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05-08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史地

政治

道德与法治

美术

音乐

科学全部课程 ↓

知识点:


视频教学:




练习:


课件:

导学案:

主要概念

地球自转是地球本身以地轴为旋转轴中心旋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按照参考点的不同,分为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其真正周期是一恒星日;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
地球公转是地球以太阳为中心进行绕转。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为自西向东;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轨道,随着地球公转,日地距离会发生变化,地球于每年 1 月初经过近日点,7 月初经过远日点;地球公转的周期由于参考点不同分为恒星年和回归年,其真正周期是恒星年;太阳公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与线速度,日地距离变化造成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的变化,地球离太阳近时,受太阳的引力大,角速度和线速度都变快,远离太阳时,角速度和线速度变慢。
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为 23°2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由于地球自转与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与时差、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五个自然带的划分等。

解读

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要着重要意义。本条要求中的行为动词用“说明”,表明对本条要求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地球同时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如绕地轴自转、绕太阳公转、随太阳参与银河系的运动等。即使是公转也不只是简单地绕太阳进行椭圆运动,而是绕日地质心运动,同时也绕月地质心运动。在中学阶段,一般只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绕地轴的自转和绕日的公转,并且对运动做了简化处理,如地球的公转就是围绕太阳的运转,教师在教学中不用详细讲述。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参照系,地球运动有真运动和视运动的不同,要加以区别。一般在讲运动规律的时候参照真运动,如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讲人们看到的一些运动现象的时候参照视运动,如人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另一方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由此形成黄赤交角,因为有黄赤交角才会产生很多地理现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
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说明上述地理现象如何产生的,然后更重要的是要说明这些地理现象对地理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由于这些地理现象是学生感同身受的,因此要求“结合实例”来说明。

地球运动的意义如下: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地球作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其自身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椭球体,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其自身也在围绕地轴自转,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面向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向太阳的是黑夜,地球通过自转形成昼夜更替,产生昼夜变化的现象。
▼地理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


2、产生地方时间差异,不同经度的地点有不同的地方时


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间。经度相差1°,地方时间相差4分钟(即每15°相差1小时)。



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偏东的地点首先看到日出,偏西的地点后看到日出,因此随着地球自转,不同经度的地点产生了地方时。偏东的地点时间早,偏西的地点时间晚。使用地方时间会带来很多麻烦。


为了解决时间混乱问题,国际上采用划分时区的办法。从西经7°30'到东经7°30'(经度间隔为15°)为零时区。由零时区的两个边界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合成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标准经线的地方时间作为这个时区的区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作用于运动空气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简称偏向力。它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实际不存在),只能改变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



地转偏向力可分解为水平地转偏向力和垂直地转偏向力两个分量。由于赤道上地平面绕着平行于该平面的轴旋转,空气相对于地平面作水平运动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位于与地平面垂直的平面内,故只有垂直地转偏向力,而无水平地转偏向力。由于极地地平面绕着垂直于该平面的轴旋转,空气相对于地平面作水平运动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位于与转动轴相垂直的同一水平面上,故只有水平地转偏向力而无垂直地转偏向力。



在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各纬度上,地平面绕着平行于地轴的轴旋转,轴与水平面有一定交角,既有绕平行于地平面旋转的分量,又有绕垂直于地平面旋转的分量,故既有垂直地转偏向力也有水平地转偏向力。

4、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地球在不停地公转,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不停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造成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以北半球为例▲


由于地球自转平面与地球公转平面有23.5°的夹角,冬至日时太阳能照亮的北半球区域较小,因此在北极圈以北出现了极夜现象,在夏至日时,太阳能照亮的北半球区域较大,因此在北极圈以北出现了极昼现象(此现象南北半球恰好相反),而在春分/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晨昏线与180°经线圈重合, 所以昼夜等长。

5、形成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南半球是秋分日或春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南半球是冬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是夏至日)。人们根据在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地方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 


具体为:

一、晨昏线的判断
1.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3.二分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二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4.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5.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
6.位于昼半球西侧的晨昏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东侧的晨昏线为昏线。

二、晨昏线的应用
1. 利用晨昏线,判断节气
晨昏线经过极点,即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时,为二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则为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上)。
2. 利用晨昏线,判断昼夜长短
晨昏线将其所经过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是昼弧,位于夜半球的是夜弧,昼弧大于夜弧则白天长于黑夜,反之则黑夜长于白天。
3. 利用晨昏线,判断地方时
赤道上昼夜平分,所以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则地球上其他地区的地方时可根据这些特定点(线)的地方时,依据“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及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来。
4. 利用晨昏线,判断日出和日落状况
晨昏线分为晨线和昏线,沿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晨线上的各点为日出状态,反之则为昏线,其上各点为日落状态。晨线上某地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该地的日出时间,昏线上某一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这一点的日落时间。某地的日出时刻可根据该地所在纬线与晨昏线的交点的地方时或昼长进行推算:日出时刻+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12-昼长/2;日落时刻:12+昼长/2。
5.利用晨昏线,判断极昼与极夜状况
根据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的关系,假设太阳直射点在A纬度,则在高于90°-A的纬度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三、地方时的计算
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统称为地方时。受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影响,在同一纬度地区,位置偏东的地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即东早西迟)。因此,经度不同的地方其地方时不同。依据地球的自转角速度,若两地经度相差1°,地方时就相差4分钟,即经度每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故计算某地的地方时,只要已知另一经线的地方时和它们之间的经度差,就可求。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由于地球自转,从中时区(零时区)向东每增加1个时区,时间增加1小时,向西每增加1个时区,时间就减少1个小时,在区时计算上,除东西十二区外,任意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早,较西的时区区时晚;经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要变更;我国普遍通用的标准时是120°E的地方时,即东八区的区时称为北京时间,中时区(零时区)的区时,即0°经线的地方时称为国际标准时间。

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的判断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上(除赤道以外)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会发生偏移,可应用物理学上惯性定律的知识来进行理解。地球上的水平方向都是以经纬线为标准,地球的经纬线是随地球自转而旋转的,而水平运动的物体因惯性力图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相对于经纬线就发生了偏转,所以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北半球向右偏移,在南半球向左偏移,赤道上由于经线相互平行不产生偏向。

五、黄赤交角的影响
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形成的面面角,由地球运动产生,大小为23°26',在一定时期内其数值基本保持不变。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太阳直射范围和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扩大,即热带、寒带的范围以及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幅度就会增大,而温带的范围则会减小。

六、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
1.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90°-|该地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利用该公式求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时,若该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就取两地纬度之差;若该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则取两地纬度之和。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往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3.二至日全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极值范围规律: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

七、四季更替与五带的产生
1.地球的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地理位置的变化,从而产生四季更替。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会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更主要的是这两者的变化有相同的趋势,从而导致四季更替。
2.由于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地球绕日公转以及黄赤交角的存在,所以使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有周年变化,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发生变化,从而使地球上一部分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一部分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这也就使得全球所获太阳辐射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递减。因此产生了五带,即有太阳直射的地区为热带,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为寒带,其余地区为温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自主学习


01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和秋分时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冬至北半球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极昼极夜从极点处开始
几点的极昼极夜长达半年
极圈的极昼极夜只有一天



夜长=24-昼长
日出时刻=夜长÷2
日落时刻=24-夜长÷2




0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从
直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时分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最大
整个南半球达到一年最小

冬至时分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最大
整个北半球达到一年最小


H(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某地与直射纬度的纬度距离)



纬度差
相同半球大减小
不同半球相加




03

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






五带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自主学习


01

产生昼夜交替



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所以太阳总是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照亮的一半就是白昼
剩下的一半便是黑夜


地球不断自转
不断改变着被照亮的部分
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





晨昏线平分地球
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
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02

产生时差



地方时


同一经度地方时相同
晨线与赤道相交处,地方时为6:00
昏线与赤道相交处,地方时为18:00


昼弧的中点上地方时为12:00
夜弧的中点上地方时
为0:00或24:00

晨线与昏线的分界处
若是极昼则地方时为0点
若是极夜则地方时为12点


地球自转角速度为15°/h
每自转一度需要4分钟
即:
经度每隔15度
时间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1度
时间相隔4分钟
东边的时间比西边时间早





区时





日界线


实际使用时间


特别提醒



思考



03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无偏转
与物体运动方向始终垂直
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
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思考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