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江苏高教》2021年学术研讨会在常熟召开
2021年6月25日至27日,《江苏高教》2021年学术研讨会在常熟召开。本次研讨会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为主题,围绕“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研究”“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与大学评价”等不同分议题展开研讨。本次研讨会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高教》编辑部和常熟理工学院联合主办,常熟理工学院江作军校长出席大会并致辞。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总编辑、《江苏高教》主编曹连观主持开幕式。
此次研讨会邀请到刘海峰、周光礼、史静寰、董云川、阎光才、眭依凡、陆根书、胡钦晓、张应强、周川、王洪才、冒荣、王建华、龚放、胡建华共15位高等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主旨报告,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王运来教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周建松教授、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孙华教授、江苏师范大学蔡国春教授、常熟理工学院顾永安教授、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李德方教授先后主持论坛并点评。近200位来自国内高校的学者、研究生齐聚一堂,就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进行深入而热烈的交流。
何谓高质量高等教育及其体系?
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要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基于国际视阈下的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中国高教普及化背景分析了大学生厌学情绪、个性缺失等学情危机,认为中国文化中的“学”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学”既是学生、学习、学问,也是学者、学校、学术,因此更倾向于用以“学”为本的提法。她倡导以学为本,整合并超越“中心论”,助力学生学习与发展。构建了以学为本整合性大学生学情分析框架,并对大学生“学情”研究与“学习”研究的异同作了比较,从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方面指出学情研究的未来走向。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董云川教授认为教育主体的感受和认知是教育质量的主要指征之一,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师生情态必然有所改变。“情”指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态”指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样式。他强调情态是表象,态度是真相,师生态度是教育品质的原动力。当下理想主义的教育渐行渐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水乳交融”,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陆根书教授在分析为什么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如何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提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应该具有的特征:提供更高品质和更公平的高等教育,让学生得到主动充分发展。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王洪才教授认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对高质量高等教育内涵探讨进行了方法论思考,阐述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核心内涵的主要依据,并对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理论建构,提出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内涵。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龚放教授从新特质、新内涵的角度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阐释,梳理了高质量发展概念的产生背景和由来,强调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龚教授认为所谓“高质量发展”,是对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新特质的概括与提炼,提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期待新的思想解放,围绕着“高质量”“跨学科”和“多样性”,需要进行多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方能确立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局面,同时也迎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新时代。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冒荣教授认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双重意蕴,分别是提高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和适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或生活质量的需要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面对教育需求的满足度与人才需求的契合度之间的二难选择,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均衡性策略和渐进型路径。
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规划指引。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刘海峰教授在梳理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的发展演变和世界高等教育2050远景发展规划后,呼吁中国高等教育学界和高教主管部门,未雨绸缪,适时开始筹划谋虑2050年高等教育远景规划,以体现大国担当并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制订205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划,应注意更高的高等教育质量、更加公平的高等教育环境、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格局、高度重视生态的高等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周光礼教授分析了中西部高等教育向东部沿海迁移的“西学东渐”现象,以及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实行“招院引校”引起中国高等教育的区域集聚现象,回溯了中国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的历史演变,最后指出中国区域学术中心转移的逻辑: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单位以国家为主,中国区域学术中心转移中存在首都效应和极化效应两种效应,区域学术中心的转移受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阎光才教授分析了大学教师学术时间的特殊性和时间压力幻觉,基于课题组10年来的三次调查,研究了学术时间分配与职业压力,面对学术时间为琐碎事务扰乱的现实,他指出应以一种减法而不是加法的理念和思维,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消减繁琐和冗余,化解由其所引发的不当压力和时间焦虑。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既是满足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自身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眭依凡教授从“双一流”建设及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背景出发,强调指向大学的“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大学内涵式发展”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具有同等重要性,但后者是针对所有大学的选项具有基础性。眭依凡教授对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概念进行了解读,阐释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被忽视的表现和原因,并指出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动力、途径、目的和要素。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胡钦晓教授阐释了一分为三的基本内涵及意义,分析了一分为二思维惯性下高等教育体系现状,并从国家与地方、理论与应用、公办与民办、数量与质量、人文与理工几对矛盾中提出一分为三视角下高等教育体系构建的路径,倡导淡化二元分野、多元发展、培育学术生态等。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张应强教授结合独立学院转设案例,分析了民间质量立场的含义、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在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中作用,强调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需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民间立场的作用,实现民间质量立场的根本性转变:在顺应和适应中渐进改变高等教育质量民间立场;发挥政策立场的主导作用,促进政策立场、学者立场、民间立场三种质量立场的融通;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逐步引导民间质量立场转变。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周川教授基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现实问题,指出制约高等教育质量的多方面因素,认为职业良知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源头,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不当的质量管理方式直接损害教师的职业良知,应确立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主人翁地位,从根本上呵护、维护教师的职业良心,使得他们凭着自己的职业良心自主地从事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建华教授围绕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评估阐释了量化的风险和评估的迭代,分析了高质量评估的要义,提出了从量化评估到高质量评估的发展思路。王教授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为评估范式从量化评估向高质量评估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随着量化评估的方法越来越精致,评估结果越来越精确,利害关系越来越广泛,其缺陷暴露的也越来越明显。可以预期,随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社会事实,高质量评估作为评估的一种新范式将逐渐被广泛地接受。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胡建华教授从理论层面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思考,认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培养出身心健康、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提出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理念、制度、内容、方法。强调服务应该成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个基本性质,以新的质量观指导高校的教学管理活动,建立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举办“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主题研讨会意义重大。各位专家学者在会上聚焦主题、畅所欲言,对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与会代表热情参与、踊跃提问、热烈讨论,为推动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直播回放链接
http://live.cslg.edu.cn
投稿
www.jiangsugaojiao.com
编辑部地址
南京市鼓楼区草场门大街133号A楼
03购刊
公众号主菜单“关于我们-微书坊”