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语文《*五石之瓠》》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习题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2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史地

政治

道德与法治

美术

音乐

科学全部课程 ↓

知识点:


视频教学:



练习:


课件:


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善于汲取世俗经验论说道理的写作方法;鉴赏《庄子》借助寓言增强说理的趣味性的写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对文中道家文化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理解并继承道家思想中的优秀之处。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  掌握说理方法。

教学方法  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第一部分  示范研读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老子〉四章》。

教学过程

一、引疑设问明老子

1.导入

白岩松说:“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老子〉四章》,了解老子是如何论述“有”与“无”的。

2.作者介绍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名言: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⑤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⑥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题目解说

《〈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誊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4.写作背景

老子生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老子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二、字正腔圆诵文本

1. 自由诵读,每人读两遍。

2. 正音。

3.男女同学对读。

文章句式整齐,大致押韵,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对读前,保持仪容整洁,端身正坐,收摄身心,心存恭敬。

男同学读第一、三章,女同学读第二、四章。

三、字斟句酌解文意

1.示范解读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关键字词:

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埏植:埏,和;植,土。即和陶土做成供人饮食使用的器皿。

户牖:门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

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解读: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本章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与第一章所说有“有”与“无”不同,后者是就超现象界而言的,读者应注意加以区别。

2.合作探究其他三章。

按照第十一章的学习方法,学生自由组合,每四人为一组,每组探究一章。

 要求:小组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一人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一人分析解读。

3.展示探究成果。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关键字词:

企:一本作“支”,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跨:跃、越过,阔步而行。

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翻译: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解读: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四、探骊得珠赏技法

本文的说理方法:以喻说理,富有哲理。

①善于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善用辩证对应的双方来说理。

    如作者连举生活中的三个例子,用车毂、陶器和房屋说明世间万物无不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②善用逆向思维,具有意想不到的开创性。

这一特点是指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领悟的效果。如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就是其逆向思维的体现。

③行文简洁凝练,句句警言,如歌如诗,显出独特的魅力。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寥寥数语,即从平凡的现象中反映出深刻的哲理。

五、你言我语谈收获

1.在《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一: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亚当·斯密曾说过:“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之私利的“小人之争”。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拒绝“小人之争”。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

    观点三:“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

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结论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第二部分  自主研读五石之瓠

教学要点:自主研读五石之瓠》。

教学过程

一、引疑设问明庄子

1.作者介绍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期人。相传,庄周自幼聪明好学,一生率性,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请他担任相国,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

    庄周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给人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他的作品常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主要作品有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名言: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②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③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④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⑤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⑥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⑦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2.题目解说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3.文学常识

    《庄子》又名《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4.写作背景

庄周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庄周对当时“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使他无力改变现状一展抱负,但他心有不甘,所以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的自由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二、字正腔圆诵文本

1.自由诵读,每人读两遍。

3. 正音。

3.美读全文:两个同学上讲台演读,一人读惠子,读出疑问、惋惜的语气,一人读庄子,读出解惑、肯定的语气。

三、字斟句酌解文意

1.同桌合作,互相释疑,解释全文,

2.点两名同学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后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

3.问题:文章是怎样通过“大瓠”与“不龟手之药”之用的对话阐述“无用”和“有用”的观点的?

首先,惠子对庄子发起“大瓠无用而掊之”的诘问,庄子回以“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作为启发。然后,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个大葫芦当作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这正是一种自由自在的“逍遥游”境界。由此可见,“无用”是“大瓠”的外在价值,而“有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从“逍遥游”的角度来说,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4.主题归纳

选文利用寓言告诉我们,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

四、探骊得珠赏技法

本文的说理方法:寓言说理,情感鲜明。

①借用寓言说理。

作者善于运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把自己的思想隐含其中,而且使情感更加深邃,寓意更加深刻。本文运用了“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含义更加丰富。

②鲜明的感情色彩。

文中庄子的态度非常鲜明。如当惠子讲了“五石之瓠”的故事后,庄子说:“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一个“拙”字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他极不赞成惠子的说法。而在文末庄子又说“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则直接批判惠子,认为他为尘世所牵绊,为世俗所累。

四、你言我语谈收获

问题:对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

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的问题。

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用必须超然物外,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识,自然局限于一般的理解而有所困惑。

第三部分  坐实任务

教学要点:落实群文学习任务。

教学过程

一、七嘴八舌说感悟

1.《老子》四章中提出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关系在我们今天看来有什么积极意义?

分析示例:“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对待关系,通常情况下,人们偏执于对待关系的一面,比如“有”“知人”“胜人”等。可老子却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略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行,对现实人生有一定的启示。

老子的学说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并非总在故弄玄虚。冯友兰先生曾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因此它虽然是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2.庄子五石之瓠》的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分析示例:寓言告诉我们看似无用的东西也许是最有用的。往往如果我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也许事情会出现另一种转机。所以,在生活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以一颗平常心,得意坦然,失意昂然,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你命运的转机的时候。庄子善于从世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惠子仅仅从市场实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了大葫芦的独特价值。事物的价值往往不是仅看事物本身,而他真正的价值体现在拥有者的手中,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事物,让他的优点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最大的水平

3.课文总结:无论老子还是庄子,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教人无为、无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们的思想乍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庄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庄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性。他们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也许,我们用道家思想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个小困惑,真的让人感觉是杀鸡用牛刀了。其实,纵观中国的历史,小到修身齐家,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不渗透了道家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道在伦常日用中”。

老子庄子是出色的心灵导师,以无上的智慧为中国人调制了一锅心灵鸡汤,使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他们是自然规律的代言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他们是深刻而通透的哲学家,有着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们是固守本分的政治家,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顺应自然,不主动干预,不刻意追求,不动妄念,谨守自我。

二、积铢累寸固根基

1.积累本课文言基础知识(见多媒体课件)。

2.完成相关作业。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