关的几个概念:细胞核染色体 DNA 基因
▲染色体: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原核生物<无细胞核>无染色体)。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两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DNA和蛋白质。其中,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分子。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人体细胞的染色体由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组成:男性,22对+XY;女性,22对+XX
男性精子的染色体组成:22+X或22+Y;女性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22+X。
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同哪种精子结合,卵细胞与X精子结合则生女,卵细胞与Y精子结合则生男。
▲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基本遗传单位)。在体细胞中,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称为等位基因,包括显性基因(起主导地位,会掩盖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和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和aa。(注意: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单眼皮、双眼皮等。
▲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一对黄种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内工作而肤色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肤色较黑。
生物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性状的差异),包括:①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应用)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生殖细胞(系统)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才有可能遗传给后代。②不可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直接作用于新陈代谢过程的结果),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如上例的变异。
▲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质。
近亲结婚会大大提高遗传病的发病率,要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是指三代之内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婚姻法的规定>
遗传咨询又叫遗传商谈,与有效的产前诊断、选择性流产措施相配合,能有效地降低遗传病发病率,改善遗传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人口素质。
期末复习提纲
第5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5章 动物的运动
一、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 水、陆地和空中三大类。
水中: 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游泳
水中动物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鳍与尾部的摆动。
陆地: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
爬行:如蜗牛、马陆、蛇(特点:四肢不能将身体支撑起来)
行走:如猫、狗、大象、马。 记住:行走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运动方式(能行走就能奔跑)。
跳跃(特点:后肢较发达)如青蛙,袋鼠,跳蚤等
空中: 飞行,动物的类别:鸟类(翼),昆虫(翅),与蝙蝠(借助翼膜飞行)等
注: 飞行不是鸟类特有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 鼓翼飞行
鸟类在飞行时常常是鼓翼飞行与滑翔交替(省力的方式)进行
昆虫一般是两对翅(飞行)和三对足(爬行),(有的后肢发达如蝗虫、蟋蟀等还可以跳跃);
有的幼虫在水中时还可以游泳)
强调:①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
②动物的结构与运动方式相适应。如:蛙在水中用蹼游泳,在陆地上用发达的后肢跳跃,蜈蚣靠步足爬行,大象靠四肢行走。
③同种动物有多种运动方式,但以其中一种为主。
二、动物运动的形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骨和骨连结构成了骨骼,也可以说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构成。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它系统的配合)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1.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
(1)骨的种类:按形状分为长骨:股骨和肱骨;短骨:腕骨;扁骨:肩胛骨和肋骨;不规则骨:椎骨。
(2)骨的结构:
骨膜: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物质。神经起调节作用。骨膜内层有成骨细胞会不断产生新的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后的修复有关。
骨密质:骨干外周的骨组织致密
骨质:
骨松质: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
骨髓:骨干中央的空腔(骨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容纳着骨髓,骨髓有两种:
红骨髓:幼年时都是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骨松质的腔隙内始终保留红骨髓。
黄骨髓:成年时骨干中央的腔隙内(骨髓腔)的骨髓被脂肪取代转化为黄骨髓,
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大量失血,贫血)能恢复造血功能。
强调:结构认识后,可以理解: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人体有206块骨。
长长:与骺端软骨层的细胞有关
(3)骨的生长
长粗:与骨膜内的成骨细胞有关
(4)骨的成分和特性
①实验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
骨煅烧时烧掉的是有机物,剩下的是灰白色的硬脆易碎的无机物,说明骨中含有无机物,将煅烧骨放入稀盐酸浸泡会产生气泡,并最终完全溶解。
骨放在稀盐酸浸泡,溶解掉的是无机物并有气泡产生,剩下的是柔韧可弯曲打结的有机物,
说明骨中含柔韧的有机物,将脱钙骨煅烧则完全燃烧,
以上两实验说明骨中含有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
无机盐主要是钙盐,使骨有一定的硬度。人体内的钙约有99%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内,骨是人体最大的“钙库”。有机物主要成分是骨胶蛋白,使骨有一定的韧性。
因此,骨的成分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骨的物理特性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硬度主要由无机物体现,弹性主要由有机物体现。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按一定的比例组成,使骨既坚硬又有弹性。
②人的不同时期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变化:
时期 | 有机物 | 无机物 | 骨的特性 |
儿童少年期 | 多于1/3 | 少于2/3 | 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
成年期 | 约占1/3 | 约占2/3 | 既坚硬又有弹性 |
老年期 | 少于1/3 | 多于2/3 | 弹性小,易骨折 |
2.骨连结:
骨与骨之间靠纤维、软骨或骨组织相连。
①不活动的骨连结:颅骨的连结等
(1)骨连结的类型 ②半活动的骨连结:椎骨的连结等(椎间盘有弹性,减缓对脑的震荡)
③可活动的骨连结:也称关节:肩关节,膝关节等
(2)关节: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
①关节的结构: (结合图形记忆)
②关节的特性:强调结构与特性相适应
灵活性:A.关节面上覆盖一层关节软骨可减轻震荡和摩擦
B.关节腔内有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牢固性:A.关节头陷入关节窝内B.关节囊包绕关节C.关节周围及关节腔内有韧带加固
强调: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就是脱臼
3.骨骼:全身的骨(206块)由骨连结构成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
强调:骨和骨骼的区别
位置:位于骨骼的中央部位
中轴骨
包括:颅骨、椎骨、肋骨和胸骨
人体骨骼位置::位于骨骼的外周部分
附肢骨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
分为
带骨:锁骨、肩胛骨、髋骨
足弓及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及骶曲可维持身体平衡,减缓运动时对脑的震荡。
2. 骨骼肌:运动中收缩产生的力起动力作用
肌腱:结缔组织,附于相邻的骨上
(1)骨骼肌的结构
肌腹:肌肉组织,能收缩和舒张。有血管和神经。
(2)骨骼肌的功能:能收缩和舒张产生动力
(3)骨骼肌的种类:头颈肌,四肢肌 ,躯干肌。
(4)骨骼肌的功能:参与运动、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
强调:全身的骨骼肌有600多块,一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
5.躯体运动的形成:躯体运动的形成是由骨、关节、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的。
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的。骨骼肌收缩的刺激来自神经传来的兴奋。
骨骼肌大多附着于关节周围,一个运动通常是由多块骨骼肌协调完成的。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肌群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如屈肘时,以肱二头肌为主的屈肌群处于收缩状态,以肱三头肌为主的伸肌群处于舒张状态,伸肘时,情况相反。没有骨骼肌的这种协作关系,要完成一个准确的动作是不可能的。
记住特例:
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舒张;手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收缩;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引体向上时(屈肘),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推铅球时(伸肘),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踢足球时,股四头肌收缩,股二头肌舒张;伸大腿时,臀大肌收缩。
可见,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骨骼肌的收缩要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运动还要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场所:线粒体)。
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对骨的影响:使骨密质增厚,骨松质排列更加整齐有规律,增加骨的营养,使骨长得更长和更粗,也使骨更坚固和更有弹性;对关节的影响:使关节囊增厚,韧带加粗,关节更加牢固,关节囊和韧带的弹性增加,关节更加灵活;对骨骼肌的影响:可增加骨骼肌的营养,使肌纤维增粗收缩有力。
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 : A、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这些弯曲与人类直立行走相适应能缓冲剧烈运动对脑的震荡,保持身体平衡。 B、粗壮的下肢骨:适于人的直立行走、支持体重。
C、足弓:增强稳定性和减轻对脑的震荡、保护足底血管和神经免受压迫。
第16章 动物的行为
动物的行为: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
散发气味等。
动物的行为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动物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本能和学习是动物适应环境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
1、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或行为的获得途径),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是动物先天
具有的本能,由遗传因素决定,不依赖于个体的生活经验。通过遗传和自然选择进化而来。以适应
相对稳定的环境。
实例:蜜蜂采蜜、蚂蚁筑巢、鸟类迁徙、小鸟在池边喂金鱼等
2)、后天学习行为:学习是指动物借助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是自身的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使
动物对环境的改变作出有利于生存的反应。它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
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它以先天性行为为基础,不仅受遗传物质的控
制还要受环境的影响,学习行为更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有利于个体生存。
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而后天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2、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和特点,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
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懂得举例和分辨)
1)取食行为:动物要生存,要不断从外界获取食物,动物的食性不同,取食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动物还
具有初步加工食物和贮食的习性。
2)领域行为:动物通常使用姿态、气味、鸣叫等方式来占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即领域。在这个领域中,
可取食、繁殖、抚育后代等。如狗走路撒尿和狐狸散发难闻的气味等。
3)攻击行为: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因争夺食物、配偶、领域等而相互攻击和争斗。它的特点是双方的身
体很少受到致命的伤害。
4)防御行为:动物通过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假死、断尾、释放臭气、喷洒墨汁等来保护自己、防
避敌害的行为。
注意: 攻击行为与防御行为的本质区别为: 是否为同种动物。防御行为发生在不同动物之间,并
且是被捕食一方所发生的行为;攻击行为都发生在同种动物之间,是双方共同的行为。
5)繁殖行为: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主要包括雌雄两性动物的识别、占有繁殖空间、求偶、交配、
孵卵及对后代的抚育等。如失去雏鸟的亲鸟给池塘里的金鱼喂食。
6)节律行为: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也有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称为节律行为。有日节律(公鸡报晓,蝶类白天活动,蛾类夜晚活动)、月节律(灵长类雌性动物的月经周期)、年节律(动物的迁徙、繁殖,鸟类换羽,兽类换毛等)。节律行为与生物体内的生物钟有关,是一种以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复杂机制。节律行为是动物长期对自然生活环境适应的结果,对于动物获得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避开不良的生活条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7)社群行为:一起生活的动物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甚至有的有等级制度。各成员之间可互相通讯。如蚂蚁(有蚁后、雄蚁、工蚁、兵蚁)、蜜蜂(有蜂后、雄蜂、工蜂)、狮子和狒狒等。社群行为使动物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特别记住社群行为(判断动物群体是否是一个社群:群体中是否有首领,群体中是否有分工合作)
特征:群体内有明显的 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分工 ,有的存在明显的 等级 。
群体间有信息交流,利用 声音 、 形体姿态 、动作及 气味 传递信息。
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在农田间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虫之间的通讯,是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即:(1)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2)制造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3、动物行为的研究: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懂得分辨)
要明白做一些实验验证某一问题时的步骤:
提出问题(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作记录------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经过推理总结作出结论。
那么为了减少偶然性,一般要设置一个对照组。
动物行为研究案例: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观察法为主)(法国昆虫学家)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实验法)(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
-----通过颜色卡片来验证蜜蜂的色觉。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是由亲鸟喙上的红斑引起的)(英国籍荷兰动物学家)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奥地利学者,“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
印随现象:指刚出生或刚孵化出的动物随第一个大的活动目标而行走的现象,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
联系: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常常是两种方法综合使用。
第十七章 生物圈中的动物
第一节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生态系统中包括的生物部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必不可少的,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成分。
生产者——能自己利用光能或化学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如绿色植物及自养型微生物
(蓝藻、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及光合细菌等)。
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的生物,如动物(不是所有的动物:如屎壳郎及蚯蚓是分解者)及寄生性微生物(病毒、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等)。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遗体及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如腐生细菌和真菌(酵母菌、霉菌、蘑菇、枯草杆菌及甲烷杆菌等)及腐生性动物(如屎壳郎及蚯蚓等)。
2、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是生物圈中的消费者 (2)是食物链的结构成分 (3)对环境有好的也有坏的影响,如能促进植物繁殖和分布,同时也能对植物造成危害(如鼠害和蝗灾),动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或改变环境。(①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播种)
3、动物根据可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三大类。
4、食物链——将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关系表示出来的链状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A、食物链的书写一定要从生产者开始写,如羊→狼就不是一条食物链,因为没有从生产者开始写,正确的应是草→羊→狼。B、注意箭头指向吃的一方,如狼吃羊,那狼是吃的一方,羊是被吃的一方,所以箭头指向狼。C、食物链中没有分解者。D、食物链中越后的生物,数量越少。〕
5、动物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生物消失,都会影响其它生物的生活,并破坏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平衡。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动物,对于有害动物,我们不能全部消灭,我们要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如引入害虫的天敌,引入害虫的寄生生物等)使其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例题:在食物链:植物→蝗虫→青蛙中,大量捕食青蛙,蝗虫会怎样?
分析:根据食物链中的关系,如果捕食了青蛙,青蛙的数量就会少了,也就是说蝗虫的天敌少了,蝗虫就会因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蝗虫的数量就会增多,但是同时蝗虫需要的食物就会多了,植物就会减少了,当植物减少,有一部分蝗虫因不得不到食物也会减少,所以蝗虫的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
7、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现象。
8、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各种生物与环境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主要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10.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a、动物可供人类食用、药用、观赏用等,与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关系密切。
b、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个生物或生物的某个器官即生物反应器。目前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 它可节省费用,简化程序和减少污染
c、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方法。
第二节 我国的动物资源
1、我国特产珍稀动物:鱼类有白鲟和中华鲟;两栖类有大鲵;爬行类有扬子鳄;鸟类有褐马鸡和黑颈鹤;哺乳类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鳍豚等。
2、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的威胁:
物种灭绝是个漫长的自然过程,但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速了物种灭绝速度。
新疆虎、野马在我国已灭绝,大熊猫、金丝猴、野骆驼濒临灭绝,白鳍豚是我国最稀少的濒危动物之一。
威胁的原因:(1)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的入侵。
第三节 我国动物资源的保护
1、动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方面。物种之间的差异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保护动物多样性就要从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进行。
2、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
保护动物实际上就是保护它们的遗传物质
保护动物多样性,既要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更要注重对珍稀和濒危动物的保护。
1) 就地保护——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这样可以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及它们的栖息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如四川卧龙保护区——大熊猫;王朗保护区——金丝猴;陕西洋县保护区——朱鹮;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斑头雁和棕头鸥。
2)易地保护——将动物从栖息环境中移到濒危动物繁育中心等地,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繁殖管理,然后向已绝灭的原有分布区实施“再引入”,以恢复野生种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措施。
3)法制教育和管理---我国已公布的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第十八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一节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的统称。但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个体微小,如蘑菇等。
2、 微生物的种类:单细胞微生物(细菌、蓝藻、放线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酵母菌等)、
多细胞微生物(霉菌、大型真菌等)、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3、微生物的分布广:土壤是微生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动植物体表和体内是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
4、微生物代谢强度高:原因是个体小,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大,能迅速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5、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极快:如大肠杆菌条件适宜时每20—30分钟就繁殖一次。
6、微生物的营养方式多样
营养方式 | 特点 | 举例 |
自养 | 自身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满足需要,称为生产者 | 蓝藻、硫细菌、铁细菌、硝化细菌及光合细菌 |
寄生
异 腐生 养
共生 | 生活在其他生物体内或体表,并从这些生物中获得营养,称为消费者 | 炭疽杆菌、某些真菌、 肺炎双球菌、所有病毒 |
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非生物环境供生产者再利用,并从中获得营养,称为分解者,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 枯草杆菌、乳酸菌、霉菌、甲烷杆菌、酵母菌、蘑菇 |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不能独立生活或不能很好生活 | 根瘤菌、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的地衣 |
总之,微生物的特征: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种类多,生长繁殖速度快,代谢强度高,营养方式多样。
第二节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微生物与食品
1)、酶母菌——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在环境恶劣时可进行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分解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在无氧的情况下可将糖类分解成酒精,所以可用于酿酒;同时也能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用于发酵面包、馒头、包子等。
在酿酒时,先将粮食煮熟,是为了灭菌也有利于微生物利用其中的营养物质,发酵时先通气是为了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能量进行出芽生殖产生大量个体。同时酵母菌在发酵时会产生水淹没基质造成缺氧环境。出现泡沫主要是产生的二氧化碳造成的。
2)、乳酸菌——乳酸菌是单细胞的细菌,它没有成型的真正的细胞核。在无氧的情况下能将有机物(葡萄糖)分解成乳酸,用于制酸奶和泡菜。
3)、醋酸菌——酿醋 曲霉——制作酱和酱油
食品变质主要是微生物在上面生长繁殖的结果,低温保存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高温加热主要是杀死微生物菌体及其芽孢和孢子。
食品保存:
腐败原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所导致;
保存原理-------将细菌和真菌及其芽孢和孢子杀死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保存方法-------低温保存、高温灭菌保存(如巴氏消毒)、缺氧保存等
“巴斯德”消毒法(依据高温灭菌原理)、罐藏法(依据高温消毒和防止与细菌和真菌接触的原理)、脱水法(依据除去水分防止细菌和真菌生长的原理)、腌制法、真空包装法(依据破坏需氧菌类生存环境的原理)、晒制烟熏法、渗透法、冷藏冷冻法(依据低温可以抑菌的原理)2、微生物与疾病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少数种类也可以使人患病。
如艾滋病(AIDS)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它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破坏T淋巴细胞),使人体的免疫能力下降。
菌痢---痢疾杆菌 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可致癌。
微生物能使人生病,主要方式有两个:1、寄生,产生致病物质,使寄主感染 2、不寄生,但产生毒素随食物进入人体,使人得病。
3、微生物与医药
青霉——制青霉素 放线菌——制抗生素 抗生素对细菌性疾病起作用,它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病毒性疾病一般用干扰素。
4、微生物应用前景
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产甲烷细菌
通过基因工程利用微生物生产胰岛素、乙肝疫苗、干扰素等。
微生物在采油、冶金、治理环境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