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5-6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扫码查看下载

全部资源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朗读精讲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第一单元

第1课《古诗词三首》朗读精讲

第2课《乡下人家》朗读精讲

第3课《天窗》朗读+知识点图文精讲
第4课《三月桃花水》朗读+知识精讲

口语交际1《转述》知识点图文精讲

习作1《我的乐园》知识精讲+教案

《语文园地一》知识点精讲+教案

第二单元
第5课《琥珀》朗读+知识精讲
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朗读精讲
第7课《新奇的纳米技术》朗读精讲
第8课《千年梦圆在今朝》图文精讲
《口语交际:说新闻》指导精讲
习作《我的奇思妙想》指导+范文
语文园地二 知识点精讲

第三单元

第9课《短诗三首》朗读精讲
第10课《绿》图文视频讲解
第11课《白桦》微课精讲

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

《语文园地三》知识点精讲

第13课《猫》朗读微课精讲

第14课《母鸡》微课精讲
第1-2单元教案

第3-4单元教案


第5单元教案

16  海上日出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扩、荷”等4个字,会写“扩、范”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清静、浅蓝、扩大、范围、努力”等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3.读句子,抓住词语,通过图文结合、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4.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

教学

重点

1.通过阅读,感悟海上日出的动静相宜的描写方法。2.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拟人手法的运用。3.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日出的壮丽景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随文入境、以境促读,以情怡景。

教学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体会日出的变化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扩、荷”等4个字,会写“扩、范”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清静、浅蓝、扩大、范围、努力”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谁看过海上日出?是什么样的?当时心情怎样?

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海边欣赏吧!图片:海上日出

师:看了海上日出的景观,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我觉得海上日出的景象太美丽了。

生2:我真想亲眼看看海上日出的整个过程。

师:是呀,实在是太美了!今天,我们就走进《海上的日出》,一起去看看这些美丽的画面。板书课题:15海上日出。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写作背景:巴金1927年1月,从上海乘船去法国留学,在轮船上,观察海上日出的景象,他非常喜欢这幅大自然画卷,就用文字把这些美丽的画面描述了出来。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扩大  范围  努力  一刹那  灿烂  替代  镶嵌  紫色  不仅

(1)读准字音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紫”,翘舌音“刹 ”等。

(2)多音字:荷、重

荷:荷花 重荷  

“重荷”中“荷”字有如下解释,给它选择正确字义( )   

a、承当 b、负担

重:重担 重围  

“重围”中“重”字有如下解释,给它选择正确字义( )   

a、重复b、层

(3)一刹那

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刹那”的近义词“转眼间、一会儿、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不用词典,咱们也能理解词义

(4)镶。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师画云,让学生“镶”边

(5)书写指导(重点指导“镶 紫”) “扩 烂 镶 仅”左窄右宽,“范 努 替 紫”上下结构,其中“范”上窄下宽结构。

“镶”左窄右宽,注意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右边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

“紫”上下结构,注意把字写得扁一些,上面是个“此”字。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读课题,有时根据课题就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本文主要写了海上日出的过程。

(2)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生动地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一景象?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3)思考:作者用哪一句话热情赞美了海上日出这一自然景象?找出来读一读。

(4)出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说说什么是“奇观”?这指什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奇观”指雄伟、壮丽又少见的景象;“这”指日出的景象; 整句话指海上日出是雄伟壮丽的景象。)

四、课堂总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巴金先生一道欣赏了海上日出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海边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欣赏日出的壮观景象。

下节课,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优美的文字去细细欣赏海上的日出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

2.读句子,抓住词语,通过图文结合、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上节课生词学习情况,让两位学生上黑板听写课后生词,其余学生在下面听写。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书写情况,相机评价。学生齐读生词。

2.播放课文朗读,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海上日出》,看看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把海上日出的过程写出来的。

二、随文入境,品词析句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句子: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指明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相机出示写作背景:这是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在途中写下的这篇杂记。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景物的特点勾画出了一幅朝阳初升、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

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

思考: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用“   ”划出颜色变化的词。

  (浅蓝—红色  越来越亮)

    (板书:日出前  浅蓝—红色 越来越亮)

过渡:我这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2.引导理解:指导学生用书中句子回答问题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师:“不转眼”是什么意思?引导采用查字典或联系生活实际说一句话的方法理解词语。  从“不转眼”这个成语里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非常渴望看到海上日出的心情。

谁能读一读这个句子,试着把这种感悟读出来(指名读、评读、齐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日出时海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下面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出示思考题:“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接下来看见什么?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的变化又怎么样?

2.分组讨论:指明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

小组一:“果然”一词说明了太阳要从天边升起的想法是正确的,我终于看见海上日出的真实情景了。  小组二:接下来海边露出了红而无光的小半边脸儿。  小组三:太阳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师小结:大家能根据课文内容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表达出来吗?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这样描述:

(1)太阳努力上升。

(2)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努力上升。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慢慢地努力上升。(4)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

努力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更好?为什么?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日出时的动态美。

3.出示日出动态变化的情景。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上面的片段中加点的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加点的部分是“努力上升 冲破了云霞 跳出了海面”都是动词,把太阳升起来的过程,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来了。

(板书:日出时: 上升  冲破  跳出)

4.想象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5.小结写法填空,整体导读。

这段话按(  )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作者不仅抓住日出时太阳的(  )变化,还抓住太阳(  )和(  )的变化来写。

预设: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动态 颜色 光线。 

6.学生用彩色笔在画纸上画下想象到的画面,并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图画的意思。

学生互相评画,修改,推出代表作贴到黑板。

7.引导学生看图口述日出时的情景,再次感受日出时颜色美,光线多变化快的壮观。

8.想象说说当时作者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心情怎样?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师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天晴时海上日出的景色。采用了在文中找重点词句体会的方式学习了课文。当太阳走进云堆里时又是什么情景呢?继续往下看。请大家采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己默读第4、5自然段,先用概括的词把这两段话的内容说出来。

2.交流学习内容:

(1)出示句子:“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板书:薄云:直射水面)

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相机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2)出示幻灯片上的句组让学生品读,与课文比较说说哪一段话的描写更好。

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②太阳在黑云里发出的光亮,穿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画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走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涂成了紫色或红色。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板书:日出后 厚云:镶上金边)

(3)学生讨论说说:当作者看到太阳被黑云挡住时,心情会怎样?

预设:很为太阳担心,怕太阳不能冲出黑云的包围。

太阳冲出重围时云和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预设: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非常高兴)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感情。

相机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3.师生一起看图,口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情景,加深对“海上日出”的印象。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谈话总结,学习写法。

1.师:今天我们通过品读课文,想象作画,充分感受了海上日出的壮观美景。虽然我们还没看过真正的海上日出,但读了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亲眼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一伟大奇观。作者为什么能把日出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逼真形象呢?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用词准确,抓住特点,发挥想象……)

3.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先部分,后整体;理出思路,按顺序背;串联重点词语背……)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作业(选择其中一道题完成作业。)

(1)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2)课外搜集相关描写日出景色的古诗或短文读一读,并比较与本文写法的不同之处。

板书

内容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浅蓝—红色  越来越亮     日出时  上升  冲破  跳出     日出后  薄云:直射水面      厚云:镶上金边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朗读精讲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

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 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 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那狭窄的双龙洞。(板书:17记金华的双龙洞)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也可以让学生用联想法由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1)读准字音

浙江 一簇  臀部 漆黑 蜿蜒 杜鹃 宽窄  肩背 移动 额角 陆续 石钟乳 石笋 变化多端 上源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簇 笋”,翘舌音“浙 窄 乳”等。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臀 窄”。

“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窄”上窄下宽,下面的部分是“乍”,不要写错。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拥挤:(人或车船)等挤在一起。地方相对较小而人或车船等相对较多。

(2)空隙:指中间空着的地方;尚未占用的时间;空旷间隙;相似的情况或状态再现的时间间隔。 

(3)稍微:表示数量少或程度浅。

(4)蜿蜒:上下起伏前曲折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5)依据:基础,按照。

(6)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7)石钟乳:在溶洞里常见到,形如寺庙里的大钟,也也叫钟乳石。

(8)石笋:指的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一种钙沉积、形成像笋子一样的石头。

(9)名目:事物的名称。

4.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4.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叶圣陶先生一道欣赏了美丽的溶洞景色,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溶洞里面去看一看,看看那里到底有多么神奇,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那里看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1)“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2)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板书:宽、窄;缓、急;)

(3)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三、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 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三、复述课文,写段训练。

1.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飞机在高空表演,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真让人提心吊胆。)

3.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汽车行驶:

                                                                 

自然天气: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3.作业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

内容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宽、窄;缓、急;)--外洞(很宽)

--孔隙(窄小)--内洞昏暗--出洞

 

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朗读精讲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习作例文《颐和园+七月的天山》

指导:

1.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揣摩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节假日里,我们经常跟父母去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2.这些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你能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吗?今天我们通过两篇文章来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颐和园》。

1.自由朗读文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颐和园。(美丽)

2.文中哪些句子概括地写了颐和园美丽的特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并画出来。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颐和园的?(游览顺序)

4.默读文章,找出体现游览顺序的句子,读一读。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游览顺序,使文章过渡自然。)

6.游记往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即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7.游览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美;万寿山——高、建筑金碧辉煌;昆明湖——静、绿;十七孔桥——石柱多、雕刻的狮子多。)

8.品味句子。

(1)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抬头一看”和“向下望”告诉我们什么?(观察不同位置的景物时,视角也有变化。)

(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①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②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

③“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

④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9.同学们,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为什么作者只带我们游览这些地方呢?(因为这些景物有代表性,能突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学习《七月的天山》。

1.自由朗读文章,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游览顺序)

2.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3.品味文章特点。

(1)第2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雪峰、雪水、溪流)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这些景物?(运用比喻)

(2)第3自然段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有什么特点?(面积大、树木茂盛)

(3)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绵延、耀眼、绚烂)

4.小结。

(1)按照游览顺序来写。

(2)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3)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更形象。

四、归纳写作方法。

以《颐和园》为例,学习怎样写作文。

(1)写什么?(审题)

中心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选什么?(选材)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3)怎么写?(组材)

①按游览顺序写;②重点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③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

五、布置作业。

请仔细观察我们的校园,然后按照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注意写出景物特点。

习作例文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总—分—总”结构

1.学习《颐和园》,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在找句子、读句子的过程中,体会这些句子可以清楚地交代作者游览的地点的作用。

2.学习《七月的天山》,与《颐和园》比较,明确写作时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特点更生动。


教学目标

1.默读例文,读懂例文的内容,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

2.通过阅读例文,根据批注加深理解“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默读理解两篇例文的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


教学难点

感悟文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把重点内容写详细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教学例文:《颐和园》

导入:我们来读《颐和园》,找出过渡句,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一)阅读例文,找过渡句

1.根据拼音,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默读课文,画出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出示课件2】

预设: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2)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3)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二)探究讨论,体会游览的顺序

1.学生探究,交流:文章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出示:【出示课件3】长廊——()——()——()

根据上面找到的过渡句,这个游览路线图,可以补充如下:

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三)课堂小结,明确写法【出示课件4】

1.课文介绍颐和园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按照游览的顺序)

2.课文抓住哪些景物重点写的?

其中,长廊和昆明湖是作为重点景物详细写的。

师小结:学习了《颐和园》我们了解了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到过渡句在文中的衔接作用。今后的写作可以好好借鉴一下。

(二)教学例文《七月的天山》

过渡:下面再以《七月的天山》为例,学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找出表示过渡的句子。

(本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天山的。)

预设:【课件出示5】

(1)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2)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美。

(3)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

2.写出本文的游览路线图:【课件出示6】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天山深处

3.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课件出示7】

(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

(2)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

(3)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4)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

(5)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不断,像天边的霞光那么灿烂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夺目。

4.本文重点写的景物是什么?【出示课件8】

重点写了原始森林和野花。

5.小结:【出示课件9】

本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将天山的美景呈现给大家,段首的句子,又是过渡句,介绍了作者的游览路线,也介绍了游览的顺序。


板书设计

游览的顺序【出示课件10】

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天山深处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单元习作例文有两篇,即《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和“抓住重点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利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点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本课的写作方法,还掌握了学习方法。

先扶。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过渡句,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游览路线图,突破教学重点。

再放。最后,要求学生以学习《颐和园》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七月的天山》。该放手就放手。

不足之处:

如能小组最后交流一下按照一定顺序写游记的方法,或者写一段在小组交流。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朗读精讲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习作:游__》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下来。

2.把印象深的景物写具体,注意各部分的衔接。

3.先画出游览路线图。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景物写下来。


教学难点

把印象深的景物写具体,注意各部分的衔接。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2:祖国风光图】祖国的河山无限美,建筑有建筑的奇伟,山有山的博大,海有海的深长。这节课就请你拿起你的笔,描写下最让你心动的一处,向我们述说一段你的旅游经历吧!板书课题,齐读。《游   》。(板书:游   )

生活中,你游览过哪些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师:怎样把游览过的景点生动、形象地写下来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二、理清条理,找准顺序

1.按游览的顺序写。

写一篇文章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写《游____》这篇作文时,“游”字可以作贯穿全文的线索。(老师在“游”字下打着重号)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读过的《七月的天山》的游览线索是什么?(随着学生的讨论,老师板书:游览线: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课件出示3】游览线: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点拔:同学们,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2.你准备按怎样的顺序写呢?【课件出示4】

小组合作交流。

汇报:①先┅┅然后┅┅再┅┅(这就叫做游踪)

(板书:先┅┅然后┅┅再┅┅(这就叫做游踪))

②《七月的天山》是抓住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代表性的景物刻画的,突出天山的美景。你也可以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小结:同学们,我们刚才所探讨的,可以概括为:言之有序。

我们以上是文章的大框架,一篇文章真正有内涵的在于中间,我们形象地把它称作是“猪肚”。你们游览过的地方哪一处给你印象最深刻?它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探究的重点问题。


三、研究重点,具体描写

1.赏析《七月的天山》。

小组讨论: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的具体、生动的?【课件出示5】

汇报。

所见:“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所闻:“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的声音,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所感:“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作者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给同桌说说吧!

板书:色、形、大、光泽、动静结合┅┅

2.写重点部分。

现在就请你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你眼中的景物吧!

①学生动笔写。

②汇报。指导全班学生评议。

③小组同学再修改。

④小组内展示读。

⑤组内推荐在全班展示。

师:写文章要有一个明确的写作目的,我们写这篇作文的目的是要干什么呢?(在总结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板书: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小结:写游记或参观记,先要安排好大的过程,选材要精,要选那些特色鲜明的景物,或自己印象特别深刻、感受特别强烈的景物,有详有略,不要面面俱到。【课件出示6】


四、明确方法,总结写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写游览的方法是:【课件出示7】

(1)按游览先后顺序排一张游览线路图。

(2)从中选择两到三个有代表性的地点作为重点详写,其它略写。

(3)每个地点再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4)抓住代表性景物的特点,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写清楚。

(5)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形象描绘景物。

(6)地点转换时,要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2.小结:作文离不开观察,观察离不开想象,缺乏想象力的观察,是呆板的,肤浅的,乏味的,在观察时进行合理的想象,才可以使事物更具体,更形象,更鲜明,更深刻。


五、独立思考,认真写作

【课件出示8】

1.根据修改后的游览路线图写作文。

2.注意重点部分一定要写详细写具体。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将习作例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运用到写作中去。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学会抓住重点景物描写。这次习作要求学生选择一定的顺序写,先绘制旅游线路,再按照一定的游踪去写,最后选取合适的材料写一篇习作。这个要求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吻合的,一脉相承。

不足之处:教学中,我注意了指导,提供了范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果以习作例文做例子,列出游览路线图,可能实效性更强。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朗读精讲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交流“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会按照一定顺序介绍自己参观或看到的景物。


教学重点

懂得怎样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按游览的顺序或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物。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交流平台

1.怎样才能把自己参观的景物或看到的景物按照一定顺序写下来呢?听听下面同学们是怎样讨论的吧:

出示:【出示课件3】

  小敏: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游览经过清楚明了。

  小杰: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

  小丽: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如,《海上日出》的第2~3自然段就是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2.探究讨论【出示课件4】

(1)谁能说出以上讨论中,提到几种描写景物的顺序?

(2)指导:描写景物,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或者景物变化的顺序写,还要抓住重点景物写,做到详略得当。

3.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说一说描写景物顺序的问题。【出示课件5】

(1)《海上日出》就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指导讲解【出示课件6】

(1)学生思考: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还要注意什么?

(2)教师指导:要抓住重要景物写,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抓住内洞的景物详细些的。


初试身手

(一)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用一段话按顺序介绍。【出示课件7】

1.分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

(2)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汇报。教师把各组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记下来,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分析。

2.出示参观路线。【出示课件8】

①南门—芍药园—松林—天鹅湖—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东南门

②东南门—郁金香园—望湖亭—天鹅湖—纪念馆—松林—芍药园—南门

③北门—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松林—芍药园—南门

3.用一段话按顺序介绍。【出示课件9】

示例:①南门进入,往西北方向走,再往东走看到天鹅湖,沿着湖往北走,路过松林,绕过北门,往东走,来到纪念馆,继续往南走,到望湖亭,再往南走到郁金香园,继续往南走,从东南门出去。

(二)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和同学交流看到了什么。想一想,按什么顺序说别人才能明白。【出示课件10】

1.观察一处景物,想好按照什么顺序介绍。

2.相互交流,提出建议。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4.示例:【出示课件11、12、13】

我的家乡在新余,它是一座现代化新型崛起的工业城市,更是一个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在这里,拥有着一个景色秀丽、颇富神秘气息的天然湖泊——仙女湖。

仙女湖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298平方公里,其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气息浓厚。它的秀堪与庐山相比,它的美也不亚于浙江的千岛湖,你若不信,就跟随我去看看吧!

  走进仙女湖,一路迎着春风,随着树木,坐着小舟来到“蛇岛”。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灰白的石头,上面刻着一条金灿灿的大蛇。怪不得叫蛇岛,可真吓人!那气势,乍看一眼一定会被吓得破了胆。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蛇在岛内也是随处可见,纪念馆内还陈列着各种名目的蛇标本,真可谓触目惊心呀,不愧为“蛇岛”的称号。

  再接着往前走,我们就到达了“爱情岛”的“爱情林”。沿着一条又窄又长的石子路向前走,就到达了“爱情林”,一字排开的茂盛的树林绿的发光。微风吹过,树枝荡漾,给人无限的遐想。绿的树伴着绿得没有一丝杂色的草以及那五颜六色的小花儿给人一种清新爽朗的感觉,让人如入仙境。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湖面上,照在石子路上,那碎碎的阳光就像一块块金币,让人目不暇接。

  之后,我们还去了美丽的桃花岛,奇妙的龙王岛,神奇的仙来岛……在那里我还留下了漂亮的身影呢。

  是啊,碧水环绕着绿树,绿树陪衬着红花,把这原本就秀丽明艳的仙女湖打扮得更加妖娆多姿。

(三)布置练笔【出示课件14】

以“美丽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选材合理,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交流平台”中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学习交流“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二是要抓住重点景物去写。教学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探究讨论提到几种描写景物的顺序,然后交流指导,学生收获不小,特别是与课文结合来理解指导的内容环节,更具有实际意义。

不足之处:

 教学“初试身手”栏目时,放手让学生分组后讨论时,部分学生反应不积极,未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我并未针对此现象及时给出解决的办法,后期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出正面的引导。


第6单元教案

18小英雄雨来(节选)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晋、絮”等17个生字,会写“晋、炕”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炕上 铅笔 迈进 枪栓 胳膊 劫难”等词语。

2. 结合课文内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学会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3. 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学会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

理解每部分的内容,并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晋、絮”等17个生字,会写“晋、炕”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炕上 铅笔 迈进 枪栓 胳膊 劫难”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

晋察冀边区,有条还乡河。秋天已来到,雨来上夜校。  河边有个村,名叫芦花村。在校受教育,学会爱国家。  村里有个娃,名字叫雨来。鬼子来扫荡,掩护李大叔。  年龄十二岁,游泳本领强。人小志气高,智斗敌人把命保。

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他事迹吗?

2. 出示图片: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

4.出示课题:《小英雄雨来(节选)》(板书:小英雄雨来)  (1)理解课题:

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

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

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2)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

(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管桦一起了解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管桦,原名鲍化普。河北丰润人。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冀东区党委机关报《救国报》随军记者,冀东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文艺队队长。

写作背景:

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多年前那场波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晋察冀 柳絮  扭身  软鼓囊囊 姥姥 塞进 呜哩哇啦 糠皮  枪栓 捆绑 劫难 枪毙  扒开 尸首 铅笔 胳膊 红绸 敌人 慌忙 趁机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塞 ”,翘舌音“栓 毙 尸 绸 趁”等。

另外,注意多音字“塞”在这里读“sāi”,还有两个读音分别是“sè”,组词“堵塞”和“sài”,组词为“边塞”。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膊”。

“膊”左窄右宽,三部分组成“月+甫+寸”。注意右边的部分写得扁一些。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扫荡 :扫荡是一种军事行动。荡平,彻底清除之意。

(2)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3)起码:最低限度,至少。

(4)睁眼瞎:比喻没文化的人,不识字的人,缺乏知识的人。

(5)趔趄:由于某种原因,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6)门槛:门框下部挨着地面的横木(或长石等)。

(7)漩涡:水流遇低洼处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涡。

三、出示提纲初步感知。

过渡: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学习故事,了解内容。

1. 出示预习提纲

  思考题:

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第一段: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样?

预设:芦花村的自然环境非常美丽。我从“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感受到的。

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预设:写雨来借助高超的游泳技巧巧妙躲避妈妈的追打。

第二段: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书中用“_______”画下来。预设: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第五段: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预设: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有志不在年高。”

第六段:雨来怎样机智脱险的?预设:原来枪响之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了。

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注意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方法。

四、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1.汇报预习的情况。

2.分角色朗读,参与评价。

(1)确定重点段: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

(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3)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A.自愿读或者表演

B.大家评议。

五、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认识了小朋友小雨来,下节课我们就来深入了解雨来。

2.作业(1)读书,体会小雨来的品质。

 (2)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2.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段。

二、回顾全文,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因为雨来不肯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因为他要保护李大叔。)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枪响之前,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了。)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有骨气的中国人。)

2.同学讨论。

画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中。雨来在夜校学习时,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爱国思想教育。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

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中。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3.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

(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

本文分为六个大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展示如下: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呢?

小组讨论,交流如下:

师根据交流结果,总结: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板书:

17小英雄雨来(节选)

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4.讨论段间的联系。

师:这六个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分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如下:

描写还乡河景色美,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是雨来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鬼子阴险狡诈,能反映出雨来坚强不屈;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点明雨来是一个好孩子;雨来脱险没有死,不仅与文章开头互相照应,也是小雨来优秀品质的体现。5.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章开始写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

师:这一自然段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描写,既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我们勾勒出芦花村的美丽景色,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的脱险埋下伏笔。雨来勇敢地与敌人斗争,除了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外,还由于雨来对美丽家乡的热爱,这样美丽的家乡,岂容敌人侵害!)  第五部分写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这一段的景物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预设:

(这里写出不仅白天的芦花村景色优美,太阳落下去以后,这里依然是那么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善良的村民们。人杰地灵,人们多么希望雨来这个好孩子仍活在大家中间啊!)

第六部分写

“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这一处的景物描写又表达了什么情感?

预设:

(这一段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们的心情。人们多么盼望雨来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啊!连那河水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草窝里的虫子都在呼喊着雨来。)  师小结:

文章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四、课堂小结,复述课文

1.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我们认识了小英雄雨来,并被他爱国、不屈的刚强性格所感动。

为了更加熟悉课文,我们下面进行一下课文复述。

2.练习简要复述:雨来是个十二岁的小孩,为什么说他是个小英雄呢?请大家简要地来讲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天。

地点: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指地图);

人物:雨来。

事情的开始、发展:课文第三段内容。

高潮:课文第四段内容。

结局:课文第五、六段内容。

要求大家简要复述,抓住重点内容,其余简略复述。

指导重点段落的复述:回忆一下,第四段是怎么写的。出示第四段的板书内容。放映有关这段内容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内容。

各人轻声练习复述。指名上台复述。大家评议。2.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

内容

 

 

  18 小英雄雨来(节选)

 

 

 

 

 

  

 

教学反思:

19 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

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读本课“徽 谜”等15个生字,学习理解新词。

2.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地观察和细腻地描写。

2.体会“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3.学会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较快速度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对小男子汉的喜爱之情。

教学

学会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一提“男子汉”,我们的头脑中就会马上联想到:顶天立地、敢说敢为、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等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和我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有何不同。(板书课题:我们家的男子汉) 

 

2.王安忆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是作家王愿坚和茹志鹃的女儿。王愿坚的代表作品有小说《七根火柴》《党费》等,茹志鹃的作品集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安徽 谜语  嘴唇 和尚 吃荤  倔强 嘱咐 沮丧 情绪 一声不吭  嘹亮  妨碍 轮廓

注意读准:翘舌音有“唇 尚 嘱”等。

其中多音字“强”在这里读“jiàng”,还有一个读音“qiáng”,组词“强大”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轮廓:构成任何一个形状的边界或外形线。

恍惚:①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精神恍惚。

② (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沮丧:灰心,失望,伤心,灰心丧气。

(二)读懂文意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

2.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或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条‘男子汉’”?)

他身上已初步表现出了男子汉的气概: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勇敢、直面现实、挑战自我、天真幼稚、可爱沉着等性格特征。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复述时注意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这个男子汉的?理解小标题的作用。

明确:(1)他对食物有足够的兴趣; 

     (2)他有独立的要求,要求独立做事; 

     (3)他沉着面对生活挑战。 

  你还可以给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

  预设:(1)爱吃(2)要求独立(3)凡事很沉着

三、师生互动,解读文本。

你觉得文中所写的小男孩可爱吗?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一)开头部分:交代写作对象,写孩子的出生、留在外婆家的原因及其与“我”的关系。

(二)他对食物的兴趣

1、量很多,范围很广,极有滋味,“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从侧面写出他吃饭极有滋味。

2、补写吃青菜一事,风趣幽默。

3、“他可以耐心地等上三刻钟,为了吃一客小笼包子。”“三刻钟”说明了什么?

(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极难安静下来的,但“他”却很有“耐心”,可见其兴趣之浓厚。)

4、他为了去少林寺,愿意在吃上做出一些牺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经不简单了),但毕竟还是吃的诱惑力来得大。

5、这一段写出了一个孩子、一个男孩子的特点。

所有的细节描写都体现了小男孩率真的性格特点。(三)他对独立的要求

文章第二部分,题目是“他对独立的要求”,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很想独立?

预设:

1、走路时,从他那挣扎的状态中,可见他想要独立的愿望之坚决,“男人”的性格初见端倪。

2、去买山楂片时,我本想帮他的,却使他失去了一次自己锻炼的机会,因而他显得“沮丧”。

3、对去换橘子水的独立性和狂热性,是一种要满足成功感的外在表现,表现小男孩越来越想与成人一样享受独立做事的满足,流露出作者的关爱赞赏之情。

4、在柜台外等候的细节,可拓展一些内容。引导:每个人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接受风雨的洗礼,怎么能在社会上独当一面呢?

(四)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你从哪里感到他很沉着?

预设:

1、只是觉得好玩才哭的,符合一个孩子的性格。

2、“可是他明白了自己不得不去……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表现他作为一个男孩子、一个男人、一条男子汉的刚强、成熟。

3、回安徽时的勇敢,也是细节描写,表现他的沉着。

(五)结尾部分

开头一句总结上文,点题。一个“这”字,指代了上文主体部分所写的内容。抒发自己从“我们家的男子汉”身上引发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类孩子的关爱之情。(从其观察的细致、长期上可看出)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篇课文写出了作者对小外甥的无比喜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0—4岁的一个小男孩,他的生活中肯定不会有什么豪言壮语或有什么惊天壮举,感动我们的只是那些真真实实的一个个生活细节。

小结引伸:在日常生活中或写文章时,细节往往能收到以一当十的良好效果。不是很多人都在说“细节决定成败”嘛!那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细节描写呢?怎样才能描写好细节呢?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如下: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要写好细节描写应注意下面几点。

(1)选用典型细节。

(2)细致观察事物。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我们共同生活半年多时间了,大家能说一说老师或同学们身上的某个言行举止方面的细节吗?让学生随机地说一说。

2.作者为什么把这样一位四岁的小男孩称为“男子汉”?归纳一下课文中的“男子汉”所具有的品质。有志不在年高,只要具备这些优秀品质,就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完成板书并小结)

3.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呢?能举出一些你所了解的男子汉的事例吗? A、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仍与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在人民的心目中,他们是公仆、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孔繁森:扎根雪域、献身边陲,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和人民。

牛玉孺:担任呼和浩特市的市委书记期间,当地的工业产值成倍增长,城市面貌大有改观,他把权力交给了人民,他造福了一方百姓,却牺牲了自己的健康。

B、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人,他们能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用自己的智慧为社会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是兄弟、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自己省吃俭用,却能胸怀他人。

袁隆平:一位相貌平平的七旬老人,穿梭在田头,心系天下民生。

徐本禹:一介文弱书生,生活拮据,却能只身支教穷山僻壤,无怨无悔。

田世国:孝心动天地、泣鬼神,捐肾救母,反哺之举,令世人动容。

师参与其中:其实在我们自己的家中、在我们的长辈甚至是晚辈中也不乏男子汉。在这篇课文中女作家用心地观察,细腻地描绘出了一个三、四岁的男子汉。

4.小结升华:

好,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一个关于男子汉的话题。照着板书小结课文内容。在一个蹒跚学步、稚气未脱的小男孩的生活细节中,我们认识到了男子汉的真谛。至情至信、自主独立、刚强坦诚的人就是男子汉。不论年龄的大小、不论职位的高低、也不论财富的多寡,只要拥有了这些(指着板书右侧)优秀品质,你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最后请欣赏《男儿当自强》,让我们在歌声中寻觅男子汉的雄姿!

(板书:率真爽气  感情真挚 自主独立  刚强坦诚 沉着勇敢)

板书

内容

我们家的男子汉

  率真爽气        感情真挚

  自主独立    刚强坦诚       沉着勇敢

 

 

 

教学反思:

 

20芦花鞋 

                

教学

目标

1.认读会认“搓、葵”等7个生字,理解词语,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用空行标示长文章各部分的方法,继续运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主要内容,探究“芦花鞋”的故事。

3.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阅读长文章。

教学重点

运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探究芦花鞋的故事。

教学

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阅读长文章,进一步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一本好书,是一路风景,那里的世界新奇广阔;一个好故事,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值得你一生回味。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我们一起读过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麦地,走进《芦花鞋》。(板书课题:芦花鞋)

2. 曹文轩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曹文轩,一九五四年一月生于江苏盐城。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根鸟》《细米》《青铜葵花》《火印》以及“大王书”系列、“我的儿子皮卡”系列和“丁丁当当”系列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过渡:首先让我们自主解决一下本文的生字新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4】

  搓麻绳 葵花 祈求 遗憾  污迹 雪屑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梳理情节,了解故事。

师:解决了生字新词,让我们再来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1.了解用空行标示长课文各部分的方法,把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2.交流讨论,提炼小标题。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完善预习单上的小标题。

(2)小组讨论,提炼出最佳小标题,写在词卡上,自由展示。

(3)全班交流,共同评议,确定每部分的小标题。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

   第一部分(1-8):编芦花鞋   

第二部分(9-14):卖芦花鞋

   第三部分(15-22):芦花鞋卖光了

   第四部分(23-30):最后一双芦花鞋

(板书:编芦花鞋 买芦花鞋 芦花鞋卖光了 最后一双芦花鞋)

4.运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弄清了各个部分的小标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就非常容易了呢?

预设:

(本文主要写了青铜一家做了101双芦花鞋,让青铜顶着刺骨的寒风去卖芦花鞋,他甚至还把自己脚上穿的一双芦花鞋也给卖了,回到家时,他的脚已经冻得通红。

小结: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小标题串联起来,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把银项链“变”成冰项链的过程弄清楚了。

三、联系文本,赏人物之“美”。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在卖芦花鞋的过程中,哥哥青铜给你留下的印象是否更深?请在文中相关地方做标记。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感悟人物形象。

生自读,师巡视。 

交流相机出示:这是家里的一笔收入,一笔很重要的收入。 

从编芦花鞋去卖,卖的钱是“一笔很重要的收入”,可以看出青铜的家用一个词形容,可以说是?(穷) 

师:青铜一家是怎么做芦花鞋的?(指名读,要读得好) 

先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 

生指名读。 

让我们跟着青铜一起来试着做芦花鞋。指名读。  找出表示做芦花鞋动作的词语。

预设:(采 搓进 编织)

芦花鞋是什么样子的?  

那柔软的芦花竟像是长在上面的一般。被风一吹,那花都往一个方向倾覆而去,露出金黄的稻草来。……两只鞋既像四只鸟窝,又像两对鸟。 

 生齐读。 

就这样,青铜一家竟然做出了101双芦花鞋。这些芦花鞋是青铜一家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是“一笔很重要的收入。”

4.读第二部分,你觉得青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吃苦的人)你从哪儿体会到?

天下了一夜大雪,积雪足有一尺厚,早晨门都很难推开。雪还在下。

但青铜却坚持着今天一定要去镇上。他对奶奶他们说:“今天天冷,更会有人买鞋的。”

你从这些词语感到青铜是个能吃苦的人?(坚持、一定、更会)你认为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人物的作用)具体来说?

预设:用天气的恶劣,雪的大,来衬托人物冒雪卖鞋的艰辛,体现青铜的懂事、为了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你能读出你对人物的理解吗?

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小结:阅读长文章时,边读边想,联系前后文的内容,就能拉近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更全面地了解人物形象。

5.从三四部分中,青铜卖鞋的过程,你又体会出青铜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自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从这两个部分,我们感到青铜的善良,纯真。

找出相关语句。

其中肯定有一两个搞艺术的,看着这些鞋,嘴里啧啧地感叹不已。

读读这些语句,你读出了什么?(过路的城里人对芦花鞋的喜爱。)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尽管,看出了城里人对芦花鞋的喜欢,青铜又是怎么做的?

他没有因为他们眼里闪现出来的那份喜欢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

从青铜的做法中,你想给他说些什么?

预设:青铜,你可真老实,尽管看出他们非常喜欢这些鞋子,还是按照原来的价钱卖,为你喝彩!

四、总结归纳,读写训练

1.同学们,青铜葵花生活在一个苦难的年代,但苦难并不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难。曹文轩叔叔在封底写道: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齐读)

合上书本,想想自己,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交流。

老师希望这朵朵葵花永远盛开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驱散生活中的潮湿和阴霾,让好书永远伴随我们成长! 

2.大胆想象,续写故事。

师:课文的结尾存有留白,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让我们续写故事结尾吧!

他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了一蓬蓬雪屑……

   根据自己对青铜的了解,把课文的结尾,展开合理的想象,被省略的内容写出来。

五、阅读延伸,推荐系列书目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青铜葵花的世界,在美的世界里与作家曹文轩有了一个美丽的约会。 2.曹文轩先生的作品情节美,人性美,语言也美,他把这一系列歌颂美的作品称为“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  “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根鸟》《细米》《狗牙雨》《野风车》《红瓦黑瓦》《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 3.让我们带着向往与追求继续走进曹文轩的纯美小说中,走进真善美的世界中!

板书

内容

20芦花鞋

编芦花鞋

买芦花鞋

芦花鞋卖光了

最后一双芦花鞋


朋友相处的秘诀              

教学

目标

1.交流和朋友相处的方法。

2.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信息。

3.分类整理小组意见,有条理地汇报。

教学重点

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信息。

教学

分类整理小组意见,有条理地汇报。

一、谈话导入

1.我们都有自己的朋友:新朋友、老朋友。和朋友相处,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预设:

(1)我认为和朋友相处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

(2)我认为和朋友相处最重要的是愿意分享,不自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讨论:和朋友相处的秘诀是什么?(板书:朋友相处的秘诀)

二、明确交际要求

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 1.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信息。

2.分类整理小组意见,有条理地汇报。

(板书:记录信息,分类整理 条理汇报)

三、交际练习,汇总意见

下面我们就分组讨论“朋友相处的秘诀”是什么?

1.分组交流,每人至少提出三条重要意见。

2.组长汇总小组意见。

3.小组长怎样才能更好地汇总小组意见呢?

温馨提示:

先记录每个同学的想法,再把相近的整合在一起,然后标记出大多数同学认同的想法。

4.出示汇总记录例子:

下面是某小组在讨论“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时做的记录,供参考。

 

5.代表全班交流

将小组意见汇总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其他组员可以做补充,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小组意见。

四、交际示例

师:那么,我们与朋友相处时,究竟应该如何做,才是对的呢?

针对本次口语交际“朋友相处的秘诀”,出示如下意见:

(1)和朋友相处应该相互尊重,给予朋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2)和朋友相处应该学会分享,既分享快乐,也分享痛苦。这样,分享快乐,就会得到两份快乐,分享痛苦,痛苦就会只剩下半份。

(3)和朋友相处应该彼此信任,不要互相猜疑。

(4)和朋友相处应该互相帮助、扶持。

(5)和朋友相处应该学会包容,包容朋友的缺点和不完美,因为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都是有缺点的。

(板书:互相尊重 学会分享 彼此信任 学会包容)

五、课堂总结

1.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朋友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千万不要因此而生气,仇恨朋友,要珍惜友谊,善待朋友。

2.要静下心来,学会换位思考,态度平和,以理服人。

3.课下解决一下朋友间的矛盾和隔阂。

板书

设计

朋友相处的秘诀

 

互相尊重 学会分享 彼此信任 学会包容

记录信息,分类整理 条理汇报

 

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朗读精讲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电子课本


习作我学会了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学会的让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按顺序写清楚。

2.能够写出学做这件事的经历和体会,积极和同学互换修改。

3.注重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唤起记忆。

同学们,成长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一天天长大,学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回想一下,你学会的哪件事情让你印象最深、最有成就感?(学会了轮滑,学会了弹曲子,学会了包饺子,学会了打乒乓球……)

二、畅所欲言,确定选材。

1.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学本领的照片)

学会的本领,有体育类、有文艺类、有家务类。

你想到了哪次学本领的片段?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说说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因为初次尝试所以印象深刻,因为学习的过程、特殊的体验……)

2.指名讲,引导提示:

先讲清楚自己印象深刻的是学会什么事情(本领)。然后用简单一两句话说说为什么要学这个本领。再想想自己是怎样一步步克服困难学会的,还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心情有哪些变化。

3.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可以提问、追问,也可以提建议。

4.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评价点拨:

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遇到困难时的想法,克服困难学会后的感受;

按顺序,有条理(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板书:讲清楚 按顺序 有条理)

三、片段赏析,指导习作。

明确本次习作要求,重点是把学做这件事的经历和体会写清楚、写具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作家是怎么把过程写具体的。

出示片段:

1.毕淑敏作品:《学会看病》。

2.学生作品:《我学会了捣大蒜》。

读一读,说说读后的收获:受到了什么写法启示?

回想一下本单元课文,出示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板书:写具体 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四、不吐不快,妙笔生花。

同学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你准备写什么,然后将题目补充完整。认真构思一下,可以简单列出提纲或思维导图。

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五、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把你认为自己写得最精彩、最得意的部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儿我们再来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修改。

教师总结:

回顾本次作文的全过程,你收获了哪些写作的经验?(选材方面:选择印象最深的来写有话可说;按顺序写更有条理;要抓住人物特点,描写具体;要把有趣的经历和心情的变化突出写,让作文更打动人;要有真情实感。)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    

讲清楚 按顺序 有条理

写具体 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历,把自己从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写具体。如何克服困难和学习过程中的有趣经历,是抒写真情实感的关键部分。为了避免选材的千篇一律,要让大家打开话匣子,畅所欲言,分享各自学会的本领。

2.引导学生愿意和同学交流分享,从而互相启发,互相提议,分享习作的快乐。在点评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欣赏、鼓励为主,正面引导,增强学生自信心。

《语文园地五》语文教案


  课题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


  教学目标


  1.学习交流“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会按照一定顺序介绍自己参观或看到的景物。


  教学重点


  懂得怎样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按游览的顺序或景物变化的顺序写景物。


  教具准备 课件

 交流平台


  1.怎样才能把自己参观的景物或看到的景物按照一定顺序写下来呢?听听下面同学们是怎样讨论的吧:


  出示:

  小敏: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游览经过清楚明了。

  小杰:可以把特别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重点写了外洞和内洞之间的孔隙。

  小丽: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来写。如,《海上日出》的第2~3自然段就是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2.探究讨论


  (1)谁能说出以上讨论中,提到几种描写景物的顺序?


  (2)指导:描写景物,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或者景物变化的顺序写,还要抓住重点景物写,做到详略得当。

  3.学生结合本单元课文说一说描写景物顺序的问题。


  (1)《海上日出》就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太阳变化的顺序来写的。

  (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指导讲解(1)学生思考: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还要注意什么?

  (2)教师指导:要抓住重要景物写,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抓住内洞的景物详细些的。


  初试身手


  (一)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用一段话按顺序介绍。

  1.分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

  (2)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汇报。教师把各组意见不一致的地方记下来,和全班同学一起来分析。


  2.出示参观路线。


  ①南门-芍药园-松林-天鹅湖-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东南门

  ②东南门-郁金香园-望湖亭-天鹅湖-纪念馆-松林-芍药园-南门

  ③北门-纪念馆-望湖亭-郁金香园-松林-芍药园-南门


  3.用一段话按顺序介绍。


  示例:

  ①南门进入,往西北方向走,再往东走看到天鹅湖,沿着湖往北走,路过松林,绕过北门,往东走,来到纪念馆,继续往南走,到望湖亭,再往南走到郁金香园,继续往南走,从东南门出去。

  (二)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和同学交流看到了什么。想一想,按什么顺序说别人才能明白。


  1.观察一处景物,想好按照什么顺序介绍。

  2.相互交流,提出建议。

  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

  4.示例:


  我的家乡在新余,它是一座现代化新型崛起的工业城市,更是一个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在这里,拥有着一个景色秀丽、颇富神秘气息的天然湖泊--仙女湖。

  仙女湖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298平方公里,其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气息浓厚。它的秀堪与庐山相比,它的美也不亚于浙江的千岛湖,你若不信,就跟随我去看看吧!

  走进仙女湖,一路迎着春风,随着树木,坐着小舟来到“蛇岛”。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块灰白的石头,上面刻着一条金灿灿的大蛇。怪不得叫蛇岛,可真吓人!那气势,乍看一眼一定会被吓得破了胆。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蛇在岛内也是随处可见,纪念馆内还陈列着各种名目的蛇标本,真可谓触目惊心呀,不愧为“蛇岛”的称号。

  再接着往前走,我们就到达了“爱情岛”的“爱情林”。沿着一条又窄又长的石子路向前走,就到达了“爱情林”,一字排开的茂盛的树林绿的发光。微风吹过,树枝荡漾,给人无限的遐想。绿的树伴着绿得没有一丝杂色的草以及那五颜六色的小花儿给人一种清新爽朗的感觉,让人如入仙境。有时候,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湖面上,照在石子路上,那碎碎的阳光就像一块块金币,让人目不暇接。

  之后,我们还去了美丽的桃花岛,奇妙的龙王岛,神奇的仙来岛……在那里我还留下了漂亮的身影呢。

  是啊,碧水环绕着绿树,绿树陪衬着红花,把这原本就秀丽明艳的仙女湖打扮得更加妖娆多姿。


  (三)布置练笔


  以“美丽的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选材合理,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交流平台”中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学习交流“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二是要抓住重点景物去写。教学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探究讨论提到几种描写景物的顺序,然后交流指导,学生收获不小,特别是与课文结合来理解指导的内容环节,更具有实际意义。


  不足之处:

  教学“初试身手”栏目时,放手让学生分组后讨论时,部分学生反应不积极,未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我并未针对此现象及时给出解决的办法,后期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出正面的引导。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精讲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生字练字帖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全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电子课本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作文 习作指导


文档课件下载网址:

www.1ydt.cn

或扫码: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