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沉痛哀悼 | 邬沧萍逝世,享年101岁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人口学、老年学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人口学会原副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原会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名誉会长,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合会、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亚太地区分会、国际老年学学会亚洲和大洋洲地区分会原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邬沧萍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13日21时2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邬沧萍,1922年9月生,广东番禺人。1952年9月加入民盟。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第五届委员。民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常委,第八、九届中央顾问。民盟北京市委第四届委员,第五、六、七届副主委,第八届顾问。

邬沧萍参与起草新中国第一份人口研究报告,撰写改革开放后第一篇人口学理论文章,参加了六次我国人口普查工作等。这位跨世纪的百岁老人,将个人命运系于国家命运,见证了新中国一步步的茁壮成长,他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深刻地激励着我们。谨以此文,悼念邬沧萍先生。

在动荡年代中成长
深深埋下爱国种子
捧得“金饭碗”的邬沧萍
1922年邬沧萍在广州出生,他的老家是广州番禺。家境殷实的邬沧萍,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成绩优异。
邬沧萍成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幼儿园和小学经历了大革命时期、“九一八”事变等。在广雅中学,他亲历了抗日爱国学生运动。1935年爆发了“一二·九”抗日救亡学生运动,广雅中学在革命浪潮下也开始示威游行和罢课的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广雅中学进行了一系列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师生同仇敌忾,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让身处其中的邬沧萍深深地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1940年,邬沧萍考入岭南大学,因受战争影响,辗转5年才完成大学学业。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海关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香港九龙海关工作,当时能在中国海关工作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这几乎是一辈子都不会失业的“金饭碗”。也是在上海海关学院学习期间,邬沧萍相识了他的妻子李雅书。
1948年,邬沧萍决定辞去“金饭碗”,和李雅书共同到美国留学,他希望能开阔眼界,学到更多专业知识,并希望留学回国后,能尽自己的力量改变祖国贫困落后的面貌。
放弃美国优厚待遇
毅然乘上回国邮轮
初到美国的邬沧萍、李雅书及亲戚的孩子
到了美国,邬沧萍用两年的时间拿到了美国纽约大学工商管理学的硕士学位,同时还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第二专业统计学的学习证书。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学统计学专业,邬沧萍说统计学是计划经济的基础,回国后能派上用场。也就是这次跨学科的选择,为他回国后从事人口学、老年学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美国留学期间,邬沧萍非常关注国内形势,经常与有愿望回国发展的中国留学生交流、讨论国内信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时,邬沧萍身在美国,得到消息非常激动,立刻和一些思想比较进步的爱国留学生举办庆祝活动,活动规模不大,甚至不敢大张旗鼓的公开,但这足以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新中国诞生的骄傲和自豪。
1951年前后,一些在美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回国参加祖国建设,邓稼先、朱光亚等很多有为的留美科学家都已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这让一直渴望回国的邬沧萍更加坚定要回国的决心。他放弃了美国政府的高薪和优厚科研条件诱惑,以及仅一步之遥的博士学位,义无反顾地登上回国的“富兰克林号”轮船。
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一个望远镜和一个显微镜
邬沧萍在煤油灯下学习
回国后,邬沧萍经过几次工作调动,最后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作为统计学系的一名年轻教师,邬沧萍亲历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4年,我国公布了1953年的普查结果:全国人口数量超过6亿,大大超过过去普遍认为的四万万人口。6亿人口的数字,立即引起了全国专家学者的热议。
在人民大学任教期间,除了每天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之外,他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听政治课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著作,这使得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一个质的提升。他说:“因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哲学基础,就像既获得了一个望远镜,又获得了一个显微镜一样。望远镜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显微镜对小问题也可以看得更加深刻。”
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认识,使邬沧萍在研究人口学和老年学中确立了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方向。改革开放后,他撰写了新中国第一篇人口学理论文章、参与起草了新中国第一份人口研究报告、最早提出建立老年学,等等。
其中,邬沧萍关注到马克思主义对于人口、生态、环境关系的观点具有深刻的洞见和借鉴意义,使他在“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基础上衍生出“存在决定健康长寿”的新认识,这里的存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外在环境、条件和社会关系的综合。同时还总结出“仁者寿、勤者寿、乐者寿、智者寿”的观点。可以说,邬沧萍的学术研究贯彻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思考和认识。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让邬沧萍在学术研究上受益终身。
“一颗不老之心”的治学精神和乐观向上的人生品格
2019年,邬沧萍在中国人民大学
七十年的教学经历,邬沧萍培养了大量的栋梁之才,他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家中书架上贴着“闲谈莫超十分钟”的纸条,给他的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给学生批改论文,“15万字的稿子,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有批注,有的是逐行逐字批注,甚至标点都标出来。”他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教学和研究工作中。
2005年,邬沧萍退休时已经83岁,可能在一般人心中早已是垂垂老矣的暮年了。但是邬沧萍却觉得自己还是“正当年”。妻子2007年去世后,他便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但他说“我并不感到寂寞和空虚。因为我一直在学习,在研究,在教课,也完成了许多著作……”即使退休,他也从未停止学术耕耘的脚步。
他和时代合拍,怀着“一颗不老之心”一直向前,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学习五、六小时,撰写理论文章、出版图书、参加讲座,为人们传授知识。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98岁的邬沧萍第一次做直播为居家的老年朋友分享健康养生经验。
邬沧萍评价自己的一生,迈过每个沟坎他都称之为“幸运”。但在他的学生同是人民大学教授的姜向群看来,与其说幸运,不如说邬先生对生活和工作一直保持乐观的心态。
邬沧萍的一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爱国情怀,真正实现了当初弃美回国,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报效祖国的理想,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文章原标题《邬沧萍:莫道桑榆晚,仍存万里心》,文字综合自《百岁人生:邬沧萍口述实录》《人民日报》,原载于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推荐阅读:
邬沧萍:莫道桑榆晚 仍存万里心
民盟十二大会场上的邬沧萍 | 当80后遇上“90后”
邬沧萍先生永垂不朽!

邬沧萍先生讣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