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北师大版小学4年级数学知识点精讲+资料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4年级期末试题卷汇编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4年级电子课本教科书图片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4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各单元复习要点


WORD文档课件下载地址:

http://m.1ydt.com/v/box-11_33_43_60


或扫码进入下载课件:

第一单元 认识更大的数


第一课时  数一数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多位数,明确级、数位、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知道亿是个很大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观察、动手及分析能力。

  3、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想,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动手操作法

教学准备

  计数器,相关数据资料卡片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板书:个、十、百、千)

  (2)提问: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百是多少?

  (3)一和十、十和百、百和千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4)读出下面各数

  4958、 3026、  4005、  7000

  板书出各数字的数位。

  (5)从右到左说出3876各数字的数位。

  再说一说万以内数的读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中间有一个0或几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例如,首都北京市人口有一千二百万;光的速度每秒三十万千米等。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像这样比较大的数。(板书课题:数一数)

  二、自主学习

  认识“十万”

笑笑和淘气数小正方体的情境,学生读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1)、数一数下面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并在计数器上拨一拨。  

(2)、一个大方块有一千个小方块,十个大方块有一万个小方块,一百个大方块有多少个小方块?   

(3)、当数到九万时,如果再加上一万是多少?思考讨论,引出“十万”的计数单位。     

三、反馈交流

(1)、万位满十了怎么办?(小组讨论)

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就是“十万”,10个一万就是“十万”。

 板书:十万

(2)、说一说:你知道十万有多大吗?

(3)、10个十万是多少万?10个百万是多少万?

 四、精讲点拨

  提问1:

    1辆轿车如果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想法后用计数器验证。

  提问2:

    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呢?10个一千万呢?

    分别板书:百万、千万、亿

    同时告诉学生:一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如果1秒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数到1亿要数3年2个多月。然后指出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和以前学的个、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提问3:从刚才一边拨珠,一边数数的过程中,谁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五、当堂训练

1. 说一说,拨一拨。 

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多次尝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满十进一”的方法。  

2. 第2、3题是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数的时候首先需要学生审题,明白数数的要ł;其次学生在数到“满十进一”时,教师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什么时候是按顺序数。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每人收集5个生活中的大数,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2.在计数器上拨数、读数。

板书设计:

数一数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数一数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上节课知识,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

  2、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对较大数产生兴趣

  3、为以后数的读写与比较打下较好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与学法:

  教法:指导练习

 学法:练习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你能用计数器拨出任意一个大数字吗?

二、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在十进制计数中,每相邻的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注意不相邻的单位之间的进率就不是10。

 三、精讲点拨

    练一练

  第4、5题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抽象的程度提高了。学生先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再借助计数器来试试,最后数数。

  第6题解本题时,先借助计数器,让学生从计数器上拨出每个数,看前后两档珠子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来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第7题可先在计数器上把这个数拨出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

  四、当堂训练

    教材第5页第7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又动脑,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体会到了“满十进一”了解到了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六、作业布置

   完成相应的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人口普查(读多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归纳。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在数学课上认识了比较大的数,还记得有几位吗?谁能说一说都有哪些计数单位?

  指名回答:我们认识了9个计数单位分别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从右往左)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我们在三年级时学过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你们还记得吗?能读出这些数吗? 

742    4600    8000   10000  3215    509    5009    7010

 提问:谁能说一说读这些数的方法? 

你们想知道你们收集到的比万大的数如何读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二、自主学习

1、展示收集的数据。

  例如:长江流域的面积是1807199平方千米;赤道长40076千米;马里亚纳海沟距离海平面11034米;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总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

2.读出上面的数据。

三、反馈交流

研究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1)介绍数位。

     这些数都是由几个数字排成一横行,也就是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了,各个数字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如4958,是由4个千,9个百,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8个一是在右边第一位,就是个位;5个十在右边第二位,就是十位;9个百在右边第三位,就是百位;4个千在右边第四位,就是千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都叫数位。

   (2)展示数位顺序表。把上面板书的计数单位加上横线和竖线,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分别加上“位”字,成为一个数位顺序表:

 

 

亿

亿

亿

亿

 

 

  (3)计数单位和数位之间的关系。

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几?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万位呢?千万位呢?

小结:也就是说,几个一就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就写在十位上,几个百就写在百位上……几个千万就写在千万位上。

追问: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学生答:不相同,因为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

四、精讲点拨

(1) 认识数位分级。

按照我国计数习惯,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万”。

在已写出的数位顺序表上面板书:个级、万级,制成下表: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亿

亿

亿

亿














    (2)学习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在上表的下方依次把学生分类的数据板书出来。如: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亿

亿

亿




1

1

2

2

9

6

1

1

5

5

3

0

1

 

3

8

8

0

8

3

3

2

1

0

4

1

0

0

0

0

7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9

7

3

0

0

0

0

9

6

4

 

指导:1265830000   先读亿级,十二亿,再读万级,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合在一起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学生尝试读出:1295330000和6780000、13820000。

提问:以上这些数中的0都在什么位置?读数时读0了吗?质疑:1807199这个数读不读这个0呢?

同桌之间交流。

这个数读作:一百八十万七千一百九十九。所以零不读。

提问: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呢?

小组交流。

小结:当0在级的末尾时不读出来。

五、当堂训练

研究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指导:40076    先读万级,四万,再读个级,零七十六,合在一起读作:四万零七十六。强调:百位上的零必须读出来。

学生尝试读出:11034、10030040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万级、亿级。还学会了含有三级数的读法。

七、布置作业

1.教材第7页第1题

 

 

板书设计:

 

亿    级

万    级

个    级

 

 

亿

亿

亿

亿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人口普查(写多位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较大数的读法,下面就这些数请你来读一读。

56900    40080500    370600     1459032700

  提问:你读得又准又快,能说说读数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

  提问:请你说出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成表。

二、自主学习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整万数的写法。

同学们会写四十四、一千三百八十二、六百七十八,怎样写四十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六百七十八万呢?

  学生讨论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小结: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在刚才总结出的数位顺序表上写出上面三个数。让学生读一读这三个数,检查一下写得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总结,整万的数怎样写?

  小结:按照万以内的数的写法来写,只要在后面添写四个零。

  练习: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写数。

  五万、六千万、八十万、三千二百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谈话:我们已经会写整万数了,老师在说一个数,看谁会写。

  板书: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提问:这个数有几个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

  指名板演:103245

  学生板演后,教师可以画出分级线,让学生检查写的数是否正确。

  老师说数,学生练习写数。

三、反馈交流

   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四、精讲点拨

提问: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的一个也没有怎么办?在数位上表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试着填写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度着填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再说一说是怎么样写的。

  学生探究下面三个数的写法: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

五、当堂训练

  写出下面各数。

  七百万零六十   二十七万零八百零五   五亿零四十八万  七万五千零八十 六、课堂小结

  提问:含有两级的数怎么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写数时,遇到哪一位上的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写数与读数有什么区别?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老师强调: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但有关零的问题,读法和写法不一样。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 。

七、布置作业

1、教材第7页第2题

2、口答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它是几位数?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万,它是几位数?

一个数的位数是9位,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亿级

万级

个级

亿

亿

亿

亿




1

1

2

2

9

6

1

1

5

5

3

0

1

 

3

8

8

0

8

3

3

2

1

0

4

1

0

0

0

0

7

0

1

0

0

0

0

1

0

0

0

0

0

0

9

7

3

0

0

0

0

9

6

4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人口普查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大数的意义,巩固多位数的读、写法,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2、经历多位数的读写练习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会说出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较大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组织练习,质疑解难。

   学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小黑板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填一填。

  ①、四百二十,四百四十,四百六十,        ,五百,五百二十,

        ,        ,五百八十。

  ②、二十万二千,二十万,        ,        ,十九万四千,        。

(2)、读出下列各数。

  43200432    读作:               4020000      读作:           

  8000080     读作:              700254800000  读作:            

     指名读一读,并说一说应该怎样读数。

(3)、写出下列各数。

三百零五万八千                      八千二百万八千

写作:                              写作:            

二百三十万七千四百                  六百万零五百八十

写作:                              写作:            

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数,指名板演,再集体订正。

议一议:较大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一题。

  ①、学生练习本上给每个数分级,然后读出这些数。

  ②、请一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450230         读作:四十五万零二百三十

  30017600       读作:三千零一万七千六百

 350609000      读作:三亿五千零六十万九千

(2)、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2题。

  ①、学生练习本上尝试写出这些数,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②、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四百零五万六千        写作:4056000

  七百万二千零三十      写作:7002030

(3)、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3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相互交流。

  自主汇报,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

  (1)、读出下列各数。

   造卫星每小时飞行28440000米。    火箭每小时飞行16200000米。

   读作:                   。      读作:                   。

  (2)、写出下列各数。

   三十六万零四百只。       写作:                   。

   二十万五千只。           写作:                   。

  七万五千零八十只。        写作:                   。

  (3)、连线。

   七百零七万零七百     七百万零七百零七    七百零七万零七

     7070007            7070700               700070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   国土面积(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位的认识,掌握较大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将某些数据单位改写的必要性,能有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比较多位数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和不同的数打交道,现在请你们任意说出一个数。

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教师板书5个

提问:如果将这些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你会吗?说说你是怎么样想的?

  二、自主学习

  1、出示例题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你会比较这些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吗?

  学生默读例题,理解题意

北京 13820000人   天津 10010000 人  香港  6780000人

澳门 440000人     大陆 1265830000人

  提问:这一组数据,你能找出最大的那个数吗?为什么?

三、反馈交流

观察例题,根据人口数量,将四个城市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理由。学生2人一组,说一说,议一议。

  按数位多少进行分类:北京、天津为第一类,香港是第二类,澳门是第三类。

  提问:通过这次分类,你能知道什么?

  小结:我们按数位的多少进行分类后发现,数位少的这个数就小,数位多的这个数就大。

  质疑:北京和天津的人口都达到了八位数,这怎么比出大小呢?

四、精讲点拨

位数相同的数的大小比较。

    板书:13820000、10010000

    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八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么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提问:这两个数左起第一位千万位上都是1,怎么比?

    探索:看左起第二位,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百万位上的3比第二个数百万位上的0大,所以13820000›10010000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9页第1题

  2、练习册第6页第1题

  六、课堂小结

  (1)比较两个数据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怎么比?

  (2)如果位数相同怎么办?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9600000>1660000>1220000>450000>100000             

10000000000=100亿

9600000=960万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国土面积(较大数的改写)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质疑引导。

  学法:探究体验,归纳发现。

教学准备: 课件。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数据,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三、精讲点拨

 练一练第1题,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当堂训练

  教材第9页第2题和第3题

 五、课堂小结

 1、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就是把原数末尾的4个0去掉,在余下的数末尾写上“万”字;

 2、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把原数末尾的8个0去掉,在余下的数末尾写上“亿”字。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 = 960 万  10000000000 = 100 亿

教学反思:

 

第八课时    四舍五入求近似数

教学目标 :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启发。

  学法:分析思考,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展示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自主学习

  1、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精讲点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四、反馈交流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五、当堂训练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六、课堂小结

 1、四舍五入的方法

 2、要求不同,一个数可有几个近似数。

 

板书设计:

近似数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方法与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

 

第九时  数学阅读(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目标:

1、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

2、经历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体验数学一一对应的思想、化繁为简的思想。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让学生对“数”有进一步的理解认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活动激趣。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远古的时代,是用什么办法来计数的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各抒己见。

远古时代,为了记下猎物的多少,人们用石子或结绳计数,这节课我们就从结绳计数说起。

板书课题——从结绳计数说起

二、自主学习

  教材第一幅图石子计数与结绳计数都是“逐一计数”,体现了一一对应的思想。

  第二幅图中对比羊群的计数是“按群计数”,体现了数学中化繁为简的思想,也是进位制的“原形”。

  第三幅图和第四幅图展示了一些古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数符号。 

三、当堂训练

  书写“十进制数位顺序表”。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不同的进位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十进位制起源于古代人们用双手十指计数的方法,成语“屈指可数”就是这样来的。但超过十的数,双手的手指用完时,就在地上搁一块石头或一根树枝代表十个,让手指伸直再数。经过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就产生了十进制。

板书设计:

数学阅读(从结绳计数说起)

教学反思: 

 

 

第十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重难点: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组织练习,引导思考。

 学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练习题3)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 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结合练习册,教师可加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巩固。

六、课堂作业

  教材第15页第5题。

七、课堂小结

  总结这单元所学到的知识。

 

板书设计:

练习一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亿    万 万 万                    计数单位

            1 2  6  5 8  3  0 0  0  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  3  8 2  0  0 0  0   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角的认识”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本单元认识的角主要是平角与周角,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线段、射线与直线以及平行线、垂线都是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所以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图形。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对于这些内容,教材都加强了操作活动的练习,使运动的物体与静止的图形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直线、射线与线段;掌握线段的量度与表示方法。

(2)、理解与认识平面上平行与垂直的特征;能画平行线与垂线。

(3)、理解与认识几何角的特征;会运用量角器量度角的大小与画角。

(4)、平移——能辩认移动的方向(上下左右);能确定移动的距离(几格)。

2、能力目标:

(1)、运用实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2)、在实际情境中,以具体图形为背景,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与平行线,垂线、角等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2、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4、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5、建立角的各种概念,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6、辨认各类型的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五、单元教学难点: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

2、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

3、认识平角和周角,理解各种角的形成过程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线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会永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归纳思考。

教具准备

直尺,三种不同颜色的线,电脑课件。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幅画面,师生谈话:这幅图的名字是“欢乐的世纪坛”。大家仔细看,你能从中找到我们学习的线段和射线吗?

学生说完后,电脑演示,抽象出不同的射线和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线。板书:线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

1、电脑出示“看一看”的三幅画。

第一幅图: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边,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两条直线。

第二幅图:马路上的白线条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的四条边是什么线?电脑操作引出四条线段。

第三幅图:各种城市里的灯光,灯所发出的光线又是一种什么线,和前两种线一样吗?抽象出一些射线。

三、反馈交流

1、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拿出三张纸分别对折,请学生观察折痕。

提问:这三条折痕是直的吗?(都是直的)

拿出一张纸,在折痕中间画A.B两点,再连接AB两点。明确告诉学生,这是一条线段。

拿出第二张纸,同前一张一样,画出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沿着这条线段的A.B两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直线)

拿出第三张纸,还是先画好线段AB。然后问学生,如果只沿B点向反方向无限延伸,会得到一条什么线?(射线)

(2)比较三种线的特征。

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什么样的?

四、精讲点拨

1、三种线的读法。

直线和线段都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它的读法是从端点读起。

2、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尝试,感悟到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质疑:过三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五、当堂训练

1、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一题。

2、教材第17页“试一试”第二题。

3、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1)

           有(    )条

(2)

           有(     )条

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都是哪三种?

这三种线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          射线:               线段:  

 

无限长           无限长               有限长

      无端点          只有一个端点        有两个端点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平移和平行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2、能永三角板和支持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感受教学的价值,进一步参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重点难点

1、认识平行线,体会平行线的特征,会画平行线。

2、在一些斜线中寻找平行关系,在立体图形中寻找平行线。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观察发现,动手操作。

教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方格纸,正方体,三角尺与直尺。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见过的汽车行驶的痕迹是什么样的?对,车轮的印是互相平行的。就像这幅图里的一样。

出示延缓18页“看一看”左图。

请学生举例:你还能想到生活中哪些是互相平行的吗?

出示第18页“看一看”右图。边指图边说明:铅笔平移前后的线条是互相平行的。

二、自主学习

1、移一移。

(1)用小棒在方格纸上移一移。并说一说移动前后小棒的位置关系。

准备2根小棒放在一条线段上(先重叠放在一起),然后平移其中一根小棒。

提问:这两根小棒经过平移后是什么位置关系?(平行)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根小棒叫AB,另一根叫CD,那么就可以AB说平行于CD或CD平行于AB。

(2)出示第18页小鱼图。

说出小鱼图中每条线段的名称,然后说出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三、反馈交流

1、折一折。

已经认识了平行线,下面继续学习。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这是什么?

用长方形张折两条折痕,然后打开看一看,根据这两条折痕,你能发现什么呢?请学生汇报折纸情况。

2、说一说。

出示教材第19页“说一说”的三幅图片。

生活中有很多平行的线,想一想这些图案中哪些线互相平行,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3、画一画。

你会画一组平行线吗?

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启发:怎样画平行线更准确、美观呢?我们要用三角尺或直尺画平行线。

四、当堂训练

       1、第20页“实践活动”。

       2、思维训练

        (1)、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使三条折痕互相平行。

        (2)、过B点画直线A的平行线。

五、课堂小结

提问:平行线由什么特点?

      怎样画平行线?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平移和平行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相交与垂直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用三角尺画垂线。

2、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操作,归纳概括。

  学法:操作思考,理解运用。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棒、三角尺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量一量

两条直线相交有各种不同的情况,在学习时,先让学生用小棒或铅笔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从而引出相交的概念。

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线与线之间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学生在确认两条线之间的直角关系时,要让学生懂得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来验证。

二、自主学习

   折一折

   让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量条相互垂直的折痕。可充分让学生自己来折一折,学生在折纸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验证的方法。如用三角尺的直角两条折痕的关系,从而确定这两条折痕是否互相垂直。

三、反馈交流

说一说

1、说一说教室和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段。

2、说一说正方体的哪几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四、精讲点拨

  1、练一练

  (1)、我说你摆。

同桌互相练习:一个同学先放一个小棒在桌上,让另一个同学,按要求摆出另一根小棒。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两条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问:如何确定门框相邻的两条边是否垂直,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测量的方法。

安排让学生用三角尺量一量,来判断是否垂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画一画

(1)、明确所画的线与哪一条垂直。

(2)、明确所画垂线是否有要求:一种是仅与某条直线垂直;另一种不仅要垂直,还要通过某个点。

五、小试验

  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明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相交与垂直

          相交                   垂直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旋转与角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平角、周角。

2、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归纳。

  学法:观察思考,自学讨论。

教学准备: 每人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平角和周角。

1、转一转,说一说

(1)一人用活动角转出各种角,让同桌说一说是什么角?

(2)一人说一人转。

(3)复习锐角、直角、钝角和角的组成部分。

(4)我们可以把角看成是一条射线围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这个端点就是角的顶点,这条射线就是角的边。

2、认识平角和周角。

(1)师演示平角和周角,让学生说一说是什么角?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

二、试一试

1、说一说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2、上述图案是围绕哪一点转动的,并找找图中有哪些角。

三、练一练

1、说一说每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什么角。

2、在点子图上分别画出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让学生独立完,再小组交流。

四、你知道吗?

1、在生活中,除钟表外,还有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围绕一个点旋转。

2、指针转到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角,让学生说说指针在什么位置时,与指针在零点时构成了什么角。可先画一画,再说一说

五、说说生活中的平角与周角

1、试一试:第1题学生在说平角和周角时,要引导学生说明平角和周角是如何构成的,如人竖直倒立后身体与单杠形成了平角。

2、说说生活中你还看到了哪些平角与周角。

六、布置作业:练一练 1、2.

 

板书设计:

旋转与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学法:体验感悟,发现应用。

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量角器。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A、∠B的大小。4、想一想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二、合作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1°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2)量一量

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再指名演示。

三、当堂训练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 

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

1、   量一量练一练2的∠3、∠4的度数。

2、   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3、 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数。

四、.数学游戏.1、读懂游戏规    2、同桌比赛

五、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六、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           测量角的方法:

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 角的度量(专题练习)

⒈填一填。

⑴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叫做(       )。

⑵小于90度的角叫做(         ),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的角叫做(          )。

⑶直角(     )度,平角(      )度,周角(      )度。

⑷1周角 =(    )平角 =(      )直角。

⑸度量角的大小时,要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       ),零刻度线对准角的(        )。

⑹一个三角板,有一个锐角是30度,另一个锐角是(     )度。

 

⒉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⑴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

⑵锐角都小于钝角。                                 (     )

⑶两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     )                    

⑷用量角器量角时,一定要读内刻度线。            (    )                              

⒊ 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⑴                                   ⑵






 

(       )                          (       )

 

⑶                                    ⑷

 

 

 

(       )                       (       )

 

⒋写出每个钟面的时间,并量出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的度数。









 

 


 

 


 

 

 

⒌量出下图中各角的度数。

                                            ∠1=         ,

                                           ∠2=         ,

                                            ∠3=         ,

                                            ∠4=         ,

                                            ∠5=         。

 

⒍先估一估下面各角的度数,再量一量。

⑴                                ⑵

 

 

估计(       ) 测量(       )     估计(       ) 测量(       )

                        

⑶                                ⑷

 

估计(       ) 测量(       )     估计(       ) 测量(       )

 

  ⒎观察下面的图形,你能根据给出的角的度数,判断出其它角的度数吗?

∠1=55°         ∠6=90°

∠2=      ,     ∠3=       ,

∠4=      ,     ∠5=       。

   其中,哪两个角相等?∠    =∠       

 ∠    =∠   

 

 

第七课时  画角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法与学法:

教法:指导操作,引导发现法。


学法: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法。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用三角板画角

1、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一个平角。

(1)让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交流,说说画角方法。

(2)说说各角的大小

二、画一个60度的角

1、独立画,指名说一说怎么画。还有别的画法吗?

2、用三角板画你还用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学生试画,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

(1)画30°,60° ,90° ,45° 的角——说说画的方法

(2)利用三角板还能画出几度的角 (摆一摆,算一算)

反馈:可以拼成75° ,105° ,135° ,150° ,120°

(提示:拼画的顺序)

第一步可用45° 的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拼;

第二步可用等腰三角形90° 与另一个三角板的每一个角拼.)

3、还有别的画法吗?用量角器画角。

思考讨论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 的角,该怎么画?

(1)学生尝试画角

(2) 讨论得出:画角方法

A、先画一条射线。

B、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度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C、在量角器60度的刻度线的地方记一个点。

D、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新记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夹的角就是60的角。

三、试一试

1、画150度的角,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学生独立画,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

2、量红领巾三个角的度数,然后画出其中一个角。

3、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面各角。30°、80°、105°、160°、 小结画角的方法,再指名说一说怎么画的,应注意什么?

四、作业:练一练 2、3。

板书设计:

画角

       用量角器画角               用三角板画特殊度数的角

五:专题练习设计:

画角   练习题

⒈谁说的正确?



⒉用量角器画出下面各角。

    40°           75°               125°              95°

 

⒊ 用三角板画出下面各角。

    30°           135°              60°               120°

 

⒋用一副三角板,你能画出哪些角?在下面试着画一画。

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  练习二(画角)

 

教学目标:

1、巩固如何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2、通过练习巩固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会判断直线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回顾,组织练习。

   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合作。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单元的知识重点

1、 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与读法

2、 平行、垂直的定义及平行线、垂线的画法

3、 角的度量及画法

二、练一练

1、第一题下图是北京城区地图的一部分,请你找出两组互相平行、两组互相垂直的道路(让学生说说判断的方法)。

2、第二题说一说,在你的学校附近,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道路是互相垂直的?可以让学生画个草图。

3、第三题先估计,再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思考,角的边不够长,不能指到量角器上的准确度数,该怎么办?(把角的一边延长)

4、第四题 

(1)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得到的角是多少度?

A、学生试做,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B、引导学生发现,每对折一次,所得到的角是原来的一半。

C、摊开折过后的纸,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哪些度数的角。

小组合作,可画一画。

(2)用长方形纸分别折出45°,135°的角可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全班交流。

三、复习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练习二第3、4题:先让学生估一估角的大小,在用量角器测。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第5题:

         这是一道操作题,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道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讨论、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2、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观察找出图中的直角、锐角、钝角,然后与同学交流。

第九课时   走进大自然

教学目标: 

通过参观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的情境,巩固认识更大的数和线与角的相关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综合运用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学法:观察讨论,实践操作。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量角器,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还记得两天直线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样子吗?

学生用小棒摆出互相平行和垂直的位置关系。

教师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学生摆放的图案。

二、自主学习

1、复习更大数的读法和写法

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前两句话。

(1)我国最大青少年活动面积3735200㎡,其中水域面积133400㎡,国家投资近1000000000元。

(2)营地内有勇敢智慧区、科学探索区、生活实践区等八大园区,种植 

了十万棵大树和一百万株花木,铺设了十七万㎡的大草坪。

 指名回答,读出画线的数据。全班动笔,写出数的具体方法。

2、出示教材第31页主题图。

(1)学生观察主题图。找一找图中的平行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段。

(教师可以准备课件进行演示,或者在实物投影下演示)

        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先说出互相平行的线段,再找互相垂直的线段,可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得最全。

 教师及时加以评价和鼓励。

    (2)学生动手绘图

学生独立设计房子的门和窗,教师巡视指导。班级展示,互相交流,欣赏作品。

    (3)画垂线

        从A 点到小房子设计最短的路。

        提问:想想画什么线距离小房子才最近?

(从A点画一条垂直于小房子的线,这条路最近)

        学生画垂线,然后交流画图方法。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出示教材第32页的画面

        学生独立思考

(1)有什么办法把镜框挂正呢?

(2)已经参观了2时,时针走了多少度?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会看到,现在时针正好指向3时,这是参观了2小时后的时间,说明开始参观的时间为1时整,时针从1时走到3时时。正好走了60°)

   2、学生动手测量。

(1)量一量风筝各个角的度数。

(2)每块花砖每个角的度数。


第十课时   单元复习

一、填空

1.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    )端点。

2.周角=(      )度           直角=(       )度

  1个周角=(    )个平角=(     )个直角

3.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       )。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      )。

4.3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    )度,是(    )角;

  6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    )度,是(    )角;

10点整时,时针与分针所成的角度是(    )度,是(    )角。

二、判断

1.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    )

2.一个20度的角,透过放大5倍的放大镜看是100度。(    )

3.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105度的角。             (    )

4.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是平行线。                   (    )

5.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周角就是一条射线。         (    )

三、选择题

1.可以量出长度的是(     )。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2. 图中有(     )个锐角。

A.1          B.2           C.3

3.角的大小与(     )有关。

A.两边张开的大小 B.两边的长短  C.顶点的位置

4.下列几个角用一副三角尺就可以拼出的是(   )

A.80度      B.120度       C.170度

5.下图中(    )是周角

A.       B.     C.

四、操作题

1.过c点分别画直线L的垂线、平行线。

     

     .C                     

      ——————    L           

2.过a点画直线L的平行线。

             .a

___________    L

 

三、乘   法

 

一、单元要点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体育场(估算)、神奇的计算器、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三、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

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版式意义及简便条件

关键:引导观察算式特征,理解算式含义

 

四、培优辅差

 

 

 

 

五、课时划分(12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1            

体育场                            1

练习三                            1              

神奇的计算器                      1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1  

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           1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        1     

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1

练习四                            1

整理与复习(一)                  1

单元测试                          2

 

第一课时: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课文第31页的内容,第3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关键:掌握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幻灯设备

培优辅差:

教学方法:引导质疑,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4)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三)精彩展示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2 1

1 1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四)测评反馈

    课文第34页的“试一试“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反馈运算结果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312×54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3 1 2                4 0 8                   4 7

×  5 4              ×  2 5               ×  2 1 0

1 2 4 8              2 0 4 0                   4 7

1 5 60                8 1 6                   9 4

     1 6 8 4 8            1 0 2 0 0                 9 8 7 0

(五)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1、3、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体育场

 

教学内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三位数第六两位数的估算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合理地对数据进行估算

关键:联系实际,灵活处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质疑探讨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张报纸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略。(图片可以是课文主题图,也可以自选)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提出问题。

教师:你能俦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 精彩展示

(1)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引导提问:①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从而板书:12×6×28或72×28

(3)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即:70×30=2100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三、 测评反馈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2,4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四、板书设计:

                          体育场

    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五、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练习三(第39-40页)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巩固,归纳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口算的方法。

  做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四、板书设计:

                         练习课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二、乘法估算练习

   三、数学游戏

五、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神奇的计算器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课文第3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

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

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板书:神奇的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

(1)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三、精彩展示

(1)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③ 反馈计算结果。

四、测评反馈

(1)呈现计算题。

①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反馈计算结果。

(4)引导提问: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器

        (1) 计算25×4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五、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有趣的算式

教学内容:

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课文第40、41页的“探索发现(一)”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

二、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讨论:1111×1111的结果。

(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1111×1111=1234321

(5)依据规律填得数。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2、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

(2)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142857×4=571428

(3)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42857×5=714285142857×4=857142

3、 第三关:神奇的9。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999×999=998001

(2)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

(3)了现规律并归纳:

(4)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4、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2)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

教师:请你在这十个数字中,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3)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字:6、1、7、4。

(4)“卖关子”。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4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

学生A:不相信!

学生B:老师怎么讲迷信呢。

学生C:感到迷惑。

(5)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1 02 5       -1 4 58        -3 0 7 8

4 1 8 5         70 8 3          5 6 5 2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7 6 4 1

-2 55 6       -3 6 99       - 2 4 66     -1 4 6 7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61 7 4

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6)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三、 测评反馈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四、板书设计:

       有趣的算式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第三关:神奇的9。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五、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计算工具的演变

教学内容:

简要介绍一些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课文第4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使学生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2、 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渗透数学的文化教育。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算盘等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交流反馈

学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等。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获取书本提供的信息。

2、 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已所知道计算工具的计算公式

3、 教师巡视,简要回答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全班讲解。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1)幻灯呈现课文第42页第1个图。

(2)古时人们记数的方法。

石子计数:古时候,牧民用石子的数和羊的头数作对应记录,早上放出几只羊,就用几个石子表示,晚上放牧归来,再把石子与羊一一对应,如果石子数和羊数刚好对应,就说明羊没有少了或丢了。

结绳记数:其原理和石子计数类似,如:古时候,人们采集野果,或捕鱼时,在绳子上打结,采几只野果或捕到几只鱼,便在绳子上打几个结。

2、 算筹计算。

(1)算筹的发明时间、发明人。

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公创举,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2)算筹的计算方法。

用树枝或竹条来表示数字。如:“1”就用一根枝条来表示,,“2”就用两根枝条来表示。……“6”就用枝条“ ”来表示等。

3、 算盘。

(1)算盘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①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使计算的速度快多了。

② 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还曾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算盘至今还在使用。

(2)介绍算盘的结构和记数法。

① 出示教具、学具------算盘

② 记数法:

上方每颗珠子代表5,下方每颗珠子代表1。

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教师:关于算盘,你还知道什么?

4、 计算机。

(1)计算机发明的时间、发明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最早的计算机。

(2)关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了解。

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知识。

(3) 提问,关于计算机,你还知道什么?(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计算工具的演变

         1、 石子计数、结绳计数      2、 算筹计算。

             3、 算盘。  4、 计算机。

 

第七课时:乘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的结合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3、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发现乘法的结合律。

2、在理解结合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计算器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假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估计搭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2、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结合律。

三、测评反馈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2、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结合律解决连乘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四、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五、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2、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培优辅差: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 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 6×9+4×9

=54+36

=90(块)

学生B:(6+4)×9

=10×9

=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4、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5、 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6、 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7、 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三、精彩展示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25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 测评反馈

1、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

或看成99×(10+1)=990+9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

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

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第九课时:练习四

 

教学内容:练习四(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练习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准备: 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做第1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简算方法。

     做第3题:小组活动:比一比

     看哪个小组连的又对又快,在做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适用的条件。

二、花圃中的乘法

        让学生独立完成,重点理解列式的算理,即第1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周长,第2个问题为什么是计算面积,体会周长与面积的不同含义。

三、观察与思考:

    本题是一个乘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渗透了一些函数的思想。

先呈现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再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所列算式中乘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接着,可让学生再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四、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

                 练习四

        一、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二、花圃中的乘法

        三、观察与思考:

教后反思:

 

 

 

 

第十课时:整理复习(一)

 

教学内容:整理复习(一)(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

教学方法:反馈,总结,归纳

培优辅差:

 

教学准备: 量角器,三角板,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第一单元:认识较大数

       第1、2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使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复习。

二、复习第二单元:线与角

       第4、5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可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第6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三、复习第三单元:乘法

第7题用竖式计算

第8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9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解答。

四、复习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一)

        1、认识较大的数

        2、线与角

        3、乘法

六、教后反思:

 

 

 

 

 

 

 

 

第十一课时:单元测试

1.口算。

24×5=  18×30=    200×6=   19×40=

25×40=  260×3=   14×30=    125×80=

2.填空。

(1)估计96×42时,这样想:96≈(    ),42≈(    )。(    )和(    )相乘得(    )。所以96×42≈(    )。

(2)30800×5的末尾有(   )个0

(3)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一个四位数,其中一个因数是两位数,那么另外一个因数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3.判断题。

(1)370×50与3700×5的积相等。      (   )

(2)89×99+89=89×(99+1)          (  )

(3)两个三位数相乘,积一定是五位数。 (   )

4.选择题。

(1)847+853这道题可以利用(    )来简算。

①乘法交换律  ②乘法结合律   ③乘法分配律

(2)两个因数的积是480,如果其中一个因数扩大5倍,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    )

①96     ②2400   ③不能确定

(3)□÷86=240,□里应填(    )

①320    ②180   ③210

5.计算

(1)先估算,再列竖式计算。

285×48=      95×408=    360×75=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5×102     23×98+46    25×32×125


6.应用题

(1)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天要白白流掉12千克水,照这样计算,一年要流掉多少千克水﹖(按365天计算)

 

 

(2)运动会举行大型团体操表演,一共有4个方阵,每个方阵有25行,每行25人,一共多少人参加表演﹖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二、单元教学建议:

1、 在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图形变化的特点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以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的动手活动,逐步认识图形的变化特点。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P53),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案经过旋转而得到的。因此,让学生能自己进行操作,这对他们认识图形的变化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在具体的处理上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在计算机多媒体中设计一个图形变化的过程,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第二种操作的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让学生准备一些简单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是沿着哪一点旋转的(这一点称为中心点),因为沿着不同的中心点旋转所得到图案是不同的。同样,在三角形的旋转中(教材P54第1题),也要让学生明白是围绕哪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最好都是在学生的操作后再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化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同样得到新的图形,则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如“图形的变换”活动中(教材P56),4个三角形经过平移与旋转,得到了不同的图形,但每个人操作方法可以是不同的。因此,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再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出现教师摆,学生看的现象,这样不容易出现学生具有个性的操作方法。

3、 在欣赏的过程中,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周长画下来,那么就会出现一个美丽的图案。这一内容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小朋友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三、单元培优辅差

 

四、课时划分(5课时)

      图形的旋转                          1

      图形的变换                          1

      练习课                              1

      单元测评                            2

 

第一课时   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重、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投影仪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图案都是这样旋转得来的,你们能根据这个方法或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设计一些图案吗?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在白纸上旋转。

(1) 请同学们打开1号信封,从里面取出一张白纸和一个三角形ABC(生完成后),请你沿着三角形的边把手上的三角形先描绘下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最后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这个三角形是围绕哪一点旋转的。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三个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2、在方格纸上旋转。

(1) 请同学们打开2号信封,从里面取出一张方格纸和一个三角形(生完成后),请你先把手中的三角形与方格纸上的三角形重合起来,接着以这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O为中心进行旋转(旋转的角度是90度),最后在小组里面说一说从图形1到图形2,从图形2到图形4等旋转的角度。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个别学生上台演示,引发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3、完成P52“说一说”的第1、2题,把你的答案填在书上。完成后进行反馈。

4、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5、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测评反馈

1、P53“试一试”的第2题

练习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

2、P53“试一试”的第3题

练习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习。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活动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第二课时  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说出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演示指导,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投影仪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图形的变换是对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运用练习,也是今后学生开展图形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学生大量的操作活动,对提高学生空间的想象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2)本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操作,通过他们的操作来体验图形变换的过程。在图形的变化中,同样得到图形的变换,但不同的思考角度,常常会引出不同的操作过程。因此,无论是变换到(1)、(2),还是变换到(3)、(4),都有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所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再进行交流。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练一练

(1)七巧板的变换是多样的,图中所展示的仅是其中的一种。在开展这一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七巧板中的部分图形进行变换。在学生比较熟练的情况下,再操作一些比较复杂图形的变换。

(2)对于图形每一步的变换,都应要求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平移或旋转的,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平移或旋转的概念,也便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图形的变换


第三课时   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上设计图案。

教学重难点:能用语言描述自己设计图案的过程。

教学准备:投影仪

培优辅差:

 

教学方法:欣赏交流,自主创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选择一部分有意义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是很有帮助的。本活动的特点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图案,还要求学生能制作美丽的图案,后者是重点。

(1)欣赏美丽的图案。教师可以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议一议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可以在黑板上与学生共同画一个图案。

(2)制作美丽的图案。在制作时,先把制作的要求交待清楚,为了防止图形的变形,也可以让学生把旋转的中心点用图钉固定下来,然后边旋转边描绘。如果学生有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任意剪一个简单的图形,随后再进行描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交流,老师进行指导。

第1、2、3题

(1) 本练习的三道题目都是操作题,教材中的要求是画一画,但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只有学生十分熟悉了摆的过程,才有可能画得好图形的变换。

(2) 教材中呈现的材料仅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些素材,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类似的内容,以供学生开展活动。

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提倡学生边操作边自语(说一说图形变化后的情况),这样,可以把每一个操作的动作都与规范的数学语言结合起来。

(3) 第4题

有了前面几道题的操作经验,学生头脑中可以初步建立起图形变换的表象图案。因此,开展本题的活动可以采用先想象,后操作的程序,即先让学生说一说某一图形是如何变换的,然后用操作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

(4) 第5题

在开展设计时,可以充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设计,然后由每一个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交流的重点要说说图形是如何进行平移或旋转的。

 

(5) 第6题

对学有余力,又十分喜欢设计的学生安排的内容,不作全班学生的要求,也不作测试。

三、测评反馈

    开始时图案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步出示复杂的图案。对于设计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喜爱的程度进行选择,如有的学生喜欢选择自己的名字,也有些学生喜欢一些特殊的图形等,教师不要作过多的干涉。对学生设计后的作品,尽可能创造条件进行交流,并让他们说说设计的思想与设计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数学欣赏

六、教后反思

 

第四、五课时  单元测评

  一、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现象的,在后面括号内打“○”,属于平移现象的在后面括号内打“△”.(10分)

  1.转动的风车.(  )            2.淘气上楼梯(不转变时).(  )

  3.船在海上航行.(  )           4.工作中的排气扇.(  )

  5.行驶中的火车车厢.(  )         6.水中游来游去的鱼.(  )

  7.高层建筑中上升的电梯.(  )       8.直升飞机上面的螺旋浆.(  )

  9.坐车时,向外看到的树离我们而去.(  )  10.淘气正在玩耍的陀螺.(  )

  二、看图填空.(50分)

  1.

  (1)通过平移可以重合的是(  );

  (2)通过旋转后平移才可以重合的是(  ).

  2.下面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后不能与①重合的是图形(  ).

  

  3.你知道方格纸上所画图形位置的关系吗?填填看.

  

  

(1)图形C可以看做图形B绕点O顺时针旋转____得到的;

  (2)图形B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到图形____所在位置;

  (3)图形D可以看作图形____绕点O____时针旋转____得到的.

  4.(1)图形B看作图形A绕____点顺时针方向旋转____,又向____方向平移____格得到的.

  (2)图形C看作图形B绕____点顺时针方向旋转____,又向____方向平移____格得到的.

  (3)图形D看作图形____绕____点____方向旋转____,又向____方向平移____格得到的.

  5.左边的图形可以由右边四个图形中(  )和(  )重叠而成.

  

  6.图形①平移和②重叠后是(  ).

  

  7.A、B、C三个图形是由哪些小图型组合的?

  

  (1)图A是由(  )号、(  )号组成的.

  (2)图B是由(  )号、(  )、(  )号组成的.

  (3)图C是由(  )号、(  )、(  )号组成的.

  8.下面左边的图是由(  )号图形平移和旋转画出来的.

  

  三、画一画,涂一涂(24分)

  1.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②和图形③.

  (1)图形①绕O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图形②.

  (2)图形①向右平移5个格得到图形③.

  

  2.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B、C和D.

  (1)图形A向左平移4个格得到图形B.

  (2)以直线a为对称轴,分别作图形B和图形A的对称图形,得到图形C和图形D.

  3.

 

 四、仔细观察,说一说(10分)

  1.(1)右图中图形B是通过图形A怎样得到的?

  (2)图形C是怎样通过图形B得到的.

  (3)图形D是怎样通过图形A得到的?

  2.下面的图案是如何由阴影部分的图形得到的?摆一摆,说一说.

  

  五、找规律,画图形(6分)

  1.找规律画图形:观察下图中各组图的变化规律,并在“?”处画出相关的图形.

  

  2.下图的变化很多,请你认真仔细地观察,画出第四幅图的答案.

  

  附加题(外加10分)

  1、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可以剪拼成许多有趣的图形.例如把正方形剪成三块,就可以拼成火箭的外形,想想看,怎样剪?(画出来)

 

第五单元   除法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本单元安排了七个情境活动:买文具(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路程、时间与速度(常见的数量关系),参观苗圃(一次试商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国家体育场(体会万、亿的实际意义),秋游(试商需要改商的除法),探索与发现(四)(探索商的变化规律),抗震救灾(三步的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编写突出题材的现实性,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选择了一些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掌握除法计算的基本方法。为鼓励学生进行探索,不论是除法的计算,还是除法的运算规律以及解决简单的问题,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单元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亿以内的大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

4、经历探索商不变规律的过程,并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5、会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单元教学重点:

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

单元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在探索的过程中归纳计算的方法。

●独立探索●交流归纳●尝试运用

如何进行试商?可以先交给学生讨论,然后进行归纳。

2、在实例比较中归纳常见的数量关系

●交流信息●比较快慢●归纳数量●发现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自己设计购买的方案。

4、在数据推理中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数据推理是发现规律的重要方法。

5、在运算的过程中提高估计的意识。

每一道习题运算,都安排估一估的要求,以提高学生估计的意识。

 

课时分配:

第五单元共需15课时。课时分配如下:

买文具             …………………………2课时

路程、时间与速度   …………………………2课时

参观苗圃           …………………………1课时。    

秋游               …………………………1课时

练习六                   …………………………2课时

国家体育场               …………………………1课时

探索与发现(四)         …………………………2课时

中括号                   …………………………2课时

    练习七             …………………………2课时

 

第一课时  买文具(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情景,探索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交流探究

教学准备:小黑板  计数器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励,现在班干部来到了文具超市:钢笔8元一支,文具盒20元一个,书包30元一个。班费共80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可以买多少个文具盒呢?

(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1、学生根据电脑出示的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文具盒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1)首先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2)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提出问题的同学可以选择同学来解答他的问题。

(4)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的条件,并提出数学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

2、学生汇报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理由。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讲解,如果学生能向他发问更好,如果没有,老师问:“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如果班费有140元,又可以买几个铅笔盒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生独立完成“试一试”,启发学生想一想,会发现什么规律。怎样商?

(由学生自己小结)

4、老师点出商的末尾“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5、举出一些估算的例子。

(1)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2)学生提问题学生自己解决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你觉得为什么商的个位要补“0”?

让学生明白,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

学生通过口算、估算、列竖式等多种形式寻求答案。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让学生根据情境去实际靠,提出问题后指名解答。

(3)完成“试一试”第3题。

使学生感受估算与精算的区别。

四、最后小结: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买文具


通常具体情景,把算式转化成可以简便的算式

 

第二课时  买文具(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2、利用上节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情境,正确地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解决一些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交流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板演,说明算理。

150÷30=     130÷13=     342÷40=    600÷20=

想一想:“600÷20”商的个位为什么要补“0”?

2、引导学生回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

二、自主学习、综合练习

1、括号里最大填几?

30×()<220   50×()<85    40×()<140

60×()<306   60×()<200   80×()<314

学生可口算、估算或竖式计算解答。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三、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第4题。

请学生观察情境图独立思考、解答。

四、拓展练习

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五、小结:通过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请给大家讲一讲。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150÷30=      130÷13=       342÷40=     600÷20=

 


第三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一)

 

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运用三者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2、电脑出示两辆汽车进行拉力赛的情境,学生猜哪辆车会取胜呢?

接着出示条件:

第一辆2时行驶了120千米,第二辆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

二、自主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2、小组交流,明确:

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

1时、1分、1秒。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

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四、精讲点拨

完成“练一练”

第3题:在运算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发现规律,并让学生记住一些特例。可以适当扩充。

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根据条件,可以提出并能解决什么问题,帮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用“△”在图上做标记时,要学生讨论,说说你为什么画在这个位置上?

学生小结

四、总结谈话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堂作业:教材64页第3题  《作业本》


第四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二)

 

教学目标:

1、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尝试运用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谁来说说这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理清三者关系,为下面的练习打基础。)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根据情境图列式计算。

(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

根据第1个算式写出第2、3个算式的得数,寻找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自己编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次巩固和延伸,这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完成“练一练”第四题。

列式计算后,与自己的同桌再出一组这样的题并解答。

5、完成“练一练”第五题。

三、实践应用

看线段图解答,然后提问:15分、35分分别在什么位置。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数学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五、教材64页第2题    作业本。

 


第五课时    参观苗圃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试商方法,学会验算。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绿色植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平时,看书时间长了,眼睛觉得很累,但只要看看绿色的植物,就能消除眼睛的疲劳,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块去参观苗圃,那里种有很多的绿色植物。

2、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欣赏了那么多漂亮的植物,你现在了解到苗圃的基本情况了吗?

学生汇报观察的收获。

2、你能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每种花的盆数相同”这个信息对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作用?作用是什么?缺少这个信息能不能计算?

3、你能列出算式吗?

三、反馈交流

1、 能估计一下答案吗?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估计这些答案有什么作用吗?

2、用除法竖式你会吗?

A、先自己试一试。

B、如果遇到困难你有二种求助方式:①求助课本②求助小组伙伴。

C、小组交流你的成果。

D、小组间交流你们的计算方法,说清楚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可以上台板书你们的竖式。

   (明确:试商的时候,把22当作20来试,把154看作是150,

20×7=140,最接近150,所以商7。)

 3、 请你来给园艺师帮帮忙: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下几盆花?

独立解决。说说你的算法和想法。你会验算吗?

四、精讲点拨、趣味练习

今天同学们在参观苗圃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并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学会了2位数的除法,下面咱们就来练一练,比一比,看你可以获得几星级?

1、说说你把除数当作几来试商?(一颗星)

 70÷31=      381÷54=       272÷28=      89÷22=

2、最大能填几?(二颗星)

38×(   )<243   42×(     )<213   

61×(     )<441  59×(     )<481

3、森林医生(三颗星)P64页第四题。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作业布置:相关配套练习


【参考教案】参观苗圃(二)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62—63参观苗圃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过程,能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方法。

教具准备:“参观苗圃”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用竖式计算

69÷20 850÷40 420÷60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什么。

2、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0×()< 96 40×( )< 260

20×( )< 184 60×( )< 195

3、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而是任意两位数,又该怎么样计算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参观苗圃)

二、 探索新知

㈠ 解决问题一

1、出示“参观苗圃”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回答)求“每种花各有多少盆?”应该怎样列式?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式:154÷22=

师:怎么样计算出结果呢?

2、自主探索算法。

引导学生估计这个算式的结果,并集体交流估算的过程。学生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有:⑴因为22×10=220所以不到10盆;

⑵因为22×5=110所以比5盆多一些;

⑶因为140÷20=7所以大约是7盆左右。

……

师:刚才大家估计的都是一个近似数,那我们现在要用竖式计算出结果,你们会吗?(会)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可以和同桌一起完成。

教师巡视,和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思维过程。

指名汇报计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试商的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把除数22看作20,把被除数154看作150进行试商的方法。

㈡ 解决问题二

1、出示问题(2)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几盆花?

指名列出算式:120÷18=

师:谁能估计出这个算式的结果呢?(让学生先独立估算,并在小组内交流估算的方法。)指名回答估算的过程及想法,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有:⑴因为18×5=90所以比5个图案要多;

⑵因为18×6=108所以可能是6个;

⑶因为120÷20=6所以可能是6个。

……

2、师:请同学们自己用竖式来计算一下120÷18的得数,验证谁估计的最准确。(学生独立计算,算完后与同桌交流比较,看谁估计的最接近准确数。)

指名汇报竖式计算的过程,重点让学生说试商的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和理解把除数18看作10试商不方便,而把除数18看作20试商就会更准确。

3、交流验算的方法。

师:你怎么知道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生:通过验算就知道)你会验算吗?先让学生独立验算,然后集体交流。

㈢归纳算法

让学生对比两个问题的计算过程,想一想,计算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该怎么样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除数是两位数,试商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者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即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当除数的个位数是5或者比5大时,可用“五入”法试商,即除数的十位数加上“1”,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

三、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完成P63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个别辅导。

全班集体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试商的。

四、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应该怎么样试商?试商时应该注意什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

 

 

 

第六课时    秋  游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合作交流。

培优辅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讨论估计试商。

272÷34=     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三、精讲点拨

1、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2、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3、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4、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

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五、小结本课

六、布置作业:教材96页试一试第1题。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