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文习题参考答案汇编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第一单元 答案

第二单元 答案
第三单元 答案
第四单元 答案

第五单元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  )在表面的自期欺人的脂粉所诓(  )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壮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搽(  ) 诓(  )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2.在方框内给下面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3.下列加点字词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也不敢公开的见不得人的事。

B.“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改为一味求神拜佛”:“一味”表示愚昧成习,顽固不化。

D.“只希望着国联”:“只”表明了国民党政府对国联的充分信任。

4.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中国人早就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D.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1.下列对“中国的脊梁”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统治阶级中的仁人志士

B.劳动人民中的英雄豪杰

C.整个中华民族中的精华人物

2.“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

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分别是什

么?

(1)“筋骨和脊梁”:                     

(2)“状元宰相”:                      

(3)“地底下”:                       


3.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针对“中国的脊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同学说下面的人物就是“中国的脊梁”,你认为呢?请说出理由。

备选对象:①邓稼先;②袁隆平;③莫言;④屠呦呦。

答:                    


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2019江西新余一、二、三中联考,18—2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3分)

得志不卑人

游宇明

①一位熟人近来变得谦逊起来,见了人,开始主动打招呼;向别人提建议,末尾总要加上一句“这是个人意见,未必正确”,与从前的顾盼自雄、狂妄张扬迥然相异。一问才知道,原来此人事业上遭受了重大挫折,一度沦落到几乎没有部门想要的地步。

②人难免有得志或失意的时候,一个人遭遇失意时不难做到谦逊,毕竟失意是以人生的挫折作为底色的,既然在某些方面不如人,想高调也缺少内在的支撑,自然会不自觉地放低自己。难就难在得意时依然低调,不拔高自己,不贬低他人。原因很简单:人性总是趋利的,得志的时候,别人有求于自己的多,自己有求于人的少,久而久之,便生出了张狂。正因如此,“得志不卑人”也就变成了一种操守、一种格调、一种境界。

③我喜欢读《论语》里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不是想读出什么鸡汤,而是希望学到孔子的做人、处世。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老师的地位是被神化的,所谓“天地君亲师,老师是神职”,所谓“师徒如父子”,都在灌输着等级观念,可是孔子并不高高在上,而是以谈笑风生的方式,与学生谈理想、说做人,忠厚之态跃然纸上。

④近年来,有一种反思鲁迅之风,有人说他“多疑”“迁怒”,这个我是相信的,但鲁迅自有鲁迅的伟大之处,“得志不卑人”就是其中之一。鲁迅一生做过中学教师、中专校长、教育部公务员、大学教授,在白话文学上更是无人出其右,想骄傲有的是资本。但他一生对自己的事业很低调,别人说他是天才,他说“哪里有天才,我是将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别人想提名他做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说自己“不配”,坚决谢绝。正是因为伟岸而能谦逊,鲁迅才赢得了青年的普遍喜爱,被人誉为“民族魂”。

⑤仔细想来,得志时不卑人,需要跨过两道门槛,一是知己之短,知人之长,二是对弱势者抱有真诚的关怀。人都是有缺点与不足的,那些自命不凡的人,不是因为他们事事完美,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自知之明。知己之短,实际上就是要学会明智;人还要懂得欣赏他人的长处,他人能够立足于世,必有可以立足的理由,这种长处不会因为你的态度而改变。懂得知人之长,一个人才能纠正自己的短板,让自我变得更完美。

⑥世界很大,企望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才华,都处于理想的人生位置是不现实的。身处卑微时,我们不卑己,要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爱拼就会赢”;居于生命的高处时,我们不卑人。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权力、金钱、名誉,不是人生的唯一,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向善之心,是帮助他人之后的自我满足,是即使矗立成珠峰依然能平视大地的平常心。

⑦人遭遇失败,由狂妄变得低调,当然也值得认可,至少他是朝阳光灿烂的远方走了第一步;但人在得志时的谦逊更值得赞美。原因很简单:前者是由“利益”推动的,有不得已为之的成分,而后者则是内心自发的,更有一种出自本能的真诚。

1.(★★☆)通读全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答: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2分)

答:                      

3.(★★☆)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4.(★★☆)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再写一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例子。(2分)

答:                      

5.(★★☆)读完本文,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联系实际谈谈读完本文之后你得到的启示。(4分)

答:                      


五年中考全练

拓展训练

(2017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21—2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9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文章第一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2分)

答:                  

2.(★★☆)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之外,还明示了民族自信力于当时的作用,请你在文中找到并摘抄下来。(1分)

答:                   

3.(★★☆)依照文中画线句子的逻辑关系,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

A.只要……就……    B.只有……才……

C.即使……也……    D.虽然……也……

4.(★★☆)文中加点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说说它的作用。(2分)

答:                   

5.(★★☆)请你选取一个体现当代中国富有自信力的事例并加以概述。(集体、个人皆可)(2分)

答:                     


核心素养全练

拓展训练

  某校九(3)班开展以“中国自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一则新闻标题。

  材料 参考消息网3月7日报道 连日来,境外媒体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高度关注和深度解读。境外媒体称,报告除宣布进行改革外,还向世界其他地区发出信息。报告的结尾部分表明了中国政府正以何种自信登上国际舞台。

“从量到质”谋发展

 日本《每日新闻》3月6日报道,去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九大上,领袖领袖强调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创新跑出“加速度”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5日报道,中国承诺吸引海外人才和风险投资,希望加速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先进科技赶超美国的进程。

构建秩序展担当

 瑞士《新苏黎世报》网站3月5日报道,中国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除宣布进行改革外,还向世界其他地区发出信息。报道称,报告的结尾部分表明了中国政府正以何种自信登上国际舞台。总理强调和平发展,但也明确指出中国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

答:                

(2)为了营造活动氛围,班委会准备在领袖台两边张贴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请你拟出下联。

上联:龙腾虎跃朝朝自信展宏图

下联:                 

(3)活动中,李亮同学为班级黑板报写了一段文字,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领袖在中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用3万多字篇幅的报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空前信心,[A]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并为这个新时代描写蓝图,制定方略,做出战略安排。是啊,[B]从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到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以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从铁钉、火柴都造不出来,到“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嫦娥”奔月、“蛟龙”入海……中国人选择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度,并一路走得风生水起!

①[A]处画线句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   ”一词改为“   ”。 

②[B]处画线句有语意重复的问题,应删去“   ”或“   ”。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基础闯关全练

拓展训练

1.答案 (1)chá kuāng (2)期 欺 壮 状

解析 (1)“搽”“诓”都是形声字,注意形声字的特点,切记不要直接根据声旁确定读音。(2)“期”和“欺”,“壮”和“状”音同形似,注意根据形旁推断字义,判断正误。

2.答案 : “ ” ; ;

解析 第一个方框处用冒号,提示下文;第二、三个方框处用引号,表示直接引用;第四、五个方框处用分号,三个分句之间存在并列关系。

3.答案 D “只”表明国民党政府唯洋是崇,不相信自己。

4.答案 B B项“中国人”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文人,A、C、D三项的“中国人”指的是所有的中国人。


能力提升全练

拓展训练

1.答案 C 不要把“中国的脊梁”局限于某一阶级、某一集团,它既包括统治阶级中的人物,也包括广大劳动人民。

2.答案 (1)作者歌颂的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2)国民党反动派政客及其御用文人。(3)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解析 联系课文内容及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答题。

3.答案 (示例)邓稼先是“中国的脊梁”。因为他是“‘两弹’元勋”,他领导科技工作者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大大增强了国防力量,使中国更加自信,更加强大。

解析 选择一位人物,概括这个人物的主要成就,说明其成就足以称得上“中国的脊梁”即可。


三年模拟全练

拓展训练

1.答案 得志不卑人

解析 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取方法如下:①位置法。A.题目即中心论点。B.在开头,即开门见山提出论点。C.在中间,应注意承上启下过渡性的语句。D.在结尾,即归纳全文,篇末点题。这时,在论点之前往往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标志性词语出现。②表述法。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肯定或表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地表明态度的句子,它应该正确、鲜明、简洁和明了。从全文看,它必然是能够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寻找归纳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要通过阅读文章归纳段意、层意入手,然后再归纳中心论点。④论据反推论点法。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本文采用位置法判断,题目就是论点。

2.答案 通过列举一位失意的熟人的例子来引出本文的话题,总起全文,并且通过例子贴近生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充当本文的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解析 首段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结构上引起话题,总起下文,内容上要结合具体文章进行分析。本文列举了一位失意的熟人的事例;然后结合全文分析,即可发现其内容上的作用:一是引出本文的话题,二是通过贴近生活的事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三是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

3.答案 举例论证,引用鲁迅的事例来证明本文的观点,鲁迅得志不卑人,对自己的事业很低调,别人想提名他做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坚决谢绝,正是因为伟岸而能谦逊,鲁迅才赢得了青年的普遍喜爱。事例确凿,有力地证明了本文的论点。

解析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第④段列举的是鲁迅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意在具体有力地论证“得志不卑人”的中心论点。

4.答案 (示例)曹文轩,童年的经济状况不太好,生活贫困。成年后致力于写作,作品获国际安徒生奖等文学大奖多项,但他一直谦逊低调,坚守着“追随永恒”的美学承诺,反对咀嚼庸常的创作现实,通过自己的作品体证着人性智慧的高贵永恒。 

解析 答题时,要做到两个明确:一要明确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二要明确要补的论据的类型。如果是事实论据,表述格式一般为:人物+事件。如果是道理论据,则要力求准确,最好能有出处。本题要求补充事实论据,证明“得志不卑人”的中心论点。从积累中选择恰当的事例做论据即可。

5.答案 (示例)赞同作者的观点。

(启示)我们知道人的一生总有高潮和低潮,高潮时不过分骄傲,低潮时坦然面对,这样我们才会顺利过完自己的一生。不能真心领悟苦痛,也便难有新生的希望。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说:人的生命如洪水奔流,不遇岛屿与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因此,我们说,有挫折的人生才有力度,有挫折的人生才丰富。

解析 解答此类题需要在深入把握文章观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得志不卑人”是一种操守、一种格调、一种境界。在得意时能冷静下来,低调处事,真诚待人是一种人生观的智慧,所以应该赞成这一观点。根据自己的体会谈阅读启示即可。


五年中考全练

拓展训练

1.答案 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是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自欺力。

解析 三次说“是事实”就是反复,反复的作用是强调。强调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这三个事实论据无法证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这是用驳论的方式驳倒对方论点。结合后文内容可提取短语“自欺力”概括第一段论证的内容。

2.答案 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解析 “相信了自己”即有了“自信力”,分析出这一点,就能从文中找出答案。

3.答案 D 画线句前、后为转折关系。A、B两项都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C项是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D项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在转折关系句中,后一句不是顺着前一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做了一个转折,前句和后句所说的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D项符合转折关系的要求。

4.答案 反问。肯定“这一类的人们”人数很多。

解析 加点句是一个问句,里面包含了答案,所以是一个反问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作用是肯定“这一类的人们”人数很多。

5.答案 (示例)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研发,C919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型客机,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对大飞机行业的垄断,展示和提升了我们民族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自信力。

解析 解答本题,要弄清题干要求,从时间上看是“当代”,从国别上看是“中国”,从内容属性上看是“富有自信力的事例”,从表达方式上看是“概述”,从人数上看是“集体、个人皆可”。科学家邓稼先、企业家马云、航天员杨利伟、运动健将邓亚萍等都可以写,但概述时落脚点应在“自信”上。


核心素养全练

拓展训练

答案 (1)(示例)境外媒体争相报道中国自信走上世界舞台

(2)(示例)鸡去犬来岁岁不忘践初衷

(3)①描写 描绘 ②超过 以上

解析 (1)注意从新闻的导语部分筛选信息。导语部分的关键词有“境外媒体称”“中国政府正以何种自信登上国际舞台”,据此归纳即可。

(2)根据对联特点拟写下联。上联“龙腾虎跃”“朝朝”“自信”“宏图就”,下联与此一一对应即可。

(3)①“描写”和“蓝图”不搭配。②“超过”“以上”意思重复,删去一个即可。

18 怀疑与学

考点链接

(一)标点符号——引号

【技法点睛】(1)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内,且引号前用冒号。如,女排姑娘杨艺一字一顿地说:“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会撑下去、拼下去,死也要死在赛场上。”

(2)引文不完整,或引文虽然完整,但只作为整句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放在后引号的外面,且前面不用冒号。如,《中庸》所谓“君子和而不流”,就是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有丝毫含糊。

(3)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面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的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如,他站起来问:“老师,‘顾名思义’的‘顾’是什么意思?”

(4)不是直接引述,而是间接转述,不用引号。如,她跑过来告诉我说会议改在了下午四点钟召开。

(5)一般的专有名词不用引号,但含有概括性的、有特定含义的名词(如“三个代表”)要加上引号。

【习题链接】


(二)论证思路

【典型例题】简要概括课文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文章开篇先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接着通过讲道理和摆事实论证“任何学问都需持怀疑的态度”;最后总结古往今来的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要有怀疑的态度,否则人类的文化就不会进步了。

【技法点睛】分析论证思路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统观全局。无论是全文还是个别段落,在分析论证思路时,都要有全局观,这样才能将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完整、通顺、正确地整合,并加以表述。

(2)紧扣中心论点。议论文全文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所以分析论证思路时要紧抓中心论点,依照“何处提出—怎样论证”或“怎样论证—推导出中心论点”的思路进行分析。

(3)言之有序。利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的答题思路。

【习题链接】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譬(p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2)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wàng)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2.文学常识填空。

(1)顾颉刚,字铭坚,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女娲,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基础提升◆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解析:A.“练”应写作“炼”;C.“莹”应写作“萤”;D.“辩”应写作“辨”。)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

(2)__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________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视察 只有/才 启迪    B.视察 只要/就 启发

C.察看 只要/就 启发  D.察看 只有/才 启迪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解析:B.引用的话是完整的一句话,且不作为句子的成分独立存在,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内,所以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D)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A.③⑥⑤②④①      B.⑤①⑥③②④

C.①⑥③⑤②④            D.②④⑥③⑤①

7.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B.“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C.“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书记再次描画了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网信事业的前进方向”,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解析:B.“批判精神”是偏正短语。)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9.围绕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出了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以及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二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10.“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1.“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一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突出“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03  拓展阅读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3.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详见本课“名校讲坛·考点链接(二)”】

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从“入”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

1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

15.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举苏轼阅读陶渊明《饮酒》诗的事例,论证了“在熟读基础上的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个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04  综合性学习

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提升。

17.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儿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示例】少上网,多读书;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19* 谈创造性思维


考点链接

(一)病句:句式杂糅

【技法点睛】常见杂糅句式及其修改

(1)是因为……的原因→……的原因;是因为……

(2)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

(3)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4)是为了……为目的的→是为了……;以……为目的的

(5)成分是由……配制而成的→成分是……;由……配制而成

(6)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取得的

(7)是由于……决定的→是由于……;是由……决定的

(8)大多是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

(9)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

(10)深受……所欢迎→深受……欢迎;为……所欢迎

【解题技巧】(1)找主干。找到句子的主、谓、宾等各种成分,再看它们之间的搭配是否得当。

(2)抓标志。抓句中出现“主要原因是……导致的”“之所以……的原因”“关键在于……起决定作用”等标志性词语。

【习题链接】


(二)举例论证及其作用

【典型例题】文章第7段和第8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古登堡和罗兰·布歇内尔两人的例子,从科学方面证明了“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技法点睛】(1)定义:举例论证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2)特点: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3)作用: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1)汲取:吸取。

(2)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3)行之有效:指某种方法或措施实行起来有成效。

2.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那么,D又怎么样呢?这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2)“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3)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基础提升◆

3.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模式(mó)  渊博(yuān) 孜孜不倦(zī)

B.汲取(jī)  压榨(zhà) 持之以恒(héng)

C.机械(jiè)  路径(jìnɡ)  根深蒂固(dì)

D.探求(qiú)  典型(xín) 锲而不舍(qiè)

(解析:B.“汲”应读作“jí”;C.“械”应读作“xiè”;D.“型”应读作“xíng”。)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凡成功人士必定有超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B.他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所以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大家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C.“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旧观念,在文化不发达的山区仍然根深蒂固。

D.武大靖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的冠军奖杯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解析:B.“不言而喻”是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这里用来形容熟知别人的故事不恰当。)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详见本课“名校讲坛·考点链接(一)”】

A.“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通过交流借鉴和创造性发展,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C.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天大约有2 000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

D.《红楼梦》高居“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排行榜榜首的主要原因是学界对《红楼梦》汗牛充栋的研究和曲折探索太多了造成的。

(解析:A.一面对两面,应在“实现”前加“能否”或将“兴衰”改为“兴盛”;C.语义重复,删去“大约”或“左右”;D.句式杂糅,删去“造成的”或“的主要原因”。)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②麻烦的是

③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④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⑤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A.①②⑤③④     B.③②④①⑤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⑤①④


02  拓展阅读

逆向思维的力量

陆 明

①对于逆向思维这种方式,人们已经不陌生了,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汤姆彼得斯说:“创造性思维为你提供了更多实现自我的机会。”所以说,善于发挥逆向思维的力量,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通过逆向思维取得成功的例子。

③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顿时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许能蒙混过关,但那是在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心装饰,还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成了畅销货,该时装商店也因此出了名。逆向思维常常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异曲同工。因为袜跟容易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试制成功无跟袜,创造了良好的商机。

④在创造发明的路上,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

⑤洗衣机的脱水缸,它的转轴是软的,用手轻轻一推,脱水缸就东倒西歪。可是脱水缸在高速旋转时,却非常平稳,脱水效果很好。当初设计时,为了解决脱水缸的颤抖和由此产生的噪声问题,工程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先加粗转轴,无效;后加硬转轴,仍然无效。最后,他们来了个逆向思维,弃硬就软,用软轴代替了硬轴,成功地解决了颤抖和噪声两大问题。这是一个由逆向思维而产生创造发明的典型例子。

⑥多做逆向思维能使思维更加灵活,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途径。

⑦在传统的动物园内,无精打采的动物被关在笼子里让人参观。然而有人反过来想,把人关在活动的“笼子”里(汽车中),不是可以更真实地欣赏大自然中动物的面貌吗?于是,随着这种观赏猛兽动物方式的创新,野生动物园应运而生。

⑧在工作中如果能发挥逆向思维的力量,就会多一个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每一种文化、行业和机构都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习惯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正如新闻记者罗伯特怀尔特所说:“任何人都会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是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⑨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们掌握的知识也是多门类多学科的,因此,面对一个思维对象,不能,更不必仅仅局限于传统习惯;不能,更不必死守一个点。单兵作战毕竟力量太孤单,合力作战,不就威力强大了吗?逆向思维最宝贵的价值,是它对人们认识的挑战,是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并由此而产生“原子弹爆炸”般的力量。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善于发挥逆向思维的力量,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8.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详见本课“名校讲坛·考点链接(二)”】

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在创造发明的路上,逆向思维可以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人间奇迹”这一分论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9.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强调人们不应局限于传统思维,逆向思维往往能产生巨大力量,以此强化中心论点。结构上:点明题目,与开头相照应,总结全文。

10.本文与课文都启示我们在求知的时候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请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举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事例。

【示例一】有家旅馆,住客总是抱怨电梯速度太慢,老板愁于重新设计安装花销巨大,于是接受了心理学家的建议,在电梯内装上几面镜子,住客走进电梯之后,都要对镜整装、梳理一番,这样,不但不嫌电梯速度慢,反而觉得电梯太快了。【示例二】大人切苹果一直习惯于竖着切,而孩子却通过横切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漂亮的五角星。【示例三】爱迪生在科学试验中,偶然发现声音引起振动,就反过来推想能不能把振动还原成声音,于是发明了留声机。

 

美文荐读

苏建敏《换个角度看问题》        肖毅森《从拴象说开去》


03  综合性学习

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你班正在开展以“走进互联网时代”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1.读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新闻标题。(20字以内)

【示例】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落下帷幕

2017年12月5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徐麟在闭幕式上表示,中国国家领袖高度重视世界互联网大会,专门发来贺信,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并就进一步推进全球互联网发展与治理发表了重要主张,赢得了与会嘉宾的热烈反响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大会期间,与会中外嘉宾围绕“发展数字经济 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在20场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分论坛上,积极贡献思想智慧、展示创新成就、探讨合作途径、展望未来愿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会首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总结历史成就,分析现状特点,展望趋势远景,为各国更好推动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大会举办的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活动上,来自苹果、高通、微软、阿里巴巴、华为等中外知名互联网企业的一批最新尖端成果集中亮相,让大会成为全球互联网顶尖科技的汇聚地和风向标。

 

12.创新应该有发散性思维。仔细观察下面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标志,你会有哪些联想和想象?请写出两点来。

【示例】我想起了“互联网”中的“互”字,“互”的上下两笔以中国毛笔书法来表现,既点明互联网的主题,又给人空间上的视觉张力感;标志整体形状像一只眼睛,让人感觉互联网好像人的第三只眼睛,通过互联网这只眼睛,人们的视野将会更加开阔。

20* 创造宣言

01 积累运用

1.阅读下列语段,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tǎng)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hén(),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chóng()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huǐ(),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2.选出依次填在下面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D)

(1)有人说:环境太________了,不能创造。

(2)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________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

(3)你不能________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都献给你。

A.平庸  鲁钝  放任       

B.平凡  鲁莽  放弃

C.平庸  鲁莽  放任       

D.平凡  鲁钝  放弃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这副对联挂在这气派的厅堂,真是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解析:B.“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A.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

B.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持续走低,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持续下滑。

C.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D.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

(解析:A.两面与一面搭配不当,可删掉“能否”;C.语序不当,将“有效的”移至“方法”前面;D.语意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的”。)

5.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法国(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思想者》《青铜时代》等。歌德,德国(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2)《易经》又称《周易》,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人名)在狱中所作。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6年10月17日,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两名航天员送上太空。10月19日凌晨。“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在距离地球393公里的太空相遇,两个比子弹速度还要快8倍的空中飞行器准确地对接在一起。景海鹏和陈东两名航天员进入了“天宫二号”,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材料二:下面是部分外国媒体对材料一的反应。

英国广播公司:此次试验将引领中国进一步开展面向火星或月球的太空探索任务。

西班牙埃菲社:此次飞行任务将为中国在2022年前后完成第一个空间站建设的计划夯实基础。

新加坡《联合早报》:“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将代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二阶段任务已完成。

韩联社:目前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足以与美国、俄罗斯等老牌强国比肩,“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将为中国实现建成空间站的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30字左右)

我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2)请从材料二中整合出三条关键信息。

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第二阶段任务已完成;②中国航天技术已经足以与美国、俄罗斯等老牌强国比肩;③“神舟十一号”的发射将为中国第一个空间站建设的计划夯实基础。

02 拓展阅读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的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的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的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地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8.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9.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①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②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地说明了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地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第五单元测试卷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B)(2分)

A.抹布/抹杀  中伤/中规中矩  取缔/根深蒂固

B.仰望/抑制  搽粉/荼毒生灵  懦弱/儒家学派

C.省悟/省份  诓骗/热泪盈眶  胆量/限量供应

D.折扣/折本  契合/锲而不舍  要诀/决一死战

(解析:A.mā/mǒ,zhòng/zhōng,dì/dì;B.yǎng/yì,chá/tú,nuò/rú;C.xǐng/shěng,kuāng/kuàng,liàng/liàng;D.zhé/shé,qì/qiè,jué/jué。)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2分)

A.压榨  吵闹声  孜孜不倦  画龙点晴

B.虚妄  摆架子  轻而易举  自暴自弃

C.鲁钝  创造主  持之以恒  走头无路

D.汲取  茅草房  不攻自破  不足为矩

(解析:A.“晴”应改为“睛”;C.“头”应改为“投”;D.“矩”应改为“据”。)

3.古诗文填空。(8分)

(1)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2)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3)李商隐在《无题》一诗中,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的句子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花中寄寓着作者无尽的情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触景生情,移情于花鸟,表达了感时伤怀的感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晏殊以花的逝去、燕的归来,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1)在护佑唐僧西天取经途中,孙悟空曾多次用七十二变,与妖魔鬼怪斗法,请从“车迟国斗法”和“险渡通天河”中任选一个简要叙述其故事情节。

【示例一】车迟国斗法:车迟国国王兴道灭佛,国王命唐僧等与虎力、鹿力、羊力三大国师赌赛求雨。(1分)在悟空的扶持下,唐僧祈雨即来,虎力大仙法力受阻无雨降下,又不服气,悟空使龙王现身使国王信服。(1分)虎力又要和唐僧比高台坐禅。悟空捉去鹿力大仙暗害唐僧的臭虫,然后变作一条蜈蚣,使虎力大仙从高台摔下来。(1分)鹿力又要与唐僧赌隔板猜物,又被悟空暗中捉弄而失败。虎力大仙恼羞成怒,与悟空赌利刀砍头,鹿力大仙赌剖腹剜心,羊力大仙赌赤身下滚油锅,但一一被悟空所破,三国师都死于非命。国王见状,心悦诚服,换关文送唐僧师徒西行。(1分)

【示例二】险渡通天河:唐僧师徒来到通天河畔陈家庄,得知有妖怪灵感大王,每年一度祭祀,要吃童男童女。(1分)悟空变成童男,八戒变成童女,救陈家庄百姓之苦,打败了妖怪。(1分)妖怪用鱼女所献之计,作法使夏日满天飞雪,冻结了通天河。唐僧取经心切,踏冰渡河,沉入水底被捉。(1分)八戒、沙僧引妖怪出水面,孙悟空抡棒便打。妖怪潜水不出。最后,南海观音被请来收服原为自己莲花池中的金鱼所变的妖怪。(1分)

(2)《水浒传》被称为悲剧英雄传。请从下列章节中任选一个,结合情节谈谈英雄之悲悲在何处。

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②汴京城杨志卖刀

【示例一】林冲一身本领却被高俅父子陷害,被发配沧州看守草料场,又遭陆谦、富安放火暗算。林冲幸免于难,得知真相后,于山神庙前怒杀二人,后冒风雪连夜逃亡落草。林冲之悲,悲在一味懦弱退让,最终家破人亡。

【示例二】杨志本是杨家将的后人,想凭一身本领博得个封妻荫子,却屡遭挫折,在汴京城欲卖掉祖传宝刀,又遭泼皮牛二寻衅滋事,一时兴起,怒杀牛二,吃了官司,又因失陷生辰纲而落草。杨志之悲,悲在命运坎坷,怀才不遇,急功近利。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4分)

衡量教育水平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是看①师生能否拥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所谓幸福,就是让师生双方都能享受课堂、享受教育带来的智慧挑战,享受学校生活带来的不断成长。其次是看②教育能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一个国家和地区需要的人才是多元的,在各行各业中既需要精英,也需要一般劳动者。再次是看教育是否符合本地的文化传统。任何教育都有自己根植的土壤。把中国的教育原封不动地拿到英国,或把英国的教育简单照搬到中国,都会遭遇水土不服。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成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要以开放为导向,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材料二:“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英文缩写BRF)是“一带一路”提出几年以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主要包括开幕式、圆桌峰会和高级别会议三个部分。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是今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右图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识。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3分)

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创新、文明之路。

(2)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用简洁的文字解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标识。(5分)

标志以两条丝带代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条丝带汇聚形成球型,体现包容、团结、合作的寓意,代表全球合作,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丝带构成英文字母“S”,代表丝绸;球形中心隐含“大雁塔”,寓意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始于西安,惠及全球;丝带下方嵌入高峰论坛英文简称缩略语“BRF”,突出会议名称。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烧饼葛

①每天凌晨四点半,小葛照例起床忙碌,烧水、和面、醒面;剁馅,搅馅上劲;五点四十分,面醒透,开始一遍遍折叠面坯,刷油;之后才是揪坯子包馅,擀薄面饼,撒芝麻;五点五十五分,第一炉饼入炉;五点五十八分,给上学去的孙子买烧饼的老人家已经在排队,心急火燎地抻着脖子看,第一炉饼是否能轮上自己。

②小葛是搞限购的,七点前的高峰时段,每人限买六个。他很牛,别看满头面粉就像在他的头发上下了一场雾凇,冬天,零下五六度的天,夹袄也不能有袖子(不然,伸胳膊到炉内贴饼不利落),冻得通红又烤得通红的两条光胳膊上,戴一副花护袖,样子滑稽。但他就有通身的本事,让白领们也寻香而来,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③小葛有啥本事?原来,如今打烧饼的人技艺下降,有馅料的烧饼几乎全赖电烤箱烤制。小葛的烧饼,敢包着鼓鼓的馅料下火炉,钳上来不掉酥皮不破相,真是本事;会吃烧饼的人,好的就是烧饼咬开的第一口,扑鼻的烟火气。按小葛的话说,电是死的,炉火是活的,电烤箱烤出来的烧饼,就像“做题做呆了的傻小子”,单是熟了,一点香气和趣味也无。炉火燎出来的烧饼,香气是立体的,这一面和那一面、外壳和内芯的香气完全不一样;火候恰到好处时,烧饼壳上的白芝麻都被燎成金黄色;做馅料的野葱和萝卜丝,辛辣劲全无。骨子里的甘香绵柔,一层层发散出来。

④小葛凡事爱琢磨,这跟他的经历有关。在小葛的老家,男孩子若是子承父业要做烧饼的话,一般从十八岁就开始练习各道工序了。小葛心高,高中毕业后,在外面换过四五份工作,保安、仓库保管员、安检员、流水线上的操作工,都干过,这一耽误就是十年。母亲一直担心家传的好技艺会断了档,父亲却说,你由他去,心里不甘愿,打出来的烧饼没人吃。

⑤果然,到二十九岁,小葛带着老婆孩子回了家,恳求跟父亲学做烧饼。父亲说,好啊,老规矩,先揉半年面。把面揉活了,我再教你第二步。

⑥起初揉面,小葛那个狼狈,光是夏天不能用空调和风扇就够他受的。小葛开玩笑说:“着了风面团就感冒了,起硬皮儿,再怎么揉,都不会起那层活泛的光。”揉面就像练功一样,讲究的是一气呵成,中间最好别有停顿。小葛刚开始不懂,揉面时觉得眼皮重,照镜子一看,眼睫毛上都是白面粉,就去舀瓢冷水洗了脸。好嘛,就耽误这么点工夫,那炉饼就被父亲的老客挑毛病“面没发妥”。父亲问他中途是否走开,小葛才恍悟那个脸冼坏了:“回来就感觉面团的外面有点发硬,加上洗过脸手温低,面就醒不到位。”补救的秘方父亲也教给他:添一饭勺的蜂蜜,一大团面就救回来了。但这样做增加成本,而且饼偏甜,有些客人不见得喜欢。

⑦打十年烧饼,日复一日,有没有厌倦的时候?小葛笑:“做一万个饼,能跟做第一个那样有兴致,搁谁都是个难题。”支撑小葛把事情做下去的,是一位快九十岁的台湾老兵,老人家苏州人,二十岁之前在苏州和南京都住过,自八十二岁起,发宏愿要回来找“小时候的味道”,曾一个人在苏州小旅馆里住了十天,换不同的面馆吃了二十三碗焖肉面,“没有一碗达到我小时候的水准”,这种“回不去了”的怅惘,简直无法言说。还好,他回南京寻访故旧时,老友的孙媳给他买了“小葛烧饼”,老人吃得热泪直流,说要带一百个烧饼回台湾,“原来老味道还没有绝迹”。

⑧那天,小葛破例为这位客人多出了四炉饼。台湾老兵让他意识到,把看似微不足道的手艺传下去是有意义的,它跟每个游子牵着魂,绊着魄。

(摘自《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7.第①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

写了小葛制作烧饼的过程和顾客的等待与担忧。(1分)作用:①表现了小葛的忙碌,他动作熟练,麻利,有条不紊,很勤劳,制作的烧饼工序复杂,遵循传统深受欢迎(1分);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③引出下文对小葛烧饼特点的介绍(1分)。

8.请品析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先把车停在老远的停车场,穿小巷,过窄桥,再穿小巷,到他这里来,老老实实排长队。

动作描写(1分),写出了白领来买小葛烧饼的周折费事(1分),从侧面突出了小葛烧饼的香气扑鼻,美味可口(1分),从而表现了小葛手艺高超(1分)。

9.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文中的小葛的性格特征?(4分)

①吃苦耐劳:每天早晨做烧饼,刻苦、用心学揉面;②对自己的手艺热爱、执着:坚持用传统技艺打十年烧饼,还要继续坚持;③遇事爱琢磨:对自己炉火和电烤箱烤制烧饼的特点的分析,在高峰期搞限购。(一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10.有人认为小葛很傻,像他这样做烧饼辛苦劳累,数量有限,远不及电动揉面,电烤箱烤制烧饼的经济效益高,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4分)

【示例一】不同意。文中小葛用心制作烧饼,真材实料,工艺传统,在带给人们快乐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给予自己尊严和幸福。这本身就是一笔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的巨大的财富。

【示例二】不同意。文中小葛传承的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更是一种朴素而深刻的价值观。当前社会,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变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丢弃了许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良知、信义等,人们为此将付出越来越高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远离快乐和幸福。因此当代社会呼唤更多的小葛式的人和他们用心制作的“烧饼”。(4分,观点明确,且理由合情合理即可;持“同意”观点不给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共12分)

成功在气质

①气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的外在体现。当我们从人群中穿过,能够从匆匆人流中发现哪些人是成功者,哪些人是失败者吗?其实,区别他们很简单。成功者和失败者走路的姿势、速度、眼光、表情、神态是迥然不同的。一个成功者,行走的速度是快捷的,目光如剑,神态自信,他周身洋溢着自信自强的气质。而一个失败者,走路拖泥带水,目光呆滞短浅,表情暗淡。我们很轻易地就能判断,这是一个缺乏决断力和自信力的人。

②成功的气质来源于持久、充足的自信。一个人坚信自己的能力能够超越苦难,坚信自己的魄力能够打开困境,坚信自己的智慧能够出奇制胜,就一定能够独立自主地走向成功。而一个失败者,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坚定的自信力,缺乏心理上的必胜信念,因此缺乏先行一步的勇气,最后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陷入不可救药的泥潭。

③对于一个人来说,才干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自信可以创造奇迹。自信心能够把一个人的才干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能够帮助其把握住每一个成功的机会。在一个自信者面前,我们能感觉这是一个可以托付大事的人,是一个可以依靠信赖的人,你会感觉到安全和踏实。而一个失败者就不同了,那种穷途末路的无奈,那种无计可施的窘迫,那种无能为力的尴尬,只能让我们选择躲避。

④从世界上杰出的人物中,我们还会发现,自信更是一种大无畏的领袖气质。欧阳修在《与梅圣俞书》中有一段话:“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当时的欧阳修是文坛领袖,发现了年轻的苏轼,竟然有这样的胸襟!当时,还有王安石、曾巩等一批年轻才俊,在欧阳修的举荐之下,纷纷走上文坛,宋代一时人文繁荣。一批年轻人在欧阳修的引领下出来了,他们取代欧阳修了吗?没有,欧阳修与他们一起,组成了宋代最璀璨的文学星空,相互辉映。而欧阳修,因为领袖气度,更显气质不凡。他们在一生当中,坎坷多难,但是愈挫愈奋,最终走向人生的巅峰。他们的身上似乎从来就没有忧郁、胆怯、恐惧这些词汇。这种成功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气质,只是有的人把它挖掘出来,而有的人终生都让它沉睡着。

⑤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点燃这种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自信之火。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选择,确立自己的起跑线,锁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一往无前,永远乐观,抛弃犹豫,相信自己能够把事情做好,坚信自己必定会走向事业的成功,遇到困难决不瞻前顾后、气馁后退,你的人生同样能够灿烂光明。

⑥人生没有注定的失败者,失败者是败在自己信心脚下的人。

(选自《读者文摘》,有删改)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成功在气质。(或:成功的气质来源于持久、充足的自信。)

12.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3分)

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1分),通过将成功者和失败者在走路的速度、目光、神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进行对比,突出证明了“气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的外在体现”的观点(2分)。

13.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3分)

首先提出“从世界上杰出的人物中,我们还会发现,自信更是一种大无畏的领袖气质”的观点(1分);然后通过列举欧阳修举荐苏轼、王安石、曾巩等人的事例,论证了领袖气度,更显气质不凡的观点,并进一步论述具有领袖气质的人即使经历挫折磨难,也会走向成功的道理(1分);最后,强调这种成功的气质,每个人都有,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将其挖掘出来(1分)。

14.下面哪则材料适合作为论据证明本文的论点?请简述理由。(3分)

材料一: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培根

材料二: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材料二(1分)。因为材料二的名言阐述的是自信对人成功的重要性。而本文的观点是成功在气质,成功的气质又来源于持久、充足的自信,所以可以作为论据证明本文的观点(1分)。而材料一中培根的名言,则论述的是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所以不能证明本文的论点(1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0分)

(一)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二)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节选自《宋史》)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乐:然则何时而乐耶/太守之乐其乐也

B.斯:微斯人/斯是陋室

C.至:至若春和景明/礼愈至

D.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略无阙处

(解析:A.快乐,高兴以……为乐;B.这;C.至于周到;D.处在地方。)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17.语段(一)的第1、2段写“迁客骚人”因天气的阴晴变化而引发不同的心情,目的是什么?(2分)

反衬古仁人之心(1分),歌颂古仁人的伟大胸怀(1分)。

18.范仲淹推崇“古仁人”,纯仁仰慕“圣贤”,怎样才能达到“古仁人”和“圣贤”的思想境界呢?请结合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分别概括。(4分)

要达到古仁人的境界需要不以外界环境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时时处处为君王和天下百姓着想(2分);要达到圣贤的境界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2分)。


附语段(二)参考译文:

纯仁的性格平易宽厚,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但认为是符合道义之处却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常常告诫子侄辈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会糊涂。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达到圣贤的境界。”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共4分)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诗人为何“停杯投箸不能食”?(2分)

作者想到现实之路充满坎坷险阻,前途迷茫无所适从,因而内心愁苦,面对“玉盘珍羞”也无法下咽。(2分)

20.简要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2分)

运用典故(1分),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1分)


四、作文(50分)

21.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留在心底的诗意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日前,郑州市一名中学女生骑单车违规逆行,撞上一辆奔驰汽车,奔驰前保险杠附近油漆被剐蹭。司机提出要赔偿两千元左右,女孩吓得哇哇大哭。围观路人纷纷表示,司机的做法虽然有些不太近人情,但对女孩的成长也是非常必要的。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作文略


人教版初中语文9年级教学资料汇编

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教学下载

部编版初中语文9年级电子课本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9年级期末考试题汇编

部编版初中语文9年级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汇编

 


WORD文档课件下载地址:
http://m.1ydt.com/v/box-6_38_43

或扫码进入下载课件: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