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03《鸿门宴》朗读精讲+知识点《司马迁》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知识点精讲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目录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精讲

《齐桓晋文之事》朗读精讲

《庖丁解牛》朗读精讲

2《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精讲+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

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 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情况 今: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说来

【《鸿门宴》重难点】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

二、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 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情况 今: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 ( 12个 )

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忽击忽失: 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 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 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

9.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 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桮杓: 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 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 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 动词,摆、设。


词类活用

一、名词用作状语

1.项伯乃驰之沛公  连夜

2.于是项伯复去     连夜

3.日夜望将军至        日日夜夜

4.吾得事之  像对待兄长一样

5.头发指              向上

6.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7.道芷阳行           从小道

8.至军中              从小道

二、名词作动词

1.沛公霸上           驻扎,驻军

2.沛公欲关中        称王

3.范增数项王        使眼色

4.亡去不              守信义

5.今人有…不也     符合道义

6.芷阳间行           取道,经过

7.人如恐不胜        处罚

8.吏民,封府库       登记

三、形容词作动词

1.素留侯张良         与……交好

2.秋毫不敢有所     接近、接触

四、形容词用作名词

1.沛公今事有         危机的情况

2.君安与项伯有      旧交情

3.此其志不在         小的方面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不寻常的情况

5.大行不顾细谨         细枝末节

五、动词作名词

1.此亡秦之耳         后继者

六、使动用法

1.项伯杀人,臣之   

        使…活命

2.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跟随

3.拔剑撞而之        

        使…破

4.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使…称王

5.交戟之卫士欲

        使…停止/进入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此其志不在小。

3.亚父者,范增也。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7.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此亡秦之续耳。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0.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1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二、被动句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若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客何为者?     为何,干什么

2.何辞为?        推辞什么。

3.大王来何操?  拿什么

4.沛公安在?     在哪里

5.籍何以至此?  以何,凭什么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料想自己

7.亚父南向坐     向南

8.披帷西向立     向西

四、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贪于财货

3.具告(之)以事

4.长于臣

5.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6.得复见将军于此

7劳苦而功高如此

8.因击沛公于坐

五、定语后置句

1.玉斗一双,白璧一双

六、省略句

•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 为(我)击破沛公军

• 急击(之)勿失(时机)

• 则与(之)斗卮酒

• 则与(之) 一生彘肩

• 竖子不足与(之)谋

• 具告(之)以事

• 交戟之士欲止(之)不内

• 毋从(其)俱死也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

• 加彘肩(于其)上

• 沛公军(于)霸上

• 沛公居(于)山东时

• 置之(于)坐上

• 置之(于)地

• 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 卫士仆(于)地

• 沛公欲王(于)关中


固定句式

1.孰与君少长?            

        与…相比,哪一个…

2.军中无以为乐             

        没有用来…的

3.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没有…的

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足够用来


◆◆宾语前置句
◆◆


1.不然,籍何以至此?2.今日之事何如?

3.客何为者?4.何辞为?

5.大王来何操?6.沛公安在?


◆◆被动句
◆◆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吾属今为之虏矣!


◆◆省略句
◆◆


1.沛公军于霸上。2.沛公欲王于关中。3.为吾击破沛公军。

4.具告之以事。5.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之。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8.还军于霸上。

9.项王受璧,置之于坐上。10.竖子不足与之谋。


◆◆状语后置句
◆◆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重点翻译句
◆◆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2.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4. 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多义词
◆◆

1.

例句

出处

释义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于是、就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

趁机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沿袭、继承

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

依靠、凭借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梦游天姥吟留别》

顺着、根据

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梦溪笔谈·雁荡山》

因为、由于

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

原因、理由

2.

例句

出处

释义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鸿门宴》

比、及

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

到、往、去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

好象

万事如意

成语

顺、随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

如同、像

如其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如果、假如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子路、曾……侍坐》

或、或者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同上

至于

空空如也

成语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

例句

出处

释义

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意图、用意

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鸿门宴》

意料、料想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意态、神情

目似暝,意暇甚

《狼》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伤仲永》

意思

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

《史记·张仪列传》

怀疑、猜疑

4.

例句

出处

释义

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鸿门宴》

拿起

杀人如不能举

《鸿门宴》

全、尽

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

发起、发动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过秦论》

攻下、占领

孙叔敖举于海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被)推荐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起、抬起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科举考试

5.

例句

出处

释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

《鸿门宴》

辞别

哙拜谢

《鸿门宴》

感谢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

《孔雀东南飞》

推辞、谢绝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

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

《芙蕖》

凋谢

◆◆成语集锦
◆◆


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秋毫无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重点翻译句
◆◆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偏义复词
◆◆


1、所以谴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是偏义复词,偏“入”)

2、孰与君少长?(“少长”是偏义复词,偏“长”)


◆◆成语典故
◆◆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劳苦功高)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文化常识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思维导图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